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阀杆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0113发布日期:2020-09-23 01:23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阀杆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蝶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阀杆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阀门驱动力传递的重要承载零件,阀杆是唯一与外部驱动装置相连接的动态旋转机构,阀杆及与其配合的填料函是内部介质渗漏到阀门外部的主要通道,是衡量阀门壳体密封性的关键部位,其密封性能和使用寿命将直接影响着阀门功能的实现。

作为中线衬胶阀,阀座与阀杆之间的过盈配合作为次级密封面承担着内部介质渗入填料函的主要隔离作用,该结构阀门由于承载压力较低,次级密封作用突出,其填料函设计也往往比较简单(仅设防尘密封圈,不设填料压紧装置),综合成本较低。这种完全依赖阀座次级密封的结构,一旦失效,介质就会透过密封功能较弱的防尘密封圈到达阀门外部,有害性介质的扩散将损害到周围环境或阀门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阀杆密封结构,解决了现有的蝶阀完全依赖阀座次级密封的结构,一旦失效,介质就会透过密封功能较弱的防尘密封圈到达阀门外部,有害性介质的扩散将损害到周围环境或阀门驱动装置的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阀杆密封结构,包括:

一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贯通阀体的安装孔;一阀杆,所述阀杆插入安装孔中,且两头从穿孔中穿出;其中,所述阀体的穿孔的内侧向内凹陷形成环状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装有阀杆套,所述阀杆套底端还装有环状的上锲式密封件和环状的下锲式密封件,所述上锲式密封件远离阀杆套一侧还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斗状的被挤压内斜面;所述下锲式密封件顶部外壁侧还设有外凸的锥台状的挤压外斜面,所述被挤压内斜面与挤压外斜面相互接触且适配。本实用新型将防尘密封圈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成相互配合的锲式上下两层结构(图示),下锲式密封件内壁与阀杆低过盈配合,并呈腰鼓形分布,下平面中间部位开有梯形环槽,当次级密封失效,介质压力由下至上施加到下锲式密封件的被挤压内斜面时,推动锲件向上滑行,在接触到外壁与阀体填料孔壁紧配合的上锲式密封件时,一同带动向上运行,直至消除与阀杆防吹出环之间的间隙并紧顶阀杆保持环后停止上行。随着渗漏压力的增大,两锲式密封件越压越紧,受压越大,斜锲向内外两侧的挤压变形就越大,对介质的外部扩散起到有效的抑制和延缓作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蝶阀完全依赖阀座次级密封的结构,一旦失效,介质就会透过密封功能较弱的防尘密封圈到达阀门外部,有害性介质的扩散将损害到周围环境或阀门驱动装置的缺陷。

优选的,所述阀杆的外侧壁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安装有阀杆吹出环,所述阀杆吹出环外侧壁抵住安装槽的底壁。

优选的,位于所述阀杆套的上部的所述安装孔内侧壁上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环形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中装有阀杆保持环;所述阀杆保持环安装在阀杆吹出环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下锲式密封件底端面上向内凹陷形成剖面为梯形的顶槽。

优选的,所述下锲式密封件的内壁与阀杆低过盈配合;且环状的所述下锲式密封件的内侧壁内径由中部向两端逐渐收敛。

优选的,所述阀体的下端装有由外侧壁向外凸出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第三卡槽。

优选的,阀杆密封结构还包括环状的阀座,所述阀座上设有便于阀杆穿过的穿孔;所述穿孔的内侧壁具有与第二凸缘相适配的固定槽。

优选的,所述阀座下方还设有外包在阀杆外侧的阀板。

优选的,所述阀座的穿孔的内侧壁接触阀杆的外侧壁形成次级密封面;所述阀座的底面与阀板之间具有相互接触的主密封面。

优选的,所述阀杆底部装有固定盖。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阀杆密封结构,其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将防尘密封圈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成相互配合的锲式上下两层结构(图示),下锲式密封件内壁与阀杆低过盈配合,并呈腰鼓形分布,下平面中间部位开有梯形环槽,当次级密封失效,介质压力由下至上施加到下锲式密封件的被挤压内斜面时,推动锲件向上滑行,在接触到外壁与阀体填料孔壁紧配合的上锲式密封件时,一同带动向上运行,直至消除与阀杆防吹出环之间的间隙并紧顶阀杆保持环后停止上行。随着渗漏压力的增大,两锲式密封件越压越紧,受压越大,斜锲向内外两侧的挤压变形就越大,对介质的外部扩散起到有效的抑制和延缓作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蝶阀完全依赖阀座次级密封的结构,一旦失效,介质就会透过密封功能较弱的防尘密封圈到达阀门外部,有害性介质的扩散将损害到周围环境或阀门驱动装置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阀杆密封结构实施例1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阀杆密封结构实施例1的a部分局部放大结构图。1、阀体,2、阀板,3、阀杆,4、阀座,5、下锲式密封件,6、上锲式密封件,7、阀杆套,8、阀杆吹出环,9、阀杆保持环,10、安装孔,11、安装槽;12、被挤压内斜面,13、挤压外斜面,14、第一卡槽,15、第二卡槽,16、顶槽,17、第第一凸缘,18、第二凸缘,19、第三卡槽,20、穿孔,21、固定槽,22、次级密封面,23、主密封面,24、固定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阀杆密封结构,包括:阀体1、阀杆3、环状的阀座4和阀板2;所述阀体内设有贯通阀体的安装孔10;所述阀杆插入安装孔中,且两头从穿孔中穿出;其中,所述阀体的穿孔的内侧向内凹陷形成环状的安装槽11,所述安装槽内装有阀杆套7,所述阀杆套底端还装有环状的上锲式密封件6和环状的下锲式密封件5,所述上锲式密封件远离阀杆套一侧还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的斗状的被挤压内斜面12;所述下锲式密封件顶部外壁侧还设有外凸的锥台状的挤压外斜面13,所述被挤压内斜面与挤压外斜面相互接触且适配。

所述阀杆的外侧壁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卡槽14,所述第一卡槽安装有阀杆吹出环8,所述阀杆吹出环外侧壁抵住安装槽的底壁。位于所述阀杆套的上部的所述安装孔内侧壁上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环形的第二卡槽15,所述第二卡槽中装有阀杆保持环9;所述阀杆保持环安装在阀杆吹出环的上部。所述下锲式密封件底端面上向内凹陷形成剖面为梯形的顶槽16。所述下锲式密封件的内壁与阀杆低过盈配合;且环状的所述下锲式密封件的内侧壁内径由中部向两端逐渐收敛。

所述阀体的下端装有由外侧壁向外凸出的第一凸缘17和第二凸缘18;所述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设有向内凹陷形成第三卡槽19。所述阀座上设有便于阀杆穿过的穿孔20;所述穿孔的内侧壁具有与第二凸缘相适配的固定槽21。所述阀座下方还设有外包在阀杆外侧的阀板。所述阀座的穿孔的内侧壁接触阀杆的外侧壁形成次级密封面22;所述阀座的底面与阀板之间具有相互接触的主密封面23。所述阀杆底部装有固定盖24。

本实施例实施时,当次级密封失效,介质压力由下至上施加到下锲式密封件的被挤压内斜面时,推动锲件向上滑行,在接触到外壁与阀体填料孔壁紧配合的上锲式密封件时,一同带动向上运行,直至消除与阀杆防吹出环之间的间隙并紧顶阀杆保持环后停止上行。随着渗漏压力的增大,两锲式密封件越压越紧,受压越大,斜锲向内外两侧的挤压变形就越大,对介质的外部扩散起到有效的抑制和延缓作用。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机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