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传动液热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84399阅读:来源:国知局
28]现参照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温度控制系统60。温度控制系统60包括高温回路62和低温回路(未具体示出)。温度控制系统60包括冷却剂栗6’。冷却剂栗6’将冷却剂从上游方向引导至下游方向,如箭头所示。内燃发动机8’包括右汽缸组10’,其带有关联的右汽缸盖12’,以及左汽缸组14’,其带有关联的左汽缸盖16’。内燃发动机8’还包括前盖18’。内燃发动机8’配置有水套(未具体地示出),该水套延伸穿过内燃发动机的壁的单独区域并且分流进入流至右汽缸组的流体通道B’和流至左汽缸组的流体通道C’。
[002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温度控制系统包括第一 EGR冷却器循环64和第二冷却器循环66。在高温回路62上,而非如现有技术的冷却系统中的在低温回路上包括第二 EGR冷却器回路66,可提供多种优势,例如降低在EGR冷却器中形成冷凝的风险。
[0030]第二 EGR冷却器循环66与右汽缸盖下游的流体通道B’流体连通。阀22’构造成控制流动穿过EGR冷却器循环64和66的排气。冷却剂流动通过EGR冷却器循环64和66以及阀22’至交叉部24’。交叉部24’设置有恒温器26’,该恒温器26’构造成把冷却剂分成流体通道E’和F’,如以下将会讨论。
[0031]转向流体通道C’,一部分冷却液从左汽缸组14’流动至涡轮增压器28’,并且随后流动至交叉部24’。第二部分冷却剂从左汽缸组14’流动至油冷却器30’,并且随后返回冷却剂栗6’。第三部分冷却剂从左汽缸盖16’流动至恒温器26’。
[0032]来自交叉部24’的一部分冷却剂通过流体通道D’引导至舱室加热器芯体32’。舱室加热器芯体32’优选地被设计成作为气体/冷却剂热交换器。冷却剂从舱室加热器芯体32’流动返回至冷却剂栗6’。
[0033]来自交叉部24’的第二部分冷却剂经由恒温器26’和流体通道E’引导返回至冷却剂栗6’。
[0034]来自交叉部24’的第三部分冷却剂经由恒温器26’和流体通道F’引导至散热器34’。散热器34’优选地为构造成从冷却剂中除去热量的冷却剂/气体热交换器。冷却剂从散热器34’流动返回至冷却剂栗6’。
[0035]分配至流体通道E’和F’的冷却剂的相对量由恒温器26’控制。恒温器26’可为电子控制恒温器或阀。恒温器26’也可构造成响应于冷却剂温度的升高增加引导至散热器34’的冷却剂部分。
[0036]高温回路62还包括冷却剂储存器36’。冷却剂储存器储存冷却剂并且补偿冷却剂液位中的任何波动。其还作为储备容积以为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冷却剂膨胀创造空间。由于这些目的,冷却剂储存器36’通过补偿管路(如虚线所示)连接至高温回路62中的多个点。
[0037]此外,高温回路62包括变速器冷却器68。变速器冷却器68通过流体通道G流体地连接至上游方向上的冷却剂栗6’。流体通道G与流体通道C’流体连通并且绕开发动机8’。在高温回路62上而非在关联的低温回路上包括变速器冷却器68可提供多种优势。高温回路62中的冷却剂相对更热,增加了传动液的温度和粘度并且因此潜在地增加燃油经济性。然而,变速器冷却器68中温度的升高可潜在地超过容许的传动液阈值。因此在一些情况中,可能期望增加通过变速器冷却器68的冷却剂流。
[0038]变速器冷却器68因此通过流量调节器70流体地连接至下游方向中的冷却剂栗6’。流量调节器70优选地为蜡式恒温器,也可使用其他的流量调节机构。流量调节器70构造成响应于冷却剂温度的升高增加通过冷却剂通道G和变速器冷却器68的冷却剂流。作为一个实例,流量调节器70可构造成允许3%到5%之间范围的冷却剂随冷却剂温度变化流动通过冷却剂通道G。因此可变的冷却剂量流动通过冷却剂通道G且通过变速器冷却器,绕开发动机8’以及高温回路62中的其他部件。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中,流量调节器70允许通过冷却剂通道G的增加的流量,以增加变速器冷却器的冷却,将传动液温度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
[0039]作为另一个益处,如在较冷天气中启动发动机时经历的相对较冷的温度中,流量调节器70允许相对较少的冷却剂流动通过通道G,使变速器流失的热量最小化以及使通过舱室加热器芯体32’加热舱室的可获得的热量最大化。
[0040]现参照图3,控制机动车辆变速器中润滑剂温度的方法以流程图的形式示出。如块80所示,第一冷却剂部分从冷却剂栗引导至发动机,以及第二冷却剂部分从冷却剂栗引导至变速器冷却器。如块82所不,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引导至舱室加热器芯体。如块84所示,第一冷却剂部分引导返回冷却剂栗。如块86所示,第二冷却剂部分绕开发动机引导返回冷却剂栗。如块88所示,第一和第二部分响应于冷却剂温度的变化改变。如块90所示,这可包括操作恒温器以改变通过变速器冷却器的冷却剂流量。
[0041]从以上多个实施例可看出,本发明提供了温度控制布置,其可以控制变速器中的温度,以在增加燃油经济性、维持传动液容许温度和在较冷温度中提供乘客舒适度之间平衡。
[0042]尽管上文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所有可能形式。相反,本说明书里使用的词语仅仅是描述性词语而非限制性词语,并且应当理解,可进行多种变化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此外,可将不同可执行实施例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来形成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中的变速器润滑剂的温度控制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内燃发动机; 变速器润滑剂热交换器; 具有入口和出口的冷却剂栗; 从上游方向到下游方向流体地连接所述栗的出口、所述发动机以及所述栗的入口的冷却剂回路; 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冷却剂旁路,所述第一端流体地连接至所述发动机上游的所述冷却剂回路,所述第二端流体地连接至所述发动机下游的所述冷却剂回路,并且所述冷却剂旁路与所述变速器润滑剂热交换器流体连通;以及 恒温器,所述恒温器构造成响应于冷却剂温度的降低减少通过所述冷却剂旁路的流量以及响应于冷却剂温度的升高增加通过所述冷却剂旁路的流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内燃发动机包括第一汽缸盖和第二汽缸盖,并且所述冷却剂回路包括第一冷却剂通道和第二冷却剂通道,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汽缸盖并且随后连接至所述冷却剂栗,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汽缸盖并且随后连接至所述冷却剂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还通过第一冷却器循环和第二冷却器循环流体地连接至排气再循环冷却器,所述排气再循环冷却器流体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汽缸盖与所述栗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控制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还流体地连接至在所述第二汽缸盖与所述栗之间的涡轮增压器或油冷却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控制系统,其中,所述冷却剂回路还将所述冷却剂栗连接至舱室加热器芯体和散热器,所述舱室加热器芯体和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下游方向。6.一种控制机动车辆变速器中润滑剂温度的方法,所述车辆具有温度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流体地连接冷却剂栗的冷却剂回路、内燃发动机、变速器冷却器以及构造成调节通过所述冷却器的冷却剂流速的恒温器,所述方法包括: 引导冷却剂的第一部分离开所述冷却剂栗至所述内燃发动机并且随后返回所述冷却剂栗; 引导冷却剂的第二部分离开所述冷却剂栗绕开所述内燃发动机至所述变速器冷却器并且随后返回所述冷却器栗;以及 响应于冷却剂温度的变化改变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改变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操作恒温器以改变通过所述变速器冷却器的冷却剂流量。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引导冷却剂的第一部分至所述内燃发动机并且随后返回所述冷却剂栗包括引导所述第一部分的一部分至所述内燃发动机与所述冷却剂栗之间的舱室加热器芯体。9.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包括: 内燃发动机; 具有冷却器的变速器; 冷却剂栗; 第一冷却剂循环,所述第一冷却剂循环将所述冷却剂栗流体地连接至所述发动机并且返回所述冷却剂栗; 第二冷却剂循环,所述第二冷却剂循环将所述冷却剂栗绕过所述发动机流体地连接至所述变速器冷却器并返回所述冷却剂栗;以及 流量调节器,所述流量调节器构造成选择性地限制经过所述第二冷却剂循环的冷却剂流。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中,所述流量调节器包括恒温器,所述恒温器构造成响应于冷却液温度的降低减少通过所述第二冷却剂循环的冷却剂流量以及响应于冷却剂温度的升高增加通过所述第二冷却剂循环的冷却剂流量。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内燃发动机包括第一汽缸盖和第二汽缸盖,并且所述第一冷却剂循环包括第一冷却剂通道和第二冷却剂通道,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汽缸盖并且随后连接至所述栗,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汽缸盖并且随后连接至所述栗。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剂通道还可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一汽缸盖与所述栗之间的排气再循环冷却器。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冷却剂通道还可流体地连接至所述第二汽缸盖与所述栗之间的涡轮增压器或油冷却器。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冷却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冷却剂循环还可将所述冷却剂栗连接至舱室加热器芯体和散热器,所述舱室加热器芯体和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发动机的下游方向。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内燃发动机、具有冷却器的变速器、冷却剂泵、第一冷却剂循环、第二冷却剂循环以及流量调节器。第一冷却剂循环将冷却剂泵流体地连接至发动机并且返回冷却剂泵。第二冷却剂循环将冷却剂泵绕开发动机流体地连接至变速器冷却器并且返回冷却剂泵。流量调节器构造成选择性地限制经过第二冷却剂循环的冷却剂流。
【IPC分类】F16H57/04
【公开号】CN105443738
【申请号】CN201510599727
【发明人】詹姆斯·托马斯·古登, 迈克尔·约瑟夫·吉安达, 大卫·柯蒂斯·艾夫斯
【申请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8日
【公告号】DE202015104649U1, US2016008414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