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联结的胀紧连紧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2473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联结的胀紧连紧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功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便于联结的胀紧连紧套。



背景技术:

通过键联接轴和轴上传动零件来传递扭矩的方式,结构简单,能很好地完成传递运动和扭矩的工作任务,但是,键连接的方式存在着拆卸不方便的缺陷,在安装或拆卸传动轮时费力费时,长期使用发生锈蚀后,拆卸将更为麻烦。采用键连接的方式是要在轴和传动轮的轮毂上开设出嵌装键的键槽,削弱了轴和轮毂的机械强度,还会产生应力集中,键槽处容易产生裂纹、裂缝甚至开口使机械零件提前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便于联结的胀紧连紧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便于联结的胀紧连紧套,包括传动轴、轮毂和设置于传动轴与轮毂之间的胀紧套结构,所述的胀紧套结构包括胀紧套本体、前压紧圈、后压紧圈、前固定圈和后固定圈,胀紧套本体套装于传动轴上,胀紧套本体的外壁的前侧和后侧均为一个楔形面,两个楔形面在内胀套外壁的中部形成凸起,前压紧圈从前侧填充于胀紧套本体与轮毂之间,前压紧圈的内壁为与胀紧套本体外壁前侧的楔形面相配合的楔形面,前压紧圈的外壁贴合于轮毂的内壁,后压紧圈从后侧填充于胀紧套本体与轮毂之间,后压紧圈的内壁为与胀紧套本体外壁后侧的楔形面相配合的楔形面,后压紧圈的外壁贴合与轮毂的内壁,前固定圈通过螺纹套装于传动轴上且前固定圈的后端面压紧前压紧圈的前端面,后固定圈通过螺纹套装于传动轴上且后固定圈的前端面压紧后压紧圈的后端面,所述的前压紧圈的前端面和后压紧圈的后端面上均设置有拆卸螺纹孔,前固定圈和后固定圈上均设置有供连接螺栓穿过并使得螺栓能够安装于前压紧圈的前端面和后压紧圈的后端面上的拆卸螺纹孔内的让位孔。

所述的胀紧套本体为具有开口弹性件。从而通过拉伸,使其通过传动轴的螺纹部并安装在其安装位置。

所述的让位孔均为弧形孔。该弧形孔能够允许当前固定圈和后固定圈进行旋转时,而弧形孔内的螺栓保持周向位置不变,仅随前固定圈或后固定圈做轴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仅通过旋转前固定圈和后固定圈以压紧前压紧圈和后压紧圈就能够完成胀紧套结构的安装固定,操作简便,胀紧套结构同轴度高,连接稳固,无需在传动轴和轮毂上设置键槽,提高传动轴和轮毂的刚度;方便拆卸,通过安装螺栓就能使得前压紧圈和后压紧圈随前固定圈和后固定圈的旋转而退出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固定圈或后固定圈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传动轴,2-轮毂,3-胀紧套本体,4-前压紧圈,5-后压紧圈,6-前固定圈,7-后固定圈,8-拆卸螺纹孔,9-让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便于联结的胀紧连紧套,包括传动轴1、轮毂2和设置于传动轴1与轮毂2之间的胀紧套结构,所述的胀紧套结构包括胀紧套本体3、前压紧圈4、后压紧圈5、前固定圈6和后固定圈7,胀紧套本体套装于传动轴1上,胀紧套本体的外壁的前侧和后侧均为一个楔形面,两个楔形面在内胀套外壁的中部形成凸起,前压紧圈4从前侧填充于胀紧套本体与轮毂2之间,前压紧圈4的内壁为与胀紧套本体外壁前侧的楔形面相配合的楔形面,前压紧圈4的外壁贴合于轮毂2的内壁,后压紧圈5从后侧填充于胀紧套本体与轮毂2之间,后压紧圈5的内壁为与胀紧套本体外壁后侧的楔形面相配合的楔形面,后压紧圈5的外壁贴合与轮毂2的内壁,前固定圈6通过螺纹套装于传动轴1上且前固定圈6的后端面压紧前压紧圈4的前端面,后固定圈7通过螺纹套装于传动轴1上且后固定圈7的前端面压紧后压紧圈5的后端面,所述的前压紧圈4的前端面和后压紧圈5的后端面上均设置有拆卸螺纹孔8,前固定圈6和后固定圈7上均设置有供连接螺栓穿过并使得螺栓能够安装于前压紧圈4的前端面和后压紧圈5的后端面上的拆卸螺纹孔8内的让位孔9。

所述的胀紧套本体为具有开口弹性件。从而通过拉伸,使其通过传动轴1的螺纹部并安装在其安装位置。

所述的让位孔9均为弧形孔。该弧形孔能够允许当前固定圈6和后固定圈7进行旋转时,而弧形孔内的螺栓保持周向位置不变,仅随前固定圈6或后固定圈7做轴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安装时,仅通过旋转前固定圈6和后固定圈7以压紧前压紧圈4和后压紧圈5就能够完成胀紧套结构的安装固定,操作简便,胀紧套结构同轴度高,连接稳固,无需在传动轴1和轮毂2上设置键槽,提高传动轴1和轮毂2的刚度;方便拆卸,通过安装螺栓就能使得前压紧圈4和后压紧圈5随前固定圈6和后固定圈7的旋转而退出连接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