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油冷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3551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板式油冷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温油料冷却用的冷却装置,尤指一种板式油冷管,主要是用于冷却汽车齿轮箱的润滑油。
汽车在行驶时,齿轮箱因为动力的传输,故而其中容置的润滑油(润滑机油)温度会不断上升,倘若润滑油温度过高,则有可能令润滑油沸腾而失去润滑的作用,而会使得齿轮箱中的齿轮易于磨损,故而如何确保齿轮箱中的润滑油温高度不会过高即成为一项相当重要的课题。
在现有的汽车结构配置中,均会设置一如图7中所示的“油冷管”,其为一复合式的管体,亦即该油冷管是由外层管80、内层管82及其间所夹设的涡流片84所构成,又在近两端的外层管80上分别设置有入油口800及出油口802,其可将齿轮箱中的润滑油以管路衔接油冷管的入油口800,将高温的润滑油导入油冷管中进行冷却,并于出油口802处以管路将冷却后的润滑油以管路导回齿轮箱中,以确保润滑油的正常使用温度及润滑作用;另该油冷管是设置于汽车水箱中,而配合容置于水箱中的冷却水来进行冷却作用,亦即水箱中的冷却水可由油冷管内外侧流过,以提供流经油冷管内、外层管80、82间的润滑油冷却作用,其确实能够达到设计时所要求的实用性功效,故而广泛运用于各类型的车辆中。
但上述图7中所示的油冷管的冷却效率不高,却是汽车制造商、汽车修理厂及相关研究人员颇为诟病之处,因为该油冷管的散热面积有限,散热效果不佳,故而在天气较热或汽车高速(或高负载)长时间行驶后,该油冷管往往无法确保齿轮箱中的润滑油维持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之内,致使齿轮箱的使用寿命受到影响。
虽然相关的机油制造厂研发出多种声称能够在高温环境下运用的合成机油(齿轮箱润滑机油)以供使用者选择,但其价格昂贵且效果存疑,倘能够开发出散热效果更佳的油冷管,当可彻底解决齿轮箱润滑油冷却的问题。
为了解决此一问题,曾有美国厂商研发出了如图8中所示的薄片式油冷管,该薄片式油冷管是以两片侧片90夹设一涡流片92构成,在侧片90近两端处分别设有入油口900及出油口902,组装时是将滑流片92组装于两侧片90之间,再将两片侧片90相贴合后,于其周围进行焊接结合以构成一完整的薄片式油冷管,运用时是将多个薄片式油冷管相叠合,并于入油口900及出油口902处以管路相焊接衔接(与管路之间形成并联方式),以制成一多片叠合的薄片式油冷管,此种设计在理论上可以大幅提升油冷管的散热面积,而达成优异的散热效果,但实际上因为其结构配置不尽理想,造成其加工方面的问题,致使其迄今仍无法在市场上推广,以取代图7中所示的结构;追究其原因可知,由于该薄片式油冷管的各板状管均是由两片侧片90夹设一涡流片92所构成,故而在焊接加工上必然大费周章,尤其是其如图9中所示,将两片侧片90的接合缝设置在板状管的周围,在该板状管的周围仅有两层侧片90相叠合的厚度,欲在其边缘处进行焊接对设备而言确实造成极大的困扰,且其在狭窄的边缘上进行焊接时,其焊接品质无法确保,当大量生产时必然会造成生产成本及品质管制的双重压力。
另在本创作人的实际实验中发现,虽然齿轮箱油在停车后是以长时间逐渐冷却的方式降温,其热胀冷缩的效应对油冷管影响较小,但在车辆起步后却是以极为迅速的加温的方式提高温度,此时该迅速的温度变化,极易影响焊接制成的薄片式油冷管的结构,尤其是当流经板状管中的齿轮箱润滑油已升温至一定程度时,水箱中的冷却水却仍维持在低温状态,此更易造成薄片式油冷管的温度变化剧烈,导致薄片式油冷管周围焊接位置的破裂,显然图8、9中所示的薄片式油冷管结构实用性不佳。
为解决图7中所示现有油冷管冷却效果不佳,及图8、9中所示的结构实用性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式油冷管,其具有极为优异的散热效果,并且整体的结构较为强固,不致轻易在边缘焊接处发生破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於提供一种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片板状管,在各板状管中组装有涡流片,板状管末端封闭,多片板状管是相间隔的叠合设置,并以入油口及出油口相连通各板状管。
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在各板状管之间夹设与板状管外表面相接触的散热片。
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是弯折的片材。
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表面上设有多道缝隙。
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该板状管为一体成型。
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该板状管是由互相嵌合固接的公、母侧片结合而成。
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其不单能够获致良好的散热效果,同时配合一体成型或嵌合后焊接而成的板状管结构,能够让整体的结构更为强固,不致轻易在边缘焊接处发生破裂,又配合散热片的设置,提升了整体的散热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部份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管与涡流片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设于板状管间的散热片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公、母侧片与涡流片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7为现有的油冷管部份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美国厂商研发出的薄片式油冷管侧片与涡流片的元件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示薄片式油冷管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请参阅
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部份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可以见到本实用新型的板式油冷管是在板状管10中组装涡流片20,并将板状管10末端封闭后,将多片板状管10相间隔的叠合设置,并以入油口30及出油口40相连通各板状管10,而可将高温油料导入板状管10中进行散热,又在各板状管10之间夹设与板状管10外表面相接触的散热片50,而能够提供极为优异的散热功效。
再由图2观之,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管10与涡流片20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其中可以见到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管10是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其可采铝挤型或类似的生产技术制成,在将该板状管10截成适当长度之后,即可在其中容置组装涡流片20,在涡流片20组装入板状管10中定位后,可由板状管10外侧加压,令板状管10内侧与涡流片20呈紧密贴合的状态,以利于热量的传导,然后将该板状管10的两端加以封闭,其封闭的方法可采压合、填塞、焊接或其他适当的方式进行,均可达成相同的功效;当板状管10制成之后,即可在其近两端处分别焊接设置入油口30及出油口40,该入油口30及出油口40的焊接方式与现有的油冷管焊接方式相同,惟由本实用新型的入油口30及出油口40是在板状管10的平面上焊设,故而其加工方便性及稳固性均要较现有的圆管更加优异;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管10两端的封闭作业及入、出油口30、40的焊接作业顺序亦可依生产作业的方便性作安排调整。
接下来由图3观之,其为本实用新型夹设于板状管10间的散热片50外观示意图,图中可以见到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片50是以片材弯折而成,同时在其表面上设有多道缝隙,当冷却水由其间流过时,可在缝隙间流动,而增进散热效果,又该缝隙亦可提供适切的扰流作用,以提升其散热作用。
于图4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侧视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设置有四层的板状管10,并于每两板状管10之间夹设有一散热片50,该散热片50主要是用以提升整体的散热效果,当高温的油料由入油口30导入板状管10中时,其热量会传导至板状管10上,并经由板状管10外表面进行散热,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油冷管是采片状叠合的设置方式,故而能够提供广大的散热面积,发挥优异的散热效果。
另在图5中所揭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公、母侧片60、70与涡流片20的元件分解示意图,配合图6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可以了解,在此实施例中是以公、母侧片60、70相嵌合以构成板状管,同时在进行嵌合时可将涡流片20夹设其间,其组装相当方便,同时在公、母侧片60、70嵌合定位后,使其间的接合缝位于板状管上表面上,如此即可让焊接加工更为方便,亦可利于自动化设备的配合加工,同时其在公、母侧片60、70相嵌合后再进行焊接,可让焊接更为稳固。
又本实用新型的涡流片20在置入板状管中时,可在其弯折的最高点及最低点涂布焊料,并在嵌合後予以适当加热,而可使涡流片20与板状管内壁焊接成一体,提供适当的固定作用。
权利要求1.一种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多片板状管,在各板状管中组装有涡流片,板状管末端封闭,多片板状管是相间隔的叠合设置,并以入油口及出油口相连通各板状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在各板状管之间夹设与板状管外表面相接触的散热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是弯折的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表面上设有多道缝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该板状管为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油冷管,其特征在于该板状管是由互相嵌合固接的公、母侧片结合而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式油冷管,包括多片板状管,在各板状管中组装有涡流片,板状管末端封闭,多片板状管是相间隔的叠合设置,并以入油口及出油口相连通各板状管,而可将高温油料导入板状管中进行散热,又可在各板状管之间夹设与板状管外表面相接触的散热片,具有极为优异的散热功效。
文档编号F16L9/18GK2387357SQ9920466
公开日2000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1999年2月11日
发明者庄金发 申请人:林清保, 郭明贤, 庄金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