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容器的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54869发布日期:2021-03-23 10:4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力容器的释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以释放以高压封存流体的压力容器的装置。



背景技术:

组织工程材料可用于修复人体损伤部位,但在实际使用时,常常需要修剪或切断成所需形状和大小,给操作带来了不便,同时还无法最大程度利用修复材料。而将组织过工程材料制成现用现成型的凝胶,可以在使用时根据实际所需,由操作者自行决定组织工程材料的形态大小等,使用方便且节省时间。

目前有一种快速成型的胶原凝胶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材料使用,但该胶原凝胶以流体的形式被封存于高压小气瓶中,在使用前需要先手动或者借助工具将高压小气瓶直接打开,此时凝胶流体在压力作用下流出,并且流体里面的气体膨胀为数量密集众多的气泡,最终形成泡沫被释放至烧杯等开放的容器内。然而上述操作中,由于高压小气瓶的瓶口和容器盖较小,手动或常用工具操作十分不便,并且高压小气瓶的压力通常约为标准大气压的六倍,直接降压具有一定危险性,同时将凝胶直接释放在开放的容器内会增加材料在空气环境中的曝露时间。

专利cn105107081a提供了一种注射装置,可以用于释放并注射以高压封存的流体,该方案的装置类似于注射器结构,并且在其活塞上设置具有贯通孔的突出部,在使用时先用突出部将压力容器的容器盖刺破,压力容器内的流体通过贯通孔被释放至注射装置的注射腔内,再用压力容器作为活塞杆将注射腔内的流体推出。然而,该注射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其套筒的一端是开放的,并且用于刺破的突出部也是朝向开放端,因此容器开口刺破后仍是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易受污染,而且一旦发生溢流,溢出的流体也易被污染无法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压力容器的压力较大,而压力容器和第一套筒之间并不固定,直接刺破开口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刺破后不继续使劲按压可能会使压力容器和第一套筒崩开脱离;3、在实际操作时,压力容器的容器盖并不会特别容易被刺破,因此该装置在使用时至少需要双手分别握住第一套筒和压力容器并用力按压压力容器才能刺破,十分费力,并且用于刺破的活塞是活动的,推动压力容器时活塞很容易一起沿着按压方向被推动,使得刺破操作具有一定难度,可操作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安全性好、有效减少流体暴露,并且使用时非常省力、操作性更好的压力容器释放装置,其中,所述压力容器具有容器开口以及封闭所述容器开口的容器盖,所述压力容器内装有流体。所述释放装置包括:

内部具有空腔的容置筒;所述容置筒的一端设有可沿容置筒轴向移动的推动部,所述推动部的一端位于容置筒的外侧,所述推动部的另一端位于容置筒内部的空腔中;所述容置筒的另一端设有可沿容置筒轴向移动的刺破部,所述刺破部具有使容置筒的内腔与外侧连通的贯通孔;所述压力容器安装在推动部和刺破部之间,并且压力容器的容器开口朝向刺破部;所述推动部通过联动机构与刺破部连接,且按压所述推动部,所述联动机构推动所述刺破部与按压方向反向移动,以刺破压力容器的容器盖,并使压力容器内的流体通过所述贯通孔释放至容置筒的外侧。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所述压力容器可以是用于封存胶原凝胶流体的高压小气瓶,其压力为标准大气压的4-10倍。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容置筒为圆柱状结构,并且当贯通孔被封闭时,容置筒内即也形成封闭的环境,更优选地,容置筒具有可以打开或闭合的筒盖,以便于安装或取出压力容器。

本申请提供的压力容器释放装置,将压力容器置于密闭的容置筒中并在容置筒内部被刺破,一方面,内置的压力容器在刺破后不会与容置筒发生脱离,提高了释放操作时的安全性,并且,相较于直接推动压力容器的操作,通过推动部推动刺破部进行反向刺破的方式,使得操作者更好控制推动部进而实现缓慢刺破泄压,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容置筒具有一定的密封性,在刺破后即使在贯通孔处发生溢流,溢流出的泡沫流体也仍在容置筒内,有效避免流体长时间暴露遭到污染。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释放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对释放装置中各零部件没有腐蚀作用的其他高压气体、液体的释放,比如对人体无毒的压缩空气、压缩氮气、压缩奶油,以及对装置无害但是对人体存在危险的物质如丁烷、一氧化二氮等,此时压力容器内置的设置更能显示出其优势。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由于刺破部的贯通孔通向容置筒外侧,因此当刺破部刺破压力容器开口处的容器盖时,贯通孔将压力容器内部与容置筒外侧连通,在两侧压强差的作用下,压力容器进行泄压并使其内部封存的流体能够通过贯通孔被释放至容置筒的外侧。

可以理解的是,从贯通孔处流出的流体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被释放至另一个相对密闭的容器内备用。

其中,推动部位于容置筒外侧的一端可以便于操作者进行按压操作,位于容置筒内侧的一端用于通过联动机构推动刺破部,以使得刺破部在外部施加的推力作用下,能够“主动”地抬起进而刺破压力容器的容器盖,相较于直接推动压力容器进而刺破的方式更为省力,并且单手握持容置筒即可操作,操作性更好。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压力容器安装在容置筒内后是固定不动的,此时推动部位于容置筒内侧的一端仅用于推动联动机构,进而只需使刺破部抬起刺破压力容器的容器盖即可将流体释放;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压力容器安装在容置筒内仍是可移动的,推动部位于容置筒内侧的一端还可以推动压力容器沿轴向向刺破部方向移动,此时推动部同时推动压力容器和刺破部二者向相反方向移动,进一步实现省力,并提高压力容器释放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沿容置筒轴向延伸的连杆,和位于刺破部底部的杠杆组件,所述杠杆组件包括杠杆轴和所述杠杆轴为支点的杠杆臂,所述杠杆臂具有相对的动力端和阻力端;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推动部连接,另一端与杠杆臂的动力端连接,并且所述连杆带动所述动力端旋转以使得所述阻力端作用于刺破部,进而使刺破部移动。

由于推动部和刺破部分别位于容置筒的两端并且容置筒内腔的空间有限,因此将联动机构设计成连杆和杠杆组件的设置可以有效节省空间,提高装置结构的紧凑性。此外,外部施加的推力可以通过连杆传递到杠杆臂的动力端处,再经阻力端作用于刺破部,达到使刺破部与推力方向反向移动的效果。

优选的,推动部位于容置筒内侧的一端具有活塞块,并且连杆优选在靠近活塞块的边缘位置与活塞块固定连接。

优选的,连杆与杠杆臂在动力端处铰接,更优选地,连杆与杠杆臂铰接的一端可以是球形铰接轴,或者采用关节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端到杠杆轴的距离大于所述阻力端到杠杆轴的距离。如此设置的杠杆组件构成了省力杠杆,此时尽管能否被刺破与刺破部和容器盖之间的作用力有关,但显然在杠杆组件处构成了较长力臂的条件下,使得推动操作以较小作用力的状态即可实现抬动刺破部,进而实达到省力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杠杆组件至少设置两个,且至少两个杠杆臂的阻力端在刺破部的底部对称设置。如此以使得刺破部的受力分布是较为均匀的,避免刺破部只有一侧抬起而无法对准压力容器的容器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阻力端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作用于刺破部的端面为球形。

优选的,支撑柱的顶部可以设置支撑小球。支撑柱的设置可以适当缩短杠杆臂阻力端需要抬起的高度,降低操作难度,并且,球形的端面可以与刺破部底面具有更好的适配性。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刺破部的底面还可以设有适配于支撑柱球形端面的凹槽或滑槽,例如球形凹槽。当阻力端被抬起时,会带动支撑柱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此时球形凹槽与支撑小球可以构成类似于关节轴承的结构,即通过支撑小球在球形凹槽内的转动,抵消掉水平移动,保留竖直移动;或者设置水平方向延伸的滑道形凹槽,即可对支撑小球在抬起时造成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位。

可以理解的是,推动部、联动机构和刺破部的尺寸,以及杠杆臂旋转前的初始位置,满足将刺破部抬起至刺破压力容器容器盖的高度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现上述效果的情况下对各零部件尺寸、位置等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刺破部具有突出的刺针管,所述贯通孔在所述刺针管处形成,所述刺针管的头部采用弹性的防滑头。

其中,刺针管优选为与压力容器的开口匹配的尖锐管状结构,以便于刺入压力容器的开口,刺针管头部的弹性防滑头在刺入压力容器开口后可以完全进入压力容器内部,防止压力容器泄压时将刺破部崩开脱离。

优选的,刺破部可以是中部设有刺针管的刺针圆盘,杠杆组件设于刺针圆盘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筒设有刺破部的一端还设有连通容置筒内腔与外侧的溢流通道,以使得一旦在贯通孔处发生溢流,溢流出的流体泡沫还可以通过溢流通道流出容置筒。优选的,容置筒设置刺破部的一端为锥形。

进一步地,还包括套筒,所述容置筒套接于所述套筒内并可在所述套筒内移动,所述容置筒设有刺破部的一端与套筒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流体容腔,套筒位于所述流体容腔的一端设有排出口。

套筒中流体容腔的设置相当于为容置筒增加了常压存放流体的空间。当压力容器内的流体通过贯通孔流出后,直接进入到流体容腔,在使用时,容置筒类似于套筒内的活塞,推动套筒即可将流体容腔内的流体通过排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容腔内设有多孔的缓释板,以使得通过贯通孔进入流体容腔内的流体是先打到缓释板上的,进而减小泄压时对套筒的冲击,并且缓释板上的多孔结构还有助于使流体泡沫中的气泡更小更均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缓释板可以是表面设有多个孔的平面板,孔的形状可以是方孔或圆孔;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缓释板还可以是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部位于容置筒外侧的一端具有沿容置筒轴向设置的一级按钮和二级按钮,所述一级按钮用于推动刺破部移动,所述一级按钮连同所述二级按钮用于推动容置筒移动;和/或,所述套筒的外侧壁上设有手柄。

具有上述设置的释放装置适用于单手操作。可选的,上述装置可以是类似于移液器的外形,更符合实验人员或医生的实验操作习惯。在使用时,手部握持在手柄处,拇指推动一级按钮使得刺破部将压力容器内的流体释放,再继续推动一级按钮至二级按钮处,再连同二级按钮共同推动容置筒,进而将流体容腔内的流体通过排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安装压力容器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配合安装于容置筒的内部空腔中,以进一步固定压力容器并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筒和所述套筒的筒壁具有可打开的筒盖,以便于安装压力容器。

通过本申请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压力容器释放装置,将例如高压小气瓶的压力容器的泄压释放和排出功能一体化设置,并且在用于开启压力容器时将压力容器内置,安全性更高,还能有效避免压力容器内的流体长时间暴露于外界中;同时,本申请提供的压力容器释放装置在使用时单手即可操持,容置筒内的零部件结构关系设计使得压力容器的开启更省力,操作性好,泄压释放流体时的可控性强,还能够协助减小释放时的流体冲击,使排出的流体中气泡更小更均匀。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压力容器释放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压力容器释放装置一个实施例的释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压力容器释放装置另一个实施例的释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压力容器释放装置再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压力容器、固定套、刺破部和联动机构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图4中刺破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刺破部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压力容器在套筒中的组装示意图;

图中:1、压力容器;11、容器盖;2、容置筒;21、安装柱;22、溢流通道;23、二级按钮;3、推动部;31、一级按钮;32、推动杆;33、活塞块;4、刺破部;41、贯通孔;42、刺针管;43、刺针圆盘;44、防滑头;45、凹槽;5、联动机构;51、连杆;52、杠杆组件;521、杠杆臂;522、杠杆轴;523、支撑柱;6、固定套;7、套筒;71、流体容腔;72、排出口;73、缓释板;74、手柄;75、筒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注明直接连接则说明连接地两个主体之间并不通过过度结构构建连接关系,只通过连接结构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容器释放装置,该释放装置操作性好、安全性高,能够有效减少流体暴露,并且使用时非常省力。其中,压力容器1具有容器开口以及封闭容器开口的容器盖11,压力容器1内装有流体并以高压封存。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压力容器1可以是用于封存胶原凝胶泡沫流体的高压小气瓶,其压力为标准大气压的4-10倍。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释放装置也可以适用于对释放装置中各零部件没有腐蚀作用的其他高压气体、液体的释放,比如对人体无毒的压缩空气、压缩氮气、压缩奶油,以及对装置无害但是对人体存在危险的物质如丁烷、一氧化二氮等,此时压力容器内置的设置更能显示出其优势。

如图1所示,该压力容器释放装置包括:容置筒2,其形状可以是圆柱状结构,内部具有空腔。其中,在容置筒2的一端设有推动部3,推动部3包括推动杆32,并且推动杆32的一端设有一级按钮31,另一端设有活塞块33,推动杆32纵向穿过容置筒2的筒壁,以使得一级按钮31的一端位于容置筒2的外侧,而活塞33的一端位于容置筒2内部的空腔中,并且推动部3可以沿容置筒2轴向移动。

同时,容置筒2内部的另一端设有刺破部4,其中,刺破部4具有使容置筒2的内腔与外侧连通的贯通孔41,并且刺破部4也可以沿容置筒2的轴向移动。如图1所示,容置筒2的底部设有一个中空的安装柱21,刺破部4是一个中心设有刺针管42的刺针圆盘43,刺针圆盘43放置在安装柱21内,以对刺针圆盘43进行限位和安装。其中,刺针管42为与压力容器1的开口匹配的尖锐管状结构,以便于可以完全刺入压力容器1的开口。其中,贯通孔41形成于刺针管42处,容置筒2的内腔可以仅通过贯通孔41与外部环境连通,当贯通孔41被封闭时,容置筒2内即也形成封闭的环境。

其中,压力容器1安装在推动部3和刺破部4之间,并且压力容器1的容器开口朝向刺破部4,特别是正对着刺针管42。优选地,压力容器1可以先安装在固定套6内固定,再连同固定套6一起配合安装在容置筒2的内部空腔中,以进一步固定压力容器1并提高安全性。更优选地,容置筒2具有可以打开或闭合的筒盖,以便于安装或取出压力容器1。

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释放装置中,推动部3通过联动机构5与刺破部4连接。其中,联动机构5包括连杆51,其中连杆51沿容置筒2的轴线方向延伸,并且一端与推动部3连接,优选在靠近活塞块33的边缘位置与活塞块33固定连接。联动机构5还包括杠杆组件52,其中杠杆组件52位于刺破部4的底部,优选位于刺针圆盘43的底部。其中,杠杆组件52包括杠杆轴522和以杠杆轴522为支点的杠杆臂521,杠杆臂521具有相对的动力端和阻力端,其中,杠杆臂521的动力端与连杆51靠近杠杆组件52的一端连接,杠杆臂521的阻力端用于与刺破部4相互作用,优选的,连杆51可以带动动力端旋转以使得阻力端作用于刺破部4,进而使刺破部4移动,更优选的,杠杆臂521的阻力端可以抬动刺针圆盘43,进而使得刺针管42沿容置筒2的轴线方向向上移动。

继续参阅图1,动力端到杠杆轴522的距离大于阻力端到杠杆轴522的距离,如此设置的杠杆组件构成了省力杠杆,此时尽管能否被刺破与刺破部4和容器盖11之间的作用力有关,但显然在杠杆组件处构成了较长力臂的条件下,使得推动操作以较小作用力的状态即可实现抬动刺破部4,进而实达到省力的目的。

其中,连杆51与杠杆臂521在动力端处铰接,优选地,连杆51与杠杆臂521铰接的一端可以是球形铰接轴,或者采用关节轴承,以使得连杆51和杠杆臂521的相对运动更灵活。并且,杠杆臂521的阻力端处还设有支撑柱523,支撑柱523作用于刺破部4的端面为球形,优选的,支撑柱523的顶部设置成小球状,即支撑小球。

支撑柱523的设置可以适当缩短杠杆臂521阻力端需要抬起的高度,降低操作难度,并且,球形的端面可以与刺破部4底面具有更好的适配性。更优选的,刺针圆盘43的底面还可以设有适配于支撑柱523球形端面的凹槽或滑槽。

如图2所示是上述释放装置释放状态的示意图,当按压推动部3时,联动机构5能够带动刺破部4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最终刺破压力容器1的容器盖11,使压力容器1内的流体通过贯通孔41释放至容置筒2的外侧。其中,推动部3位于容置筒2外侧的一端可以便于操作者进行按压操作,位于容置筒2内侧的一端用于通过联动机构5推动刺破部4,以使得刺破部4在外部施加的推力作用下,能够“主动”地抬起进而刺破压力容器1的容器盖11,相较于推动压力容器1进而刺破的方式更为省力,并且单手握持容置筒2即可操作,推动时控制推动的速度和力度还可以实现控制压力容器缓慢泄压,可控性和操作性更好。

如图2所示,在进行释放操作时,按压一级按钮31,推杆32推动活塞33并带动连杆51沿容置筒轴向向下移动,进而推动杠杆臂521的动力端向下移动,而杠杆臂521的另一端即阻力端向上移动,再进而推动刺针圆盘43向上移动,最终使得刺针管42刺破压力容器1的容器盖11进入到压力容器1的内部,并将压力容器1内的流体通过贯通孔41释放。优选的,杠杆组件52至少设置两个,如图3所示,两个杠杆组件52的动力端均设有连杆51,并且两个杠杆臂521的阻力端在刺破部4的底部对称设置,以使得刺破部4的受力分布是较为均匀的,避免刺破部4只有一侧抬起而偏离压力容器1的容器开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压力容器1安装在容置筒2内后是固定不动的,此时推动部3位于容置筒2内侧的一端仅用于推动联动机构5,进而只需使刺破部3抬起刺破压力容器1的容器盖11即可将流体释放;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压力容器1安装在容置筒2内仍是可移动的,推动部3位于容置筒2内侧的一端还可以推动压力容器1沿轴向向刺破部4方向移动,此时推动部3同时推动压力容器1和刺破部4二者向相反方向移动,进一步实现省力,并提高压力容器1释放的可操作性。

可以理解的是,图中所示仅为结构示意图,推动部3、联动机构5和刺破部4的具体尺寸或相对比例,以及杠杆臂521旋转前的初始位置,满足将刺破部4抬起至刺破压力容器1上的容器盖11的高度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实现上述效果的情况下对各零部件尺寸、位置等参数进行适当调整。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刺针管42的头部设有弹性防滑头44,以便于刺针管42在刺入压力容器1的开口后防滑头44可以进入至压力容器1内部,防止压力容器1泄压时将刺破部4崩开脱离。

由于推动部3和刺破部4分别位于容置筒2的两端并且容置筒2内腔的空间有限,因此将联动机构5设计成连杆51和杠杆组件52的设置可以有效节省空间,提高装置结构的紧凑性。此外,外部施加的推力可以通过连杆51传递到杠杆臂521的动力端处,再经阻力端作用于刺破部4,达到使刺破部4与推力方向反向移动的效果。与此同时,将压力容器置于密闭的容置筒2中并在容置筒2内部被刺破,一方面,内置的压力容器1在刺破后不会与容置筒2发生脱离,提高了释放操作时的安全性,并且,相较于直接推动压力容器1的操作,通过推动部3推动刺破部4进行反向刺破的方式,使得操作者更好控制推动部3进而实现缓慢刺破泄压,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容置筒2具有一定的密封性,在刺破后即使在贯通孔41处发生溢流,溢流出的泡沫流体也仍在容置筒2内,有效避免流体长时间暴露遭到污染。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由于刺破部4的贯通孔41通向容置筒2外侧,因此当刺破部3刺破压力容器1开口处的容器盖11时,贯通孔41将压力容器1内部与容置筒2外侧连通,在两侧压强差的作用下,压力容器1进行泄压并使其内部封存的流体能够通过贯通孔41被释放至容置筒2的外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从贯通孔41处流出的流体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被释放至另一个相对密闭的容器内备用。

如图3所示,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释放装置还包括套筒7,容置筒2套接于套筒7内并可在套筒7内移动,容置筒2设有刺破部4的一端与套筒7之间具有间距,以形成流体容腔71,套筒7位于流体容腔71的一端设有排出口72。套筒7中流体容腔71的设置相当于为容置筒2增加了常压存放流体的空间,当压力容器1内的流体通过贯通孔41流出后,直接进入到流体容腔71,在使用时,容置筒2类似于套筒7内的活塞,推动套筒7即可将流体容腔71内的流体通过排出口72排出。可选的,排出口72可以在排出前是封闭的,当推动容置筒2时再将排出口72打开。

其中,容置筒2设有刺破部4的一端还设有连通容置筒2内腔与外侧的溢流通道22,以使得一旦在贯通孔41处发生溢流,溢流出的流体泡沫还可以通过溢流通道22流进立体容腔71内,提高了流体利用率,有效避免污染和浪费,并且当容置筒2单独使用时,还可以通过溢流通道22是否有流体溢出判断容置筒2内是否出现了溢流。更优选的,容置筒2设置刺破部4的一端可以设为锥形,以使得溢流出的流体更快速的通过溢流通道22流出。

其中,流体容腔71内设有多孔的缓释板73,以使得通过贯通孔41进入流体容腔71内的流体先打到缓释板73上,进而有效减小泄压时对套筒7的冲击,进一步协助控制流体的缓慢释放,并且缓释板73上的多孔结构还有助于使流体泡沫中的气泡大小更均匀。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缓释板73可以是表面设有多个孔的平面板,孔的形状可以是方孔或圆孔;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缓释板73还可以是滤网。可选的,缓释板73也是可以在流体容腔71内移动的,以便于在推动容置筒2时将流体容腔71内的流体全部排出,并且,在排完流体后,可以将容置筒向上拉回,此时缓释板73底部可以设置弹簧等复位件,或者使用细杆从排出口72将缓释板73推回原位。

继续参阅图3,推动部3位于容置筒2外侧的一端还具有沿容置筒2轴向设置的二级按钮23,并且,推杆32纵穿过二级按钮23,以使得二级按钮23距离容置筒2的位置比一级按钮31的位置更近。可以理解的是,二级按钮23的大小尺寸应当大于一级按钮31。优选的,二级按钮23固定设置在容置筒2的外侧。最终一级按钮31可以推动刺破部4移动,并在推动至二级按钮23的位置后,连同二级按钮23一起推动容置筒2移动。并且,套筒7的外侧壁上设有手柄74,如此设置的释放装置适用于单手操作。在使用时,手部握持在手柄74处,拇指推动一级按钮31使得刺破部4将压力容器1内的流体释放至流体容腔71内,再继续推动一级按钮31至二级按钮23处,再连同二级按钮23共同推动容置筒2,进而将流体容腔71内的流体通过排出口72排出。

可选的,上述装置可以是类似于移液器的外形,更符合实验人员或医生的操作习惯,并且其内部结构的具体形状设计,应当与现有的压力容器相匹配,例如与高压小气瓶配合组装,也可以参照现有的实验器材,以适应于常规实验手段的操作。

如图4-7给出了上述释放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的零部件结构立体图,如图4所示为位于容置筒2内部的压力容器1、固定套6、联动机构5和刺破部4的组装示意图,其中为了更好的安装固定压力容器1,压力容器1和固定套6之间还可以设有弹簧,可选的,杠杆臂521的动力端底部也可以设置弹簧,以便于动力端在移动后还可以自动复位。如图5-6所示分别是刺破部4和联动机构5的结构放大图,其中在组装时,刺破部4位于两个杠杆组件52的中间,并且在一个实施例中,刺破部4的底面设有适配于支撑小球的凹槽45,例如球形凹槽,如图6所示。当杠杆臂521的阻力端被抬起时,会带动支撑柱523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此时球形凹槽与支撑小球可以构成类似于关节轴承的结构,即通过支撑小球在球形凹槽内的转动,抵消掉水平移动,保留竖直移动;或者设置水平方向延伸的滑道形凹槽,如图7所示,滑道形凹槽可对支撑小球在抬起时造成的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位。如图7所示,套筒7的筒壁具有可打开的筒盖75,以便于安装压力容器1,优选的,筒盖75可以是套筒7和容置筒2共用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压力容器的释放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先将压力容器1固定安装在固定套6内,打开筒盖75,将安装有压力容器1的固定套6放置在容置筒2内,并使压力容器1的开口正冲着刺针管42的头部,盖上筒盖75。

手部握持在手柄74处,使得拇指刚好可以触碰到一级按钮31,按压一级按钮31使得推杆32沿轴向移动,并控制按压速度以使得刺针圆盘43缓慢移动,直至刺针管42完全刺入压力容器1内,在压力容器1的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压力容器1内的流体通过贯通孔41进入流体容腔71内,并流经缓释板73后显著降低流速,并且气泡也更加细密。

无需变换姿势,继续推动一级按钮31直至二级按钮23处,并连同二级按钮23共同推动容置筒2,将被释放至流体容腔71内的流体通过排出口72排出即可直接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