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78156发布日期:2018-08-03 08:39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离合系统领域,特别是一种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排气方法。



背景技术:

离合系统是手动挡汽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操纵离合踏板,通过液压管路的传递,可以有效实现离合器的分离与结合,进而完成动力的传递等,实现汽车的正常行驶功能。为了保证上述功能,必须确保离合管路中的液压有效传递来自踏板的运动,这就要求管路的液压不能存在气体,所以在整车下线(包括生产线和维修线)后,需要对离合管路进行排气排油操作。

现有的离合系统排气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分布在变速箱的离合分泵01上的分泵排气螺钉、分布在驾驶室内的离合踏板02及离合管路03,排气与排油操作时,要求协调一致,需要在驾驶室将离合踏板02踩到底,再使离合踏板02完全回位,不停的重复约30-50次后,且离合踏板02踩到底,同时另一人在变速箱附近松动分泵排气螺钉半圈,2s后拧紧。重复上述操作步骤5次以上,直至离合踏板02无偏软、离合管路03内无空气,然后进行整车试车,离合分离正常,挂档正常。但是,现有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具有以下缺点:

1、通常总耗时在10-30min左右,耗时较长,且需2人协同操作,降低了维修效率,造成了大量的人工成本;

2、离合系统排气排油不彻底、不规范,造成离合分离不彻底,档位难挂等问题,一段时间后,还会造成管路系统漏气,管路油压不足,离合系统功能失效等,影响车辆行驶。

3、上述人工排气排油时,从油压加注口04注入的油液(制动液dot4,有腐蚀性)容易从放气口喷射出,喷射至操作人员皮肤裸露区域,对人员有危害,同时残余油液流至地面,造成污染、浪费。

4、总装生产线使用抽真空设备进行加注,此设备价格昂贵,且只适合在总装生产线使用,在车辆返修、维修、试制等车间不适用,车辆排气排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及其采用该装置的排气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实现一人操纵,节省人力资源,节省时间;且可以避免油液喷射至人体裸露皮肤,提高生产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包括离合分泵上的分泵放气螺钉,还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通过排气管进油接头与分泵放气螺钉连接,所述排气管通过排气管放油接头与制动油壶连接,所述排气管靠近排气管放油接头的位置设有排气观察口;

所述分泵放气螺钉、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所述排气管及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之间通过油路连通;

还包括控制所述油路打开和关闭的油路控制结构,所述油路控制结构包括进油控制结构和放油控制结构,所述进油控制结构设置在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上,所述放油控制结构设置在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上。

前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优选地,所述分泵放气螺钉与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螺纹连接,所述分泵放气螺钉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进油部、第一螺纹连接部及第一出油部,并在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配设第一螺栓头;

所述第一进油部设有第一进油口,所述第一出油部设有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出油口之间通过第一油路连通。

前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优选地,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包括第二螺栓头和第一管路接头,所述第二螺栓头一端与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接头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接头具有第二油路;

所述进油控制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接头内,位于所述第一管路接头,通过所述进油控制结构控制所述第一管路接头与所述第一出油部的连接和断开,控制所述分泵放气螺钉与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之间油路的连通与关闭。

前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栓头的内壁设有凸台,所述凸台将所述第二螺栓头的内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螺纹连接,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管路接头螺纹连接。

前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优选地,所述进油控制结构包括密封底座和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一端抵压在所述第一管路接头上,另一端抵压在所述密封底座上;

自然状态下,所述螺旋弹簧的弹力使所述密封底座紧密压装在所述第二螺栓头内。

前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优选地,所述密封底座的截面为圆形,包括依次连接的弹簧装配部、压紧部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出油部连接的螺钉作用部,所述密封底座具有第三油路;

在所述弹簧装配部套接所述螺旋弹簧,在所述螺旋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压紧部抵压在所述凸台上,所述第三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断开。

前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三油路包括设于所述弹簧装配部的轴向油路和设于所述压紧部的径向油路,且所述压紧部环向设置多个与所述径向油路连通的过油孔。

前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优选地,所述压紧部为台阶结构,且靠近所述凸台为低阶处,在所述低阶处设有密封圈。

前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优选地,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包括油壶连接件和气管连接件,所述油壶连接件与所述制动油壶插接,与气管连接件螺纹连接;

所述油壶连接件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油口,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油口,所述第二进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之间通过第四油路连通;

所述气管连接件与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的结构一致;

所述放油控制结构与所述进油控制结构的结构一致。

一种离合系统排气方法,采用所述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分泵放气螺钉、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所述排气管及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依次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s2:将所述分泵放气螺钉连接至所述离合分泵上,紧固后再拧松1~3圈,将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插入所述制动油壶;

s3:通过所述油路控制结构,使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与所述分泵放气螺钉之间的油路连通,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与所述制动油壶之间的油路断开;

s4:对整个管路进行建压,在驾驶室向下踩踏离合踏板至底,然后松开所述离合踏板,则所述离合踏板自动回位,然后再重复踩踏所述离合踏板30~50次,直至建压完成;

s5:然后通过所述油路控制结构,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与所述制动油壶之间的油路连通,1-2s后,再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与所述制动油壶之间的油路断开;

s6:重复上述步骤s5,直至从所述排气观察口观察到的油液中无气泡;

s7: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与所述制动油壶之间的油路断开,当油液不再从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流出时,使所述分泵放气螺钉与所述离合分泵之间紧连接,同时使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与所述分泵放气螺钉之间的油路断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例提供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由于制动油壶距离驾驶位置较近,驾驶员在踩踏离合踏板的同时,可以进行排气管放油接头与制动油壶的连接,所以该排气过程可以实现一人操作,节省人力资源,节省时间;且该装置连接在离合系统上时,排气管放油接头与制动油壶连接,油液不会喷出,可以避免油液喷射至人体裸露皮肤,提高生产安全性,且可以将排出的油液排至制动油壶内,使排出的油液可以重复利用,避免浪费;应用本装置,使得离合系统排气排油更加方便,且操作简单;本装置可以应用在几乎所有的手动档汽车,具有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离合系统排气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离合分泵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制动油壶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分泵放气螺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排气管进油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密封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油壶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分泵放气螺钉与排气管进油接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油路断开);

图10是排气管放油接头的结构示意图(油路断开);

图11是分泵放气螺钉与排气管进油接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油路连通);

图12是排气管放油接头的结构示意图(油路连通)。

附图标记说明:

现有技术中:

01-离合分泵,02-离合踏板,03-离合管路,04-油压加注口;

本发明中:

1-分泵放气螺钉,11-第一进油部,111-第一进油口,12-第一螺纹连接部,13-第一出油部,131-第一出油口,14-第一螺栓头,2-排气管,3-排气管进油接头,31-第二螺栓头,311-凸台,32-第一管路接头,33-密封底座,331-弹簧装配部,332-压紧部,333-螺钉作用部,334-密封圈,335-过油孔,34-螺旋弹簧,4-排气管放油接头,41-油壶连接件,411-第二进油口,412-第二出油口,42-气管连接件,5-排气观察口,100-离合分泵,200-制动油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2-4所示,一种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用于离合管路的排气排油操作,其各部件之间密封连接,包括离合分泵100上的分泵放气螺钉1,还包括排气管2,所述排气管2通过排气管进油接头3与分泵放气螺钉1连接,所述排气管2通过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制动油壶200连接,所述排气管2靠近排气管放油接头4的位置设有排气观察口5,具体地,排气管2及排气观察口5,可以为普通的圆形的透明聚乙烯胶管,两端以卡箍等固定连接在排气管进油接头3、排气管放油接头4上,排气观察口5靠近排气管放油接头4,便于排气操作时观察管路中是否有气体。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所述排气管2及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之间通过油路连通。该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油路打开和关闭的油路控制结构,所述油路控制结构包括进油控制结构和放油控制结构,所述进油控制结构设置在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上,所述放油控制结构设置在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上。

采用上述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进行排气时,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进行组装,即将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所述排气管2及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依次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各部件连接处密封,即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只是连接处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两端是开放式的)。

s2:然后将该装置安装到车上,将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连接至所述离合分泵100上,紧固后再拧松1~3圈,将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插入所述制动油壶200。这里“拧松1~3圈”是为了离合分泵100内的气体可以从分泵放气螺钉1处排出,且分泵放气螺钉1与离合分泵100仍然紧固连接不会脱离。

s3:然后顺通管路,为下一步的排气做准备,具体是通过所述油路控制结构,使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与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之间的油路连通,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所述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油路断开。即该装置与离合分泵100之间的气路(及油路)是连通的,而与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气路(及油路)是断开的,则在下步踩踏离合踏板时,可以将离合系统内多余的气体排至该辅助装置内。

s4:然后进行建压,在驾驶室向下踩踏离合踏板至底,即图2中从a位置踩至b位置,然后松开所述离合踏板,则所述离合踏板自动回位,然后再重复踩踏所述离合踏板30~50次,直至脚感觉到有明显的压力感,建压完成,此时辅助装置内的气体与离合系统内的气压相当。

s5:然后对辅助装置内进行排气,具体是通过所述油路控制结构,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所述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油路连通,则辅助装置内的气体和油液(排气过程中带出的油液)可以排至制动油壶200(油液与制动油壶200内的油液混合,气体与制动油壶200内的气体混合),1-2s后辅助装置内的气压已明显低于离合系统内的气压,再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所述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油路断开,即停止排气。

s6:重复上述步骤s4和步骤s5,直至从所述排气观察口5观察到的油液中无气泡,因为气体会与油液混合,需多次重复步骤s4和步骤s5,才能将离合系统内的气体彻底排干净。

s7: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所述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油路断开,则油液不再从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流出,使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与所述离合分泵100之间紧连接,即油路关闭,保持辅助装置内的压力,同时使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与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之间的油路断开,此时本次离合系统排气排油结束。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采用上述排气方法进行排气,由于制动油壶200距离驾驶位置较近,则驾驶员在踩踏离合踏板的同时,可以进行排气管放油接头3与制动油壶200的连接(因为将排气管放油接头3与制动油壶200连接,进行排气的过程中,需要将离合踏板踩至底,并在此位置保持至本次排气完成),所以该排气过程可以实现一人操作,节省人力资源,节省时间;且该装置连接在离合系统上时,排气管放油接头3与制动油壶200连接,油液直接被排至制动油壶200内,不会喷出,可以避免油液喷射至人体裸露皮肤,提高生产安全性;且将排出的油液排至制动油壶200内,使排出的油液可以重复利用,避免浪费;应用本装置,使得离合系统排气排油更加方便,且操作简单;本装置可以应用在几乎所有的手动档汽车,具有通用性。

在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9所示,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与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螺纹连接,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进油部11、第一螺纹连接部12及第一出油部13,并在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12配设第一螺栓头14,且根据实际使用的可能性,第一进油部11的直径和第一出油部13的直径要小于第一螺纹连接部12的直径。所述第一进油部11设有第一进油口111,所述第一出油部13设有第一出油口131,所述第一进油口111与所述第一出油口131之间通过第一油路连通。该分泵放气螺钉1的主体具有足够连接长度的螺纹结构,即第一螺纹连接部12,且配设的第一螺栓头14将第一螺纹连接部12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于与两侧的离合分泵100和排气管进油接头3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连接可靠,操作方便,便于调节。具体地,为便于安装,如图5所示,第一进油部11和第一出油部13的端部可设计成锥形。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9所示,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包括第二螺栓头31和第一管路接头32,所述第二螺栓头31一端与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12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接头32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接头32具有第二油路;所述进油控制结构设于所述第一管路接头32内,通过所述进油控制结构控制所述第一管路接头32与所述第一出油部13的连接和断开,控制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与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之间油路的连通与关闭。排气管进油接头3包括第二螺栓头31和第一管路接头32,通过第二螺栓头31与分泵放气螺钉1和第一管路接头32连接,在通过第一管路接头32与排气管2连接,并通过调节设于第一管路接头32内的进油控制结构,实现分泵放气螺钉1与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之间油路的连通与关闭。该排气管进油接头3实际相当于一个气阀,只是为便于本装置的顺利、便捷实施专门设计的气阀,所以排气管进油接头3也可以采用其它气阀结构,能适用于本装置,实现油路、气路的连通和打开即可。为了保证密封效果,第二螺栓头31和第一管路接头32之间可以采用生胶密封。

其中,所述第二螺栓头31的内壁设有凸台311,所述凸台311将所述第二螺栓头31的内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螺纹连接部12螺纹连接,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一管路接头32螺纹连接,设置凸台311便于下文中密封底座33与第二螺栓头31密封连接。

在另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9及图11所示,所述进油控制结构包括密封底座33和螺旋弹簧34,所述螺旋弹簧34一端抵压在所述第一管路接头32上,另一端抵压在所述密封底座33上;自然状态下,如图6和图9所示,所述螺旋弹簧34的弹力使所述密封底座33紧密压装在所述第二螺栓头31内。通过设置包括密封底座33和螺旋弹簧34的进油控制结构,并将螺旋弹簧34安装在在密封底座33上,可以实现密封底座33位置的变动,实现密封底座33与第二螺栓头31的压紧和分离,当密封底座33与第二螺栓头31压紧时,两者之间紧密接触,油路不同;当分泵放气螺钉1与密封底座33接触,并推动密封底座33压缩螺旋弹簧34时,密封底座33与第二螺栓头31分离时,两者之间具有缝隙,可供气体和油液通过,油路连通,如图11所示,图中箭头的方向即气体和油液的流动方向;且螺旋弹簧的弹性可靠,成本较低,当然可以选用其它弹性元件,比如气弹簧,能实现对密封底座33位置的变动即可。

其中,如图7所示,所述密封底座33的截面为圆形,包括依次连接的弹簧装配部331、压紧部332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出油部13连接的螺钉作用部333,所述密封底座33具有第三油路;在所述弹簧装配部331套接所述螺旋弹簧34,在所述螺旋弹簧34的弹力作用下,所述压紧部332抵压在所述凸台311上,所述第三油路与所述第一油路断开,如此,令螺旋弹簧34套接在弹簧装配部331,弹性连接更加可靠,更加有利于分泵放气螺钉1与密封底座33的接触和断开。可以令所述压紧部332的横截面大于所述弹簧装配部331、所述螺钉作用部333的横截面。具体地,可以在螺钉作用部333的端头设置锥形槽,即图7中螺钉作用部333上虚线位置,该锥形槽与第一出油部13端部的锥形结构匹配,便于分泵放气螺钉1与密封底座33的接触和断开。

具体地,所述压紧部332为台阶结构,且靠近所述凸台311为低阶处,在所述低阶处设有密封圈334,以保证密封底座33与第二螺栓头31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油路包括设于所述弹簧装配部331的轴向油路和设于所述压紧部332的径向油路,如图7中弹簧装配部331和压紧部332中的虚线所示,且所述压紧部332环向设置多个与所述径向油路连通的过油孔335,则气体和油液可以从过油孔335进入径向油路,再从径向油路进入轴向油路,如图11所示,实现了分泵放气螺钉1与排气管进油接头3之间油路的连通。

在另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10及图12所示,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包括油壶连接件41和气管连接件42,所述油壶连接件41与所述制动油壶200插接,与气管连接件42螺纹连接;所述油壶连接件41的一端设有第二进油口411,另一端设有第二出油口412,所述第二进油口411和所述第二出油口412之间通过第四油路连通;所述气管连接件42与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的结构一致;所述放油控制结构与所述进油控制结构的结构一致。可以理解为排气管放油接头4等于分泵放气螺钉1与排气管进油接头3的组合结构,其中分泵放气螺钉1相当于油壶连接件41,排气管进油接头3相当于气管连接件42,只是由于油壶连接件41与制动油壶200是插接,所以油壶连接件41只有一端设有螺纹连接结构。

采用上述离合系统排气辅助装置,具体地排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进行组装,假设排气管进油接头3和排气管放油接头4是组装好的,则与所述s1一样(否则先进行排气管进油接头3和排气管放油接头4的连接),是将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所述排气管2及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依次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各部件连接处密封,即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只是连接处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两端是开放式的)。

s2’:然后将该装置安装到车上,将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连接至所述离合分泵100上,紧固后再拧松1~3圈,将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插入所述制动油壶200。这里“拧松1~3圈”是为了离合分泵100内的气体可以从分泵放气螺钉1处排出,且分泵放气螺钉1与离合分泵100仍然紧固连接,不会脱离。

s3’:然后顺通管路,为下一步的排气做准备,具体是如图11所示,旋拧第一螺栓头14,改变第一螺纹连接部12与第二螺栓头31连接的螺纹连接部分,使分泵放气螺钉1与密封底座33接触,并推动密封底座33压缩螺旋弹簧34,使密封底座33与第二螺栓头31分离时,两者之间具有缝隙,可供气体和油液通过,使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与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之间的油路连通;类似操作油壶连接件41和气管连接件42,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所述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油路断开。即该装置与离合分泵100之间的气路(及油路)是连通的,而与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气路(及油路)是断开的,则在下步踩踏离合踏板时,可以将离合系统内多余的气体排至该辅助装置内。

s4’:然后进行建压,在驾驶室向下踩踏离合踏板至底,即图2中从a位置踩至b位置,然后松开所述离合踏板,则所述离合踏板自动回位,然后再重复踩踏所述离合踏板30~50次,直至脚感觉到有明显的压力感,建压完成,此时辅助装置内的气体与离合系统内的气压相当。

s5’:然后对辅助装置内进行排气,如图12所示,按照s3’所述的调节方法,操作油壶连接件41和气管连接件42,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所述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油路连通,则辅助装置内的气体和油液(排气过程中带出的油液)可以排至制动油壶200(油液与制动油壶200内的油液混合,气体与制动油壶200内的气体混合),1-2s后辅助装置内的气压已明显低于离合系统内的气压,再反向操作油壶连接件41和气管连接件42,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所述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油路断开,即停止排气。

s6’:重复上述步骤s4’和步骤s5’,直至从所述排气观察口5观察到的油液中无气泡;,因为气体会与油液混合,需多次重复步骤s4’和步骤s5’,才能将离合系统内的气体彻底排干净。

s7’:按照s3’所述的调节方法,操作油壶连接件41和气管连接件42,使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与所述制动油壶200之间的油路断开,则油液不再从所述排气管放油接头4流出,再旋拧分泵放气螺钉1,使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与所述离合分泵100之间紧连接,即油路关闭,保持辅助装置内的压力,同时按照s3’所述的调节方法,反向操作排气管进油接头3与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使所述排气管进油接头3与所述分泵放气螺钉1之间的油路断开,此时本次离合系统排气排油结束。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