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减振器丝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2399发布日期:2018-07-18 01:0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减振器丝杠装置,属于机械传动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会产生振动,当前抑制振动的主要手段是加装液压减振器,液压减振器工作时能消耗汽车悬架振动的机械能,这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白白散失到大气中去,目前可采用具有能量回收的新型电磁减振器,回收部分振动能量。能量回收的电磁减振器内通常都有将直线运动转变成旋转运动的滚珠丝杠机构,传统的丝杠螺母副中,滚珠循环的轨道是在螺母里面,如果不加装其它装置,传统的丝杠螺母副会造成丝杠仅受螺母单点支撑的情形,造成丝杠刚度不足,临界转速低,不利于馈能发电,在专利ZL201620395037.3中提到了一种循环球式电磁馈能减振器,其减振器杆与滚筒间形成双支点支撑的运动副,具有良好的运动稳定性,但丝杠上的钢珠未能形成内循环,不易充分发挥所有的钢珠滚动传动的优势,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具有滚珠内循环轨道且易安装使用的减振器丝杠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内循环轨道的减振器丝杠装置,使能量回收式电磁减振器更充分地回收振动机械能。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电磁减振器丝杠装置,包括传动杆、上压盘、丝杠、下压盘、平键、钢珠、紧固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穿过上压盘、丝杠、下压盘,用紧固螺母固定在一起,传动杆与丝杠之间用平键固定,所述丝杠上有滚珠,滚珠可沿丝杠外螺旋滚道、回程滚道所组成的闭合螺旋滚道滚动,滚道的中心线包括外圈螺旋线、起始相切线、内圈起始螺旋线、内圈螺旋线、内圈收尾螺旋线、收尾相切线,滚道的中心线首尾相切连接,形成空间闭合曲线。

上述的一种电磁减振器丝杠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所述的丝杠外圈螺旋线螺旋半径为R1,内圈螺旋线螺旋半径为R2,钢珠的半径为r,则内圈起始螺旋线、内圈收尾螺旋线螺旋半径为R1,且有R2<R1-2r;起始相切线与外圈螺旋线上端以及内圈起始螺旋线相切,并圆滑过渡,收尾相切线与外圈螺旋线的下端以及内圈收尾螺旋线相切,并圆滑过渡。设丝杠总高度为H,外圈螺旋线层间距为t1,则外圈螺旋线的层数n1≤(H-2r)/t1,内圈螺旋线层间距为t2,则内圈螺旋线的层数n2≤(H-2r)/t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减振器丝杠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丝杠上的全部钢珠可沿丝杠外螺旋滚道、回程滚道所组成的丝杠闭合螺旋滚道滚动前进,使滚珠与丝杠间的摩擦力降到最小,提高了丝杠装置的传动效率;而且丝杠中间开有键孔,也方便丝杠在传动杆上的安装与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一种电磁减振器丝杠装置正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方式的外螺旋滚道与回程滚道中心线空间示意图。

图5是表示外螺旋滚道与回程滚道中心线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传动杆;2、上压盘;3、丝杠;4、下压盘;5、平键;6、钢珠;7、紧固螺母;301、外圈螺旋线;302、内圈螺旋线;303、内圈起始螺旋线;304、内圈收尾螺旋线;305、起始相切线;306、收尾相切线;307、外螺旋滚道;308、回程滚道;309、丝杠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磁减振器丝杠装置作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一种电磁减振器丝杠装置由传动杆1、上压盘2、丝杠3、下压盘4、平键5、钢珠6、紧固螺母7组成,其中传动杆1穿过上压盘2、丝杠3、下压盘4,用紧固螺母7固定在一起,传动杆1与丝杠3之间用平键5固定,丝杠3上装有滚珠6,滚珠6可沿丝杠3外螺旋滚道307、回程滚道308所组成的闭合螺旋滚道滚动,滚道的中心线包括外圈螺旋线301、起始相切线305、内圈起始螺旋线303、内圈螺旋线302、收尾相切线306、内圈收尾螺旋线304,滚道的中心线首尾相切连接,形成空间闭合曲线。

如图1~5所示,设丝杠3外圈螺旋线301螺旋半径为R1,内圈螺旋线302螺旋半径为R2,钢珠6的半径为r,则内圈起始螺旋线303、内圈收尾螺旋线304螺旋半径为R1,且R2<R1-2r;起始相切线305与外圈螺旋线301上端以及内圈起始螺旋线303相切,并圆滑过渡,收尾相切线306与外圈螺旋线301的下端以及内圈收尾螺旋线304相切,并圆滑过渡;设丝杠3总高度为H,外圈螺旋线301层间距为t1,则外圈螺旋线301的层数n1≤(H-2r)/t1,内圈螺旋线302层间距为t2,则内圈螺旋线302的层数n2≤(H-2r)/t2。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也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