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阀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10333205阅读:来源:国知局
阀块42从其第二工作位置切换至第一工作位置或者维持其第一工作位置。
[0042]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当先导阀块12处于左位时,先导阀块12即处于第一阀位;如图3和图4所示,当先导阀块12处于右位时,先导阀块12即处于第一阀位。
[0043]如前所述,先导阀10在其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的切换由阀位切换装置控制。
[0044]如图1至图4所示,阀位切换装置包括致动装置和切换保持装置19。本实施例中,致动装置包括电磁线圈14、与电磁线圈配合的滑块13和阀杆15。
[0045]滑块13、阀杆15和切换保持装置19均设置于阀体12内部。滑块13通过阀杆15与先导阀块12连接。图1至图4中,滑块13和阀杆15位于先导阀块12的右侧。电磁线圈14设置在先导阀体11右端的外周。
[0046]其中,电磁线圈14每得电一次,在致动装置和切换保持装置19的共同作用下,先导阀块12都作一次位置切换,且电磁线圈14得电后再失电,先导阀块12也将保持电磁线圈14失电前的相应阀位。具体解释如下:如果电磁线圈14得电之前先导阀块12处于左位(第一阀位),在电磁线圈14得电后,先导阀块12将从左位移动至右位(从第一阀位切换至第二阀位),且在电磁线圈14失电后,先导阀块12维持在右位(维持在第二阀位)。电磁线圈14再次得电后,先导阀块12将从右位移动至左位(从第二阀位切换至第一阀位),且在电磁线圈14再次失电后,先导阀块12将维持在左位(维持在第一阀位)。
[0047]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切换保持装置19包括滑套191、齿柱192、转轮193、第二弹簧195、第三弹簧196和连接杆197。
[0048]滑套191、齿柱192和转轮193设置于先导阀块12的轴向第一端(图1至图4的左端),第一弹簧194设置于先导阀块12的轴向第二端(图1至图4的右端)。本实施例中,滑块13也位于先导阀块12的右端,第一弹簧194设置于滑块13和先导阀体11的右端壁之间,第一弹簧194通过滑块13能对阀块14施加朝向其轴向第一端的力(本实施例中为向左的力)。滑套191、齿柱192、转轮193同轴设置,齿柱192和转轮193沿轴向并排设置且均可在滑套191内沿轴向滑动。转轮193位于齿柱192和先导阀块12之间。
[0049]滑套191的侧壁内侧沿周向均布有N个第一滑槽1911,同时滑套191的侧壁内侧还沿周向均布有N个第二滑槽。N个第一滑槽1911和N个第二滑槽均沿滑套191的轴向延伸且交错布置,且每个第一滑槽1911和相邻的两个第二滑槽之间的夹角相等,即在周向上均匀布置。第一滑槽1911的径向深度大于第二滑槽的径向深度。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911在深度方向上贯通滑套191的侧壁,第二滑槽的槽底与滑套191的侧壁外侧具有一定的距离。
[0050]在滑套191的右端(与先导阀块12相对的一端)端面上设置2XN个沿轴向延伸的滑套齿1912,滑套齿1912与N个第一滑槽1911和N个第二滑槽1912——对应地设置。滑套齿1912具有从齿顶至齿根沿滑套191的轴向设置的直齿面和从齿顶至齿根与直齿面成夹角的斜齿面,该斜齿面构成导向斜面。每两个相邻的滑套齿1912的直齿面均通过一斜齿面间隔。每个第一滑槽1911和第二滑槽都设置于对应斜齿面靠近齿根的位置,且第一滑槽1911和第二滑槽的一个侧壁与对应的滑套齿1912的相邻接的滑套齿1912的直齿面相连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0051]齿柱192沿滑套191的轴线可往复移动地设置于滑套191内。齿柱192的外周均布有
2X N个与N个第一滑槽1911和N个第二滑槽1912—一对应的第一肋条1921,第一肋条1921与对应的第一滑槽1911和第二滑槽滑动配合。齿柱192的右端(与先导阀块12相对的一端)端面上与第一肋条1921——对应地设置有2 XN个齿柱齿1922。每个齿柱齿1922包括从齿顶到齿根的两个斜齿面,两个斜齿面在齿顶处相交,两个斜齿面中,轴向上与滑套齿191的导向斜面相对的斜齿面为驱动斜面。齿柱192的各第一肋条1921的驱动斜面至少可以滑动至与滑套191的滑套齿1912的导向斜面平齐。
[0052]转轮193包括沿转轮外周均布且沿轴向延伸的N个第二肋条1931。第二肋条1931的径向外端至转轮193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滑槽的槽底至滑套191的轴线的距离。在第一滑槽未贯通滑套的侧壁的情况下,第二肋条1931的径向外端至转轮193的轴线的距离小于第一滑槽1911的槽底与滑套191的轴线的距离。转轮193能在滑套191内沿轴向滑动。第二肋条1931的朝向齿柱192的一侧具有用于与驱动斜面和导向斜面均能滑动配合的配合斜面,第二肋条1931与齿柱齿1922相接触时,第二肋条1931的配合斜面与齿柱齿1922的驱动斜面配合,在第二肋条1931与滑套191的滑套齿1912接触时,配合斜面与滑套齿1912的导向斜面配入口 ο
[0053]切换保持装置19还包括连接杆197,连接杆197连接先导阀块12和齿柱192,用于使二者保持联动,从而使齿柱192与滑块13保持联动,以使滑块13的动作带动齿柱192动作,也即电磁线圈14通电一次可以导致齿柱192动作一次。转轮193套装在连接杆197上,且转轮193可在连接杆197的外周平移和转动。
[0054]第二弹簧195位于先导阀块12和转轮193之间,用于使转轮193可以在自由转动的同时保持先导阀块12和转轮193之间具有一定距离。
[0055]本实施例中,第二弹簧195的弹性系数大于第一弹簧194。
[0056]在其它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弹簧195的弹性系数也可以小于第一弹簧194,但此时为了确保致动装置切断能源供应后转轮193可以阻止先导阀体12自动复位,切换保持装置19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限制先导阀块12和转轮193之间的最小轴向距离。其中,限位结构包括设置于先导阀块12和转轮193之间的套管,第二弹簧195套设于套管外周,套管可以套设在连接杆197上。
[0057]第三弹簧196设置于先导阀体11的左端和齿柱192的底面之间。第三弹簧196可以使齿柱192与转轮193始终处于抵靠状态,在电磁线圈14通电时,可以保证切换保持装置19快速动作,从而保证先导阀体12的阀位切换的速度。
[0058]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向阀1的切换装置的工作原理作相应描述:
[0059]如图1和图2所示,此时先导阀块12处于第一阀位即图1和图2中的左位,主阀4的主阀阀块42则处于第一工作位,四通阀所在的空调系统处于制冷循环模式。此时电磁线圈14失电,第一弹簧16未被压缩。
[0060]此时,齿柱192上的第一肋条1921被设置在滑套191的第一滑槽1911和第二滑槽内、转轮193上的第二肋条1931被设置在滑套191的第一滑槽1911内。第一滑槽1911和第二滑槽束缚了齿柱192的转动,第一滑槽1911同时还束缚了转轮193的转动,使齿柱192和转轮193只能沿着轴向滑动。由于第二弹簧195的作用,此时齿柱192的与第一滑槽1911配合第一肋条1921所对应的齿柱齿1922的驱动斜面上与第一滑槽1911重合的部分与转轮193的第二肋条1931左端的配合斜面抵接。
[0061]当电磁线圈14得电时,滑块13克服第一弹簧194的弹簧力和先导阀块12等相关元件的阻力后向右动作,滑块13带动齿柱192向右进行轴向运动。齿柱192的驱动斜面的与转轮193上的配合斜面抵接的部分推动配合斜面以及转轮193同时向右进行轴向运动,当驱动斜面移动至与导向斜面平齐时,转轮193沿轴向滑动至越过第一滑槽1911及与第一滑槽1911的槽壁连接的直齿面的位置,滑套191对转轮193的周向束缚消失,转轮193可以发生转动,于是配合斜面可沿驱动斜面移动至驱动斜面与滑套191的导向斜面对应的部分,即驱动斜面将配合斜面推送至了能与滑套191的导向斜面配合的位置,配合斜面继续沿导向斜面移动,即可以在导向斜面的引导下向左运动一小段距离并同时转动一个角度后移动到与第二滑槽1911相对的滑套191的端面处,第二肋条1931在径向上高出第二滑槽深度的部分与滑套191的端面搭接,于是转轮193相对于图1和图2的状态被向右推送一段距离后再略微向左回退后即停止,回退距离为滑套齿1912的高度,之后不再退回,从而在转轮193的作用下先导阀块12处于右位即第二阀位。
[0062]此时可使电磁线圈14失电,而且即使电磁线圈14失电,因转轮193的止挡作用,先导阀块12也不会从其右位退回到左位,从而先导阀块12从第一阀位切换至第二阀位并能维持在第二阀位,先导阀1从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变为图3至图4所示的状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