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227394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使非粘结结构的防振基体难以从安装构件分离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上
[0003]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防振装置为,介入安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之间,并使这些构件相互防振连结的防振装置。作为适用于汽车用发动机支架等的防振装置存在如下一种,通过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的防振基体,将安装于发动机等的动力装置侧的第一安装构件、与安装于车身车架侧的第二安装构件弹性连结。近年来,为了廉价制造防振装置提出了如下方案,将防振基体非粘结地组装在第一安装构件及第二安装构件之间(专利文献I)。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2473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防振基体非粘结地组装在第一及第二安装构件,因此,若加载振动,则防振基体有可能从安装构件分离,从而伴随其也可能发生防振性能降低、或产生异常噪声等问题。
[0009]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非粘结结构的防振基体难以从安装构件分离的防振装置。
[0010]解决课题的方法以及发明的效果
[0011]为达到该目的,根据实施方式I所述的防振装置,上侧安装构件通过下端侧固定于动力装置侧的支架来安装于动力装置侧,并且下侧安装构件安装于车身车架侧。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的防振基体,非粘结地介入设置在下侧安装构件和上侧安装构件之间。下贯通孔贯通形成于下侧安装构件的上下方向。支架贯通设置于下贯通孔,轴状构件的下端侧固定于该支架,另一方面,轴状构件的上端侧插通固定于设置在上侧安装构件的孔部。
[0012]就下侧安装构件而言,在从下贯通孔的周围朝向与上下方向交差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延伸设置部,防振基体的下端部抵接于该延伸设置部。另一方面,防振基体的上端部抵接于上侧安装构件。防振基体具备用于在上下方向连通使下端部和上端部的连通孔,并且支架及轴状构件贯通设置于连通孔,因此,动力装置侧的振动经由支架及轴状构件而加载于上侧安装构件及防振基体的上端部。
[0013]由于防振基体的下端部承受于下侧安装构件的延伸设置部,因此,动力装置侧上下方向的振动使防振基体在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在上侧安装构件和下侧安装构件之间产生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移。由于朝向与上下方向交差的方向的凹部,凹陷设置于防振基体的连通孔的内周面,因此,当防振基体在上下方向被压缩时,防振基体会向凹部所朝向的方向、即与上下方向交差的方向扩展并发生变形。
[0014]由此,能够抑制压缩变形的防振基体的下端部从形成于下侧安装构件的下贯通孔脱落,并能够使防振基体紧贴于延伸设置部。其结果,具有能够使防振基体难以从延伸设置部(下侧安装构件)分离的效果。
[0015]根据实施方式2所述的防振装置,凸部朝向与上下方向交差的方向,突出设置于防振基体的外周面。在加载有上下方向的压缩负荷的状态下,将防振基体介入设置在下侧安装构件和上侧安装构件之间,从而在实施方式I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提高防振基体的、突出设置有凸部的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效果。
[0016]根据实施方式3所述的防振装置,下侧安装构件的延伸设置部具备越朝向上方越向外侧扩展的下倾斜部,防振基体的下端部该抵接于下倾斜部。另一方面,上侧安装构件具备用于限制向上端部的内侧发生变形的上限制部,防振基体的上端部抵接于该上限制部。由于上限制部与下倾斜部对置而设置,并且其至少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相对于下倾斜部位于偏向连通孔中心的位置,因此,在实施方式I或2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通过上限制部及下倾斜部,能够将上下方向的压缩负荷确切地加载于介入设置在下侧安装构件和上侧安装构件之间的防振基体。
[0017]根据实施方式4所述的防振装置,防振基体的凸起部从上端部向上方突出,该凸起部用于插通卡止于上贯通孔,该上贯通孔贯通形成在上侧安装构件的上下方向。上侧安装构件和防振基体是非粘结的,然而通过将凸起部插通卡止于上贯通孔,能够使上侧安装构件和防振基体临时固定。由此,在实施方式I至3中任一项的效果的基础上,具有如下效果,在组装上侧安装构件及防振基体时,能够在使上侧安装构件和防振基体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进行搬运而进行组装作业,从而提高搬运作业性及组装作业性的效果。
[0018]根据实施方式5所述的防振装置,由于凸起部具备注入口部,该注入口部用于在防振基体通过硫化模具硫化成形时与注入孔连结,因此,在使用防振装置时,能够使防振基体难以产生龟裂。即,防振基体是使用防振装置时发生弹性变形的构件,注入口部的根部是,在使用防振装置时尤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且因该应力集中而容易产生龟裂的地方。但是,在使用防振装置时,由于作用于从防振基体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凸起部的应力较小,因此,通过在该应力较小的凸起部形成注入口部,能够使注入口部的根部处难以产生龟裂。其结果,在实施方式4的效果的基础上,具有能够防止防振基体产生龟裂而使耐久性降低的效果。
[0019]根据实施方式6所述的防振装置,防振基体具备;从其下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下延伸设置部;从下延伸设置部向水平方向外侧延伸设置的横向延伸设置部。通过将下延伸设置部插入于形成在下侧安装构件的下贯通孔,并且使横向延伸设置部位于下贯通孔的外侧,从而能够用防振基体支撑下侧安装构件而进行临时固定。虽然下侧安装构件与防振基体是非粘结的,然而在组装下侧安装构件及防振基体时,能够在使下侧安装构件和防振基体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进行搬运而进行组装作业,并且在实施方式I至5的任一项效果的基础上,具有能够提高搬运作业性及组装作业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0021]图2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主视图。
[0022]图3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侧视图。
[0023]图4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俯视图。
[0024]图5是示出沿着图4的V-V线的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0025]图6是示出沿着图4的V1-VI线的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0026]图7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主视图。
[0027]图8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侧视图。
[0028]图9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俯视图。
[0029]图10是示出沿着图9的X-X线的防振基体的剖视图。
[0030]图11是示出组装状态下的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0031]图12是示出加载有跳动负荷(bound load)的实施例的防振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0032]图13是示出加载有跳动负荷的比较例的防振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0033]图1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0034]图15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主视图。
[0035]图16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侧视图。
[0036]图17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俯视图。
[0037]图18是示出沿着图17的XVII1-XVIII线的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0038]图19是示出防振基体的立体图。
[0039]图20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主视图。
[0040]图21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侧视图。
[0041]图22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俯视图。
[0042]图23是示出沿着图22的XXII1-XXIII线的防振基体的剖视图。
[0043]图2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0044]图25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主视图。
[0045]图26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侧视图。
[0046]图27是示出防振装置的俯视图。
[0047]图28是示出沿着图27的XXVII1-XXVIII线的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0048]图29是示出防振基体的立体图。
[0049]图30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主视图。
[0050]图31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侧视图。
[0051]图32是示出防振基体的俯视图。
[0052]图33是示出沿着图32的XXXII1-XXXIII线的防振基体的剖视图。
[0053]图34是示出比较例的、使用于防振装置的防振基体的立体图。
[0054]图35是示出比较例的防振基体的俯视图。
[0055]图36是示出沿着图35的XXXV1-XXXVI线的防振基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12,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I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I的立体图。此外,图1中图示的箭头U、箭头D、箭头L、箭头R、箭头F及箭头B分别表示安装有防振装置I的车身(未图示)的方向,箭头U表示车身的上方向,箭头D表示车身的下方向,箭头L表示车身的左方向,箭头R表示车身的右方向,箭头F表示车身的前向,箭头B表示车身的后向。另外,图2之后所示的箭头U、箭头D、箭头L、箭头R、箭头F及箭头B,与图1所示的箭头U、箭头D、箭头L、箭头R、箭头F及箭头B所示方向相对应。
[0057]防振装置I是用于对发动机等动力装置PP(参照图11)进行三点支撑(由左右两点及后部一点支撑)的防振装置中的一个。防振装置I作为介入安装在动力装置PP的左侧和车身车架BF (参照图11)之间,并且将动力装置PP弹性支撑于车身车架BF的支架而构成。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I具备:上侧安装构件10,其安装在动力装置PP侧;下侧安装构件20,其安装在车身车架BF侧;及防振基体30,其介入设置在上侧安装构件10和下侧安装构件20之间。上侧安装构件10及下侧安装构件20采用由铝合金等金属材料而形成的高刚性板材,防振基体30由橡胶状弹性材料构成。
[0058]如图1所示,上侧安装构件10是,由在俯视时前后方向较长而左右方向较短的、大致呈矩形状的板材而形成的构件,该上侧安装构件10具备:安装板部11,其大致呈矩形状;上限制部12,其与安装板部11的周围连接形成,且越朝向外侧越上升倾斜;平坦状的上面部13,其在上限制部12的周围连接形成,并在水平方向延伸;上承接部14,其在上面部13的周围连接形成,且越朝向外侧越下降倾斜;及平坦状的上延伸板部15,其与上承接部14的前后连接形成,并朝向前后方向延伸。安装板部11,是用于固定与动力装置PP连结的支架BR(参照图11)的部位,在安装板部11的大致中心处,贯通形成有用于插通螺栓等轴状构件B的孔部11a。
[0059]下侧安装构件20具备:下壁部21,其形成为在俯视时大致呈矩形的筒状;上壁部24,其在下壁部21的上方位于比下壁部21更靠近外侧的位置;及平坦状的下延伸板部26,其连接形成在上壁部24上端的周围,并以前后方向较长、左右方向较短的方式延伸。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下延伸板部26a及后下延伸板部26c,是用于固定于车身车架BF(参照图11)的部位,并且贯通形成有用于插通螺栓等轴状构件(未图示)的孔部26e。
[0060]防振基体30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