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器摩擦片组件以及包含其的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7139发布日期:2018-06-15 23:39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制动器摩擦片组件以及包含其的制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器,具体涉及一种制动器摩擦片组件以及包含其的制动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申请号为201510847750.7的制动器摩擦片组件,属于减速器制动器技术领域,由相互交替重叠在一起的多个外摩擦片和内摩擦片组成,所述内摩擦片为内平光片,其上设置多个且均布在同一圆周上的散热孔,所述外摩擦片为外粉片,表面上设置有散热网纹。虽然该制动器摩擦片组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散热速度,但是该制动器摩擦片组件仍然存在的问题:

摩擦片一般为圆环形,在制动鼓上开设有安装孔,摩擦片置于安装孔内,摩擦片环绕与位于安装孔内的制动蹄外,制动蹄与汽车车轴固定,制动蹄与摩擦片摩擦制动,但是由于摩擦片与安装孔内壁紧贴安装,而在制动过程中制动蹄对摩擦片的摩擦力较大,使得摩擦片有在制动鼓内壁上旋转的趋势,最终摩擦片在制动鼓内旋转,旋转时摩擦片靠近安装孔内壁的面磨损,导致摩擦片会因受热向外扩张,导致在制动过程中摩擦片与制动蹄接触面积减小,制动效果大大减弱,不利于汽车安全行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动器摩擦片组件以及包含其的制动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摩擦片会与制动鼓发生相对移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出了一种制动器摩擦片组件,包括:摩擦片,其为锥桶形结构,摩擦片用于置于制动器制动鼓的安装孔内且摩擦片的外侧面与安装孔内壁紧贴,摩擦片的内侧面用于与制动器的制动蹄作用;以及安装件,其与摩擦片外端面连接且与制动器的制动鼓连接,以限制摩擦片与制动鼓发生相对移动。

优选的是,摩擦片外侧面的摩擦系数大于摩擦片内侧面的摩擦系数。

优选的是,所述安装件为牙嵌式齿环,摩擦片靠近安装件的面上设有齿,摩擦片上齿与安装件的齿环啮合。

优选的是,摩擦片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安装于制动器制动鼓的安装孔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制动器,包括:制动鼓、制动蹄以及如上述的制动器摩擦片组件。

优选的是,安装件通过至少两第一螺钉与制动鼓连接。

优选的是,安装件为圆环形,安装件上开设有一第一螺纹孔,制动鼓上开设有一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能被一第二螺钉穿入且第二螺钉与第一螺纹孔内壁和第二螺纹孔内壁均螺纹连接;在安装件靠近制动鼓的面上固定有至少两定位筒,在制动鼓上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数量与定位筒数量相等,每一定位筒均能插入至一定位孔内;在每一定位孔内均设置有一卡紧组件;在制动鼓内设置有第一驱动腔,在第一驱动腔内设置有带动件,当第二螺钉旋入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后第二螺钉与带动件的输入部作用,当带动件的输入部被第二螺钉挤压时带动件的输出部能作用于卡紧组件的输入部且卡紧组件的输出部将定位筒卡紧。

优选的是,每一卡紧组件均包括中心筒,中心筒立于定位孔中心内,中心筒内孔为第二驱动腔,当定位筒插入至定位孔内时定位筒环绕在中心筒外;在中心筒上设置有若干卡紧部,每一卡紧部均包括卡紧柱,在中心筒上开设有伸缩孔,卡紧柱置于伸缩孔内,定位筒内壁凹陷形成卡孔,卡紧柱能伸入至卡孔内,卡紧柱位于第二驱动腔内的端部安装有能转动的滚轮,卡紧柱穿过有位于第二驱动腔内的卡紧弹簧,卡紧弹簧一端与卡紧柱位于第二驱动腔内的端部固定,卡紧弹簧另一端与第二驱动腔内壁固定;在中心筒中心设置有一挤压头,挤压头为圆锥体结构,挤压头大端靠近安装件,挤压头小端连接至一带动杆一端,所有卡紧部的滚轮均与挤压头侧壁相切,带动杆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驱动腔内;带动组件包括挤压杆,挤压杆一端能伸入至第二螺纹孔内且与第二螺钉紧贴,挤压杆另一端伸入至第一驱动腔内,挤压杆位于第一驱动腔内的端部固定有一带动块,带动块向所有卡紧部的带动杆所在处延伸,所有卡紧部的带动杆均固定至带动块,挤压杆穿过有位于第一驱动腔内的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与第一驱动腔内壁固定,复位弹簧另一端与带动块固定;其中,当第二螺钉未螺纹连接入第二螺纹孔内时,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挤压杆伸入至第二螺纹孔内,挤压头的小端与滚轮接触且在卡紧弹簧的作用下卡紧柱缩入至中心筒内;当第二螺钉螺纹连接入第二螺纹孔内时,挤压杆被挤出第二螺纹孔复位弹簧被拉长,挤压头的大端与滚轮接触、卡紧柱能被挤入至定位筒内的卡孔内且卡紧弹簧被压缩。

优选的是,每一挤压头的小端均通过连接杆连接至带动杆,连接杆的直径等于挤压头小端的端面直径。

优选的是,每一带动杆均穿过有一拉动弹簧,每一拉动弹簧一端均与带动块固定,每一拉动弹簧另一端均与第一驱动腔内壁固定,每一拉动弹簧的自然伸长长度均与复位弹簧的自然伸长长度相等。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安装件的设置,避免了摩擦片与制动鼓发生相对移动,避免了因摩擦片自身转动而导致制动效果降低,同时也避免了摩擦片与制动鼓发生摩擦而损坏,保证了摩擦片能保持与制动蹄的作用关系,保证了汽车的安全行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安装件被去除一半后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制动器的半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摩擦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摩擦片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3中安装件被去除一半后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一第二螺钉与一定位筒处的A-A剖视图;

图7为图6中定位筒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制动器摩擦片组件,包括:摩擦片1,其为锥桶形结构,摩擦片1用于置于制动器制动鼓2的安装孔内且摩擦片1的外侧面与安装孔内壁紧贴,摩擦片1的内侧面用于与制动器的制动蹄作用;以及安装件3,其与摩擦片1外端面连接且与制动器的制动鼓2连接,以限制摩擦片1与制动鼓2发生相对移动。

为了进一步避免摩擦片1与制动滚发生相对位移,摩擦片1外侧面的摩擦系数大于摩擦片1内侧面的摩擦系数。

如图2至图4所示,为了实现在保证安装件3能对摩擦片1定位的条件下安装件3与摩擦片1的可拆卸,所述安装件3为牙嵌式齿环,摩擦片1靠近安装件3的面上设有齿,摩擦片1上齿与安装件3的齿环啮合。

摩擦片4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安装于制动器制动鼓2的安装孔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制动器,包括:制动鼓2、制动蹄以及如实施例1所述所述的制动器摩擦片1组件。

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安装件3与制动鼓2的连接,安装件3通过至少两第一螺钉4与制动鼓2连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包含实施例2中除安装件3的安装方式特征外所有特征,且仅是安装件3的安装方式的改变。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为了避免需要旋动两个以上第一螺钉4带来麻烦,安装件3为圆环形,安装件3上开设有一第一螺纹孔,制动鼓2上开设有一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能被一第二螺钉5穿入且第二螺钉5与第一螺纹孔内壁和第二螺纹孔内壁均螺纹连接;在安装件3靠近制动鼓2的面上固定有至少两定位筒6,在制动鼓2上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数量与定位筒6数量相等,每一定位筒6均能插入至一定位孔内;在每一定位孔内均设置有一卡紧组件7;在制动鼓2内设置有第一驱动腔,在第一驱动腔内设置有带动件8,当第二螺钉5旋入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后第二螺钉5与带动件的输入部作用,当带动件的输入部被第二螺钉挤压时带动件的输出部能作用于卡紧组件7的输入部且卡紧组件7的输出部将定位筒6卡紧。实现了当旋入一个第二螺钉5后,对所有定位筒6卡紧,给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各个定位筒6的设计,实现了当各个定位筒6 插入至各自的定位孔内,安装件3的位置固定,不需要在将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对准,进一步给安装件3的安装带来了方便。

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卡紧组件7以及带动组件8,如图6以及图7所示,每一卡紧组件7均包括中心筒71,中心筒71立于定位孔中心内,中心筒71内孔为第二驱动腔,当定位筒6插入至定位孔内时定位筒6环绕在中心筒71外;在中心筒71上设置有若干卡紧部,每一卡紧部均包括卡紧柱72,在中心筒71上开设有伸缩孔,卡紧柱72置于伸缩孔内,定位筒6内壁凹陷形成卡孔,卡紧柱72能伸入至卡孔内,卡紧柱72位于第二驱动腔内的端部安装有能转动的滚轮73,卡紧柱72穿过有位于第二驱动腔内的卡紧弹簧74,卡紧弹簧 74一端与卡紧柱72位于第二驱动腔内的端部固定,卡紧弹簧74另一端与第二驱动腔内壁固定;在中心筒71中心设置有一挤压头75,挤压头75为圆锥体结构,挤压头75大端靠近安装件3,挤压头75小端连接至一带动杆77一端,所有卡紧部的滚轮73均与挤压头 75侧壁相切,带动杆77另一端延伸至第一驱动腔内;带动组件8包括带动杆81,带动杆 81一端能伸入至第二螺纹孔内且与第二螺钉5紧贴,带动杆81另一端伸入至第一驱动腔内,带动杆81位于第一驱动腔内的端部固定有一带动块83,带动块83向所有卡紧部的带动杆77所在处延伸,所有卡紧部的带动杆77均固定至带动块83,带动杆81穿过有位于第一驱动腔内的复位弹簧82,复位弹簧82一端与第一驱动腔内壁固定,复位弹簧82另一端与带动块83固定;其中,当第二螺钉5未螺纹连接入第二螺纹孔内时,在复位弹簧82 的作用下带动杆81伸入至第二螺纹孔内,挤压头75的小端与滚轮73接触且在卡紧弹簧 74的作用下卡紧柱72缩入至中心筒71内;当第二螺钉5螺纹连接入第二螺纹孔内时,带动杆81被挤出第二螺纹孔复位弹簧82被拉长,挤压头75的大端与滚轮73接触、卡紧柱 72能被挤入至定位筒6内的卡孔内且卡紧弹簧74被压缩。安装安装件3时,首先,将各个定位筒6与各自的定位孔对准,让后将各个定位筒6插入至定位孔内,由于在复位弹簧 82的作用下,使得挤压头75小端保持与卡紧柱72接触,此时卡紧柱72缩入至中心筒71 内不会影响定位筒6插入,保持定位筒6插入至定位孔内状态;然后,旋动第二螺钉5,使得第二螺钉5一次穿入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当旋入到第二螺纹孔内时第二螺钉5 开始挤压带动杆81,使得原本在复位弹簧82的作用下伸入至第二螺纹孔内的带动杆81被挤出第二螺纹孔,此时复位弹簧82被拉伸,同时带动带动杆77向带动块83方向移动,最终挤压头75的大端与滚轮73相切,使得卡紧柱72被强制压入至卡孔内,第二螺钉固定,则卡紧柱72保持卡入卡孔内状态。

为了避免因带动杆77直径比挤压头75小端的端面直径大而导致阻碍滚轮73到达挤压头75小端,同时保证带动杆77有足够大的直径,每一挤压头75的小端均通过连接杆连接至带动杆77,连接杆的直径等于挤压头75小端的端面直径。

为了避免因仅有一个复位弹簧82保证带动块83在工作位置上而导致复位弹簧82容易损坏,每一带动杆77均穿过有一拉动弹簧78,每一拉动弹簧78一端均与带动块83固定,每一拉动弹簧78另一端均与第一驱动腔内壁固定,每一拉动弹簧78的自然伸长长度均与复位弹簧82的自然伸长长度相等。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