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对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7100阅读:978来源:国知局
顶管对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连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顶管对接结构。



背景技术:

当隧道或地下管道穿越铁路、道路、河流或建筑物等各种障碍物时常采用的一种顶管进行暗挖式施工。在施工时,通过传力顶铁和导向轨道,用支承于基坑后座上的液压千斤顶将管压入土层中,同时挖除并运走管正面的泥土。当第一顶管全部顶入土层后,接着将第二节管接在后面继续顶进,这样将顶管顶入。

千斤顶不断地将顶管向安装位置内顶入,顶入的顶管与土层内的顶管抵接,顶管与顶管的对接处容易破裂,需要重新铺设新的顶管,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大大加长了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时不易断裂的顶管对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包括首尾相连的若干顶管,所述顶管包括前端口和后端口,所述前端口与后端口上设有密封配合的凸起部与凹陷部。

顶管对接时,一个顶管的前端口与另一个顶管的后端口撞击,凸起部与凹陷部增加了顶管对接处的受力面积,撞击时的压力可以分散到凸起部与凹陷部上,顶管对接时不易断裂;同时通过凸起部与凹陷部镶嵌连接,两个顶管的连接更加紧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部与凹陷部的形状为圆弧形。

顶管在顶入过程中会发生转动,两个顶管产生相对偏移,圆弧形的凸起部与凹陷部使两个顶管在对接时,能校正偏移角度,避免偏移导致顶管前进线路的改变,通过凸起部与凹陷部,两个顶管抵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端口内侧设有第一平端面,所述后端口内侧设有与第一平端面抵接的第二平端面,所述第一平端面上设有若干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软木衬垫。

软木衬垫设置在顶管的端面上,在两个顶管撞击时起到缓冲保护效果;同时嵌入在凹槽内的软木衬垫,在顶管运输时也不会脱出,与顶管连接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端口外侧设有第一环槽,所述后端口外侧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一环槽与第二环槽间设有密封连接的密封圈。

顶管的外环上设有密封圈,密封圈装在第一环槽与第二环槽间,当顶管铺设在土层内,第一环槽与第二环槽的结构增加了连接处的爬水距离,当土层中有渗水时,需要穿过环槽的凹形结构,起到防止土层中水土和泥浆倒流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管内表面上设有供运输机通过的槽轨。

顶管压入土层后,需要挖走顶管正面的泥土,通过运输机进行运输,管壁为圆弧形结构,运输机的车轮放置在槽轨内,避免运输机在使用时的侧翻,使运输过程更轻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管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固定外部吊装线的线槽。

顶管需要通过吊装线固定后,垂直放入顶管铺设口,一个个顶入土层,通过外表面上的线槽,吊装线能方便地固定在顶管上,防止顶管在吊放过程中滑出吊装线而掉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部与凹陷部的形状为梯形。

梯形的凸起部与凹陷部的外表面为平面,方便顶管的切割制造,顶管间连接更紧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顶管对接时不易断裂、顶管间密封连接、方便运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顶管对接时受力面积大、不易断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顶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顶管B端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1中顶管外层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中顶管与吊装线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顶管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1、顶管;2、第一环槽;3、第二环槽;4、凸起部;5、凹陷部;6、第一平端面;7、第二平端面;8、凹槽;9、软木衬垫;10、槽轨;11、线槽;12、吊装线;13、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如图1,包括两个顶管1,顶管1两端分别为A端和B端,一个顶管1的A端与另一个顶管1的B端相连,顶管1从内至外分为三层。

A端:外层设有第一环槽2。中间层设有圆弧形的凸起部4与凹陷部5,凸起部4与凹陷部5形状互补。内层设有第一平端面6,第一平端面6内设有6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凹槽8,凹槽8内设有方形的软木衬垫9。

B端:外层设有第二环槽3,如图2和图3,第一环槽2和第二环槽3间设有密封圈13。中间层设有的凸起部4和凹陷部5与A端密封配合。内层设有第二平端面7,第二平端面7内设有6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凹槽8,凹槽8内设有软木衬垫9。B端的软木衬垫9与A端的软木衬垫9在连接面上交错分布。

顶管1顶入土层后,挖下顶管1正面的泥土,通过运输机将泥土运输出顶管1,顶管1内表面设有两条槽轨10,外部运输机的车轮放置在槽轨10内,两个顶管1连接时,内部的槽轨10对接,运输机沿槽轨10方向运动。

顶管1运输时通过吊装线12进行吊送,吊装线12与顶管1接触的外表面上设有四个线槽11,如图4,吊装线12放置在线槽11内,在吊送顶管1时不会左右移动,在顶管1上形成四点定位,固定牢固。

具体操作方式:通过液压千斤顶将在外部的顶管1朝向在土层内的顶管1压入,顶管1端面上的凸起部4与凹陷部5间接触面积大,减少两个顶管1管口的压力。顶管1中间层上的软木衬垫9可以均匀两个顶管1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少管口损坏。顶管1外层设有的密封圈13,防止顶管1外的水土和浆液倒流入顶管1内。

实施例2:一种顶管对接结构,如图5,凸起部4与凹陷部5的形状为梯形,凸起部4与凹陷部5的外表面为平面,方便切割制造,减少制造时的切割误差,使顶管对接时更紧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