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输送管穿越路面的组合式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0258发布日期:2018-07-27 21:1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施工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混凝土输送管穿越路面的组合式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现场,混凝土输送管往往要穿越道路,或敷设在楼层,既有的技术是采用砂石支护,这种砂石支护易松散难以保护输送管,或采用素混凝土累加坡度,增加了施工成本,且混凝土凝固慢跟不上施工进度。因此混凝土输送管经常被路过的车辆挤压,或遭受物体打击,混凝土输送管的损坏率增加,有时混凝土输送管被车辆压损发生爆管事故,影响混凝土正常输送,甚至影响工程质量安全和现场文明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产品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安全可靠、可重复使用的一种混凝土输送管穿越路面的组合式防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输送管穿越路面的组合式防护装置,其特点是包括支架结构、边坡结构、连接套和连接轴;所述支架结构上表面呈略带上拱型状,两侧对称设置边坡结构;所述边坡结构成单向斜坡状,无坡度一侧与地面接触,坡度一侧对应支架结构两端的斜坡高度;所述连接套分别与支架结构的外缘部位和边坡结构带坡度的前端间隔焊接成型,呈牙槽状,分别为支架牙槽和坡板牙槽,在支架结构和边坡结构之间起离合作用;左右两个边坡结构分别与支架结构咬合,所述连接轴从连接套首端插入,尾端安装与之匹配的垫板,再插入开口销将支架结构和边坡结构连接为一体;所述支架结构的底部设有管预留孔,用于卡合混凝土输送管。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结构包括支架面板、支架牙槽、应力孔、侧翼板、中底板、支架支撑;所述支架面板成略带上拱型状,在支架面板的左右两侧设置侧翼板;所述侧翼板的上端与支架面板上拱型一致,下端为平行状与中底板连接;所述中底板左右承接侧翼板,前后承接支架牙槽末端,中底板厚度与支架面板等同;在两个侧翼板的中间部位设有孔洞作管预留孔,所述管预留孔上端为半圆状,两侧为门型状,门型状下端带有圆角,以免尖角碰擦混凝土输送管;所述侧翼板边缘与管预留孔左右对等位置开设应力孔,以增加支架的应力变形抵御能力,侧翼板上部与支架面板焊接;所述支架牙槽设置在支架面板的前后两端,所述支架支撑设置在中底板和支架面板之间的空腹中,均匀分布,上下焊接牢固。

进一步地,所述边坡结构包括边坡面板、边底板、坡板牙槽、坡板斜撑和边侧翼板;所述边坡面板成单向斜坡状,无坡度一侧与地面接触,坡度一侧对应支架面板两端的斜坡高度;所述边底板尺寸对应边坡面板;所述坡板牙槽设置在边坡面板带单向斜坡一侧的前端;所述坡板斜撑设置在边底板和边坡面板之间的空腹中,均匀分布,上下焊接牢固;所述边侧翼板承接边坡面板和边底板。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套采用无缝钢管制作,连接套等距离设置,支架结构端部设置二段,边坡结构设置三段,每段之间保持活动间隙,将两个连接套分别设置在支架结构的外缘部位,将其点焊就位,再将三个连接套分别设置在边坡结构带坡度的前端,将其点焊就位。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套下方还设有轴套支架,所述轴套支架采用空腹方管制作,轴套支架等距离设置数段,支架结构端部设置二段,边坡结构设置三段,每段之间保持活动间隙,首先点焊,确认无阻滞后焊接牢固。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面板采用1.5~2mm厚的螺纹钢板制作。

进一步地,所述边坡面板采用1.5~2mm厚度的螺纹钢板制作。

使用时,将混凝土输送管平敷设在路面或楼层面,将支架结构的管预留孔卡合在混凝土输送管之上,将左右两个边坡结构分别与支架结构咬合,采用连接轴从连接套首端插入,尾端安装与之匹配的垫板,再插入开口销;卸车分离时,将连接轴从连接套中抽出,将支架结构和边坡结构放置在泵车上,以备再用;如果施工现场运输车辆必须从混凝土输送管上方通行时,可以设置与车辆轮距一致的两组该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合理,易于制作,成本低廉,方便快捷,可随泵车携带,循环使用;(2)安全可靠,可防止混凝土输送管车辆压损爆管;(3)实用性强,减少输送管现场设置的障碍性,使用时提高施工现场文明和施工道路通行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架结构和边坡结构的节点图。

图中:1、支架结构;1-1、支架面板;1-2、支架牙槽;1-3、应力孔;1-4、侧翼板;1-5、中底板;1-6、支架支撑;2、边坡结构;2-1、边坡面板;2-2、边底板;2-3、坡板牙槽;2-4、坡板斜撑;2-5、边侧翼板;3、连接套;3-1、轴套支架;4、连接轴;4-1、垫板;4-2、开口销;5、混凝土输送管;5-1、管预留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混凝土输送管穿越路面的组合式防护装置,其特点是包括支架结构1、边坡结构2、连接套3和连接轴4;支架结构1上表面呈略带上拱型状,两侧对称设置边坡结构2;边坡结构2成单向斜坡状,无坡度一侧与地面接触,坡度一侧对应支架结构1两端的斜坡高度;连接套3分别与支架结构1的外缘部位和边坡结构2带坡度的前端间隔焊接成型,呈牙槽状,分别为支架牙槽1-2和坡板牙槽2-3,在支架结构1和边坡结构2之间起离合作用;左右两个边坡结构2分别与支架结构1咬合,连接轴4从连接套3首端插入,尾端安装与之匹配的垫板4-1,再插入开口销4-2将支架结构1和边坡结构2连接为一体;支架结构1的底部设有管预留孔5-1,用于卡合混凝土输送管5。

支架结构1包括支架面板1-1、支架牙槽1-2、应力孔1-3、侧翼板1-4、中底板1-5、支架支撑1-6;支架面板1-1采用1.5~2mm厚的螺纹钢板煨制成略带上拱型状,支架面板1-1宽度为800mm,在支架面板1-1的左右两侧设置侧翼板1-4;侧翼板1-4的上端与支架面板1-1上拱型一致,下端为平行状与中底板1-5连接;中底板1-5左右承接侧翼板1-4,前后承接支架牙槽1-2末端,中底板1-5厚度与支架面板1-1等同,中底板1-5长度为800mm;在两个侧翼板1-4的中间部位设有直径为130mm的孔洞作管预留孔5-1,管预留孔5-1上端为半圆状,两侧为门型状,门型状下端带有圆角,以免尖角碰擦混凝土输送管5;所述侧翼板1-4边缘与管预留孔5-1左右对等位置开设应力孔1-3,孔径50mm,以增加支架的应力变形抵御能力,侧翼板1-4上部与支架面板1-1焊接;支架牙槽1-2设置在支架面板1-1的前后两端,支架支撑1-6设置在中底板1-5和支架面板1-1之间的空腹中,均匀分布不少于10根,支架支撑1-6采用12~14mm钢筋,上下焊接牢固。

边坡结构2包括边坡面板2-1、边底板2-2、坡板牙槽2-3、坡板斜撑2-4和边侧翼板2-5;边坡面板2-1采用1.5~2mm厚度的螺纹钢板制作成单向斜坡状,无坡度一侧与地面接触,坡度一侧对应支架面板1-1两端的斜坡高度,边坡面板2-1长度为500mm,宽度为800mm;边底板2-2采用1.5~2mm厚度的普通钢板,尺寸对应边坡面板2-1;坡板牙槽2-3设置在边坡面板2-1带单向斜坡一侧的前端;坡板斜撑2-4设置在边底板2-2和边坡面板2-1之间的空腹中,均匀分布不少于6根,坡板斜撑2-4采用12~14mm钢筋,上下焊接牢固;所述边侧翼板2-5承接边坡面板2-1和边底板2-2。

连接套3采用28×3mm的无缝钢管制作,连接套3总长800mm,切割成五段,每段为158mm,切割后的连接套3等距离设置,支架结构1端部设置二段,边坡结构2设置三段,每段之间保持2mm的活动间隙,将两个连接套3分别设置在支架结构1的外缘部位,将其点焊就位,再将三个连接套3分别设置在边坡结构2带坡度的前端,将其点焊就位;连接轴4从连接套3首端插入,尾端安装与之匹配的垫板4-1,再插入开口销4-2将支架结构1和边坡结构2连接为一体,检查支架结构1和边坡结构2结合后无阶差,牢固焊接,如有阶差进行纠偏。

连接套3下方还设有轴套支架3-1,轴套支架3-1采用35×3mm空腹方管制作,套支架总长800mm,切割五段,每段为155mm,切割后的轴套支架3-1等距离设置,支架结构1端部设置二段,边坡结构2设置三段,每段之间保持2.5mm的活动间隙,首先点焊,确认无阻滞后焊接牢固。

支架结构1焊接步骤为:将支架面板1-1的背面朝上→将支架支撑1-6均匀分布在支架面板1-1上与其焊接→再将支架面板1-1连同支架支撑1-6翻身将其拱形朝上→将中底板1-5与支架支撑1-6焊接→将两块侧翼板1-4分别与支架面板1-1和中底板1-5左右两侧对应焊接。

边坡结构2焊接步骤为:将边坡面板2-1的背面朝上→将坡板斜撑2-4均匀分布在边坡面板2-1上与其焊接→再将边坡面板2-1连同坡板斜撑2-4翻身将其拱形朝上→将边底板2-2与坡板斜撑2-4焊接→将两块边侧翼板2-5分别与将边坡面板2-1和边底板2-2左右两侧对应焊接。

使用时,将混凝土输送管平敷设在路面或楼层面,将支架结构1的管预留孔5-1卡合在混凝土输送管5之上,将左右两个边坡结构2分别与支架结构1咬合,采用连接轴4从连接套3首端插入,尾端安装与之匹配的垫板4-1,再插入开口销4-2;卸车分离时,将连接轴4从连接套3中抽出,将支架结构1和边坡结构2放置在泵车上,以备再用;如果施工现场运输车辆必须从混凝土输送管上方通行时,可以设置与车辆轮距一致的两组该装置。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