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手动选换挡机构以及汽车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25194阅读:来源:国知局
2挡直接挂入倒挡,在换挡杆20外套设选挡拉杆30,未受外力时,选挡拉杆30常处于锁定位置,当换挡杆20进入1/2挡时,基座10的第一限位部12与选挡拉杆30的第二限位部31相止抵以阻止选挡拉杆30和换挡杆20继续向左运动,进而避免了换挡杆20选入倒挡。如要选入倒挡,则需向上提拉选挡拉杆30以使其由锁定位置运动至解锁位置,之后进行选挡操作时,第一限位部12与第二限位部31互不接触,换挡杆20可自由选入倒挡,由此,避免了换挡操作时误挂倒挡,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003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手动选换挡机构100,通过将支撑件50设置在防尘罩40的下方以对防尘罩40进行支撑,支撑件50能防止防尘罩40落入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31之间,进而避免换挡杆20选换挡过程中支撑件50被基座10和选挡拉杆30挤压,因此能防止防尘罩40的磨损,保证选换挡操作的流畅性。
[0040]优选地,支撑件50为弹性件。具体地,支撑件50可以是弹簧、卡簧等弹性件,这样,换挡杆20选入任何其他挡位时支撑件50会随防尘罩40以及换挡杆20的移动而运动进而保证支撑件50始终对防尘罩40形成有效支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支撑件50还可以是局部具有弹性的零件,只要支撑件50的设置既能满足对防尘罩40的支撑,同时与换挡操作不发生干涉即可。
[0041]可选择地,空挡时,支撑件50与防尘罩40的接触面在竖直方向的投影落入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31之间。由此,支撑件50能够对防尘罩40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直接防止防尘罩40落入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31之间的间隙内。
[0042]如图2所示,优选地,支撑件50包括:第一弹簧51、第二弹簧52以及连接部53,第一弹簧51的第一端固定在基座10的前方,第二弹簧52的第一端固定在基座10的后方,连接部53的前端与第一弹簧51的第二端连接,连接部53的后端与第二弹簧52的第二端连接,连接部53的上端形成在支撑件50的上部上,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的第一端形成在支撑件50的下部上。
[0043]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53的上部包括连接部的上端以及邻近上端的区域,连接部的下部包括连接部的下端以及邻近下端的区域。
[0044]如图3所示,具体地,第一弹簧51、第二弹簧52以及连接部53可以由一根金属丝弯折而成,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位于金属丝的前端和后端,连接部53为倒U形,连接部53的两个竖直段分别与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连接,连接部53的水平段与防尘罩40接触以对其予以支撑。
[0045]这样,由空挡选入1/2挡时,防尘罩40随换挡杆20运动,进而推动支撑件50运动,支撑件50受力后连接部53带动第一弹簧51、第二弹簧52发生扭转变形以适应防尘罩40的位置变动,进而保证对防尘罩40的稳定支撑,结构紧凑合理。由1/2挡选入空挡时,第一弹簧51以及第二弹簧52受回复力运动至空挡位置。
[0046]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支撑件50的连接部53还可以是方形、梯形、多边形等形状。其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设置支撑件50顶端的高度以及支撑件50在基座10上的位置,在此不做赘述。
[004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防尘罩40的形状以及尺寸设计连接部53的上端的高度,只要使换挡杆20由空挡换向1/2挡时,支撑件50能够始终支撑在防尘罩40上以避免防尘罩40落入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31之间即可。此外,可以根据换挡时防尘罩40对支撑件50的作用力选择合适的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
[0048]优选地,换挡杆20处于空挡位置时,连接部53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换挡杆20的选挡面,其中选挡面为选挡杆20的选挡方向所在面。具体地,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换挡杆20向左转动或向右转动进行选挡,选挡面为平行于左右方向的竖直面,连接部53所在的平面为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面。这样,空挡状态时,连接部53沿竖直方向延伸以对防尘罩40进行持久稳定地支撑。
[0049]如图4-6所示,优选地,基座10具有位于前方的第一安装柱13和位于后方的第二安装柱14,汽车手动选换挡机构100还包括第一固定套60a和第二固定套60b,第一弹簧51外套在第一安装柱13上并通过第一固定套60a轴向卡紧,第二弹簧52外套在第二安装柱14上并通过第二固定套60b轴向卡紧。具体地,第一安装柱13和第二安装柱14位于底座17上,其中,第一安装柱13和第二安装柱14上具有卡槽,第一固定套60a套在卡槽上以对第一弹簧51进行轴向卡紧,第二固定套60b套在相应的卡槽上以对第二弹簧52进行轴向卡紧。由此,利用第一固定套60a将第一弹簧51轴向固定在第一安装柱13上,利用第二固定套60b将第二弹簧52轴向固定在第二安装柱14上,便于沿前后方向换挡时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沿轴向方向变形以对支撑件50予以稳定支撑。
[0050]如图2、5所示,优选地,基座10具有位于前方的第一安装孔15和位于后方的第二安装孔16,第一弹簧51的第一端伸入第一安装孔15以防止第一弹簧51沿第一安装柱13的周向转动,第二弹簧52的第一端伸入第二安装孔16以防止第二弹簧52沿第二安装柱14的周向转动。具体地,第一安装孔15与第一安装柱13均位于基座10的前方,第二安装孔16和第二安装柱14均位于基座10的后方,第一弹簧51的第一端可以沿与第一弹簧51相切的方向延伸并伸入第一安装孔15,第二弹簧52的第一端可以沿与第二弹簧52相切的方向延伸并伸入第二安装孔16中。由此,第一弹簧51和第二弹簧52与基座10上相对应的安装孔配合以防止弹簧在换挡过程中转动,具有更好的可靠性。
[0051]如图6所示,优选地,第一固定套60a以及第二固定套60b的内部设有多个凹槽61,每个凹槽61沿其所在的固定套的轴向延伸且多个凹槽61沿其所在的固定套的径向分布。由此,固定套内设置的凹槽61使固定套的内孔安装时容易变形、变大以便于装入第一安装柱13或第二安装柱14上。
[0052]如图1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换挡杆20与选挡拉杆30之间通过压簧70连接。具体地,换挡杆20、压簧70、选挡拉杆30依次外套,压簧70的上端与换挡杆20连接且压簧70的下端与选挡拉杆30连接。这样,选挡拉杆30不受外力时处于锁定位置,倒挡时,向上提拉选挡拉杆30至解锁位置,继续向左推动换挡杆20就能实现换倒挡,换挡杆20返回空挡时,压簧70在恢复力作用下带动选挡拉杆30回到锁定位置,由此实现了选挡拉杆30的自动复位。
[0053]参照图1、4,基座10包括底座17以及球座上盖18,容纳槽11位于底座17上,球座上盖18连接在底座17上方,第一限位部12位于球座上盖18上。由此,便于手动换挡机构的装配。
[0054]在图1所示的具体示例中,第一限位部12为自球形上盖的内侧边缘向外延伸的凹部,凹部的上方敞开;第二限位部31为自选挡拉杆30的侧部向外延伸的凸起,凸起的外侧边缘与凹部的外侧边缘相贴合。这样,在锁定位置,凸起伸入凹部内并与凹部的侧面相止抵以防止换挡杆20继续运动而选入倒挡;向上提拉选挡拉杆30时,凸起向上运动并脱离凹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