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606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有些传感器在实用过程中会受水汽,温度影响,测试中产生漂移,线性产生失真无法补偿,即使每次测量前标定误差也无法避免,一般的传感器检测设备体积大不便携带,有的不便于操作等。特别是气体分析传感器,针对其精度进行检测的设备十分缺少,因此设计一种便捷的气体分析传感器检测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传感器精度检测不便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包括供气三通,所述供气三通的其中两个接口均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均连接有送检电磁阀,所述送检电磁阀均连接有第一送气管,所述第一送气管上均设有排气三通,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送气管连接有第一分流电磁阀,所述第一分流电磁阀连接有两个第二送气管,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送气管连接有第二分流电磁阀,所述第二分流电磁阀连接有两个第三送气管,所述第三送气管、另一个第二送气管和另一个第一送气管均顺次连接有转子流量计、送气电磁阀、减压阀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均连接有标准气源;

还包括USB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所述第一分流电磁阀、第二分流电磁阀、送气电磁阀和送检电磁阀均通过导线与USB数据采集卡,所述USB数据采集卡通过导线与计算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为PVC管,所述第一送气管、第二送气管和第三送气管为PU管。

优选的,通过第一送气管与转子流量计连接的送检电磁阀为常开直通电磁阀,所述第一分流电磁阀和第二分流电磁阀为三通电磁阀,所述送气电磁阀和另一个所述送检电磁阀为常闭直通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有益效果在于:设备结构简单易于维护,通过多种组份的标准气源供气,能够有效检测气体分析传感器的精度,测量结果可靠,解决了气体分析传感器精度难以检测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的系统框图。

图中:供气三通1、连接管2、排气三通3、第一分流电磁阀4、第一送气管5、第二分流电磁阀6、转子流量计7、送气电磁阀8、减压阀9、进气口10、送检电磁阀11、标准气源12、第二送气管13、第三送气管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检测装置,包括供气三通1,供气三通1与气体分析传感器连接,用于向传感器提供标准气体。

供气三通1的其中两个接口均连接有连接管2,连接管2的另一端均连接有送检电磁阀11,送检电磁阀11均连接有第一送气管5,第一送气管5上均设有排气三通3,排气三通3用于泄压。

其中一个第一送气管5连接有第一分流电磁阀4,第一分流电磁阀4连接有两个第二送气管13,其中一个第二送气管13连接有第二分流电磁阀6,第二分流电磁阀6连接有两个第三送气管14,第三送气管14、另一个第二送气管13和另一个第一送气管5均顺次连接有流量计7、送气电磁阀8、减压阀9和进气口10,进气口10均连接有标准气源12;各个标准气源12内分别存储的气体组份为:20.9%O2+N2、15.9%O2+N2、20.9%O2+10%CO2+N2、15.9%O2+5.1%CO2+N2。标准气源12通过送气管向供气三通1送气,通过电磁阀的开关,使得只有一个标准气源12向供气三通1送气。

连接管2为PVC管,第一送气管5、第二送气管13和第三送气管14为PU管。

还包括USB6501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第一分流电磁阀4、第二分流电磁阀6、送气电磁阀8和送检电磁阀11均通过导线与USB6501数据采集卡连接,USB6501数据采集卡通过导线与计算机连接。气体分析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气体成分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通过标准气源的实际组份与测量值比较从而测定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通过第一送气管5与转子流量计7连接的送检电磁阀11为常开直通电磁阀,第一分流电磁阀4和第二分流电磁阀6为三通电磁阀,送气电磁阀8和另一个送检电磁阀11为常闭直通电磁阀。

实施方式:供气三通1与气体分析传感器连接,用于向传感器提供标准气体,排气三通3用于泄压,标准气源12通过送气管向供气三通1送气,通过电磁阀的开关,使得只有一个标准气源12向供气三通1送气,气体分析传感器将检测到的气体成分传输给计算机,计算机通过标准气源的实际组份与测量值比较从而测定气体分析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