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后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2783发布日期:2019-04-20 04:23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后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减震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后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摩托车后减震器系统主要由阻尼器外套一个减震大弹簧两部分组成,它广泛运用在我国的各款摩托车上。由于只有一个减震弹簧,因结构关系其刚度系数不能设计成较宽的范围,在设计时主要是考虑在平地上行走时人的骑乘舒适性及载少量的货,刚度系数较小。随着我国摩托车大量进入农村、边远地区,有不少用户对摩托车的减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摩托车即能适应较差的路况,又能承载较大的重量,同时要求在不载货时驾车者的骑乘舒适性要好。现有的承担了摩托车载重时的80%的重量的摩托车后减震器系统就难以同时解决又要单人骑乘舒适又要满足载重货的难题,不能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变化了。

市面有出现减震性能较好的减震器,但这种减震器其减震性能不可调节,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减震性能可调节、通用性强的一种摩托车后减震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后减震装置,包括有油管,所述油管一端通过第一油管接头连接有上座,另一端通过第二油管接头连接有气裹筒装置,所述上座相对连接第一油管接头的另一端连接液压管,所述液压管另一端抵接有缓冲塞,所述缓冲塞中设有穿过缓冲塞并抵接于液压管内部的空心活塞杆,所述液压管外部套设有预压弹簧,所述预压弹簧一端与液压管抵接另一端抵接有开口圈,所述空心活塞杆相对抵接液压管内部的另一端穿出开口圈并套设有复原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原接头上设置有可调节复原接头相对连接于空心活塞杆另一端相对长度的复原接头调节组件,所述气裹筒装置靠近油管的一端设有第二调节组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开口圈远离预压弹簧的一端设置复原接头调节组件,用户可对复原接头相对连接空心活塞杆另一端的长度进行调节,提高复原接头安装时的通用性,在气裹筒上设置的第二调节组件可对气裹筒中的减震力度进行调节。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减震装置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复原接头调节组件包括有复原接头靠近开口圈的一端外部设置有第一调节轮,所述第一调节轮与复原接头之间设有当转动第一调节轮时联动复原接头的联动机构,所述气裹筒装置包括有两端开口的气裹筒,所述气裹筒一端设有气裹筒盖另一端设有气裹筒接头,所述气裹筒接头相对连接气裹筒的另一端与第二油管接头相连,所述气裹筒中设有将气裹筒内分割为气腔及油腔的油气活塞,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有第二调节轮,所述第二调节轮在气裹筒接头内设有可通过调节油腔内部油量从而改变油气活塞在气裹筒内相对位置的阀片压缩调节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复原接头外部套设第一调节轮,当转动第一调节轮时通过联动机构同时将复原接头转动,从而改变复原接头相对连接空心活塞杆的另一端的相对长度,由于复原接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表现为在安装时可通过调节适配各种安装位置,气裹筒组件包括有中空设置的气裹筒,气裹筒一端连接气裹筒盖另一端连接气裹筒接头,气裹筒内设有将气裹筒内部空间分隔为气腔及油腔的油气活塞,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有第二调节轮,气裹筒接头内部设置有阀片压缩调节组件,阀片压缩调节组件一端与第二调节轮联动连接,第二调节轮通过阀片压缩调节组件调节油腔内部油量,当油腔内油量增多时油气活塞将向气腔一端运动,气腔容积变小,内部气体受到压缩,反之,则气腔容积变大,油腔内油量减少,从而起到调节气裹筒组件的作用。

上述的一种摩托车后减震装置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调节轮包括有第一调节轮主体及设置于第一调节轮主体内部的第一调节轮铝芯,所述第一调节轮铝芯朝向开口圈的一端设有半圆形缺口,所述复原接头在半圆形缺口相对应位置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中穿设有圆柱销,所述第一调节轮铝芯与圆柱销之间设有档位圈,所述档位圈靠近圆柱销的一端周面间隔设置有与圆柱销直径相适配的弧形槽,所述阀片压缩调节组件包括有压缩调节座,所述压缩调节座朝向第二调节轮的一端通过压缩调节杆与第二调节轮连接,所述压缩调节座相对设置压缩调节杆的另一端设有活塞,所述压缩调节杆相对连接第二调节轮的另一端设有调节阀,所述调节阀设有一调节部,所述压缩调节座在调节部相对应位置周面设有间隔设置的至少四个进油通孔,所述压缩调节座一端与活塞相连通,所述活塞与油腔相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调节轮通过插设在调节槽内的圆柱销可联动复原接头运动,当转动第一调节轮时,复原接头也随之转动,从而复原接头远离开口圈一端的长度发生相应的变化,阀片压缩调节组件的调节原理为,液压油通过第二油管接头处的油管螺丝进入压缩调节座的进油通孔中,压缩调节杆在进油通孔相对应位置设置有调节阀,当转动第二调节轮时调节阀遮挡进油通孔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控制油量大小,当进油量大时油气活塞受到液压油的作用朝向气腔运动,从而压缩气腔内气体体积,反之,当油量小时油气活塞朝油腔方向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气裹筒装置的减震力度可调,复原接头长度可调,通用性强。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原接头调节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片压缩调节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片压缩调节组件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4所示:一种摩托车后减震装置,包括有油管1,油管1一端通过第一油管接头11连接有上座2,另一端通过第二油管接头12连接有气裹筒装置3,上座2相对连接第一油管接头11的另一端连接液压管4,液压管4另一端抵接有缓冲塞5,缓冲塞5中设有穿过缓冲塞5并抵接于液压管4内部的空心活塞杆6,液压管4外部套设有预压弹簧7,预压弹簧7一端与液压管4抵接另一端抵接有开口圈8,空心活塞杆6相对抵接液压管4内部的另一端穿出开口圈8并套设有复原接头9,复原接头9上设置有可调节复原接头9相对连接于空心活塞杆6另一端相对长度的复原接头调节组件,气裹筒装置3靠近油管1的一端设有第二调节组件,复原接头调节组件包括有复原接头9靠近开口圈8的一端外部设置有第一调节轮10,第一调节轮10与复原接头9之间设有当转动第一调节轮10时联动复原接头9的联动机构,气裹筒装置3包括有两端开口的气裹筒31,气裹筒31一端设有气裹筒盖32另一端设有气裹筒接头33,气裹筒接头33相对连接气裹筒31的另一端与第二油管接头12相连,气裹筒31中设有将气裹筒31内分割为气腔及油腔的油气活塞34,第二调节组件包括有第二调节轮35,第二调节轮35在气裹筒接头33内设有可通过调节油腔内部油量从而改变油气活塞34在气裹筒31内相对位置的阀片压缩调节组件,第一调节轮10包括有第一调节轮主体101及设置于第一调节轮主体101内部的第一调节轮铝芯102,第一调节轮铝芯102朝向开口圈8的一端设有半圆形缺口1021,复原接头9在半圆形缺口1021相对应位置设有调节槽91,调节槽91中穿设有圆柱销92,第一调节轮铝芯102与圆柱销92之间设有档位圈93,档位圈93靠近圆柱销92的一端周面间隔设置有与圆柱销92直径相适配的弧形槽931,阀片压缩调节组件包括有压缩调节座36,压缩调节座36朝向第二调节轮35的一端通过压缩调节杆37与第二调节轮35连接,压缩调节座36相对设置压缩调节杆37的另一端设有活塞38,压缩调节杆37相对连接第二调节轮35的另一端设有调节阀39,调节阀39设有一调节部391,压缩调节座36在调节部391相对应位置周面设有间隔设置的四个进油通孔361,压缩调节座36一端与活塞38相连通,活塞38与油腔相连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