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5835发布日期:2020-05-26 17:30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



背景技术:

电梯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又称电梯主机。功能是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它由电动机、制动器、联轴器、减速箱、曳引轮、机架和导向轮及附属盘车手轮等组成。导向轮一般装在机架或机架下的承重梁上。盘车手轮有的固定在电机轴上,也有平时挂在附近墙上,使用时再套在电机轴上。

现有的电梯曳引机,减震效果差,导致曳引机在运行过程中不稳定,从而影响乘坐电梯人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解决了现有的电梯曳引机,减震效果差,导致曳引机在运行过程中不稳定,从而影响乘坐电梯人员的舒适性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包括外减震装置、内减震装置和曳引机主体,所述内减震装置位于外减震装置的内部,所述曳引机主体位于内减震装置的上端面,所述内减震装置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呈“u”状,所述安装框的内壁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倒u形槽,所述安装框的内部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下固定块,所述下固定块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上固定块,两个所述上固定块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减震板,所述固定板的上端面中心安装有第一筒式减震器,所述第一筒式减震器的外壁绕接有减震弹簧,所述第一筒式减震器的上端面与减震板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板的上端面两侧均安装有第二筒式减震器,所述第二筒式减震器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垫板,所述垫板的上端面与倒u形槽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

为了提高减震杆减震效果,作为本实施例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优选的:所述安装框的下端面贯穿连接有减震杆,所述减震杆的外壁绕接有第二弹簧。

为了减震板在活动槽内部活动,作为本实施例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优选的:所述外减震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两个所述竖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活动槽。

为了内减震装置与外减震装置连接,作为本实施例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优选的:所述活动槽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远离第三弹簧的一端均与安装框的外壁固定连接。

为了支撑内减震装置,作为本实施例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优选的:两个所述减震杆的下端面与底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为了方便安装曳引机,作为本实施例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优选的:所述减震板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座,所述曳引机主体的下端面与安装座的上端面可拆卸连接。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曳引机在工作时,曳引机震动带动安装座震动,安装座震动带动下端的减震板震动,此时,两侧的第一弹簧和第一筒式减震器同时进行减震工作,第一筒式减震器中的活塞杆带动活塞在工作缸筒中反复上下运动,外壁的减震弹簧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两侧的第一弹簧起到辅助减震作用,将部分震动缓冲吸收,当减震板在垂直方向上下震动时,位于倒u形槽内部的第二筒式减震器吸收减震板向上的震动,使减震板在竖直方向保持在一个位置,从而提高减震效果,保证曳引机在运行过程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电梯轿厢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减震装置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减震装置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减震装置;2、内减震装置;3、曳引机主体;4、安装框;5、倒u形槽;6、固定板;7、下固定块;8、第一弹簧;9、上固定块;10、减震板;11、第一筒式减震器;12、减震弹簧;13、第二筒式减震器;14、垫板;15、安装座;16、减震杆;17、第二弹簧;18、底板;19、竖板;20、活动槽;21、第三弹簧;2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包括外减震装置1、内减震装置2和曳引机主体3,内减震装置2位于外减震装置1的内部,曳引机主体3位于内减震装置2的上端面,内减震装置2包括安装框4,安装框4呈“u”状,安装框4的内壁左右两侧均安装有倒u形槽5,安装框4的内部安装有固定板6,固定板6的上端面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下固定块7,下固定块7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8,第一弹簧8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上固定块9,两个上固定块9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减震板10,固定板6的上端面中心安装有第一筒式减震器11,第一筒式减震器11的外壁绕接有减震弹簧12,第一筒式减震器11的上端面与减震板10的下端面固定连接,减震板10的上端面两侧均安装有第二筒式减震器13,第二筒式减震器13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垫板14,垫板14的上端面与倒u形槽5的内部顶端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曳引机在工作时,曳引机震动带动安装座15震动,安装座15震动带动下端的减震板10震动,此时,两侧的第一弹簧8和第一筒式减震器11同时进行减震工作,第一筒式减震器11中的活塞杆带动活塞在工作缸筒中反复上下运动,外壁的减震弹簧12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两侧的第一弹簧8起到辅助减震作用,将部分震动缓冲吸收,当减震板10在垂直方向上下震动时,位于倒u形槽5内部的第二筒式减震器13吸收减震板10向上的震动,使减震板10在竖直方向保持在一个位置,从而提高减震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安装框4的下端面贯穿连接有减震杆16,减震杆16的外壁绕接有第二弹簧17。

在本实施例中,减震杆16通过两个螺母固定于安装框4的底部,方便使内减震装置2和外减震装置1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外减震装置1包括底板18,底板18的上端面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竖板19,两个竖板19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活动槽20。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8位于底部起到支撑作用,两个竖板19位于两侧方便外减震装置1安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活动槽20的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21,第三弹簧2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22,两个连接板22远离第三弹簧21的一端均与安装框4的外壁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当曳引机的震动大于内减震装置的力承受范围时,整个内减震装置2通过连接板22连接在第三弹簧21上端,第三弹簧21在活动槽20内部上下活动,缓冲震动,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两个减震杆16的下端面与底板18的上端面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内减震装置2和外减震装置1通过两个减震杆16作为底部支撑,从而提高内减震装置2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减震板1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安装座15,曳引机主体3的下端面与安装座15的上端面可拆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曳引机主体3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座15上端,方便安装与拆卸,使用方便。

在使用时,首先通过螺栓将曳引机主体3安装在安装座15上端,固定安装好之后,曳引机工作引发震动,曳引机震动带动安装座15震动,安装座15震动带动下端的减震板10震动,此时,两侧的第一弹簧8和第一筒式减震器11同时进行减震工作,第一筒式减震器11中的活塞杆带动活塞在工作缸筒中反复上下运动,外壁的减震弹簧12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两侧的第一弹簧8起到辅助减震作用,将部分震动缓冲吸收,当减震板10在垂直方向上下震动时,位于倒u形槽5内部的第二筒式减震器13吸收减震板10向上的震动,使减震板10在竖直方向保持在一个位置,从而提高减震效果,如果曳引机产生的震动大于内减震装置2的力承受范围时,整个内减震装置2通过连接板22连接在第三弹簧21上端,第三弹簧21在活动槽20内部上下活动,缓冲震动,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同时安装框4底部的两个减震杆16支撑安装框4,使内减震装置2稳定性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