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绕组磁势的智能检测方法

文档序号:6105941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机绕组磁势的智能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测试技术,涉及一种电机绕组磁势的智能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线圈匝数各异、下线极性变化、单元绕组换位等技术难度高(如多极旋变的 III型正弦绕组等),容易局部出错的情况,下线正确性检查是必要的环节。以往多采用将磁量转换为电量的间接检查方法,如利用变压器原理的感应电势法,其缺点是探测线圈的位置误差影响较大,且用交流电压表仅能测得有效值,无法判别极性,因此结果不直观;利用已确认正确的转子与被测定子组合成整机,进行电气误差检测的综合测试法,当性能与正常结果比较出现较大偏差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给出下线错误的笼统判断,当性能出现偏差不大,就无法给出准确结论,并且这种方法工作量大,检测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检测结论准确、检测成本低、检测设备简单的电机绕组磁势的智能检测方法。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1)检测设备包括机械分度装置、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转子或定子、数字式特斯拉计、直流稳压电源和台式计算机;2)机械分度装置固定安装在工作台面上,将被测定子或被测转子与机械分度装置连接,并由直流稳压电源为绕组激磁,以不饱和为度;当被测定子与机械分度装置连接时, 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转子与被测定子同轴并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当被测转子与机械分度装置连接时,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定子与被测转子同轴并固定在工作台面上;3)依据设计图纸规定的1号槽齿中心线起始,当被测件为定子时,测量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转子与被测定子之间的气隙磁感应强度1(1),在360°内每隔1个齿距测试一次,由计算机采集气隙磁感应强度数据;当被测件为转子时,测量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定子与被测转子之间的气隙磁感应强度Bs(i),在360°内每隔1个齿距测试一次,由计算机采集气隙磁感应强度数据,借助于计算机内的绕组磁势智能检测程序,得到检测结果;其中绕组磁势智能检测程序流程包括(I)建立标准样本磁势数据库,样本磁势数据库包括正确绕组标准样本磁势数据和各种工程常见绕组错误模式标准样本磁势数据,a)正确绕组标准样本磁势数据是根据被测产品绕组参数通过以下计算得到的今由元件匝数W(i)计算槽导体数N(i)当绕组为单层绕组时,按⑴式计算;N(i)=w(i)(1)当绕组为双层绕组时,按(2)式计算;N(i) = w(i)-w(i-C)(2)其中C为元件跨距。若(i-C)彡0贝丨J,N(i) = w⑴i(i-C+Z0),
A为单元绕组槽数;今气隙磁势fs⑴按(3)式计算为
权利要求
1.电机绕组磁势的智能检测方法,其特征是1)检测设备包括机械分度装置、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转子或定子、数字式特斯拉计、直流稳压电源和台式计算机;2)机械分度装置固定安装在工作台面上,将被测定子或被测转子与机械分度装置连接,并由直流稳压电源为绕组激磁,以不饱和为度;当被测定子与机械分度装置连接时,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转子与被测定子同轴并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当被测转子与机械分度装置连接时,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定子与被测转子同轴并固定在工作台面上;3)依据设计图纸规定的1号槽齿中心线起始,当被测件为定子时,测量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转子与被测定子之间的气隙磁感应强度Bs (i),在360°内每隔1个齿距测试一次,由计算机采集气隙磁感应强度数据;当被测件为转子时,测量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定子与被测转子之间的气隙磁感应强度Bs (i),在360°内每隔1个齿距测试一次,由计算机采集气隙磁感应强度数据,借助于计算机内的绕组磁势智能检测程序,得到检测结果;其中绕组磁势智能检测程序流程包括(I)建立标准样本磁势数据库,样本磁势数据库包括正确绕组标准样本磁势数据和各种工程常见绕组错误模式标准样本磁势数据,a)正确绕组标准样本磁势数据是根据被测产品绕组参数通过以下计算得到的 今由元件匝数W(i)计算槽导体数N(i) 当绕组为单层绕组时,按(1)式计算; N(i) = w(i)(1) 当绕组为双层绕组时,按( 式计算; N(i) = w(i)-w(i-C) (2) 其中C为元件跨距。若(i-C)≤0则,N(i) Z0为单元绕组槽数; 今气隙磁势Fs⑴按(3)式计算为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机测试技术,涉及一种电机绕组磁势的智能检测方法。本发明采用机械分度装置、各向同性软磁材料无槽工艺转子或定子、数字式特斯拉计、直流稳压电源和台式计算机,利用工艺转子和工艺定子对电机绕组的定子和转子进行检测,并用预先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样本判断电机绕组的下线正确与否,并提示出错位置和改正方法。本发明设备要求简单。仅需精度不低于2′的机械分度装置、数字式特斯拉计、直流稳压电源和台式计算机,容易配置,并且容易实现自动检测;适于批量生产;可用于各种电机绕组的检测,尤其更适于检查线圈匝数各异、下线极性变化、单元绕组换位等技术难度高、容易局部出错的情况,检测准确度高。
文档编号G01R31/06GK102323514SQ20111026669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日
发明者包艳, 李秉实, 王东辉 申请人:中国航空工业第六一八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