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力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1207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力试验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力试验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很多产品都要求在材料拉力试验机上做破断拉伸试验,传统的拉力试验机普遍是立式结构,主要由机架、固定设置于机架上的下夹具、移动设置于机架上的上夹具和加载机构组成,加载机构驱动上夹具向上移动实现拉力测试。对于大直径的钢丝绳或其他试验拉力较大的产品,目前没有专门的试验机,而利用传统的拉力试验机,其结构强度无法满足试验需求。

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稳定性较大的力试验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力试验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力试验机,包括:

机架,包括底座和二侧支架,二侧支架分别设置于底座长度方向的两侧;

油缸安装架,包括承载安装架和拉向安装架,拉向安装架设置于承载安装架的左侧,承载安装架包括承载框架和活动承载梁,承载框架设置于底座上,活动承载梁设置于承载框架上;拉向安装架包括固定梁、拉梁、第一顶梁、第二顶梁和二连接杆,拉梁和第二顶梁相互平行,拉梁设置于第二顶梁的右侧且二者之间连接有二连接杆形成一活动安装架,活动安装架移动设置于底座上,第一顶梁移动设置于二侧支架上且与二连接杆可拆卸连接,固定梁固定设置于二侧支架上且位于拉梁和第一顶梁之间;

载荷校验机构,包括第一载荷传感器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第一载荷传感器设置于第一顶梁的右端,第二载荷传感器设置于第二顶梁的右端;

加载油缸,包括第一加载油缸和第二加载油缸,第一加载油缸设置于固定梁上且其输出端与第一载荷传感器连接,第二加载油缸设置于底座上且其输出端与第二载荷传感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第一加载油缸加载时,第一顶梁与二连接杆固定连接,第一加载油缸带动第一顶梁向左移动,第一顶梁带动拉梁向左移动进行试验;第二加载油缸加载时,第一顶梁与二连接杆脱开,第二加载油缸带动第二顶梁向左移动,第二顶梁带动拉梁向左移动进行试验;第一加载油缸和第二加载油缸单独工作互不干扰,可以实现不同量程的试验,而且结构稳定性较大,从而保证试验的精度。

其中,上述的第一加载油缸为2000t油缸,第二加载油缸为600t油缸。

另外,活动承载梁可拆卸式设置于承载框架上,可根据所测试的产品尺寸调整活动承载梁的位置,从而适用于不同尺寸的产品的测试,更加方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

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底座上设置有导轨,拉梁和第二顶梁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滚轮移动设置于导轨上,二连接杆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安装口,第一顶梁通过连接销设置于连接杆的安装口上。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顶梁和连接杆之间通过连接销连接,可快速安装和拆卸,便于试验。

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滚轮和导轨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阻尼层。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阻尼层,降低试验时的噪音。

作为优选的方案,还设置有风冷装置,包括风扇和风扇罩,风扇设置于侧支架上且位于风扇罩内。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风冷装置,试验时降温,避免加载油缸长期运行时过热降低产品寿命。

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底座上还设置有多个消音腔,包括对称设置的二个传导腔室以及与二个传导腔室连接的对撞腔室,传导腔室和对撞腔室的内壁上沿声音的传导方向交错设置有多个吸音板。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消音腔,试验时产生的噪音由传导腔室进入对撞腔室,对撞后相抵消,从而降低噪音;同时,吸音板进一步吸收产生的噪音。

作为优选的方案,还设置有加强固定块,加强固定块分别连接于拉梁和连接杆之间、以及第二顶梁和连接杆之间。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加强固定块,提高活动安装架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第一载荷传感器包括第一载荷安装箱、第一载荷传感器本体和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一载荷安装箱设置于第一顶梁的右端,第一载荷传感器本体设置于第一载荷安装箱内,第一弹性连接件设置于第一载荷传感器本体的表面上;第二载荷传感器包括第二载荷安装箱、第二载荷传感器本体和第二弹性连接件,第二载荷安装箱设置于第二顶梁的右端,第二载荷传感器本体设置于第二载荷安装箱内,第二弹性连接件设置于第二载荷传感器本体的表面上。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载荷传感器本体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二载荷传感器本体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弹性连接件,避免硬性碰撞,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消音腔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1.第一加载油缸,102.第一顶梁,103.第二加载油缸,104.第二顶梁,105.连接杆,106.固定梁,107.拉梁,108.活动承载梁,109.承载框架,110.导轨,111.消音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力试验机,包括:

机架,包括底座和二侧支架,二侧支架分别设置于底座长度方向的两侧;

油缸安装架,包括承载安装架和拉向安装架,拉向安装架设置于承载安装架的左侧,承载安装架包括承载框架109和活动承载梁108,承载框架109设置于底座上,活动承载梁108设置于承载框架109上;拉向安装架包括固定梁106、拉梁107、第一顶梁102、第二顶梁104和二连接杆105,拉梁107和第二顶梁104相互平行,拉梁107设置于第二顶梁104的右侧且二者之间连接有二连接杆105形成一活动安装架,活动安装架移动设置于底座上,拉梁107和第二顶梁104相互平行且拉梁107设置于第二顶梁104的右侧,第一顶梁102移动设置于二侧支架上且与二连接杆105可拆卸连接,固定梁106固定设置于二侧支架上且位于拉梁107和第一顶梁102之间;

载荷校验机构,包括第一载荷传感器和第二载荷传感器,第一载荷传感器设置于第一顶梁的右端,第二载荷传感器设置于第二顶梁的右端;

加载油缸,包括第一加载油缸101和第二加载油缸103,第一加载油缸101设置于固定梁106上且其输出端与第一载荷传感器连接,第二加载油缸103设置于底座上且其输出端与第二载荷传感器连接。

本实施方式相较于现有技术,第一加载油缸101加载时,第一顶梁102与二连接杆105固定连接,第一加载油缸101带动第一顶梁102向左移动,第一顶梁102带动拉梁107向左移动进行试验;第二加载油缸103加载时,第一顶梁102与二连接杆105脱开,第二加载油缸103带动第二顶梁104向左移动,第二顶梁104带动拉梁107向左移动进行试验;第一加载油缸101和第二加载油缸103单独工作互不干扰,可以实现不同量程的试验,而且结构稳定性较大,从而保证试验的精度。

其中,上述的第一加载油缸101为2000t油缸,第二加载油缸103为600t油缸。

另外,活动承载梁108可拆卸式设置于承载框架109上,可根据所测试的产品尺寸调整活动承载梁108的位置,从而适用于不同尺寸的产品的测试,更加方便。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底座上设置有导轨110,拉梁107和第二顶梁104的底部设置有滚轮,滚轮移动设置于导轨上,二连接杆105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六个安装口,第一顶梁102通过连接销设置于连接杆105的安装口上。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顶梁102和连接杆105之间通过连接销连接,可快速安装和拆卸,便于试验。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滚轮和导轨1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阻尼层。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阻尼层,降低试验时的噪音。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还设置有风冷装置,包括风扇和风扇罩,风扇设置于侧支架上且位于风扇罩内。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风冷装置,试验时降温,避免加载油缸长期运行时过热降低产品寿命。

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底座上还设置有六个消音腔111,每个消音腔111包括对称设置的二个传导腔室以及与二个传导腔室连接的对撞腔室,传导腔室和对撞腔室的内壁上沿声音的传导方向交错设置有多个吸音板。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消音腔,试验时产生的噪音由传导腔室进入对撞腔室,对撞后相抵消,从而降低噪音;同时,吸音板进一步吸收产生的噪音。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还设置有加强固定块,加强固定块分别连接于拉梁和连接杆之间、以及第二顶梁和连接杆之间。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增加加强固定块,提高活动安装架的结构强度,进一步保证试验的顺利进行。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第一载荷传感器包括第一载荷安装箱、第一载荷传感器本体和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一载荷安装箱设置于第一顶梁的右端,第一载荷传感器本体设置于第一载荷安装箱内,第一弹性连接件设置于第一载荷传感器本体的表面上;第二载荷传感器包括第二载荷安装箱、第二载荷传感器本体和第二弹性连接件,第二载荷安装箱设置于第二顶梁的右端,第二载荷传感器本体设置于第二载荷安装箱内,第二弹性连接件设置于第二载荷传感器本体的表面上。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载荷传感器本体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弹性连接件,第二载荷传感器本体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弹性连接件,避免硬性碰撞,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