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型机架及通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2809发布日期:2019-04-20 04:23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减震型机架及通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型机架及通机。



背景技术:

在一些发电机或电焊机等通机在工作时通过常会伴随剧烈的震动,因此,在通机的底部设置有减震构造,而减震构造设置于通机的机架底部,用于将机器支撑于地面,现有的减振结构一般采用几个橡胶制造的座体进行减振,利用橡胶的弹性吸收震动,而为兼顾橡胶减振座的支撑强度和减振性能,现有减振座的底部由多个圆柱套共轴间隔外套形成,并在机架底部依次并列设置多个该结构的减振座,而这种结构的减震设计使得机架底面的支撑和减震强度均匀,而机架本身的重心和震动强度最大值位于机架纵向的中间位置,因此,该减振构造的减振效率不高,且减振座支撑稳定性差,且对于一些不平的支撑面时,减振效果大大降低,不利于减振,减振座的适应性差。

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减震型机架及通机,能够提高减震和支撑的有效性,同时,增加减震支撑的适用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减震型机架及通机,能够提高减震和支撑的有效性,同时,增加减震支撑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型机架,包括机架和设置于机架底部的减震座组件,所述减震座组件包括位于机架底部中间位置的中间减震座和位于中间减震座两侧的端部减震座;所述中间减震座为柱形减震座,所述端部减震座为喇叭形减震座;能够提高减震和支撑的有效性,同时,增加减震支撑的适用范围。

所述端部减震座包括位于上端的安装部和固定于安装部下端的减震部,所述减震部包括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的外减震罩和固定于外减震罩内用于支撑的中间减震环;通过将减震部设置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能够有效增大减振座的底部支撑区域,能够提高减振座的适应范围,保证减振座在不平支撑面的减振效果好,同时,外减震罩内设置用于支撑的中间减震环,使得减震部的支撑强度高,利于提高减振有效性。

进一步,所述外减震罩的底面位置高于中间减震环的底面位置;即中间减震环的底面的位于外减震罩的外部,利于提高中间减震环的支撑受力,而外减震罩作为辅助支撑,保证减震座底面对不平支撑的有效接触区大,提高针对不平支撑面的适用性。

进一步,所述柱形减震座的底面位置与外减震罩的底面位置等高;利于整体支撑的稳定性高。

进一步,所述外减震罩内还固定设置有同轴间隔内套于中间减震环的内减震环;所述内减震环的底面位置与外减震罩的底面位置等高;利于提高支撑的稳定性,利于减振效果好。

进一步,所述外减震罩与中间减震环径向之间和中间减震环与内减震环径向之间固定设置有径向连接筋;保证减震部的整体支撑强度高和支撑的稳定性好,尤其提高径向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径向连接筋为四条并沿周向均匀分布;结构对称合理,稳固性高。

进一步,所述中间减震环、内减震环和径向连接筋均一体成型固定于外减震罩;制备简单方便,连接强度高。

进一步,所述安装部的中间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安装连接孔,所述端部减震座通过该安装连接孔固定于机架的底部;所述安装连接孔与外减震罩的中间内腔连通,避免外减震罩中间内腔接触平面支撑面后封闭,所述安装连接孔内可固定设置连接螺母,方便减震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机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稳固。

进一步,所述安装部的顶端面部分向下凹陷形成用于端部减震座沿周向定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机架上的定位凸起适形配合形成安装定位,避免减震座转动,保证安装的稳定性好。

进一步,所述端部减震座沿径向剖面线的图形由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第一矩形、倒置的第一等腰梯形、正立的第二等腰梯形和第二矩形组成,所述第二等腰梯形的底边长于第一等腰梯形的底边;所述安装部和减震部一体成型,支撑和减震结构设计合理,减震效果好,支撑稳定性高。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通机,其底部设置有减震型机架,所述减震型机架为上述结构的减震型机架;该通机的放置位置适用性好,震动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减震型机架及通机,能够提高减震和支撑的有效性,同时,增加减震支撑的适用范围;且端部减震座能够保证减振座在不平支撑面的减振效果好,同时,外减震罩内设置用于支撑的中间减震环,使得减震部的支撑强度高,利于提高减振有效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端部减震座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端部减震座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端部减震座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端部减震座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端部减震座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端部减震座的顶部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减震型机架,包括机架和设置于机架底部的减震座组件,所述减震座组件包括位于机架底部中间位置的中间减震座2和位于中间减震座两侧的端部减震座1;所述中间减震座2为柱形减震座,所述端部减震座为喇叭形减震座;机架底部为矩形,中间减震座2位于机架底部纵向的中间,而端部减震座1为两个并位于中间减震座2沿纵向两侧端,且中间减震座2和端部减震座1分别沿横向并别设置为两个;柱形减震座由多个圆柱套共轴间隔外套形成,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端部减震座1包括位于上端的安装部11和固定于安装部11下端的减震部12,所述减震部12包括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的外减震罩13和固定于外减震罩13内用于支撑的中间减震环14;所述中间减震环14与外减震罩13共中心轴设置,中间减震环14的上端固定于外减震罩13的内壁形成支撑,当然中间减震环14可以共中心轴的方式设置半径不同的多个;通过将减震部12设置为上小下大的喇叭形,能够有效增大减振座的底部支撑区域,能够提高减振座的适应范围,保证减振座在不平支撑面的减振效果好,同时,外减震罩13内设置用于支撑的中间减震环14,使得减震部12的支撑强度高,利于提高减振有效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减震罩13的底面位置高于中间减震环14的底面位置;外减震罩13的底面位置高出中间减震环14的底面位置的距离为1-3mm,优选为2mm,即中间减震环14的底面的位于外减震罩13的外部,利于提高中间减震环14的支撑受力,而外减震罩13作为辅助支撑,保证减震座底面对不平支撑的有效接触区大,提高针对不平支撑面的适用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柱形减震座2的底面位置与外减震罩的底面位置等高;利于整体支撑的稳定性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减震罩13内还固定设置有同轴间隔内套于中间减震环14的内减震环15;所述内减震环15的底面位置与外减震罩13的底面位置等高;利于提高支撑的稳定性,利于减振效果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减震罩13与中间减震环14径向之间和中间减震环14与内减震环15径向之间固定设置有径向连接筋;如图所示,位于外减震罩13与中间减震环14径向之间的径向连接筋16和位于中间减震环14与内减震环15径向之间的径向连接筋17沿径向共线,保证减震部12的整体支撑强度高和支撑的稳定性好,尤其提高径向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径向连接筋17为四条并沿周向均匀分布;利于减震部12底部强度与适应不平支撑形变的折中,结构对称合理,稳固性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减震环14、内减震环15和径向连接筋17均一体成型固定于外减震罩13;制备简单方便,连接强度高。

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11的中间设置有沿竖向布置的安装连接孔18,所述端部减震座1通过该安装连接孔18固定于机架的底部;所述安装连接孔18与外减震罩13的中间内腔连通,避免外减震罩13中间内腔接触平面支撑面后封闭,所述安装连接孔18内可固定设置连接螺母,方便减震座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机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稳固。

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11的顶端面部分向下凹陷形成用于端部减震座1沿周向定位的定位槽19;所述定位槽19与机架上的定位凸起适形配合形成安装定位,避免减震座转动,保证安装的稳定性好。

本实施例中,所述端部减震座1沿径向剖面线的图形由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的第一矩形、倒置的第一等腰梯形、正立的第二等腰梯形和第二矩形组成,所述第二等腰梯形的底边长于第一等腰梯形的底边;等腰梯形倒置表示上底长于下底,反之为正立,第一矩形和第一等腰梯形为安装部的剖视轮廓线,第二等腰梯形和第二矩形为外减震罩的剖视轮廓线,外减震罩底部形成外支撑环,所述安装部11和减震部12一体成型,支撑和减震结构设计合理,减震效果好,支撑稳定性高。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通机,其底部设置有减震型机架,所述减震型机架为上述结构的减震型机架;通机的放置位置适用性好,震动小。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