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煤气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12411发布日期:2018-07-24 22:46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煤气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煤气瓶因缺少降温冷却装置或降温冷却装置设置不合理导致降温冷却效果不理想,且增加煤气瓶生产成本,再者,现有煤气瓶不便于移动,无法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因此,针对上述不足,如何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降温冷却性能且便于托运移动的新型煤气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降温冷却性能且便于托运移动的新型煤气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煤气瓶,包括瓶体、滚轮、降温带和阀门,所述瓶体用于容装煤气,所述阀门设置所述瓶体的输气端,并用于控制煤气输送的通断,所述降温带为环状结构,且所述降温带内填充有吸热材料,所述降温带黏贴于所述瓶体上,多个所述降温带相间隔并套设于所述瓶体上,多个所述滚轮通过支架与所述瓶体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杆和折叠杆,所述固定杆与所述瓶体固定相连,所述折叠杆与所述固定杆铰接相连,且所述折叠杆与所述滚轮铰接相连,所述折叠杆折叠以使与其相连的所述滚轮容纳于设置在所述瓶体底部的容纳腔内。

进一步的,四个滚轮设置在所述瓶体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材料为相变吸热材料。

进一步的,六个所述降温带等间距设置在所述瓶体上。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煤气瓶,通过间隔设置的降温带可有效提高散热面积,防止在瓶体整个外壁上设置降温带而造成散热效果不佳且增加煤气瓶的生产成本,再者,通过支架与煤气瓶底部相连接的滚轮可实现折叠伸缩,在搬运煤气瓶时,滚轮通过折叠杆伸出瓶体底部,在固定煤气瓶使用时,将滚轮收回至煤气瓶底部,由此可方便用户搬运该煤气瓶且不影响煤气瓶的占地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煤气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煤气瓶底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煤气瓶,包括瓶体10、滚轮20、降温带30和阀门40。

瓶体10用于容装煤气,阀门40设置瓶体10的输气端11,并用于控制容装在瓶体10内的煤气输送的通断。

降温带30为环状结构并套设于瓶体10的外壁上,且降温带30内填充有吸热材料,具体的,吸热材料为相变吸热材料,其用于在煤气瓶的瓶体10温度上升时,可吸取其上升热量以使瓶体10温度降低,需要说明的是,相变吸热材料是降温常用材料,本发明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说明。

降温带30黏贴于瓶体10上,具体的,降温带30是通过点胶的方式黏贴于瓶体10的外壁上,以使降温带30与瓶体10的外壁贴合接触。

多个降温带30相间隔并套设于瓶体10上,具体的,六个降温带30等间距设置在瓶体10上,由此通过间隔设置的降温带30可在瓶体10上预留出未覆盖区域,以提高瓶体10外壁上未设置有降温带30的区域面积,进而可为降温带30在吸收热量之后向外界环境所散发热量的的空间区域,扩大与外界热交换所需空间,进而可提高降温带30的散热降温效果,再者,通过间隔设置的降温带30可减少降温带30在瓶体上的设置面积,以降低煤气瓶的生产成本。

多个滚轮20通过支架50与瓶体10的底部12相连接,示例的,四个滚轮设置在底部12,支架50包括固定杆51和折叠杆52,固定杆51与瓶体10的底部12固定相连,折叠杆52与固定杆51铰接相连,以使折叠杆52可绕固定杆51转动折叠。折叠杆52与滚轮20铰接相连,折叠杆52可绕固定杆51转动折叠,以使与其相连的滚轮20容纳于设置在瓶体10底部12的容纳腔13内。

当煤气瓶落地使用时,滚轮20通过折叠杆52折叠收回至瓶体底部12的容纳腔13中;当移动托运该煤气瓶时,滚轮20通过折叠杆52从容纳腔13内伸出,并使得折叠杆52与固定杆51呈共线且平齐设置,滚轮20与地面相接触,通过滚轮20方便用户移动该煤气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煤气瓶,通过间隔设置的降温带可有效提高散热面积,防止在瓶体整个外壁上设置降温带而造成散热效果不佳且增加煤气瓶的生产成本,再者,通过支架与煤气瓶底部相连接的滚轮可实现折叠伸缩,在搬运煤气瓶时,滚轮通过折叠杆伸出瓶体底部,在固定煤气瓶使用时,将滚轮收回至煤气瓶底部,由此可方便用户搬运该煤气瓶且不影响煤气瓶的占地空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