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孔隙结构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67628阅读:2947来源:国知局
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孔隙结构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储层预测技术,尤其涉及页岩孔隙结构的核磁共振检测方法,属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



背景技术:

页岩属于低孔、特低渗的软弱岩类,岩石中的原生孔隙很少,因此,原岩对页岩气提供的储层空间较少,页岩气运移的通道不畅。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贵州部分页岩中存在大量页岩气,表明这些页岩层中存在大量的次生裂隙。因此,页岩储层中的微观孔隙不仅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空间,同时也是页岩气运移的通道。页岩孔隙结构既影响到孔隙中气体的赋存状态,也极大地影响到孔隙与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正确认识页岩的内部孔隙结构情况,是研究页岩孔隙性、渗透性和页岩气可采性的重要基础,也是页岩储层评价的重要依据。针对岩石孔隙结构情况,前人对相关工作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王家禄等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和CT扫描系统得到岩心的三维孔隙变化,得出了岩心内部的非均质特征以及孔隙的变化。赵杰等、张超谟等和王胜用核磁共振对岩石孔隙结构进行了测量,得出了岩石核磁共振T2与孔隙之间的关系。

核磁共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石油勘探开发、农业、视频等领域,具有试样可重复使用、无损检测、检测速度快等显著优点。与常规的测试手段(如CT扫描、X衍射等)不同,核磁共振技术作为一种岩石物理试验分析检测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测定岩石孔隙中流体的核磁特性,来反映岩石内部不同大小孔隙在数量上和尺度上的变化规律。目前核磁共振主要从饱水状态下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研究,仅能研究孔隙分布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孔隙结构检测方法,以解决目前核磁共振主要从饱水状态下对页岩孔隙结构进行研究,研究角度单一,具有一定局限性,且仅能研究孔隙分布,无法实现裂缝预测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孔隙结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试样加工成高为50毫米、直径为25毫米的圆柱体,依次编号为FC-1,FC-2,FC-3,FC-4,FC-5;

第二步,将试样进行常压饱水12h后取出;

第三步,对饱水下的试样进行核磁共振检测,通过对试样进行CPMG脉冲序列测试,得到自旋回波串的衰减信号,信号是不同大小孔隙内水信号的叠加;利用核磁共振分析系统对自旋回波串信号进行反演后,得到T2谱的分布图、各峰详细信息;

第四步,将试样经离心机处理后,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同第三步一样得到T2谱的分布图、各峰详细信息;

第五步,将第三步和第四步得到的同一试样在饱水和离心下的T2谱放到一个坐标系下进行分析,根据核磁共振原理,对于岩石孔隙中的流体,有三种不同的弛豫机制:1)自由弛豫、2)表面弛豫和3)扩散弛豫,表示为:

式中:T2为通过CPMG序列采集的孔隙流体的横向弛豫时间,T2自由为在足够大的容器中(足够大指大到容器影响可忽略不计)孔隙流体的横向弛豫时间,T2表面为表面弛豫引起的横向弛豫时间,T2扩散为磁场梯度下由扩散引起的孔隙流体的横向弛豫时间。

当采用短TE且孔隙只含饱和流体时,表面弛豫起主要作用,即T2直接与孔隙尺寸成正比:

式中,ρ2为T2表面弛豫率,(S/V)孔隙为孔隙的比表面积。

因此,T2分布图实际上反映了孔隙尺寸的分布:孔隙小,T2小;孔隙大,T2大。在多孔介质中,孔径越大,存在于孔中的水弛豫时间越长;孔径越小,存在于孔中的水受到的束缚程度越大,弛豫时间越短,即峰的位置与孔径大小有关,峰值的大小与对应孔径的多少有关。

第六步,为了更方便的观察各峰的情况,对第五步反演得到的T2谱面积进行分析,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谱的积分面积正比于试样中所含流体的多少,它等于或略小于试样的有效孔隙度,对应孔径的孔隙数量与峰面积的大小有关,通过分析饱水和离心下的试样,其T2谱面积的变化及每个峰所占比例,得知了试样孔隙体积、数量的变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优点是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利用核磁共振T2分布、T2谱面积分析低渗透页岩不同状态下孔隙结构的分布情况,能更加清楚了解到离心后的页岩内部大小孔隙的变化情况,不仅能够检测孔隙分布,还能实现裂缝预测,为今后页岩气储层裂缝预测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各试样不同状态下的T2谱变化图。

图2为实施例的试样FC-1不同状态下的T2谱变化图。

图3为实施例的试样FC-2不同状态下的T2谱变化图。

图4为实施例的试样FC-3不同状态下的T2谱变化图。

图5为实施例的试样FC-4不同状态下的T2谱变化图。

图6为实施例的试样FC-5不同状态下的T2谱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黔北凤参1井页岩岩心试样在饱水和离心状态下进行测试研究,其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按行业标准将试样加工成高为50毫米、直径为25毫米的圆柱体,依次编号为FC-1,FC-2,FC-3,FC-4,FC-5;

第二步,将试样进行常压饱水12h后取出;

第三步,对饱水下的试样进行核磁共振检测,通过对试样进行CPMG脉冲序列测试,得到自旋回波串的衰减信号,信号是不同大小孔隙内水信号的叠加;利用核磁共振分析系统对自旋回波串信号进行反演后,得到T2谱的分布图、各峰详细信息;

第四步,将试样经离心机处理后,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同第三步一样得到T2谱的分布图、各峰详细信息;

第五步,将第三步和第四步得到的同一试样在饱水和离心下的T2谱放到一个坐标系下进行分析,根据核磁共振原理,对于岩石孔隙中的流体,对于孔隙中的流体,有三种不同的弛豫机制:1)自由弛豫、2)表面弛豫和3)扩散弛豫。可表示为:

式中,T2为通过CPMG序列采集的孔隙流体的横向弛豫时间,T2自由为在足够大的容器中(大到容器影响可忽略不计)孔隙流体的横向弛豫时间,T2表面为表面弛豫引起的横向弛豫时间,T2扩散为磁场梯度下由扩散引起的孔隙流体的横向弛豫时间。

当采用短TE且孔隙只含饱和流体时,表面弛豫起主要作用,即T2直接与孔隙尺寸成正比:

式中,ρ2为T2表面弛豫率,(S/V)孔隙为孔隙的比表面积。

因此,T2分布图实际上反映了孔隙尺寸的分布:孔隙小,T2小;孔隙大,T2大。在多孔介质中,孔径越大,存在于孔中的水弛豫时间越长;孔径越小,存在于孔中的水受到的束缚程度越大,弛豫时间越短,即峰的位置与孔径大小有关,峰值的大小与对应孔径的多少有关。

参照图1,各试样核磁共振T2分布图走势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峰图,第一个峰在0.2ms附近,第二个峰在3.5ms附近,第三个峰在152.0ms附近。总体来说,各试样的第二个峰的孔隙度分量较大,第一个峰次之,第三个峰最小,这表明页岩内部的孔隙分布不均,这与孔隙度的分析结果一致。

各试样离心后核磁共振T2分布图发生偏移(左移或者右移),表明了页岩内部孔隙的变化情况,曲线偏移越大,页岩孔隙变化越强烈,孔隙越发育,越易产生破裂。

参照图2和图3,当T<10ms时,T2各峰值离心后孔隙度分量增加明显,当T>10ms时,T2各峰值离心后孔隙度分量有轻微的变小,但两者累加有微弱的降低。究其T<10ms出现增加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方面,由于页岩本身低孔隙、低渗透特性,在饱水过程中并未萌生出新的裂隙;另一方面,页岩内部存在的不同孔隙级别(微孔隙和中孔隙)之间的扩散耦合有关,且扩散耦合对描述孔隙大小的T2分布影响较大。

参照图4,类似地,,究其T>1ms出现增加的原因,有可能是页岩内部存在的不同孔隙级别(中孔隙和宏孔隙)之间的扩散耦合有关。

参照图5和图6,离心后的T2谱各主峰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图5主要体现为微孔隙和中孔隙,图6为宏孔隙,表明页岩在饱水的过程破裂及本身存在的裂隙。

第六步,为了更方便的观察各峰的情况,对第五步反演得到的T2谱面积进行分析,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谱的积分面积正比于试样中所含流体的多少,它等于或略小于试样的有效孔隙度,对应孔径的孔隙数量与峰面积的大小有关,通过分析饱水和离心下的试样,T2谱面积的变化及每个峰所占比例,得知了试样孔隙体积、数量的变化;

参照前人的做法,可以将试样的T2谱中第一和第二个峰视为小尺寸孔隙,第三个峰视为大尺寸孔隙。

附表为不同状态下试样的T2谱面积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饱水和离心状态下的岩样,观察其内部大、小尺寸孔隙所占百分比情况,小尺寸孔隙所占百分比在98.0%~99.1%之间,大尺寸孔隙所占百分比在0.9%~2.0%之间,表明页岩中的小尺寸孔隙占绝大部分。离心后的岩样总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表明岩石内部孔隙分布的差异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