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1301阅读:2540来源:国知局
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称重结构,具体为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属于称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子称重的诞生,使电子秤产品得到广泛普及,特别是单片机技术和电子应变原理的称重传感器在称重领域的应用,使电子衡器更加稳定、准确,显示直观快速,并且突破了传统衡器单一称重概念,发展成为动态称重、过程称重、数据存储/输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的高精度电子天平可以分辨到微克级,而且提高了环境的适应能力。电子衡器产品分类:计重秤,计数秤,条码打印秤,电子台秤,电子吊秤,检重电子秤,大型衡器等。电子秤使用方便、显示快速直观操作简单、计量准确度精度高。

在现有结构中,采用四个平面的接触方式,跨距在托盘的最边上的位置。平面的对平面的接触方式在理论上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很难保证托盘支撑面的水平,这样就会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会出现三点支撑,接着就会出现受力不均的情况。第二种情况全接触,但是传感器橡胶面的边接触,这样就会对传感器产生一个扭转的作用力,进而对传感器精度产生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提出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包括底座和称盘,所述称盘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称盘的下方位于四个角上设有第一加载上压头,所述第一加载上压头通过螺栓与称盘固定连接,所述称盘的内部设有第二加载上压头,所述第二加载上压头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垫块,所述第二加载上压头和第一加载上压头之间设有加载下压头,所述加载下压头与第一加载上压头采用了点接触的型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载上压头与所述加载下压头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到称盘的距离H为12-20mm。

进一步的,所述加载下压头与第一加载上压头采用不同的材料。

作为进一步改进,第一加载上压头采用POM,加载下压头采用不锈钢,如此可以减少摩擦力,其一可以减小放称盘时候的噪声,其二提高传感器精度,从而提升小称盘的称重稳定性和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通过减少了加载称盘到传感器之间的距离H,将其限定在12-20mm,减小了传感器安装不水平对传感器的影响,加载下压头于加载上压头采用了点接触的型式,使托盘支撑面容易保持水平,受力均匀,防止传感器扭转,同时将加载下压头与第一加载上压头设为不同的材质,其一可以减小放称盘时候的噪声,其二提高传感器精度,从而提升小称盘的称重稳定性和精度,对于更小包装的药品实现准确计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载下压头;2、第一加载上压头;3、称盘;4、第二加载上压头;5、垫块;6、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包括底座6和称盘3,所述称盘3位于所述底座6的上方,所述称盘3的下方位于四个角上设有第一加载上压头2,所述第一加载上压头2通过螺栓与称盘3固定连接,所述称盘3的内部设有第二加载上压头4,所述第二加载上压头4与所述底座6之间设有垫块5,所述第二加载上压头4和第一加载上压头2之间设有加载下压头1,所述加载下压头1与第一加载上压头2采用了点接触的型式。

所述第二加载上压头4与所述加载下压头1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且压力传感器到称盘的距离H为12-20mm,所述加载下压头1与第一加载上压头2采用不同的材料上压头采用POM,下压头采用不锈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称重称盘的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减少了加载称盘3到传感器之间的距离H(12-20mm),也就减小了传感器安装不水平对传感器的影响。加载下压头1与第一加载上压头2采用了点接触的型式,加载下压头1与第一加载上压头2采用不同的材料(上压头采用POM,下压头采用不锈钢),如果两者都采用相同材料,误差都比较大,因为同材料比异性材料摩擦力大,摩擦力一旦大,四个传感器就会相互影响传感器精度,和影响使用感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