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H型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7597发布日期:2018-07-04 22:30阅读: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H型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抗震支吊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H型支架。



背景技术:

抗震支吊架用于将建筑物配套的管道系统:如水、暖、风、电及工艺等固定于建筑主体结构之上,承担管道重量并确保管道运行时连接可靠的辅助支撑连接构造。主要运用于工业、能源、商住以及交通等行业。目前的抗震支吊架结构简单,结构固定无法调节,支撑部位固定局限,导致适用范围比较狭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H型支架,解决目前的抗震支吊架结构简单,结构固定无法调节,支撑部位固定局限,导致适用范围比较狭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H型支架,包括左纵置连接支架和右纵置连接支架,所述的左纵置连接支架和右纵置连接支架内部设置有中置横梁,所述的中置横梁包括前置横板、后置第一翻转板和后置第二翻转板,所述的前置横板背面开设有横置滑槽,所述的后置第一翻转板正面左端和后置第二翻转板正面右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滑块,所述的后置第一翻转板和后置第二翻转板通过正面连接滑块插入横置滑槽内部和前置横板活动连接,所述的后置第一翻转板右端和后置第二翻转板左端通过连接轴活动连接,所述的前置横板正面中心位置开设有前端开口的内螺纹调节孔,所述的内螺纹调节孔内部螺纹连接有外螺纹调节杆,所述的外螺纹调节杆末端位于后置第一翻转板和后置第二翻转板连接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联动套,所述的外螺纹调节杆通过末端联动套套在后置第一翻转板和后置第二翻转板连接端与后置第一翻转板和后置第二翻转板连接端相连接,所述的后置第一翻转板和后置第二翻转板通过旋转外螺纹调节杆控制同步翻转。

进一步地,所述的后置第一翻转板和后置第二翻转板大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的后置第一翻转板和后置第二翻转板连接端上端通过纵置连杆连接有辅助固定卡箍。

进一步地,所述的前置横板上表面中心位置通过纵置连杆连接有主固定卡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H型支架通过在前置横板正面中心位置开设内置外螺纹调节杆的内螺纹调节孔,利用外螺纹调节杆旋转控制后置第一、第二翻转板前、后翻转,并且在后置第一、第二翻转板连接端上固定配合主固定卡箍的辅助固定卡箍,使得整个支架的结构可调,提升支撑位置和支撑点,方便对连接端进行固定,提升稳定性的同时大大提升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中置横梁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纵置连接支架,2.右纵置连接支架,3.前置横板,4. 后置第一翻转板,5.后置第二翻转板,6.横置滑槽,7.连接滑块,8. 内螺纹调节孔,9.外螺纹调节杆,10.联动套,11.辅助固定卡箍,12. 主固定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H型支架,包括左纵置连接支架1和右纵置连接支架2,左纵置连接支架1和右纵置连接支架2内部设置有中置横梁,中置横梁包括前置横板3、后置第一翻转板4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前置横板3背面开设有横置滑槽6,后置第一翻转板4正面左端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正面右端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滑块 7,后置第一翻转板4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通过正面连接滑块7插入横置滑槽6内部和前置横板3活动连接,后置第一翻转板4右端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左端通过连接轴活动连接,前置横板3正面中心位置开设有前端开口的内螺纹调节孔8,内螺纹调节孔8内部螺纹连接有外螺纹调节杆9,外螺纹调节杆9末端位于后置第一翻转板4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连接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联动套10,外螺纹调节杆9 通过末端联动套10套在后置第一翻转板4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连接端与后置第一翻转板4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连接端相连接,后置第一翻转板4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通过旋转外螺纹调节杆9控制同步翻转。

进一步地,后置第一翻转板4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大小相同,进一步地,后置第一翻转板4和后置第二翻转板5连接端上端通过纵置连杆连接有辅助固定卡箍11,进一步地,前置横板3上表面中心位置通过纵置连杆连接有主固定卡箍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H型支架通过在前置横板3正面中心位置开设内置外螺纹调节杆9的内螺纹调节孔8,利用外螺纹调节杆9旋转控制后置第一、第二翻转板前、后翻转,并且在后置第一、第二翻转板连接端上固定配合主固定卡箍 12的辅助固定卡箍11,使得整个支架的结构可调,提升支撑位置和支撑点,方便对连接端进行固定,提升稳定性的同时大大提升适用范围。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