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力自动调节式油压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9776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阻尼力自动调节式油压缓冲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缓冲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尼力自动调节式油压缓冲器。



背景技术:

油压缓冲器在自动化机械作业中将移动中物体产生的动能转换为热能并释放于大气中,同时在动作结束时将物体平稳、安静、有效的停止。传统的蓄压棉缓冲器中,当撞击头受到外力冲击时,将带动活塞杆推动活塞挤压内管里的液压油,液压油受压后从由内管上设计的多个排油孔流出,同时流入橡胶蓄压棉中,将橡胶蓄压棉压缩,产生蓄压空间。在液压油依次流出内管上的排油孔的过程中,缓冲器产生曲线的阻尼效果,当活塞每经过一个排油孔后,阻尼流量减少一次,形成的吸收效果将轻微卡顿一次,直至形成走完最后一个排油孔,益流流量是固定逐步减少的,无法适用于变化的不同强度的撞击力。外界的动能转换为缓冲器的热能,再有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实现能力的循环。外力释放,活塞杆复位等待下次动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阻尼力自动调节式油压缓冲器,从而对于不同的撞击力,实现自动调整对应的益流流量,吸收能量的过程达到稳定的阻尼效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阻尼力自动调节式油压缓冲器,包括缸体组件、设于该缸体组件内的缓冲组件、蓄压组件、及容置于该缸体组件内的液体;所述缸体组件包括缸体;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缸体里端抵持的活塞、从所述缸体外端开口处延伸入所述活塞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内设有用于容置调节装置的调节腔体,所述调节装置包括流量调节阀和第二弹性件,所述活塞杆和所述活塞之间设有挡片,所述流量调节阀和所述挡片之间抵持所述第二弹性件,所述挡片内开设有可供所述流量调节阀退让缩进的空间,所述活塞杆内设有与所述调节腔体相连通的主流道,所述流量调节阀连通所述缸体和所述主流道,所述流量调节阀可卡接封闭所述主流道,所述主流道连通至所述蓄压组件。

具体的,所述液体为液压油。

具体的,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

具体的,所述缸体组件还包括设于该缸体外端开口处的外盖。

具体的,所述流量调节阀包括T型部和锥形部,所述T型部套设有与所述挡片相抵持的所述第二弹性件。

具体的,所述T型部内轴向的开设有溢流孔,所述锥形部与所述溢流孔在同一直线位置且不阻挡该溢流孔。

具体的,所述活塞上开设有贯穿所述挡片与所述溢流孔相通的通孔。

具体的,所述蓄压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活塞杆上的轴承和储压结构。

具体的,所述储压结构包括设于所述轴承内的容纳部、设于所述容纳部内的橡胶油囊。

具体的,所述容纳部与所述主流道之间设有连通的分支流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阻尼力自动调节式油压缓冲器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当外部撞击力最大时,流量调节阀完全打开,相对应的益流流量最大,流量调节阀随着外部冲击力的减小自动调整合适的益流截面积,在整个撞击过程中起到将外部撞击压力与内部液压油流动阻尼的平衡,使油压缓冲器吸收动能的过程呈现平稳完美的阻尼效果。较常规的多孔式阻尼结构有了更加完美的吸收和匹配效果,可以对应不同撞击能量实现完全转换,达到最佳使用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数字表示:

1缸体、11外盖、12固定部、13侧壁、14注油孔、15第一密封件、16第一腔体、17第二腔体、18撞击头、2活塞、21第一弹性件、22活塞杆、23第三腔体、24通孔、3流量调节阀、31第二弹性件、32挡片、33主流道、34流道口、35T型部、36锥形部、37溢流孔、38支撑部、39连接部、4第四腔体、41第五腔体、5轴承、51第一容纳部、52橡胶油囊、53分支流道、54第二容纳部、55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参照图1-2所示,本实施例是阻尼力自动调节式油压缓冲器,包括缸体组件、设于其内的缓冲组件和蓄压组件、及容置于其内的液压油;缸体组件包括桶状的缸体1、设于缸体的外端开口处密封的外盖11。缸体包括缸体的里端密封设置的固定部12和侧壁13。固定部12上开设有注油孔14,注油孔14内固定有第一密封件15,本实施例第一密封件15为注油螺丝。缸体组件内设有相连通的的第一腔体16和第二腔体17。第一腔体16内设有缓冲组件,第二腔体17内设有蓄压组件。

缓冲组件包括设于第一腔体16内的活塞2、与侧壁13相抵持的第一弹性件21、由缸体1外端开口处延伸入活塞2的活塞杆22;处于缸体1外部的活塞杆22端部设有撞击头18。本实施例第一弹性件21为弹簧。活塞杆22内设有与第一腔体16和蓄压组件均连通的第三腔体23,第三腔体23为调节腔体,第三腔体23内设有调节装置,活塞2轴向方向开设有与第一腔体16和第三腔体23相连通的通孔24,调节装置包括流量调节阀3、第二弹性件31,本实施例第二弹性件31为弹簧。活塞2和活塞杆22之间设有挡片。活塞杆22内径向的设有连通至蓄压组件的主流道33,主流道33的中部设有与第三腔体23连通的流道口34。

流量调节阀3包括与通孔24位置相对应的T型部35、与流道口34卡接的锥形部36;T型部35内开设有贯穿挡片32与通孔24相连的溢流孔37,T型部35包括抵接第三腔体23两侧的支撑部38和连接部39,连接部39的两侧在第三腔体23内形成第四腔体4,第四腔体4内容置有套接于连接部39的第二弹性件31,本实施例第二弹性件为弹簧,支撑部38与挡片32之间抵持第二弹性件。挡片32内开设有可让连接部39退让缩进的空间。支撑部38背离第四腔体4的部分在第三腔体23内形成第五腔体41,锥形部36固定连接于支撑部38,溢流孔37中的液压油从锥形部36的两侧分流流入流道口34,锥形部36位于溢流孔37同一直线位置不阻挡益流孔37中液压油流动。第一腔体16内的液压油从通孔24流经溢流孔37进入第五腔体41内,由于支撑部38的截面积大于连接部39的截面积,因此第五腔体41内的压强大于第四腔体4内压强,T型部35压缩第二弹性件31向受力方向运动,带动锥形部36一同运动,打开流道口34。

蓄压组件包括轴承5和储压结构;储压结构包括凹陷于轴承5两侧的外壁形成对称的第一容纳部51、设于第一容纳部51内密封的橡胶油囊52。两个第一容纳部51分别设有与主流道33相连通的分支流道53。橡胶油囊52内充入气体,第一容纳部51内流入液压油后,挤压橡胶油囊52变形。活塞杆22贯穿轴承5和外盖11,轴承5的内壁凹陷形成第二容纳部54,第二容纳部54与活塞杆22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55,本实施例第二密封件55为油封。油封设于外盖11的内侧。

应用本实施例时,撞击头18受到外力作用,将带动活塞杆22推动活塞2挤压第一腔体16内的液压油,液压油流经通孔24、挡片32至流量调节阀3的储油空间第五腔体41内,随着压力增加,流量调节阀3被油压推向一侧,打开流道口34,液压油通过主流道33和分支流道53流向橡胶油囊52,橡胶油囊52为橡胶弹性体,橡胶油囊52在第一容纳部51内压缩变形,形成储压空间。当外部撞击力最大时,流量调节阀3完全打开,相对应的益流流量最大。流量调节阀3随着外部冲击力的减小自动调整合适的益流截面积,在整个撞击过程中起到将外部撞击压力与内部液压油流动阻尼的平衡,使油压缓冲器吸收动能的过程呈现平稳完美的阻尼效果。直至外部撞击动能停止,外力消失后,橡胶油囊52回弹,将液压油回流至流道口34,液压油将流量调节阀3推向一侧,液压油经过储油腔体41回流至溢流孔37,最后重新容纳于第一腔体16内,同时第一弹性件21将活塞杆22复归至初始位置。此时外界的动能已转换为油压缓冲器的热能,由油压缓冲器零件散发至空气中,实现能量的循环。本实施例较常规的多孔式阻尼结构有了更加完美的吸收和匹配效果,可以对应不同撞击能量实现完全转换,达到最佳使用状态。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