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3662发布日期:2018-06-08 04:32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



背景技术:

作为该种阀,例如,日本专利公报JP2001-074154中所公开,一种阀包括:在壳体内作为溢流阀起作用的筒状的阀座体;自由滑动地被插入在阀座体内的阀芯和换向阀;将阀芯向阀座体侧施力的弹簧;向阀芯和换向阀施加推力的比例螺线管。

该换向阀构成为将流路开闭,能够通过比例螺线管将换向阀在开状态和闭状态之间切换,经由换向阀使比例螺线管的推力作用于阀芯,能够调节阀芯从阀座离开的开阀压。



技术实现要素:

对于该以往的阀,在外周设有螺纹部的阀座体被螺纹连接于壳体,阀座体的顶端抵接于设在壳体的内周的台阶部,为了将阀座体牢固地固定于壳体,需要施加紧固扭矩。如此,由于在阀座体的顶端抵接于台阶部后施加紧固扭矩,在阀座体的顶端与台阶部之间作用有摩擦力,产生阀座体旋转扭曲。并且,在比阀座体向壳体螺纹连接的螺纹部靠顶端侧,受到轴向的较大的压缩负荷的作用,由于在阀座体的外周设有抵接于壳体端的凸缘部,阀座体的从凸缘部至螺纹部这段区间受到较大的拉伸负荷的作用。

在这样的阀座体上,除了受到扭矩的作用之外,根据场所的不同,还受到轴向的拉伸负荷和压缩负荷而内周形状产生变形,因此,为了确保阀芯和换向阀的顺畅滑动,需要在将阀座体组装至壳体后,实施将孔整形的成品加工,加工比较繁杂。

并且,为了省略成品加工,需要进行紧固扭矩的管理、阀座体和壳体的高度的尺寸管理,还是导致了加工的繁杂。

于是,本发明为了改善上述不良,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工容易且能够实现顺畅动作的阀。

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阀包括:具有中空部的壳体;串联地插入中空部的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容纳在第一套筒内的第一阀柱;容纳在第二套筒内的第二阀柱;安装在壳体的开口端的止挡件。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的剖视图。

图2示出适用了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的阻尼器的流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示的一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阀V其构成包括:具有中空部1的壳体H;串联地插入中空部1的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容纳在第一套筒2内的第一阀柱4;容纳在第二套筒3内的第二阀柱5;安装在壳体H的开口端的止挡件6。

而且,例如,如图2所示,该阀V适用于阻尼器D。具体而言,阀V设置在因阻尼器D的伸缩而形成液体流动的阻尼流路CP的中途,对液体的经过阻尼流路CP的流动施加阻尼,阻尼器D能够产生阻尼力。

以下,对阀V的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在本实施例中,壳体H具有筒状的第一壳体H1;安装在第一壳体H1的外周的筒状的第二壳体H2。而且,中空部1设在第一壳体H1且从第一壳体H1的外部形成开口,这种情况下,从第一壳体H1的轴向两端通向外部。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该中空部1从第一壳体H1的两端形成开口,但也可以是从一端侧形成开口的袋孔。

并且,就设在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而言,从图1中右端侧起依次包括:安装有弹簧支架7的弹簧支架安装部1a;容纳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的套筒容纳部1b;安装有止挡件6的止挡件安装部1c。

图1中,弹簧支架安装部1a形成在第一壳体H1的右端,在图1中左方设有螺纹部1d,将比该螺纹部1d靠图1中右方的内径形成为大径,并成为中空部1的一部分。

套筒容纳部1b成为中空部1的一部分,由在螺纹部1d的图1中左侧相邻处形成的内径比螺纹部1d大的顶端部1e、在顶端部1e的图1中左侧相邻处形成的内径比顶端部1e大的中间部1f、在中间部1f的图1中左侧相邻处形成的内径比中间部1f大的后端部1g构成。从而,在套筒容纳部1b的顶端和弹簧支架安装部1a的后端之间形成台阶部1h。

图1中,止挡件安装部1c形成在第一壳体H1的左端,在后端部1g的图1中左侧相邻处形成得内径比后端部1g大,且止挡件安装部1c成为中空部1的一部分。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H1包括:从外周侧起沿径向形成开口且与顶端部1e连通的第一孔道1i;从外周侧起沿径向形成开口且与中间部1f连通的第二孔道1j;从外周侧起沿径向形成开口且与后端部1g连通的第三孔道1k。

进一步,安装在第一壳体H1的外周的第二壳体H2为筒状,且与第一壳体H1一同形成壳体H。第二壳体H2具有:作为从图1中左端的外方起与中空部1并列地形成开口的孔的阀孔8;从图1中右端的外方起形成开口且通向阀孔8的通路9。在第二壳体H2的通路9的图1中右端开口端处螺纹连接有塞子13而封闭开口端。并且,在第二壳体H2设有:从外周朝内周形成开口且在途中连通于通路9的第四孔道10;从内周起形成开口且连通阀孔8的第五孔道11;从外周朝内周形成开口的第六孔道12。

若将第二壳体H2安装在第一壳体H1的外周的话,则第四孔道10与第二孔道1j对置且连通,第五孔道11与第三孔道1k对置且连通,第六孔道12与第一孔道1i对置且连通。另外,第一壳体H1与第二壳体H2也可以不是分体部件而是由一个部件构成。

阀孔8的内径形成得比通路9的连接阀孔8的开口端的内径大,在阀孔8内,将该通路9的连接阀孔8的开口端作为阀座14,并容纳离开、落位于该阀座14的溢流阀芯15。进一步,在阀孔8内,容纳将溢流阀芯15朝向阀座14侧施力的弹簧16,并在阀孔8的左端侧螺纹连接有作为弹簧支架起作用的盖17,阀孔8被封闭。弹簧16在盖17和溢流阀芯15之间以受压缩状态被夹持,调节盖17向阀孔8安装的位置的话,则能够调节对溢流阀芯15施力的弹簧16的作用力。而且,由阀座14、溢流阀芯15、弹簧16以及盖17构成受动式的溢流阀Rv。

因而,液体被通过第四孔道10从外方导入,若通路9内的压力超过溢流阀Rv的开阀压的话,则溢流阀芯15后退,离开阀座14,形成开阀,使通路9连通第五孔道11。

第一套筒2为外周的图1中右端侧(顶端侧)外径比图1中左端侧(后端侧)的外径小的台阶筒状,在外周处具有沿轴向并列形成的两个环状槽2a、2b。

并且,第一套筒2具有设在顶端侧内周的内周大径部2c和设在后端侧内周的内径比内周大径部2c小的内周小径部2d。进一步,第一套筒2包括:从环状槽2a处形成开口且与内周大径部2c连通的通孔2e;从环状槽2b处形成开口且与内周小径部2d连通的通孔2f;从后端形成开口且在形成在内周大径部2c和内周小径部2d之间的台阶部2g处形成开口的通孔2h。

另外,在第一套筒2的外周,在环状槽2a和环状槽2b之间沿周向安装有密封圈18,在比环状槽2b靠后端侧位置,沿周向安装有密封圈19。

如此构成的第一套筒2从小径侧插入到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内,小径部分嵌合在顶端部1e内,大径部分嵌合在第一壳体H1的中间部1f内,从而,第一套筒2容纳在中空部1的套筒容纳部1b内。这样的话,密封圈18、19紧贴在第一壳体H1的套筒容纳部1b的内周,环状槽2a和环状槽2b之间被密封。并且,环状槽2a与设在第一壳体H1的第一孔道1i对置且连通,环状槽2b与设在第一壳体H1的第二孔道1j对置且连通。由此,第二壳体H2的第四孔道10借助第二孔道1j、环状槽2b以及通孔2f连通至第一套筒2内,第二壳体H2的第六孔道12借助第一孔道1i、环状槽2a以及通孔2e连通至第一套筒2内。

第二套筒3为图1中右端侧(顶端侧)外径形成得比图1中左端侧(后端侧)的外径小的台阶筒状,在外周的小径部分和大径部分之间具有环状槽3a。

并且,第二套筒3的内周在途中设有内周为大径的内周大径部3b。进一步,第二套筒3具有从环状槽3a处形成开口且与内周大径部3b连通的通孔3c。另外,在第二套筒3的外周,在环状槽3a的轴向前侧和轴向后后侧,分别沿周向安装有密封圈20、21。

如此构成的第二套筒3从小径侧插入至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内,小径部分嵌合在第一壳体H1的中间部1f内,大径部分嵌合在第一壳体H1的后端部1g内,而使第二套筒3容纳在中空部1的套筒容纳部1b内。这样的话,密封圈20、21紧贴在第一壳体H1的套筒容纳部1b的内周且环状槽3a借助于第二套筒3的外周不与其他部位连通。并且,环状槽3a与设在第一壳体H1的第三孔道1k对置且连通。由此,第二壳体H2的第五孔道11借助环状槽3a、第三孔道1k以及通孔3c连通至第二套筒3内。

并且,设在第二套筒3的图1中右端侧的凹部3d与第一套筒2的向图1中左端(后端)形成开口的通孔2h对置,且借助通孔2h连通第一套筒2内的内周大径部2c。

止挡件6包括:圆环部6a;设在圆环部6a图1中左端(后端)的外周的矩形的凸缘部6b。而且,止挡件6以在第一壳体H1中的止挡件安装部1c内嵌合圆环部6a并使凸缘部6b抵接于第一壳体H1图1中左端面的状态,由插通凸缘部6b的螺栓B螺栓紧固于第一壳体H1。

这样的话,止挡件6安装在壳体H的中空部1的开口端,通过凸缘部6b朝第一壳体H1的作为图1中左端面的后端面形成抵接而受到轴向定位。止挡件6的圆环部6a的内径比第二套筒3的外径小且比第二套筒3内径大,圆环部6a的图1中右端的端面与第二套筒3的后端面对置。由此,当止挡件6安装在壳体H时,则作为使容纳在中空部1的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防脱起作用。

进一步,凸缘部6b塞住作为孔的阀孔8的图1中左端的开口端的一部分,由此能够防止安装于阀孔8的盖17从壳体H脱落。因此,不必担心设在第二壳体H2的溢流阀Rv从壳体H脱出。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止挡件6被沿轴向定位地安装于壳体H的状态下,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在轴向的合计长度设定得比从止挡件6的图1中右端的端面到在中空部1内与第一套筒2的顶端面对置的台阶部1h处在轴向上的长度小。由此,即使将止挡件6安装在壳体H,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也不是以受压缩状态被止挡件6和台阶部1h夹持,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不受到来自止挡件6的轴向力。另外,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在轴向上的合计长度也可设定为与从止挡件6的图1中右端的端面到在中空部1内与第一套筒2的顶端面对置的台阶部1h为止的轴向长度相同。即使这样,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不受到来自止挡件6的轴向力。

并且,由于止挡件6只要是被沿轴向定位地安装于壳体H即可,因此,例如,也可在圆环部6a和止挡件安装部1c设有螺纹槽且将两者螺纹紧固。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止挡件安装部1c和套筒容纳部1b之间设有台阶部1m,因此,也可以是使圆环部6a的图1中右端抵接于台阶部1m,将止挡件6相对于壳体H沿轴向定位。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去掉凸缘部6b。如果在止挡件安装部1c形成螺纹槽,将止挡件6螺纹紧固于壳体H的话,则存在因为增大公称直径而将壳体H径向的尺寸大径化的情况。对此,设置凸缘部6b将止挡件6螺栓紧固于壳体H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壳体H的径向的尺寸的大径化。

第一阀柱4能沿轴向自由移动地容纳在第一套筒2内且所述移动受第一套筒2引导。具体的为,第一阀柱4包括:自由滑动地被插入第一套筒2的内周小径部2d的滑动轴部4a;从滑动轴部4a的图1中右端向右方延伸的小径轴部4b;在小径轴部4b的图1中右端设置的圆锥台状的阀芯4c。

滑动轴部4a为外径比小径轴部4b大的大径,滑动轴部4a滑动接触于第一套筒2的内周小径部2d,第一阀柱4的轴向的移动无轴抖动地受第一套筒2引导。小径轴部4b的外径为比内周小径部2d内径小的小径,小径轴部4b与设在第一套筒2的通孔2f对置。并且,虽然第一阀柱4相对于第一套筒2轴向移动,但滑动轴部4a不完全封闭通孔2f的开口。

阀芯4c为外径比内周小径部2d内径大的大径,将内周小径部2d的图1中右端的开口边缘作为阀座22,通过第一阀柱4的轴向的移动,使阀芯4c能够离开、落位于所述阀座22。

并且,在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的弹簧支架安装部1a处安装有有底筒状的弹簧支架7。弹簧支架7是有底筒状,在外周设有螺纹部7a,将该螺纹部7a螺纹连接于在第一壳体H1的中空部1设置的螺纹部1d,而使弹簧支架7安装在壳体H。并且,弹簧支架7在外周的避开螺纹部7a的位置具有沿周向安装的密封圈23。当将弹簧支架7以上述方式安装在壳体H时,密封圈23紧贴在中空部1的弹簧支架安装部1a的内周,通过弹簧支架7,使壳体H的中空部1的图1中右端被不漏液地封闭。

弹簧S夹设在弹簧支架7和第一阀柱4的阀芯4c的图1中右端之间,通过该弹簧S的作用力,将第一阀柱4向阀芯4c落位于阀座22的方向施力。如此的话,由具有阀芯4c的第一阀柱4、具有阀座22的第一套筒2以及弹簧S构成可变溢流阀Vv。而且,在除了弹簧S以外没有外力作用于第一阀柱4的状态下,阀芯4c被压靠于阀座22进行闭阀,可变溢流阀Vv开阀压达到最大,施加将第一阀柱4向反方向压的推力来对抗弹簧S的作用力,调节该推力的话,可调节阀座22的朝向阀芯4c的按压力,能够调节可变溢流阀Vv开阀压。

一方面,可变溢流阀Vv开阀的话,由第四孔道10、第二孔道1j、环状槽2b、通孔2f、内周大径部2c内、通孔2e、环状槽2a、第一孔道1i以及第六孔道12构成的阻尼力调整用流路成为连通状态。另一方面,阀芯4c落位于阀座22,可变溢流阀Vv闭阀的话,通孔2f和内周大径部2c的连接被隔断,阻尼力调整用流路成为切断状态。

另外,阀芯侧弹簧支架24被夹设在弹簧S和第一阀柱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弹簧S为螺旋弹簧,阀芯侧弹簧支架24的图1中右端间隙配合在弹簧S的内周,由此,通过阀芯侧弹簧支架24能够吸收弹簧S和第一阀柱4的轴心的偏移。由此,由于弹簧S的作用力无径向偏离地作用于第一阀柱4,第一阀柱4的开阀压稳定无偏差。

第二阀柱5被轴向自由移动地容纳在第二套筒3内,所述移动被第二套筒3引导,并且,图1中右端能够朝第一阀柱4的图1中左端抵接。具体而言,第二阀柱5包括:被自由滑动地插入至第二套筒3内的滑动轴部5a;从滑动轴部5a的图1中右端朝右方延伸的圆柱状的阀部5b;设置在阀部5b的图1中右端并沿轴向突出的凸部5c。

滑动轴部5a上,除内周大径部3b外,在第二套筒3的内周滑动接触,第二阀柱5的轴向的移动被第二套筒3无轴抖动地引导。

阀部5b的外径被设定为与第二套筒3内周滑动接触的径,如果阀部5b配置得比内周大径部3b靠右方的话,阀部5b将在设在第二套筒3的通孔3c与第二套筒3内形成的流路的连通切断。

并且,在滑动轴部5a的图1中左端即后端设有凸缘部5d,在凸缘部5d的图1中右端和第二套筒3的图1中左端之间夹设有螺旋弹簧25。第二阀柱5被该螺旋弹簧25朝向图1中左方施力。在不受到螺旋弹簧25的作用力以外的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阀部5b配置在内周大径部3b的话,第二阀柱5连通在通孔3c与第二套筒3内形成的流路。

进一步,在止挡件6的图1中左方安装有螺线管Sol,通过给螺线管Sol通电,通过螺线管Sol的柱塞P对第二阀柱5施加图1中右方向的推力。并且,通过对螺线管Sol的通电量的调节,能够调节施加于第二阀柱5的推力。该推力由于将对抗螺旋弹簧25的朝向的力施加于第二阀柱5,故能够对抗螺旋弹簧25的作用力使第二阀柱5向将阀部5b进入内周大径部3b的位置移动。因此,通过螺线管Sol的通电的有无,使第二阀柱5向轴向移动与否,能够连通或切断所述流路。如此,第二套筒3、第二阀柱5构成开闭所述流路的开闭阀Ov,该开闭阀Ov成为通过向螺线管Sol的通电与否来开闭所述流路的电磁开闭阀。

开闭阀Ov开阀的话,将由第四孔道10、通路9、阀孔8、第五孔道11、第三孔道1k、环状槽3a、通孔3c、凹部3d、通孔2h、内周大径部2c、通孔2e、环状槽2a、第一孔道1i以及第六孔道12构成的旁通流路成为连通状态。旁通流路成为连通状态的话,设在阀孔8内的溢流阀Rv也成为能够开阀的状态,从第四孔道10导入的压力达到溢流阀Rv的开阀压时,溢流阀Rv开阀,借助旁通流路使压力排出。并且,在开闭阀Ov闭阀的状态下,在通孔3c与第二套筒3内形成的流路的连接被切断,旁通流路成为切断状态。

并且,能够通过螺线管Sol的通电量调整向第二阀柱5施加的推力,通过第二阀柱5将所述流路闭阀,进而使第二阀柱5抵接于第一阀柱4的话,能够通过第二阀柱5,将螺线管Sol的推力传递至第一阀柱4。

这样的话,由于使与弹簧S对抗的方向的螺线管Sol的推力作用于第一阀柱4,通过调节向螺线管Sol通电的通电量,来调节向第一阀柱4作用的推力,能够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

接着,如图2所示,应用了如此构成的阀V的阻尼器D包括:缸31;被自由移动地插入至缸31内且将缸31内划分为杆侧室R1和活塞侧室R2的活塞32;被插入至缸31内且连结于活塞32的杆33;罐T;设在将杆侧室R1和活塞侧室R2连通的第一通路34的中途的第一开闭阀35;设在将活塞侧室R2和罐T连通的第二通路36的中途第二开闭阀37;将杆侧室R1和罐T连通的阻尼流路CP;仅容许工作油从活塞侧室R2朝杆侧室R1流动的整流通路38;仅容许工作油从罐T朝活塞侧室R2流动的吸入通路39。

并且,阀V设在阻尼流路CP的中途,具体而言,将第四孔道10连接在杆侧室R1侧,将第六孔道12连接在罐T侧而将阀V设在阻尼流路CP。

而且,通过第一开闭阀35使第一通路34形成连通状态,并使第二开闭阀37形成关闭状态,而使如此构成的阻尼器D收缩的话,杆33进入缸31内,排掉的体积的量的液体,被从缸31内推出至阻尼流路CP。在该状况下,在能向螺线管Sol通电的状况下,使开闭阀Ov闭阀,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缸31内的压力被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控制,阻尼器D发挥防止收缩的阻尼力。而且,能够通过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来调节调节阻尼器D的阻碍收缩的阻尼力的大小。

另外,在通过第一开闭阀35使第一通路34形成连通状态,并且使第二开闭阀37形成关闭状态,令阻尼器D伸长的情况下,杆33借助吸入通路39从罐T处供给与从缸31内排出的体积相应的量的液体。这种情况下,由于缸31内的压力与罐压大致相等,阻尼器D大致无阻尼地呈现伸长动作。由此,使第一开闭阀35开阀并使第二开闭阀37闭阀的话,阻尼器D作为只在收缩动作时发挥阻尼力的单向阻尼器起作用。

另一方面,在形成使第一开闭阀35既已关闭的状态的同时通过第二开闭阀37使第二通路36形成连通的状态,并使阻尼器D伸长的话,杆33将与从缸31内退出的液体的体积相应的量的液体从杆侧室R1向阻尼流路CP推出。液体从罐T向扩大的活塞侧室R2供给。该情况下,在能向螺线管Sol通电的状况下,使开闭阀Ov闭阀,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的话,杆侧室R1内的压力受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控制,阻尼器D发挥阻碍伸长的阻尼力。而且,能够通过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来调节阻尼器D阻碍伸长的阻尼力的大小。

另外,在形成第一开闭阀35既已关闭的状态的同时,通过第二开闭阀37使第二通路36形成连通状态,并使阻尼器D收缩的话,杆33借助第二通路36从缸31向罐T排出与进入缸31内的液体体积相应的量的液体。这种情况下,由于缸31内的压力变得与罐压大致相等,阻尼器D几乎无阻尼地呈现收缩动作。由此,在使第一开闭阀35闭阀的同时使第二开闭阀37开阀的话,阻尼器D作为只在伸长动作时发挥阻尼力的单向阻尼器起作用。

而且,如此构成的阻尼器D,若第一开闭阀35和第二开闭阀37同时闭阀的话,则通过整流通路38、吸入通路39以及阻尼流路CP,杆侧室R1、活塞侧室R2以及罐T串联连通。该状态下,在能向螺线管Sol通电的情况下,若阻尼器D由于外力而伸缩的话,则通过可变溢流阀Vv能够控制杆侧室R1内的压力,能使阻尼器D发挥与螺线管Sol的通电量对应产生的阻尼力。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控制阻尼器D的阻尼力。并且,在不能向螺线管Sol通电或为向螺线管Sol通电的情况下,由于开闭阀Ov开阀而使旁通流路变为有效。这种情况下,若阻尼器D因外力而伸缩的话,则杆侧室R1内的压力受溢流阀Rv的开阀压控制,阻尼器D发挥与溢流阀Rv的设定对应的阻尼力。由此,这种情况下,阻尼器D作为受动式的阻尼器起作用。

如此的话,阀V能够通过向阻尼器D应用而作为阻尼力产生源起作用。并且,虽然未图示,在所述阻尼器D和阀V的结构的基础上,另外设有向杆侧室R1供给液体的泵而构成驱动器的情况下,还能通过由可变溢流阀Vv形成的开阀压的调节来实现驱动器的推力的调节。

而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阀V中包括:具有中空部1的壳体H;被串联地插入中空部1的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容纳在第一套筒2内的第一阀柱4;容纳在第二套筒3内的第二阀柱5;安装在壳体H的开口端的止挡件6。若如此构成阀V的话,则由于止挡件6被壳体H轴向定位,因此,容纳在中空部1内的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不受到轴向的拉伸负荷或压缩负荷而能够实现防脱。并且,由于第二套筒3没有螺纹连接于壳体H,所以,对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不作用有扭矩。由此,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的容纳第一阀柱4和第二阀柱5的内周形状不发生变形。由此,不需要对第一套筒2、第二套筒3、止挡件6以及壳体H的尺寸进行高精度的管理,即使不对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的内周实施整形加工,也能保障第一阀柱4和第二阀柱5的顺畅地沿轴向移动。根据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阀V,能容易加工且能够实现第一阀柱4和第二阀柱5的顺畅动作。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阀V中,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在轴向上的合计长度比从壳体H的台阶部1h到止挡件6的端面止的轴向长度短。由此,即使将止挡件6安装于壳体H,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也不是以受压缩状态被止挡件6和台阶部1h夹持,能够切实地实现不对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作用任何轴向力的状态。并且,对第一套筒2、第二套筒3、止挡件6以及壳体H的尺寸管理也变得更加容易。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的阀V中,在外周具有凸缘部6b,将止挡件6的凸缘部6b抵接于壳体H的端面而进行受其定位。这样的话,通过简单的结构,止挡件6被壳体H定位,切实防止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受到轴向力的负荷。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阀V中,将止挡件6的凸缘部6b螺栓紧固于壳体H从而将止挡件6固定于壳体H。由此,因为在向壳体H安装止挡件6时不需要使止挡件6旋转,所以,即使止挡件6与第二套筒3接触也不需要担心对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作用有扭矩。能够切实阻止由扭矩的负荷引起的第一套筒2和第二套筒3的内周形状变形。

而且,在本实施例的阀V中,壳体H具有从外方向中空部1并排形成开口的孔(阀孔8)、和封闭孔(阀孔8)的开口端的盖17,通过止挡件6的凸缘部6b限制盖17的脱离。由此,防止盖17从壳体H脱离,也防止容纳在孔(阀孔8)内的内置物品脱落以及液体从孔(阀孔8)漏出。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的阀V中,由第二阀柱5和第二套筒3构成开闭阀Ov,通过第二阀柱5相对于第二套筒3沿轴向移动来开闭流路,第一阀柱4具有可落位于在第一套筒2设置的阀座22的阀芯4c,且阀芯4c与第一套筒2和弹簧S一起形成可变溢流阀Vv,具有在使第二阀柱5沿轴向移动将开闭阀Ov开闭的同时,借助第二阀柱5向第一阀柱4施加推力的螺线管Sol。通过如此地构成阀V,通过一个螺线管Sol进行开闭阀Ov的开闭和可变溢流阀Vv开阀压的调节。

并且,也可以是,在不向螺线管Sol通电时,使开闭阀Ov开阀,在向螺线管Sol通电时,使开闭阀Ov闭阀,并且能调节可变溢流阀Vv的开阀压,以与开闭阀Ov串联的方式,设有溢流阀Rv或节流孔。这种情况下,将阀V应用于阻尼器D或驱动器的话,则阻尼器D或驱动器能够全时作为阻尼器发挥阻尼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只要不超出权利要求的范围,可进行改造、变形以及变更。

本申请基于在2015年10月27日向日本国特许厅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210484主张优先权,本说明书通过参照援引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