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气工程的接线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5066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气工程的接线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气工程的接线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无论是家用各类电线的连接还是工厂或办公室的电线连接都是通过钳子或手拧来完成的,连接方式主要是麻花劲、点锡焊接及铆焊等方式,上述的连接方式在连接点处于静止状态时,连接点不易脱落或需接,但其中有一根导线长时间做摇摆运动时,连接点极易脱落或出现需接的现象,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然而确定哪种接线方式不易发生脱落或需接的现象是非常关键,以及确定接线方式的极限使用寿命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没有一种实验装置能够满足进行接线方式的疲劳实验。故此,设计一种用于电气工程的接线实验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弥补和改善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实验范围广泛、实验效果好的一种用于电气工程的接线实验装置,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电气工程的接线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台、电源、负载电灯、低速电机及往复运动装置,往复运动装置包括支撑框架、往复运动齿条框、支撑板及不完全齿轮,支撑板固定于支撑框架底部,不完全齿轮通过齿轮轴安装于支撑板顶部的轴承座上,低速电机的输出轴与不完全齿轮连接,不完全齿轮与往复运动齿条框的齿条啮合,往复运动齿条框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导杆,导杆位于支撑框架的圆孔内;往复运动齿条框左侧的导杆与移动夹持装置连接,移动夹持装置后侧设有固定夹持装置,固定夹持装置固定于实验台上,移动夹持装置包括凹槽底座和球头紧定螺栓,凹槽底座上设有穿线孔,穿线孔下方设有U型槽,U型槽上方设有螺纹孔,球头紧定螺栓与螺纹孔连接,固定夹持装置与移动夹持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的负载电灯与电源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通过固定导线和摆动导线连接,摆动导线与负载电灯连接;固定导线穿过固定夹持装置的穿线孔并通过球头紧定螺栓紧固,摆动导线穿过移动夹持装置的穿线孔并通过球头紧定螺栓紧固;固定导线和摆动导线的连接点位于固定夹持装置与移动夹持装置之间。

所述的固定夹持装置与移动夹持装置的距离为25厘米至30厘米,且移动夹持装置移动至最左端和最右端时与固定夹持装置的横向距离相等。

所述的固定导线和摆动导线的连接点距离固定夹持装置端面的距离为1厘米到2厘米。

所述的负载电灯的数量至少为3个,且与其连接的固定导线和摆动导线的数量相同,其中固定导线为铜芯或铝芯导线,摆动导线分别为铜芯导线、铝芯导线和铜丝束导线,每组固定导线和摆动导线的连接方式不同,其连接方式至少为铜芯与铜芯或铝芯麻花劲连接、铜丝束与铜芯或铝芯麻花劲连接、铜丝束与铜芯或铝芯点锡焊接、铜芯与铜芯或铝芯点锡焊接及铜芯与铜芯或铝芯铆接中的3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实验范围广泛,实验效果好,易于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将各个负载电灯与电源通过固定导线和摆动导线连接成一个封闭电回路,调试两个夹持装置之间导线的长度,夹持各个导线,启动低速电机进行疲劳实验,低速电机驱动往复运动装置完成往复运动,对各个导线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行疲劳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负载电灯的亮度情况,同时通过红外线测温仪器监测各个连接点的温度,并做详细的温度记录,根据实验方案确定导线的摆动次数,当摆动次数达到实验要求时,关闭低速电机,进行数据汇总及分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往复运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各图,一种用于电气工程的接线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台7、电源10、负载电灯9、低速电机6及往复运动装置5,往复运动装置5包括支撑框架501、往复运动齿条框502、支撑板504及不完全齿轮503,支撑板504固定于支撑框架501底部,不完全齿轮503通过齿轮轴安装于支撑板504顶部的轴承座上,低速电机6的输出轴与不完全齿轮503连接,不完全齿轮503与往复运动齿条框502的齿条啮合,往复运动齿条框502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导杆505,导杆505位于支撑框架501的圆孔内;往复运动齿条框502左侧的导杆505与移动夹持装置8连接,移动夹持装置8后侧设有固定夹持装置4,固定夹持装置4固定于实验台7上,移动夹持装置8包括凹槽底座13和球头紧定螺栓11,凹槽底座11上设有穿线孔15,穿线孔15下方设有U型槽14,U型槽14上方设有螺纹孔12,球头紧定螺栓11与螺纹孔12连接,固定夹持装置4与移动夹持装置8结构相同;所述的负载电灯9与电源10一端连接,电源10另一端通过固定导线3和摆动导线1连接,摆动导线1与负载电灯9连接;固定导线3穿过固定夹持装置4的穿线孔15并通过球头紧定螺栓11紧固,摆动导线1穿过移动夹持装置4的穿线孔15并通过球头紧定螺栓11紧固;固定导线3和摆动导线1的连接点2位于固定夹持装置4与移动夹持装置8之间;固定夹持装置4与移动夹持装置8的距离为25厘米至30厘米,且移动夹持装置8移动至最左端和最右端时与固定夹持装置4的横向距离相等;所述的固定导线3和摆动导线1的连接点2距离固定夹持装置4端面的距离为1厘米到2厘米;所述的负载电灯9的数量至少为3个,且与其连接的固定导线3和摆动导线1的数量相同,其中固定导线3为铜芯或铝芯导线,摆动导线1分别为铜芯导线、铝芯导线和铜丝束导线,每组固定导线3和摆动导线1的连接方式不同,其连接方式至少为铜芯与铜芯或铝芯麻花劲连接、铜丝束与铜芯或铝芯麻花劲连接、铜丝束与铜芯或铝芯点锡焊接、铜芯与铜芯或铝芯点锡焊接及铜芯与铜芯或铝芯铆接中的3种。所述的固定夹持装置4和移动夹持装置8之间导线的长度保证移动夹持装置8移动至最左端或最右端时,导线处于绷紧状态。

将各个负载电灯9与电源10通过固定导线3和摆动导线1连接成一个封闭电回路,调试两个夹持装置之间导线的长度,夹持各个导线,启动低速电机6进行疲劳实验,低速电机6驱动往复运动装置5完成往复运动,对各个导线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行疲劳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负载电灯9的亮度情况,同时通过红外线测温仪器监测各个连接点2的温度,并做详细的温度记录,根据实验方案确定导线的摆动次数,当摆动次数达到实验要求时,关闭低速电机6,进行数据汇总及分析。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实验范围广泛,实验效果好,易于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