一种可调节厚度的螺母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5190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厚度的螺母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螺母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厚度的螺母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机械设备的大量涌现,螺母作为一种常用零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际应用时,常常利用两个夹持壁夹持物件,此时时常将螺母安装在两个夹持壁之间作为一种限位件来使用,即利用螺母的厚度对两个夹持壁之间的距离进行限位,避免两个夹持壁之间的距离缩小而将夹持的物件夹坏;但是,如果被两个夹持壁所夹持的物件的厚度稍有变化,就需要更换不同厚度的螺母,使用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厚度的螺母组件,可方便地调节螺母的厚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厚度的螺母组件,包括本体,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本体还设有贯穿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第一螺纹孔,所述本体还设有凹孔,凹孔自第一端面凹设而成,凹孔内滑动连接有抵接件。

优选地,所述凹孔与第一螺纹孔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

优选地,所述凹孔为第二螺纹孔,抵接件设有与第二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

优选地,所述抵接件套设有防转件,抵接件设有卡槽,本体还设有自第一端面凹设的卡孔,防转件设有与卡槽配合的第一卡块及与卡孔配合的第二卡块。

优选地,所述抵接件包括与第二螺纹孔配合的螺纹杆及与螺纹杆连接的抵接板,抵接板位于螺纹杆远离本体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凹孔的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抵接件与本体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本体设有与凹孔连通的第三螺纹孔,第三螺纹孔内装设有螺杆,螺杆设有圆锥面,抵接件抵接于圆锥面。

优选地,所述抵接件靠近螺杆的一端设有弧形面,弧形面贴设于圆锥面。

优选地,所述抵接件包括装设于凹孔内的滑杆及与滑杆连接的支撑板,支撑板位于滑杆远离本体的一端,弹性件连接于支撑板与本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设有穿孔,穿孔贯穿支撑板,第一螺纹孔与穿孔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螺杆套设有止退件,螺杆设有止推槽,本体设有止退孔,止退件设有与止推槽配合的第一凸块及与止退孔配合的第二凸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实际使用时,根据具体需要,可以将抵接件在凹孔内来回移动,进而调节抵接件远离本体的一端与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大小,从而变相地调节螺母的厚度,如此,即可方便地调整螺母厚度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本体 11—第一螺纹孔 12—凹孔

13—卡孔 14—第三螺纹孔 15—止退孔

2—抵接件 20—卡槽 21—螺纹杆

22—抵接板 23—弧形面 24—滑杆

25—支撑板 26—穿孔 30—防转件

31—第一卡块 32—第二卡块 33—止退件

34—第一凸块 35—第二凸块 4—螺杆

41—止推槽 42—圆锥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调节厚度的螺母组件,包括本体1,本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彼此平行设置,本体1还设有贯穿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第一螺纹孔11,所述本体1还设有凹孔12,凹孔12可以为盲孔,当然,凹孔12亦可贯穿本体1,凹孔12自第一端面凹设而成,凹孔12内滑动连接有抵接件2。

实际使用时,将抵接件2及本体1夹持在两个夹持壁之间,抵接件2远离本体1的一端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即为螺母的厚度,根据具体需要,可以将抵接件2在凹孔12内来回移动,进而调节抵接件2远离本体1的一端与第二端面之间的距离大小,从而变相地调节螺母的厚度,如此,即可方便地调整螺母厚度的大小。

请参阅图2,所述本体1及抵接件2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将本体1制成各种形状,比如,将本体1的横截面形状设置成六角形、三角形、矩形或圆形等,本实施例中,凹孔12与第一螺纹孔11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当抵接件2安装在凹孔12内之后,防止抵接件2碰触到安装在第一螺纹孔11内的螺纹件。

所述凹孔12为第二螺纹孔,抵接件2设有与第二螺纹孔配合的外螺纹,当需要调节螺母的厚度时,此时使用者即可通过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抵接件2,进而使得抵接件2在凹孔12内伸出或缩回,从而调整抵接件2远离本体1的一端与本体1之间的距离大小,如此,即可改变抵接件2远离本体1的一端与第二端面之间距离的大小,相当于改变了螺母厚度的大小。

所述抵接件2的外侧套设有防转件30,抵接件2上设有卡槽20,卡槽20沿抵接件2的长度方向延伸而成,本体1还设有自第一端面凹设的卡孔13,防转件30设有与卡槽20配合的第一卡块31及与卡孔13配合的第二卡块32。

实际使用时,先将防转件30套设在抵接件2上,此时第一卡块31卡设在卡槽20内,防转件30与本体1彼此分开;当螺母的厚度调整好之后,将防转件30沿卡槽20朝靠近本体1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卡块32卡设在卡孔13内,此时防转件30卡持在本体1上,利用第一卡块31与卡槽20的配合、第二卡块32与卡孔13的配合防止抵接件2发生转动,确保螺母的厚度调整之后不会发生变化。当需要再次转动抵接件2时,拉动防转件30使得第二卡块32与卡孔13脱开,即将防转件30与本体1分离,然后即可重新转动抵接件2。

根据实际需要,卡槽20与卡孔13的数量均可以为多个,第一卡块31与卡槽20的数量相等,第二卡块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卡孔1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卡孔13围绕凹孔12呈环形阵列,优选地,多个凹孔12彼此间隔且等间距设置。

所述抵接件2包括与第二螺纹孔配合的螺纹杆21及与螺纹杆21连接的抵接板22,抵接板22位于螺纹杆21远离本体1的一端,抵接板22可以与螺纹杆21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与螺纹杆21分开单独成型,此时抵接板22与螺纹杆21单独成型后再安装在一起;螺纹杆21安装在凹孔12内,抵接板22与第二端面彼此平行设置,确保两个夹持壁可以平稳地抵接在抵接板22上及第二端面上。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凹孔12的横截面形状为非圆形,此时,凹孔12为非螺纹孔,凹孔1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抵接件2横截面形状与凹孔12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当抵接件2安装在凹孔12内之后,防止抵接件2与本体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抵接件2与本体1之间还连接有弹性件,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通过在抵接件2与本体1之间安装弹性件,防止抵接件2从凹孔12内掉落。本体1上还设有与凹孔12连通的第三螺纹孔14,第三螺纹孔14内装设有螺杆4,螺杆4设置有圆锥面42,抵接件2抵接在圆锥面42上。

当需要调整螺母的厚度时,正向转动或反向转动螺杆4,螺杆4即在第三螺纹孔14内来回移动,由于抵接件2抵接在螺杆4的圆锥面42上,弹性件连接在抵接件2与本体1之间,当螺杆4正向转动时,螺杆4即推动抵接件2在凹孔12内伸出,当螺杆4反向转动时,弹性件拉动抵接件2缩回到凹口12内,如此,即可方便地调整螺母厚度的大小。

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2靠近螺杆4的一端设有弧形面23,弧形面23与圆锥面42的形状相吻合,弧形面23贴设在圆锥面42上,即弧形面23贴设在圆锥面42上,当螺杆4转动时,由于弧形面23与圆锥面42的形状相吻合,抵接件2即可平稳地伸出或缩回。优选地,弧形面23与圆锥面42均镀设有耐磨层,如此,即可大大延长螺杆4与抵接件2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件2包括装设在凹孔12内的滑杆24及与滑杆24连接的支撑板25,支撑板25位于滑杆24远离本体1的一端,弹性件连接在支撑板25与本体1之间,支撑板25与第二端面相互平行。

请参阅图4,所述支撑板25设有穿孔26,穿孔26贯穿支撑板25,第一螺纹孔11与穿孔26间隔设置,如此,安装第一螺纹孔11内的螺纹件即可同时贯穿穿孔26,保证支撑板25具有较大的面积,确保夹持壁可以稳稳地抵接在支撑板25上。当然,弹性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优选地,多个弹性件分别位于第一螺纹孔11的两侧。

所述螺杆4套设有止退件33,螺杆4设有止推槽41,止推槽41沿螺杆4的长度方向延伸而成,本体1还设有止退孔15,止退件33设有与止推槽41配合的第一凸块34及与止退孔15配合的第二凸块35。根据实际需要,止退孔1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止退孔15围绕第三螺纹孔14彼此间隔且等间距设置。

实际使用时,先将止退件33套设在螺杆4上,此时第一凸块34突伸入止推槽41内,止退件33与本体1彼此分开;当螺母的厚度调整好之后,将止退件33沿止推槽41朝靠近本体1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二凸块35卡入到止退孔15中,此时止退件33卡持在本体1上,利用第一凸块34与止推槽41的配合、第二凸块35与止退孔15的配合防止螺杆4发生转动,确保螺母的厚度调整之后不会发生变化。当需要再次转动螺杆4时,拉动止退件33使得第二凸块35与止退孔15脱开,即将止退件33与本体1分离,然后即可重新转动螺杆4。

本实施例的其余部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均采用实施例一的解释,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