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00203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宜用于对生物体试样进行分析的分析装置的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自动进行基因的放大、检测以及判定的基因分析装置正在开发之中。这种分析装置中,生物体试样通过保温装置保持在预定的温度周期。近年,生物体试样的分析装置要求实现处理速度高速化以及试样和试剂的低容量化,并且要求缩短温度变化时间。因此, 在保温装置中,有必要提高容纳生物体试样的容器与保温体之间的传热特性。日本特开平6-153901号公报中记载了能够将容纳有试剂的容器向加温体的凹部以紧密接触状态插入的恒温装置的例子。日本特开平7-151764号公报中记载了对容器安装密封栓的例子。日本特开平6-23203号公报中记载了对试验管架设有弹簧限制器的试验管蒸发器的例子。日本实开平2-121134号公报中记载了带栓的吸移管的例子。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6-15390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7-15176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6-23203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实开平2-121134号公报在用于分析装置的保温装置中,为了提高容器与保温装置之间的传热特性,容器保持为与保温装置紧密接合的状态。因此,存在容器与保温装置紧固的问题。例如,在对容器安装密封栓时,对容器施加推压力。由于该推压力,存在容器与保温装置紧固的情况。容器与保温装置紧固时,难以拆取容器,在使多种多样的工序自动化的装置中,成为将容器转移到下一工序时的障碍。另外,将与保温装置紧固的容器强行拔除时,存在容器表面产生伤痕的可能性。容器表面产生伤痕时,难以进行容纳于容器中的试样的光学检测,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保温装置中解决容器的紧固问题。根据本发明,保温装置具有支柱、顶板、底板、保温体、以及支撑弹簧,保温体沿着支柱可以移动。当向安装在保温体的凹部中的容器施加推压力时,支撑弹簧被压缩,保温体沿着支柱向下方移动。当释放推压力时,通过支撑弹簧的弹性力,保温体向上方移动至与顶板抵接。根据本发明,能够解决保温装置中容器的紧固问题。


图I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概要的图。
图2是表示用于本发明反应容器的容器的例子的图。图3A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一例子的图。图3B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一例子的图。图4A是说明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的保温体的移动的图。图4B是说明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的保温体的移动的图。图4C是说明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的保温体的移动的图。图5A是说明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的保温体的倾斜的图。图5B是说明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的保温体的倾斜的图。图6A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二例子的图。图6B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二例子的图。图7A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三例子的图。图7B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三例子的图。图8A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四例子的图。图SB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四例子的图。图9A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五例子的图。图9B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五例子的图。图9C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五例子的图。图9D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五例子的图。图IOA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六例子的图。图IOB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六例子的图。图IOC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六例子的图。图IOD是表示本发明分析装置中保温装置第六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I说明本发明的分析装置的例子。分析装置100具有保管未使用的反应容器101的反应容器保管部102、容纳已使用反应容器的反应容器废弃部103、保管未使用的薄片105的薄片保管部106、容纳已使用薄片的薄片废弃部107、保管试剂容器108的试剂容器保管部109、保管检体容器110的检体容器保管部111、以及机械臂205。机械臂205设有分注装置207以及反应容器把持装置208。分析装置100还具有使反应容器101保温的保温装置201、对反应容器安装密封栓的密封栓安装装置202、对包含容纳于反应容器101中的生物体试样的混合液体进行搅拌的搅拌装置203、以及检测容纳于反应容器101中的反应生成物的检测装置204。在本例中,密封栓安装装置202与保温装置201相邻设置,但是也可以设在其它部位,例如可以与搅拌装置203相邻设置,或者也可以设在机械臂205上。保温装置201以及检测装置204 可以是绕中心轴线能够旋转的旋转型。在旋转型的保温装置201以及检测装置204中,保持反应容器的部分可以形成为圆筒形或圆柱形。在机械臂205上设有用于使分注装置207以及反应容器把持装置208向分析装置 100内任意位置移动的驱动机构。机械臂205沿着导轨206能够移动。而且,分注装置207 以及反应容器把持装置208沿着机械臂205能够移动,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因此,分注装置207以及反应容器把持装置208能够通过设在机械臂205的驱动机构在三维方向上自由移动。说明本例的分析装置的动作。首先,说明更换薄片的操作。使用机械臂205将分注装置207搬运至薄片废弃部107的上方,从分注装置207除去已使用薄片。将分注装置 207搬运至薄片保管部106的上方,将未使用的一个薄片安装到分注装置207。说明分注试样的操作。使用机械臂205将分注装置207搬运至保管在检体容器保管部111的检体容器Iio的上方。然后,向安装在分注装置207的薄片吸引作为试样的检体。将分注装置207搬运至保管在反应容器保管部102的未使用的反应容器101的上方。 于是,将保持在薄片上的检体排出到反应容器101。这样,在试样分注结束后,如上所述,使用机械臂205将安装在分注装置207的已使用薄片与未使用薄片进行更换。接着说明分注试剂的操作。使用机械臂205将分注装置207搬运至保管在试剂容器保管部109的试剂容器108的上方。于是,向安装在分注装置207上的薄片吸引试剂。将分注装置207搬运至保管在反应容器保管部102的反应容器101的上方。于是,将保持在薄片上的试剂排出到反应容器101。这样,反应容器101内容纳有生物体试样与试剂的混合液体。在分注多个试剂的情况下,反复进行试剂的分注操作即可。每次分注试剂时,可以更换薄片,也可以不更换薄片,使用同一薄片分注多个试剂。另外,存在分注试样与分注试剂的顺序适当变更的情况。接着,使用设在机械臂205的反应容器把持装置208将容纳有生物体试样和试剂的混合液体的反应容器101搬运至密封栓安装装置202的下方。在本例中,密封栓安装装置202与保温装置201相邻设置。因此,反应容器101安装在保温装置201上。通过密封栓安装装置202向反应容器101安装密封栓。反应容器101内的混合液体通过保温装置201 被保温。反应容器101进一步被搬运至搅拌装置203。反应容器10内的混合液体通过搅拌装置203被搅拌。而且,保温装置201进行的保温和搅拌装置203进行的搅拌的顺序可以适当变更,而且,还可以使两者适当反复。最后,使用设在机械臂205上的反应容器把持装置208将反应容器101搬运至检测装置204。通过检测装置204检测反应生成物。检测装置204例如可以构成为光学检测反应生成物。参照图2说明用作反应容器101的容器10的构造。容器10具有圆筒部IOa和圆锥部10b,在圆筒部IOa设有两个凸缘部10c、10d。上侧的凸缘部IOc设在容器的上边缘。 容器10可以由树脂等形成,优选由聚丙烯形成。参照图3A以及图3B,说明本发明的保温装置的第一例子。本例的保温装置具有支柱21、固定在支柱上端的顶板23、固定在支柱下端的底板25、以及沿着支柱21能够上下移动的保温体27。在保温体27与底板25之间设有支撑弹簧31。在顶板23上设有多个孔23a。在保温体27的上表面设有与孔23a数量相同的多个凹部27a。在凹部27a的底部形成有孔27b。孔27b贯通保温体27,延伸至保温体27的下侧。在本例中,顶板23以及底板25由圆板构成,保温体27作为具有圆柱形状的构件进行说明。但是,根据本发明,顶板23以及底板25可以为圆板以外的形状,保温体27可以为圆柱以外的形状。本例的保温装置可以构成为绕通过支柱21中心的旋转轴线能够旋转。
在保温体27设有未图示的散热要素或者吸热要素,例如珀尔帖元件。这些要素与未图示的温度调节装置连接。保温体27由导热系数高的金属构成,例如铜、铝等。顶板23 以及底板25也同样可以由导热系数高的金属形成,也可以由与保温体27相同的材料来形成。图3A表示在保温体27的凹部27a中配置有容器10的状态。如图所示,通过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保温体27被提升。因此,保温体27的上表面与顶板23抵接。保温体27 的凹部27a的内表面具有与容器10的圆锥部IOb的外表面相同的形状。因此,容器10容纳在保温体27的凹部27a中时,容器10的圆锥部IOb与保温体的凹部27a的内表面之间面接触。图3B表示通过密封栓安装装置14将密封栓12压入容器10的状态。密封栓12 是由例如橡胶、树脂等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的球体。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 12的推压力经由容器10作用于保温体27,下压保温体27。由此,支撑弹簧31压缩。解除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时,通过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保温体27被提升,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如图3A所示,保温体27的上表面再次抵接顶板23。参照图4A至图4C,针对作用于保温体27的力进行说明。图4A表示在保温体27 的凹部27a中配置容器10前的状态。通过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保温体27被提升,保温体 27的上表面与顶板23抵接。将此时的支撑弹簧31的压缩量、即初始压缩量设为d0。将保温体27的下表面与底板25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D。图4B表示在保温体27的凹部27a 中配置有容器1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保温体27还没有下降。因此,保温体27的上表面与顶板23抵接。保温体27的下表面与底板25之间的间隙的尺寸D没有发生变化。顶板 23的孔23a的内径大于容器10的圆筒部IOa的外径,并且小于凸缘部IOd的外径。图4C表示通过密封栓安装装置14将密封栓12压入容器10的状态。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经由容器10作用于保温体27,下压保温体27。容器10下降,容器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抵接后,容器10不能再向下方移动。而且,保温体27也不能再向下方移动。此时,将保温体27的上表面与顶板23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dl,将保温体27的下表面与底板25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d2。dl+d2 = D。保温体27的下表面与底板25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减少了 D-d2 = dl。通过保温体27的下降,支撑弹簧31压缩了 dl。支撑弹簧31的压缩量成为dO+dl。相当于该压缩量dO+dl的弹性力Fmax从保温体 27作用于容器10。由此,容器10的圆锥部IOb的外表面(圆锥面)与凹部27a的内表面 (圆锥面)全面接触。这样,在本例中,通过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保温体27被推压到容器 10,两者紧密接合。解除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时,通过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 保温体27被提升,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如图4B所示,保温体27的上表面再次与顶板23抵接。此时,保温体27通过相当于支撑弹簧31的初始压缩量d0的弹性力被推压到顶板23。 但是,容器10未受到起因于支撑弹簧31的力。根据本例,通过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容器10缓慢压入密封栓12时,容器上仅作用相当于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Fmax的力。容器上不作用大于该弹性力Fmax的力。如上所述,作用于容器上的弹性力Fmax由支撑弹簧31的压缩量dO+dl决定。即、作用于容器上的弹性力Fmax由支撑弹簧31的初始压缩量d0与弹簧常数决定。通过将支撑弹簧31的初始压缩量d0与弹簧常数选择为适当的值,能够将作用于容器上的力设定为希望值。
参照图5A以及图5B,针对保温体27的倾斜进行说明。在本例的保温体27中能够保持多个容器。图5A表示在保温体27中保持有两个容器10AU0B的状态。第一容器IOA 已经安装有密封栓12。之后向第二容器IOB安装密封栓12。图5B表示通过密封栓安装装置14将密封栓12压入第二容器IOB的状态。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经由第二容器IOB作用于保温体27,下压保温体27。如图5A所示,在保温体27下降前的状态下,第一容器IOA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 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设为hl,第二容器IOB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设为h2。如果保温装置无制造误差地正确制造,则hi = h2。因此,保温体27不发生倾斜地下降,那么,第一容器IOA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抵接时,同时第二容器IOB的凸缘部IOd 与顶板23抵接。但是,由于制造误差等原因,存在hi古h2的情况。此处,例如设hl<h2。 保温体27不发生倾斜地下降,那么,在第二容器IOB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抵接之前,第一容器IOA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抵接。因此,使保温体27下降至第二容器IOB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抵接时,第一容器IOA从保温体27的凹部27a偏离。于是,在本例中,构成为保温体27在下降时倾斜。支柱21贯通保温体27的中心孔27c。支柱21的外径小于保温体27的孔27c的内径。因此,支柱21与保温体27的孔 27c之间能够出现间隙。保温体27的中心轴线能够相对于支柱21的中心轴线倾斜该间隙尺寸的量。第一容器IOA周边的保温体27的上表面与顶板23之间的间隔的尺寸设为d3, 第二容器IOB周边的保温体27的上表面与顶板23之间的间隔的尺寸设为d4。将密封栓 12安装到第二容器IOB时,保温体27倾斜,d3 < d4。保温体27倾斜着下降,因此,第二容器IOB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抵接时,第一容器IOA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不抵接。SP, 即使使保温体27下降至第二容器IOB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抵接,第一容器IOA也不从保温体27的凹部27a偏离。参照图6A以及图6B,说明本发明的保温装置的第二例子。本例的保温装置具有支柱21、固定在支柱上端的顶板23、固定在支柱下端的底板25、以及沿着支柱21能够上下移动的保温体27。保温体27与底板25之间设有支撑弹簧31。在顶板23上设有多个孔23a。在保温体27上设有弹性体35。弹性体35设置成保温体27的上表面与弹性体35的上表面为同一平面。弹性体35的上表面设有与孔23a 数量相同的多个凹部35a。弹性体35可以对应于顶板23的孔23a设有与孔23a相同的数量,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个环状的弹性部件来形成。虽然图中没有示出,但也可以形成从凹部 35a的底部延伸至保温体27的下侧的孔。弹性体35由导热性高的弹性材料形成。图6A表示在弹性体35的凹部35a中配置有容器10的状态。如图所示,通过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保温体27被提升,保温体27以及弹性体35的上表面与顶板23抵接。弹性体35的凹部35a的内表面具有与容器10的圆锥部IOb的外表面相同的形状。因此,容器10容纳在弹性体35的凹部35a中时,容器10的圆锥部IOb与弹性体的凹部35a的内表面之间面接触。图6B表示通过密封栓安装装置14将密封栓12压入容器10的状态。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经由容器10作用于弹性体35,下压保温体27。由此,弹性体35和支撑弹簧31的至少一方压缩。容器的凸缘部IOd与顶板23抵接时,容器不能再向下方移动。在本例中,通过弹性体35和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弹性体35被推压到容器10,两者紧密接合。
解除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时,通过支撑弹簧31的弹性力, 保温体27被提升,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弹性体35的上表面再次抵接顶板23。参照图7A以及图7B,说明本发明的保温装置的第三例子。本例的保温装置具有保温体27和安装在其上方的顶板23以及安装在其下方的底板25。保温体27设有弹性体 35。在本例的保温装置中,保温体27没有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顶板23、底板25以及弹性体35可以是与7A以及图7B中所示的第三例子的顶板23、底板25以及弹性体35基本相同的构造。图7A表示在弹性体35的凹部35a中配置有容器10的状态。弹性体35的凹部 35a的内表面具有与容器10的圆锥部IOb的外表面相同的形状。因此,容器10容纳在弹性体35的凹部35a中时,容器10的圆锥部IOb与弹性体的凹部35a的内表面之间面接触。 图7B表示通过密封栓安装装置14将密封栓12压入容器10的状态。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 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经由容器10作用于弹性体35。由于保温体27被固定,因此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压缩弹性体35。弹性体35的压缩量达到最大时,容器不能再向下方移动。这样,在本例中,通过弹性体35的弹性力,弹性体35被推压到容器 10,两者紧密接合。解除从密封栓安装装置14向密封栓12的推压力时,通过弹性体35的弹性力,容器10被提升,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用于分析装置的保温装置中,为了提高容器的保温功能,有必要使容器的圆锥部IOb的外表面与保温体的凹部27a的内表面的接触性良好。因此,优选保温体的凹部27a 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充分小。可以在保温体的凹部27a的内表面实施表面处理,例如可以形成为镜面状。在保温体中设有弹性体35的情况下,可以使弹性体35的凹部35a的内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充分小,可以形成为镜面状。在保温装置中,存在容器的圆锥部IOb的外表面与保温体的凹部27a的内表面紧固的情况。若容器紧固,则难以将容器取出。于是,根据本发明,设置不使容器的圆锥部IOb 紧固的功能。例如,可以在保温体的凹部27a的内表面形成用于防止容器紧固的覆膜,例如氟树脂的覆膜。在保温体中设有弹性体35的情况下,在弹性体35的凹部35a的内表面同样可形成用于防止容器紧固的覆膜,例如氟树脂的覆膜。以下,针对保温装置中用于将紧固后的容器容易地取出的释放功能进行说明。参照图8A以及图SB,说明本发明的保温装置的第四例子。图8A中表示容器10保持在保温体27的凹部27a中的状态。容器10被密封栓12密封。在本例的保温装置中,设有用于产生振动或者冲击的振动冲击装置16。如图SB所示,将容器从保温装置的保温体 27取出时,使振动冲击装置16动作。通过振动或者冲击,解除容器的圆锥部的外表面与保温体的凹部的内表面之间的紧固。而且,在图8A以及图SB中所示的保温装置中,没有设置使保温体27在上下方向移动的功能。但是,本例也可以例如图3A以及图3B中所示的例子那样,设置支撑弹簧,构成为使保温体27在上下方向移动。振动冲击装置16可以作为机械臂205的一部分来构成,或者可以安装在机械臂205上。参照图9A 图9D,说明本发明的保温装置的第五例子。图9A表示本例的保温装置的剖面结构,图9B表示从图9A的箭头A-A方向观察的本例的保温装置的剖面结构。本例的保温装置具有支柱21、固定在支柱下端的底板25、以及沿着支柱21能够上下移动的保温体27。在保温体27与底板25之间设有支撑弹簧31。
保温体27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凹部27a。保温体27的底面形成有孔27e。保温体 27的上表面的凹部27a与底面的孔27e连接。孔27e可以在凹部27a的位置、即对应于每个凹部27a来设置,也可以作为一个环形孔来形成。在底板25上固定有棒37。棒37配置在保温体27的孔27e内。容器10保持在保温体27的凹部27a中。容器10被密封栓12密封。容器10的凸缘部IOd与保温体27的上表面接触。容器10的下端与棒37的上端分离。图9C以及图9D表示将容器10从保温装置取出的状态。为了将容器10取出,使保温体27下降。关于使保温体27下降的方法,未作特别表述。可以通过人手将保温体27 从上方下压,也可以使用采用了杠杆等的器具等。使保温体27下降时,容纳于保温体27中的容器10也下降。由此,容器10的下端与棒37的上端抵接。使保温体27进一步下降时,容器10相对于保温体27上升。S卩,容器 10离开保温体27的凹部27a。在本例中,即使在容器10紧固在保温体27的凹部27a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容器10从保温体27脱离。在使保温体27下降之前,容器10的下端与棒37的上端之间的间隙设为h5。在使保温体27下降时,容器10的凸缘部IOd与保温体27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h6。 保温体27的下降量为h5+h6。这样,在本例中,通过使保温体27下降,即使在容器10与保温体27紧固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容器10从保温体27脱离。在释放使保温体27下降的力时,保温体27通过支撑弹簧33的弹性力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参照图IOA 图10D,说明本发明的保温装置的第六例子。图IOA表示本例的保温装置的剖面结构,图IOB表示本例的保温装置被圆筒面切断后的剖面结构的一部分,是从图IOA的箭头A-A方向观察的附图。本例的保温装置具有支柱21、固定在支柱下端的底板 25、以及绕支柱21能够旋转的保温体27。保温体27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凹部27a。保温体27的底面形成有环状的孔27f。保温体27的上表面的凹部27a与底面的孔27f连接。底板25上固定有凸轮突起38。凸轮突起38配置在保温体27的孔27f内。凸轮突起38在两侧或者单侧具有斜坡状的凸轮面。容器10保持在保温体27的凹部27a中。容器10被密封栓12密封。容器10的凸缘部IOd与保温体27的上表面接触。容器10的圆周方向的位置与凸轮突起38的圆周方向的位置偏离。容器10的下端与凸轮突起38的上端分离。图IOC以及图IOD表示将容器10从保温装置取出的状态。为了将容器10取出, 使保温体27旋转。关于使保温体27旋转的方法,未作特别表述。可以通过人手使保温体 27旋转。当然也可以使用马达等。使保温体27旋转时,容器10的下端与凸轮突起38的凸轮面抵接。使保温体27 进一步旋转时,通过容器10的下端与凸轮突起38之间的凸轮功能,容器10相对于保温体 27上升。即,容器10从保温体27的凹部27a脱离。在本例中,即使在容器10紧固在保温体27的凹部27a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容器10从保温体27脱离。容器10从保温体27上升时,容器10的凸缘部IOd与保温体27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设为h7。根据容器10的下端与凸轮突起38之间的凸轮功能,间隙的尺寸h7等于容器10上升的量。这样,在本例中,通过使保温体27旋转,即使在容器10与保温体27紧固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使容器10从保温体27脱离。在本例中,在凸轮突起38的两侧设有斜坡状的凸轮面。因此,可以使保温体27在向右方向和向左方向的某一方向旋转。 在凸轮突起38的单侧设有斜坡状的凸轮面的情况下,保温体27的旋转方向为单向。而且,在参照图IOA 图IOD说明的第六例子中,保温体27与底板25之间没有设置支撑弹簧。但是,在本例中,保温体27与底板25之间也可以设置支撑弹簧。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范围之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符号说明10-容器,IOa-圆筒部,IOb-圆锥部,IOcUOd-凸缘部,12-密封栓,14-密封栓安装装置,16-振动冲击装置,20-保温装置,21-支柱,23-顶板,23a-孔,25-底板,27-保温体,27a-凹部,27b-孔,27c-中心孔,27e、27f-孔,31,33-支撑弹簧,35-弹性体,35a-凹部, 37-棒,38-凸轮突起,100-分析装置,101-反应容器,102-反应容器保管部,103-反应容器废弃部,105-薄片,106-薄片保管部,107-薄片废弃部,108-试剂容器,109-试剂容器保管部,110-检体容器,111-检体容器保管部,201-保温装置,202-密封栓安装装置,203-搅拌装置,204-检测装置,205-机械臂,206-导轨,207-分注装置,208-反应容器把持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温装置,其将容纳试样的容器保持在预定的温度,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柱、安装在该支柱的上端的顶板、安装在所述支柱的下端的底板、能够沿着所述支柱移动的保温体、以及设在该保温体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支撑弹簧,在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容器的凹部,该凹部的内表面的形状与所述容器的外表面的形状对应,当向容纳在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容器施加推压力时,通过该推压力,所述支撑弹簧被压缩,所述保温体沿着所述支柱向下方移动,当解除所述推压力时,通过所述支撑弹簧的弹性力,所述保温体向上方移动至与所述顶板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板设有孔,该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容器的躯干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容器的凸缘部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容器在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状态下被向下方压下时,所述容器的凸缘部与所述顶板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体具有供所述支柱贯通的中心孔,该中心孔的内径大于上述支柱的外径,在使所述保温体沿着所述支柱向下方移动时,所述保温体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设有弹性体,在该弹性体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容器的所述凹部,该凹部的内表面的形状与所述容器的外表面的形状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体的凹部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容器紧固的覆膜。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对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赋予振动或者冲击的振动冲击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设有棒,在所述保温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孔,该孔与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的凹部连接,所述棒配置在所述孔中,使所述保温体沿着所述支柱向下方移动时,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与所述棒抵接,由此所述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上升。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设有凸轮突起,在所述保温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孔,该孔与形成于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的凹部连接,所述凸轮突起配置在所述孔中,使所述保温体绕所述支柱旋转时,通过所述凸轮突起与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之间的凸轮作用,所述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上升。
10.一种保温装置,其将容纳试样的容器保持在预定的温度,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温体和设在该保温体的上表面的弹性体,在该弹性体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容器的凹部,该凹部的内表面的形状与所述容器的外表面的形状对应,当为了对安装在所述弹性体的凹部中的容器安装密封栓而对该密封栓施加推压力时, 通过该推压力,所述弹性体被压缩,解除所述推压力时,所述弹性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述容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体的凹部的内表面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容器紧固的覆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对保持在所述弹性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赋予振动或者冲击的振动冲击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设有凸轮突起,在所述保温体的下表面形成有孔,该孔与形成于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的凹部连接,所述凸轮突起配置在所述孔中,使所述保温体绕所述支柱旋转时,通过所述凸轮突起与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之间的凸轮作用,所述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上升。
14.一种保温装置,其将容纳试样的容器保持在预定的温度,其特征在于,具有支柱、安装在该支柱的上端的顶板、安装在所述支柱的下端的底板、配置在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且具有与所述容器的外表面形状对应的凹部的保温体、以及用于将容纳在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去除的释放机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具有设在所述底板的棒、以及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下表面且与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的凹部连接的孔,所述棒配置在所述孔中,使所述保温体沿着所述支柱向下方移动时,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与所述棒抵接,由此所述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上升。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具有设在所述底板的凸轮突起、以及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下表面且与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的凹部连接的孔,所述凸轮突起配置在所述孔中,使所述保温体绕所述支柱旋转时,通过所述凸轮突起与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之间的凸轮作用,所述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上升。
17.一种分析装置,具有将容纳试样的容器保持在预定的温度的保温装置、用于对所述容器安装密封栓的密封栓安装装置、以及检测容纳于所述容器中的反应生成物的检测装置,该分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装置具有支柱、安装在该支柱的上端的顶板、安装在所述支柱的下端的底板、 能够沿着所述支柱移动的保温体、以及设在该保温体与所述底板之间的支撑弹簧,在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容器的凹部,该凹部的内表面的形状与所述容器的外表面的形状对应,通过所述密封栓安装装置对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容器安装密封栓时,通过从所述密封栓安装装置施加到所述密封栓的推压力,所述支撑弹簧被压缩,所述保温体沿着所述支柱向下方移动,当解除所述推压力时,通过所述支撑弹簧的弹性力,所述保温体向上方移动至与所述顶板抵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板设有孔,该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容器的躯干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容器的凸缘部的外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容器在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状态下被向下方压下时,所述容器的凸缘部与所述顶板抵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将容纳在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去除的释放机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具有设在所述底板的棒、以及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下表面且与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的凹部连接的孔,所述棒配置在所述孔中,使所述保温体沿着所述支柱向下方移动时,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与所述棒抵接,由此所述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上升。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具有设在所述底板的凸轮突起、以及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下表面且与形成在所述保温体的上表面的凹部连接的孔,所述凸轮突起配置在所述孔中,使所述保温体绕所述支柱旋转时,通过所述凸轮突起与容纳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中的所述容器之间的凸轮作用,所述容器从所述保温体的凹部上升。
全文摘要
本发明解决保温装置中容器的紧固问题。保温装置具有支柱、顶板、底板、保温体、以及支撑弹簧。对安装在保温体的凹部的容器施加推压力时,支撑弹簧被压缩,保温体沿着支柱向下方移动,当解除推压力时,通过支撑弹簧的弹性力,保温体向上方移动至与顶板抵接。
文档编号G01N1/28GK102597784SQ20108004785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3日
发明者佐野稔, 大坂明正, 庄司义之, 根本显行, 菅野秀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