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防滑功能的液化天然气运输罐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24447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具有防滑功能的液化天然气运输罐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液化天然气运输设备支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液化天然气运输罐缓冲支架。
【背景技术】
[0002]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主要成分是甲烧,被公认是地球上最干净的能源。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其体积约为同量气态天然气体积的1/625,液化天然气的重量仅为同体积水的45%左右。其制造过程是先将气田生产的天然气净化处理,经一连串超低温液化后,利用液化天然气船运送。液化天然气燃烧后对空气污染非常小,而且放出的热量大,所以液化天然气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能源。
[0003]液化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还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液化天然气无色、无味、无毒、无腐蚀性,天然气在常压和_162°C左右可液化,液化天然气的体积约为气态体积的1/625。在常压下,LNG的密度约为430-470kg/(因组分不同而略有差异),燃点约为650°C,热值为52MMBtu(IMMBtu = 2.52X 108cal),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体积)为5%-15%。液化天然气的储存是天然气储存方式之一。
[0004]液化天然气为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所以在运输的过程中要使用气瓶支架将液化天然气运输罐固定在运输车上,但是,现有的液化天然气车气瓶位置过高,所处位置扭曲变形量很大,不便于拆装,维修和检测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鉴于天然气易燃易爆的性质,在液化天然气运输的过程中由于碰撞,会造成液化天然气泄露,从而对运输人员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提供了一种液化天然气运输罐缓冲支架,为运输罐提供支撑,防滑以及根据运输罐的大小调节支架高度并承载较大的载荷以及能够防滑缓冲。
[0006]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具有防滑功能的液化天然气运输罐支架,包括上底座、下底座、支撑装置、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一主动轮支撑装置、第一从动轮支撑装置、第二主动轮支撑装置以及第二从动轮支撑装置,所述上底座与所述下底座通过所述支撑装置相连,所述第一主动轮支撑装置和所述第一从动轮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下底座上,所述第一主动轮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下底座一端,所述第一从动轮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下底座另一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动轮支撑装置一侧,所述第一主动轮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主动轮相连,所述第二主动轮支撑装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上底座上,所述第二主动轮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上底座一端,所述第二从动轮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上底座另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动轮支撑装置一侧,所述第二主动轮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二主动轮相连,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采用中空结构,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套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内,所述第一支撑部件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内侧传动轨道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所述传动轨道上设置有锁紧装置,轨道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件外侧,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的圆周面上均匀设置有防滑槽,所述防滑槽截面采用等腰梯形,所述防滑槽的深度为5-10_,所述防滑槽内设置有防滑块,所述防滑块的厚度为9-15mm,所述防滑块外表面均匀设置有防滑纹。
[0008]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和所述第二从动轮上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均与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开关相连。
[0009]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轨道驱动装置的开关相连。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主动轮与从动轮组合而成的支架,为液化天然气运输罐提供支撑;支撑装置设置有传动轨道、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使得该支架的高度能够随着液化天然气运输罐的大小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主动轮与从动轮圆周面上设有防滑槽,防滑槽内设有防滑块,使得该支架既能够承载较大的载荷,又能够防止滚轮与液化天然气运输罐出现滑动,防滑块外表面设有防滑纹,能够增大橡胶层与液化天然气运输罐间的摩擦力,提高防滑效果,缓冲在运输过程中因急刹车,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对于运输罐的冲击,同时能够减小噪音,保证运输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发明中下底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本发明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是本发明中第一主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为上底座,2为下底座,3为支撑装置,4为第二驱动装置,5为第一驱动装置,6为第一主动轮支撑装置,7为第一从动轮支撑装置,8为第一主动轮,9为第一从动轮,10为第二主动轮支撑装置,11为第二从动轮支撑装置,12为第二主动轮,13为第二从动轮,14为轨道驱动装置,15为第一支撑部件,16为第二支撑部件,17为防滑槽,18为防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7]如图1至4所示,图中:1为上底座,2为下底座,3为支撑装置,4为第二驱动装置,5为第一驱动装置,6为第一主动轮支撑装置,7为第一从动轮支撑装置,8为第一主动轮,9为第一从动轮,10为第二主动轮支撑装置,11为第二从动轮支撑装置,12为第二主动轮,13为第二从动轮,14为轨道驱动装置,15为第一支撑部件,16为第二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