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对转动检查及轴向游隙测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842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轮对转动检查及轴向游隙测量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器械,更具体地,涉及轮对转动检查及轴向游隙测量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负责铁路货车检修的众多车辆段对于轮对轴承轴向游隙的检测主要有两种方法:(1)方法采用货车滚动轴承轴向游隙测量省力装置,百分表读取游隙数据,但其内部构件和紧固装置容易损坏、工作效率低、人为误差等问题依然未能解决,后期的数据处理和传送依然采取原始的方式。这种方式缺点是采用人工操作,导致工作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人为因素致测量误差,使内部构件和紧固装置容易损坏;(2)方法采用铁路货车轮对轴承轴向游隙测量机,如专利CN201310730116,该设备是液压施力结构,其机构复杂并且不带转动检查功能,成本高维护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轮对转动检查及轴向游隙测量机,能够在一次测量过程中自动精准地完成对轮对踏面的观测和两轴承轴向游隙的测量,降低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测量数据更加精确稳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轮对转动检查及轴向游隙测量机,包括有底架,其中:所述的底架上设有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的第一升降机构上设有转动轮对的转动机构,所述的底架两端设有支撑座,所述的支撑座连接有定位机构,所述的定位机构上设有用于推动轮对的推动机构,所述的推动机构与定位机构之间设有与支撑座连接的用于测量轮对轴向游隙的测量机构。

在底架上设有第一升降机构,在进行检测过程时,当轮对放置在底架上时,第一升降机构用来支撑轮对进行升降。当轮对在第一升降机构的作用下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轮对在转动机构的作用下进行转动,从而对轮对的踏面、轮缘等重要部位的外观检查。在底架两端设有支撑座,支撑座连接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上设有用于检测轮对轴向游隙的推动机构,同时在推动机构与定位机构之间设有与支撑座连接的用于测量轮对轴向游隙大小的测量机构。推动机构推动轮对的同时测量机构与推动机构之间相互搭配来对轴向游隙进行测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定位机构设有与推动机构和测量机构连接的第二台架,所述的第二台架与支撑座之间设有导轨,所述的第二台架与设置在底架上的第二升降机构连接。

定位机构设有的第二台架与支撑座之间通过导轨进行连接,第二台架在第二升降机构的作用下能够沿着导轨在支撑座上进行滑动,从而能够带动与第二台架连接的推动机构和测量机构进行位置变化,从而能够满足在轮对轴向游隙测量过程中推动机构和测量机构对不同高度位置的要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推动机构设有第二推动装置和第三导轨,所述的第二推动装置与设置在第三导轨上的推动板连接,所述的推动板上设有推动轮对轴承外圈的推力杆,所述的推动机构设有与第二升降机构配合工作的定位杆,所述的推动机构设有与定位杆连接的定位开关。

在推动机构上设有第二推动装置以及第三导轨,在第三导轨上设有与第二推动装置连接的能够在第三导轨上进行滑动的推动板。在推动板上设有推力杆,推力杆能够在推动板的作用下进行位移,在推力杆进行位移的过程中能够对轴承外圈施加推力,使轮对轴承外圈移动。为了能够精确的对推动机构在升降过程中进行控制,在推动机构上设有定位杆,定位杆与定位开关连接。当推动机构下降到定位杆接触轴承外圈后,定位开关控制第二升降机构停止下降,具有定位精确的特点。

优选地,所述的推动机构设有第三推动装置和第四导轨,所述的第三推动装置与设置在第四导轨上的拉力板连接,所述的拉力板连接有推动轮对轴承外圈的拉力杆。

第三推动装置连接有设置在第四导轨上的拉力板,拉力板在第三推动装置的作用下能够在第四导轨上进行滑动。在拉力板上设有拉力杆,当拉力杆跟随拉力板在第三推动装置的作用下进行移动时,拉力杆能够对轴承外圈施加拉力,使轴承外圈进行移动。

优选地,测量机构设有与推动机构连接的连接板及设于连接板上的第一推动装置,所述的连接板上设有第一导轨,所述的第一推动装置连接有设于第一导轨上的推进装置,所述的推进装置设有设于第一导轨上的与第一推动装置连接的进给板,所述的进给板上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的第二导轨上设有带有顶针的移动板,所述的顶针与推力杆连接;所述的连接板设有与移动板连接的光栅尺。

测量机构通过连接板与推动机构进行连接,在连接板上设有第一推动装置,第一推动装置能够推动设置在第一导轨上的推进装置进行往复运动。推进装置设有设置在第一导轨上的进给板,进给板能够在第一推动装置的作用下在第一导轨上进行往复运动。在进给板上设有第二导轨,第二导轨上设有带有顶针的移动板,顶针与推力杆连接,顶针能够在推力杆和移动板的作用下接触轴承外圈。为了能够准确测量轴向游隙,在连接板上设有光栅尺,光栅尺能够对移动板的移动量进行准确地测量,进而得到精确的轴承的轴向游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机构设有气缸,所述的气缸通过垫板固装在底架上,所述的垫板上设有定位柱,所述的气缸上设有与定位柱嵌合的定位件;所述的转动机构设置在垫板上。

气缸通过垫板固装在底架上,为了能够保证气缸在升降过程中不会出现转动现象,在垫板上设有定位柱,同时在气缸上设有与定位柱嵌合的定位件。通过定位柱和定位件之间的嵌合来限制气缸在升降转动机构的过程中出现转动机构转动的现象,增强装置整体的的稳定性。

优选地,转动机构设有设于气缸上的台架,所述的台架上设有通过驱动件驱动的主动轮,所述的台架上还设有与主动轮配合转动的从动轮。

转动机构设有台架,通过在台架上设置主动轮及与主动轮进行配合的从动轮,在设有的驱动件驱动主动轮进行转动时,从动轮和轮对的轴也进行转动。这样的设计能够方便的驱动轮对进行转动,从而能够方便的对轮对的踏面、轮缘等重要部位的外观检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架上设有进轮导轨,所述的进轮导轨上设有挡轮机构,所述的挡轮机构设有与进轮导轨连接的第四推动装置,所述的第四推动装置通过推力块与可动连接在进轮导轨上的挡板连接。

在底架上设有便于轮对滚动的进轮导轨,为了能够增强装置的安全性,在进轮导轨上设有挡轮机构,挡轮机构能够在轮对转动过程中对轮对进行限制,防止在检测过程中出现多对轮对进入进轮导轨的现象,同时能够防止轮对在检测过程中滑出进轮导轨而造成安全事故。

优选地,底架上设有推轮机构,所述的推轮机构设有第五推动装置,所述的推轮机构设有与底架连接的转动轴,推动装置通过固装在转动轴上的力臂与转动轴连接,所述的转动轴两端设有推动轮对的推杆。

在底架上设有推轮机构,推轮机构设有的转动轴和推动装置,通过转动轴和推动装置的作用带动推杆进行转动,从而驱动轮对进行移动,能够在检测完成后方便的将轮对驱动从而脱离进轮导轨。

优选地,支撑座上设有与测量机构连接的控制屏。

在支撑座上设有控制屏,控制屏与测量机构进行连接,控制屏能够接收测量机构测得轴向游隙的相关数据,从而能够准确的得出轴向游隙的测量数据,并且能够将测量数据上存到HMIS系统,降低工人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检测、测量过程全程机械化的优点,避免了人工测量中人为操作造成的测量误差。通过设有的机械部件来对轮对进行检查,能够减少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档轮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推轮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第一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定位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推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推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测量机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轮对转动检查及轴向游隙测量机,在底架1两端设有支撑座6,支撑座6在底架1任一端设有两组。在底架1中间部位设有第一升降机构5,第一升降机构5通过垫板54固装在底架1上,第一升降机构5设有的气缸51固装在垫板54上,在垫板54上设有第二台架55。为了能够保证气缸51在对第二台架55进行升降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第二台架55转动的不稳定现象,在气缸51顶杆上设有与顶杆连接的两个定位柱52。定位柱52与设置在垫板54上的定位件53嵌合,能够在气缸51顶杆升降过程中防止顶杆旋转。

如图4所示,在第二台架55上设有主动轮56和从顶轮57,主动轮56通过第一轴承58和带座轴承510固定在第二台架55上,从顶轮57通过第二轴承59和带座轴承510固定在第二台架55上。驱动件512设置在第二台架55里,驱动件512通过链条511驱动主动轮56转动。

如图1所示,支撑座6上设有推动机构9和测量机构10,推动机构9和测量机构10通过设有的第一台架73与支撑座6利用导轨74滑动连接。第一台架73与第二升降机构72的升降杆通过螺母71进行连接。推动机构9和测量机构10均安装在第一台架73上。

推动机构9通过设有的第一台架73与设置在底架1上的第二升降机构72连接,在第二升降机构72的作用下推动机构9能够进行上下移动。

如图6、7所示,推动机构9设有第二推动装置91,在推动机构9上设有定位杆99,当推动机构9在第二升降机构72的作用下进行升降时,定位杆99触碰到轴承外圈并触发定位开关910动作,测量定位机构7停止下降。此时第二推动装置91推动推动板93在第三导轨92上进行滑动。在推动板93上设有推力杆94,进行轴向游隙测试时,第二推动装置91推动推动板93在第三导轨92进行滑动,推动板93推动推力杆94对轮对轴承外圈进行推动。

第二推动装置91和第三推动装置95均采用气动式推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同时又易于控制。

如图8所示,测量机构10设有连接板101,在连接板101上设有第一推动装置102,当推动机构9对轮对轴承外圈进行推动时,第一推动装置102能够推动设置在第一导轨104上的进给板103进行动作。进给板103通过设有的第二导轨105设有移动板106,移动板106上设有顶针107,移动板106通过弹簧108与进给板103连接,在弹簧108的作用下移动板106能够在进给板103滑动复位。

测量机构10与PLC控制器连接,通过PLC控制器排除人为干扰,提高测量精度。

如图1所示,在底架1上设有进轮导轨2,在进轮导轨2上设有挡轮机构3,挡轮机构3设置在进轮导轨2端部和中部。在底架1上设有与挡轮机构3配合工作的推轮机构4。

如图2所示,挡轮机构3设有第四推动装置31及与第四推动装置31连接的推力块32。推力块32与挡板33连接,挡板33与进轮导轨2可动连接,挡板33能够在第四推动装置31和推力块32的作用下进行摆动,到达防止轮对滚出进轮导轨2的目的。

如图3所示,推轮机构4设有第五推动装置44,第五推动装置44与转动轴45通过力臂43连接,转动轴45通过带座轴承42连接在底架1上。在第五推动装置44的作用下,力臂43带动转动轴45进行转动,转动轴45带动推杆41进行摆动,从而达到推动轮对在进轮导轨2上进行滚动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支撑座上设有对射光电开关61,当轮对推入工位时,遮挡对射光电开关61,触发推轮机构4第五推动装置44动作,使推杆41摆起,在挡轮机构3的挡板33和推杆41的共同作用下使轮对停止在适当工位上。

当轮对到位后,如图5所示,第一升降机构5上升将轮对顶起,到位后驱动件512驱动主动轮56进行转动,主转轮56带动轮对转动时,从动轮57配合主转轮56进行转动。此时可对轮对踏面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第一升降机构5下降,进入轴承游隙测量程序。

此时定位机构7在第二升降机构72的带动下下降,当推动机构9的定位杆99触碰到轴承外圈并触发到定位开关910动作后,,定位机构7停止下降。此时第二推动装置91动作,带动推力杆94推动轮对轴承外圈向内移动,同时测量机构10的第一推动装置102动作,带动顶针107触碰轴承外圈端面,通过光栅尺109系统读取轴承外圈内移后的数据。

读数完毕后第二推动装置91动作,带动推力杆94缩回。然后第三推动装置95动作,第三推动装置95设有两个,带动拉力杆98拉动轮对轴承外圈向外移动,通过光栅尺109系统读取轴承外圈外移后的数据。外移读数减内移读数即为轴承游隙数值。游隙数值显示在控制屏8上,并可上传到HMIS系统。读数完毕后第三推动装置95动作,带动拉力杆98缩回,同时测量机构10的第一推动装置102动作,带动顶针107缩回,游隙测量完成。定位机构7上升回位。通过按下在控制屏8设有的推轮指令,推轮机构4的推动装置44动作带动转动轴45将轮对推出工位,完成一对轮对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挡轮机构3升起防止其它轮对进入。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