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簧上置式双筒式平衡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0208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衡阀,属于阀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阀门有数字锁定平衡阀、流量控制阀和压差控制阀,但是一种形式的阀门只能有单一的功能,对于需要不同功能的供水管路,一种阀门往往不能够满足需要,而且供水管路在不同的时间和供水阶段也需要不同的功能,所以现在需要一种新式的阀门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在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2016105018602的已有文献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平衡阀,其弹簧是设置成通过膜片直接向上推顶下阀杆的,并在推顶的过程中实现弹簧的压缩,从而实现复位,这种结构不够稳定,弹簧起到了主要的支撑和传递作用,使其稳定性较差,而且使用寿命较短,膜片直接推顶弹簧也易造成膜片的损坏,而且其数字锁定平衡阀是通过两个相互接触的流量调节片来实现的,片状的结构也是不稳定,并且调节不够灵敏精确,所以本发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了一种弹簧上置式且带有双筒的平衡阀,使得结构简单流畅,增强了使用寿命,提高了调节的灵敏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弹簧上置式双筒式平衡阀,该平衡阀在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的同时,主要是将弹簧设置在上部的弹簧筒内,而且不通过弹簧直接进行推顶,而是在膜片受到水压力作用时通过下调节杆对弹簧压缩产生压缩力,避免了直接接触,整体结构简单,增加了使用寿命,并且采用了弹簧筒和旋套两种筒状结构代替了以往的片状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和调节灵敏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弹簧上置式双筒式平衡阀,该平衡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设有上阀盖和下阀盖,所述阀体内部为阀腔,所述阀腔连通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平衡阀带有数字锁定平衡阀组件、自力式流量控制组件和自力式压差控制组件;

所述数字锁定平衡阀组件包括贯穿上阀盖的可旋动的上调节杆,所述上调节杆在上阀盖之外的伸出端带有可随上调节杆的转动而指示不同流量数字值的数显片,所述上调节杆的下端为与上调节杆固定连接的旋套,在所述阀腔内还固定设有弹簧筒,所述弹簧筒的下口边缘带有筒口板,所述筒口板呈圆环形且与阀腔内壁之间固定且密封连接,所述弹簧筒和旋套两者同轴设置且两者的上端均封口,所述旋套的下端与筒口板的上表面之间转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旋套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过水口,所述弹簧筒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一过水口通过旋套的转动来调节与第二过水口之间的重合区域;

所述自力式流量控制组件包括位于弹簧筒下方阀腔内的上阀瓣和下阀瓣,所述上阀瓣和下阀瓣分别与下调节杆固定连接,所述上阀瓣和下阀瓣依靠下调节杆的升降用于调节与出水口连通的上出水口和下出水口的开口大小;所述弹簧筒内设有弹簧,在所述下调节杆上设有簧托,所述下调节杆的上端进入到弹簧筒内使簧托与弹簧接触,所述弹簧挤压在所述簧托和弹簧筒的顶板之间,所述簧托的直径小于弹簧筒的内径,所述下调节杆的下端延伸至下阀盖内,所述下调节杆上还固定设有膜片,所述膜片的上下侧分别设有上膜垫和下膜垫,所述下调节杆分别穿过所述上膜垫和下膜垫且与两者相对固定连接,所述上膜垫直径大于下出水口, 所述上膜垫与下出水口的边缘相配合起到上限位作用,所述簧托与上出水口的边缘相配合起到下限位的作用,所述下阀盖的内腔处设有连通进水口的导压孔,在导压孔处设有调压阀针;

所述自力式压差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下阀盖上且连通下阀盖内腔的调压孔,所述调压孔连接有导压管,所述导压管上设有手动阀。

优选的,膜片带有拱起的呈环状的凸起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均为条形孔。

优选的,所述弹簧筒和旋套采用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均为扇形。

优选的,所述上阀瓣和下阀瓣为铜材质。

该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效果是,该阀门除了具有多功能平衡阀所具有的全部功能之外,主要是将弹簧设置在上部的弹簧筒内,而且不通过弹簧直接进行推顶,而是在膜片受到水压力作用时通过下调节杆对弹簧压缩产生压缩力,避免了直接接触,整体结构简单,增加了使用寿命,并且采用了弹簧筒和旋套两种筒状结构代替了以往的片状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和调节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阀体,2、上阀盖,3、下阀盖,4、进水口,5、出水口,6、上调节杆,7、数显片,8、旋套,9、弹簧筒,10、簧托,12、上阀瓣,13、下阀瓣,14、下调节杆,15、上出水口,16、下出水口,17、弹簧,18、膜片,19、导压孔,20、调压孔,21、导压管,22、手动阀,23、调压阀针, 26、上膜垫,27、下膜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弹簧上置式双筒式平衡阀,该平衡阀包括阀体1,所述阀体1设有上阀盖2和下阀盖3,所述阀体1内部为阀腔,所述阀腔连通进水口4和出水口5,所述平衡阀带有数字锁定平衡阀组件、自力式流量控制组件和自力式压差控制组件;

所述数字锁定平衡阀组件包括贯穿上阀盖2的可旋动的上调节杆6,所述上调节杆6在上阀盖2之外的伸出端带有可随上调节杆6的转动而指示不同流量数字值的数显片7,所述上调节杆6的下端为与上调节杆6固定连接的旋套8,在所述阀腔内还固定设有弹簧筒9,所述弹簧筒9的下口边缘带有筒口板,所述筒口板呈圆环形且与阀腔内壁之间固定且密封连接,所述弹簧筒9和旋套8两者同轴设置且两者的上端均封口,所述旋套8的下端与筒口板的上表面之间转动且密封连接,所述旋套8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过水口,所述弹簧筒9的外壁上设有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一过水口通过旋套8的转动来调节与第二过水口之间的重合区域;

所述自力式流量控制组件包括位于弹簧筒9下方阀腔内的上阀瓣12和下阀瓣13,所述上阀瓣12和下阀瓣13分别与下调节杆14固定连接,所述上阀瓣12和下阀瓣13依靠下调节杆14的升降用于调节与出水口5连通的上出水口15和下出水口16的开口大小;所述弹簧筒9内设有弹簧17,在所述下调节杆14上设有簧托10,所述下调节杆14的上端进入到弹簧筒9内使簧托10与弹簧17接触,所述弹簧17挤压在所述簧托10和弹簧筒9的顶板之间,所述簧托10的直径小于弹簧筒9的内径,所述下调节杆14的下端延伸至下阀盖3内,所述下调节杆14上还固定设有膜片18,所述膜片18的上下侧分别设有上膜垫26和下膜垫27,所述下调节杆14分别穿过所述上膜垫26和下膜垫27且与两者相对固定连接,所述上膜垫26直径大于下出水口16, 所述上膜垫26与下出水口16的边缘相配合起到上限位作用,所述簧托10与上出水口15的边缘相配合起到下限位的作用,所述下阀盖3的内腔处设有连通进水口4的导压孔19,在导压孔19处设有调压阀针23;

所述自力式压差控制组件包括设置在下阀盖3上且连通下阀盖3内腔的调压孔20,所述调压孔20连接有导压管21,所述导压管21上设有手动阀22。

膜片18带有拱起的呈环状的凸起部。

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均为条形孔。

弹簧筒9和旋套8采用不锈钢制成。

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均为扇形。

所述上阀瓣12和下阀瓣13为铜材质。

下面对使用过程进行叙述:首先关于数字锁定平衡阀组件,在使用数字锁定平衡阀组件的时候,关闭导压管21上的手动阀22,关闭导压孔19处的调压阀针23,只调节上调节杆6在上阀盖2处的外露端,通过其转动来使旋套8转动,通过旋套8的转动可以使其上面的第一过水口转动,这样可以调节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之间的重合度,来改变流量,水经过第一过水口和第二过水口之间的重合区域后进入到弹簧筒9内部,再通过弹簧筒9的内壁与簧托10之间的空隙进入到弹簧筒9下方的空间中,在转动的同时上调节杆6会带动数显片7显示不同的流量数字,可以直观的读取流量数字,此时该阀门具备数字锁定平衡阀的功能。此处由于旋套8和弹簧筒9的配合使用,代替了以往使用片状流量调节片的做法,使得更加结构稳定,灵敏度更好。

关于自力式流量控制组件,在使用时关闭导压管21,把调压阀针23开到最大,调节上调节杆6达到一定的流量值,则当阀门的进水口4和阀腔内出现压差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力式流量控制组件进行调节,具体为当进水口4处压力增大时,水流通过导压孔19进入到下阀盖3处,进入到下阀盖3的内腔中,从而推顶膜片18的凸起部,从而使膜片18向上移动,从而带动下调节杆14向上运动,膜片18随着运动的时候上膜垫26随之运动,运动到下出水口的时候起到限位的作用,而下调节杆14向上运动的时候会使弹簧筒9内的弹簧17会产生压缩,上阀瓣12和下阀瓣13将上出水口15和下出水口16的大小调小,这样过水量便变小,不会由于进水口4压力变大而使流量增加,达到恒定流量的目的,反之如果进水口4压力减小,膜片18在弹簧17的作用下反弹,从而增加上出水口15和下出水口16的大小,使过水量增大,同样使流量恒定,此时簧托10与上出水口16之间起到限位的作用。与之前不同的是此处的弹簧17没有起到直接传导的作用,而是在下调节杆14的带动反向压缩弹簧17,使弹簧17只起到一个提供反向复位力的作用,相比之前结构更加简单,使用寿命更长。

关于自力式压差控制组件,使用时,打开导压管21上的手动阀22,关闭调压阀针23,把上调节杆6旋动至全开位置,导压管21的另一端连接供水管,此阀门设置在回水管上, 水流通过导压管21进入到调压孔20,进入到下阀盖3的内腔中,进而推顶膜片18,使上下阀瓣自动工作,保持被控系统的压差恒定,起到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作用。通过调压阀针23,调节导压孔19开度的大小,调节被控系统的压差大小。

该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效果是,该阀门除了具有多功能平衡阀所具有的全部功能之外,主要是将弹簧设置在上部的弹簧筒内,而且不通过弹簧直接进行推顶,而是在膜片受到水压力作用时通过下调节杆对弹簧压缩产生压缩力,避免了直接接触,整体结构简单,增加了使用寿命,并且采用了弹簧筒和旋套两种筒状结构代替了以往的片状结构,增加了稳定性和调节灵敏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