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02888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和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和系统。其中,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包括:本体,具有从本体的上表面贯穿至本体内的多个第一凹孔;第一顶板,设置在本体的上表面上;第一导电顶柱,第一导电顶柱的数量与第一凹孔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凹孔内均设置有第一导电顶柱;导电端子,设置在第一顶板上;以及控制器,设置在本体内,并与导电端子和多个第一导电顶柱均相连接,用于输出与每个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状态相对应的检测信号。通过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极板部件进行检测的问题,进而达到了快速检测极板与触片是否良好接触、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专利说明】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和系统。【背景技术】
[0002]图1是作为核心净化部件应用于清新机中的极板部件的主视图,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此种结构的极板部件中,独立的极板1(铝合金材质)的一端卡装在触片3 (不锈钢材质)上,为保证清新机的工作性能,需要求每一个极板I和与其对应的触片3都可靠接触,否则整机性能将降低。但是实际上极板I和触片3有多种未接触的隐患,上支架2和下支架4装配好后,又无法用肉眼对极板和触片的接触情况作检验。极板部件装配在清新机上,运转测试时,程序上也无法显示故障模式,这就使得机器虽然正常运行,但是实际性能却较低。
[0003]针对相关技术中无法对极板部件进行检测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和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极板部件进行检测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包括:本体,具有从本体的上表面贯穿至本体内的多个第一凹孔,其中,多个第一凹孔等间距并列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凹孔之间的间距等于极板部件的极板间距;第一顶板,设置在本体的上表面上;第一导电顶柱,第一导电顶柱的数量与第一凹孔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凹孔内均设置有第一导电顶柱,其中,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的上表面状态下,极板部件的多个极板均与对应的第一导电顶柱抵接;导电端子,设置在第一顶板上,其中,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的上表面状态下,极板部件的触片与导电端子抵接;以及控制器,设置在本体内,并与导电端子和多个第一导电顶柱均相连接,用于输出与每个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状态相对应的检测信号。
[0006]进一步地,本体还具有从本体的上表面贯穿至本体内的多个第二凹孔,其中,第二凹孔的数量与第一凹孔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二凹孔等间距并列设置,相邻两个第二凹孔之间的间距等于极板间距,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导电顶柱,第二导电顶柱的数量与第二凹孔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二凹孔内均设置有第二导电顶柱,第二导电顶柱具有凸出于第二凹孔的第一位置和收回于第二凹孔的第二位置,其中,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的上表面状态下,多个极板均与对应的第二导电顶柱抵接,其中,控制器还与多个第二导电顶柱均相连接。
[0007]进一步地,检测装置还包括:侧板,设置在本体的上表面上,与第一顶板配合形成用于承载极板部件的承载槽。
[0008]进一步地,检测装置还包括:承载轨道,承载轨道的数量与第一凹孔的数量相同,其中,多个承载轨道并列等间距设置在的上表面上,每个承载轨道均具有与对应的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相配合的通孔。
[0009]进一步地,第一导电顶柱和第二导电顶柱的结构相同。
[0010]进一步地,第一导电顶柱和第二导电顶柱均包括:弹簧座;封盖,套设在弹簧座周围,并与弹簧座配合形成空腔;以及压缩弹簧,设置在空腔内。
[0011 ] 进一步地,检测装置包括:第二顶板,设置在第一顶板朝向触片的表面上,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直接设置在第一顶板上,第二导电端子设置在第二顶板,当第一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的上表面状态下,第一触片与第一导电端子抵接,当第二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的上表面状态下,第二触片与第二导电端子抵接,其中,第一触片为第一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的触片,第二触片为第二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的触片。
[0012]进一步地,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指示灯,第一指示灯的数量与第一凹孔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一指示灯并列设置在本体的上表面上,并均与控制器相连接;以及第二指示灯,第二指示灯的数量与第一凹孔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二指示灯并列设置在本体的上表面上,并均与控制器相连接,其中,第一指示灯和第二指示灯为不同颜色的指示灯。
[0013]进一步地,检测装置还包括:蜂鸣器,设置在本体的上表面上,并与控制器相连接。
[00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系统,包括:极板部件;以及本实用新型上述内容所提供的任一种检测装置。
[0015]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结构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本体,具有从本体的上表面贯穿至本体内的多个第一凹孔,其中,多个第一凹孔等间距并列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凹孔之间的间距等于极板部件的极板间距;第一顶板,设置在本体的上表面上;第一导电顶柱,第一导电顶柱的数量与第一凹孔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凹孔内均设置有第一导电顶柱,其中,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的上表面状态下,极板部件的多个极板均与对应的第一导电顶柱抵接;导电端子,设置在第一顶板上,其中,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的上表面状态下,极板部件的触片与导电端子抵接;以及控制器,设置在本体内,并与导电端子和多个第一导电顶柱均相连接,用于输出与每个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状态相对应的检测信号。通过上述结构的检测装置,对于某个具体的极板而言,该极板、处于该极板下方的第一导电顶柱、导电端子和触片构成一个回路,如果该极板与触片接触良好的话,该极板所处的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如果该极板与触片接触不好的话,该极板所处的回路处于断开状态,因此,控制器输出的与每个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状态相对应的检测信号,能够准确反映极板与触片是否可靠接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极板部件进行检测的问题,进而达到了快速检测极板与触片是否良好接触、提闻生广效率的效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是根据相关技术的极板部件的主视图;
[0018]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0019]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
[0020]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
[0021]图5是根据图4的检测装置的仰视图;
[0022]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中第一导电顶柱和第二导电顶柱的示意图;
[0023]图6b是沿图6a中A-A方向的剖视图;
[0024]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检测装置中控制器与检测装置中其它器件的连接示意图;以及
[0025]图8是根据图7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进行具体介绍:
[0028]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主要包括本体10、第一顶板20、导电端子40、导电顶柱60和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具体地:
[0029]本体10具有从本体10的上表面贯穿至本体10内的多个第一凹孔11,其中,多个第一凹孔11等间距并列设置,相邻两个第一凹孔11之间的间距等于极板部件的极板间距。
[0030]第一顶板20设置在本体10的上表面上,导电端子40设置在第一顶板20上,其中,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极板部件的触片与导电端子40抵接。
[0031]第一导电顶柱60的数量为多个,与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一凹孔11内均设置有第一导电顶柱60,其中,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极板部件的多个极板均与对应的第一导电顶柱60抵接,具体地,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10上表面状态下时,一个极板会压到一个第一导电顶柱60上,这样,处于极板下方的第一导电顶柱60就与极板抵接,对于某个具体的极板而言,该极板、处于该极板下方的第一导电顶柱60、导电端子40和触片构成一个回路,如果该极板与触片接触良好的话,该极板所处的回路处于导通状态,如果该极板与触片接触不好的话,该极板所处的回路处于断开状态。
[0032]控制器设置在本体10内,并与导电端子40和多个第一导电顶柱60均相连接,用于输出与每个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状态相对应的检测信号,具体地,在检测装置内部还设置有电源,该电源用于提供检测装置工作所需的用电,可以直接连通市电向检测装置供电,也可以利用自身内部的存储向检测装置供电。控制器可以通过对某个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情况进行检测,输出与每个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状态相对应的检测信号,若对应某个极板所处回路的检测信号表示导通信号,则说明这个极板与触片接触良好,若对应某个极板所处回路的检测信号表示断开信号,则说明这个极板与触片接触不好,其中,控制器对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情况的具体检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检测回路中的电流或检测某个器件两端的电压等。
[00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能够准确反映极板与触片是否可靠接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极板部件进行检测的问题,进而达到了快速检测极板与触片是否良好接触、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0034]进一步地,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指示灯LI和第二指示灯L2,第一指示灯LI的数量和第二指示灯L2的数量均与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一指示灯LI并列设置在本体10的上表面上,并均与控制器相连接,多个第二指示灯L2并列设置在本体10的上表面上,并均与控制器相连接,其中,第一指示灯LI和第二指示灯L2为不同颜色的指示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指示灯LI和第二指示灯L2中一种设置为红灯,另一种设置为绿灯,当检测信号表示某个极板所处回路为断开状态时,则控制器将该检测信号输出至表示该极板与触片连接状态的红灯,驱动红灯点亮。当检测信号表示某个极板所处回路为导通状态时,则控制器将该检测信号输出至表示该极板与触片连接状态的绿灯,驱动绿灯点亮。
[0035]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装置还包括蜂鸣器,该蜂鸣器同样设置在本体10的上表面上,并与控制器相连接。当表示各个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状态的检测信号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检测信号表示对应的回路为断开状态,则控制器在驱动第一指示灯LI和第二指示灯L2相应点亮的同时,驱动蜂鸣器鸣响。
[0036]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的结构图,图5是图4中检测装置的仰视图,如图4所示,该优选实施例的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与图3中的检测装置相比,还包括第二凹孔12和第二导电顶柱90,具体地:
[0037]第二凹孔12为从本体10的上表面贯穿至本体10内的凹孔,其数量与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二凹孔12等间距并列设置,相邻两个第二凹孔12之间的间距等于极板间距,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凹孔11的旁边均设置有一个第二凹孔12,任一第一凹孔11与其旁边的第二凹孔12的连线均垂直于多个第一凹孔11的连线,也均垂直于多个第二凹孔12的连线。
[0038]第二导电顶柱90的数量与第二凹孔12的数量相等,每个第二凹孔12内均设置有第二导电顶柱90,第二导电顶柱90具有凸出于第二凹孔12的第一位置和收回于第二凹孔12的第二位置,其中,当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多个极板均与对应的第二导电顶柱90抵接,其中,控制器还与多个第二导电顶柱90均相连接。
[0039]当极板部件处在安放在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如果某个极板边缘不平整的话,则这个极板可能无法与设置在其下方的第一导电顶柱60抵接,对于此种情况就会出现:即便这个极板与触片接触良好,但是由于极板没有与第一导电顶柱60抵接,使得这个极板所处的回路处于断开状态,进而检测出这个极板与触片接触不良的结果。因此,通过进一步在每一个第一导电顶柱60的旁边均设置一个第二导电顶柱90,这样,即便某个极板边缘不平整,这个极板也可能会与设置在其下方的第一导电顶柱60和第二导电顶柱90中的一个抵接下,同时与设置在其下方的两个导电顶柱均无法抵接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
[0040]通过在检测装置上设置第二凹孔和第二导电顶柱,防止由于极板不平整,导致无法与导电顶柱抵接所引起的误检测,达到了提高检测精确度的效果。
[0041]其中,第一导电顶柱60和第二导电顶柱90的结构相同,图6a是第一导电顶柱60和第二导电顶柱90的示意图,图6b是沿图6a中A-A方向的剖视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一导电顶柱60和第二导电顶柱90均包括弹簧座61、封盖62和压缩弹簧63,其中,封盖62套设在弹簧座61周围,并与弹簧座61配合形成空腔,压缩弹簧63设置在空腔内。
[0042]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侧板30,该侧板30设置在本体10的上表面上,与第一顶板20配合形成用于承载极板部件的承载槽。
[0043]优选地,检测装置还包括承载轨道80,承载轨道80的数量与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同,其中,多个承载轨道80并列等间距设置在10的上表面上,每个承载轨道80均具有与对应的第一凹孔11和第二凹孔12相配合的通孔。
[0044]通过设置承载轨道,在对极板部件进行检测时,通过承载轨道的引导,方便操作人员正确地将极板部件放置在检测装置上,保证触片与导电端子抵接,极板与相应的导电顶柱抵接。
[0045]进一步优选地,导电端子4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41和第二导电端子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检测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顶板70,其中:
[0046]第二顶板70设置在第一顶板20朝向触片的表面上,第一导电端子41直接设置在第一顶板20上,第二导电端子42设置在第二顶板70,当第一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第一触片与第一导电端子41抵接,当第二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第二触片与第二导电端子42抵接,其中,第一触片为第一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的触片,第二触片为第二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的触片。
[0047]通过设置第二顶板,并将导电端子具体设置为分布在各个顶板上的开关,实现了对不同尺寸的极板部件进行分别检测,以准确地调用检测装置上第一导电顶柱60、第二导电顶柱90、第一指示灯LI和第二指示灯L2的个数,对于极板个数较少的极板部件,调用较少的第一导电顶柱60、第二导电顶柱90、第一指示灯LI和第二指示灯L2投入工作状态,反之,调用较多的第一导电顶柱60、第二导电顶柱90、第一指示灯LI和第二指示灯L2投入工作状态,实现了对检测装置工作模式的选择。
[004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只能在检测装置上设置两个顶板和两个导电端子,还可以根据极板部件的实际尺寸类型对顶板和导电端子的数量做具体设计。
[0049]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检测装置中控制器与第一导电顶柱60(或第二导电顶柱90)、第一导电端子41、第二导电端子42、蜂鸣器、第一指示灯LI和第二指示灯L2的连接示意图,图8是根据图7的电路原理图,其中,图8中示意性示出了第一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具有5块极板、第二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具有9块极板,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检测装置的原理为:
[0050]检测装置在工作电压(比如5V)工作,第一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放入本体10上表面,第一触片与第一导电端子41接触通电。则检测装置上前面5组指示灯(对应5个极板)和蜂鸣器处在工作状态,若前5组灯均为绿灯亮,表示均5块极板均与触片接触,第一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合格。若5块极板中不与触片接触的极板对应的指示灯亮红灯,接触的亮绿灯,同时蜂鸣器报警,则第一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不合格。
[0051]第二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放入本体10上表面,第二触片与第二导电端子42接触通电。则检测装置上前面9组指示灯(对应9个极板)和蜂鸣器处在工作状态,若前9组灯均为绿灯亮,表示均9块极板均与触片接触,第二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合格。若9块极板中不与触片接触的极板对应的指示灯亮红灯,接触的亮绿灯,同时蜂鸣器报警,则第二目标尺寸的极板部件不合格。[005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包括极板部件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述内容所提供的任意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
[0053]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快速检测极板与触片是否良好接触、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00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10),具有从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贯穿至所述本体(10)内的多个第一凹孔(11),其中,多个所述第一凹孔(11)等间距并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孔(11)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极板部件的极板间距; 第一顶板(20),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上; 第一导电顶柱(60),所述第一导电顶柱(60)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第一凹孔(11)内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导电顶柱(60),其中,当所述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所述本体 (10)的上表面状态下,所述极板部件的多个极板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导电顶柱(60)抵接; 导电端子(40),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0)上,其中,当所述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所述极板部件的触片与所述导电端子(40)抵接;以及 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本体(10)内,并与所述导电端子(40)和多个所述第一导电顶柱(60)均相连接,用于输出与每个所述极板所处回路的通断状态相对应的检测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10)还具有从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贯穿至所述本体(10)内的多个第二凹孔(12),其中,所述第二凹孔(1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第二凹孔(12)等间距并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孔(12)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极板间距, 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二导电顶柱(90),第二导电顶柱(90)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凹孔(12)的数量相等,每个所述第二凹孔(12)内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导电顶柱(90),所述第二导电顶柱(90)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二凹孔(12)的第一位置和收回于所述第二凹孔(12)的第二位置,其中,当所述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多个所述极板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导电顶柱(90)抵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还与多个所述第二导电顶柱(90)均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 侧板(30 ),设置在所述本体(10 )的上表面上,与所述第一顶板(20 )配合形成用于承载所述极板部件的承载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 承载轨道(80),所述承载轨道(80)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同,其中,多个所述承载轨道(80)并列等间距设置在所述(10)的上表面上,每个所述承载轨道(80)均具有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孔(11)和所述第二凹孔(12)相配合的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顶柱(60)和所述第二导电顶柱(90)的结构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顶柱(60)和所述第二导电顶柱(90)均包括: 弹簧座(61); 封盖(62 ),套设在所述弹簧座(61)周围,并与所述弹簧座(61)配合形成空腔;以及 压缩弹簧(63 ),设置在所述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第二顶板(70 ),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0 )朝向所述触片的表面上, 所述导电端子(40)包括第一导电端子(41)和第二导电端子(42),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20)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70),当第一目标尺寸的所述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第一触片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41)抵接,当第二目标尺寸的所述极板部件处于安放在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状态下,第二触片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42)抵接,其中,所述第一触片为所述第一目标尺寸的所述极板部件的触片,所述第二触片为所述第二目标尺寸的所述极板部件的触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 第一指示灯(LI),所述第一指示灯(LI)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第一指示灯(LI)并列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上,并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以及 第二指示灯(L2 ),所述第二指示灯(L2)的数量与所述第一凹孔(11)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第二指示灯(L2)并列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上,并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指示灯(LI)和所述第二指示灯(L2)为不同颜色的指示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 蜂鸣器,设置在所述本体(10)的上表面上,并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接。
10.一种极板部件的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极板部件;以及` 检测装置,其中,所述检测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
【文档编号】G01R31/02GK203502537SQ20132065353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2日
【发明者】牛冬冬, 王志文, 卢加纳, 黄茂科, 刘红玉 申请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