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和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4674阅读:753来源:国知局
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和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仪表测量引压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和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



背景技术:

在诸类仪表中,变送器的应用最广泛、最普遍,变送器大体分为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是过程变量变送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应用范围很广,除了可用于压力、差压测量之外,还可用于流量、液位、比重等其他参数测量。

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单从名词上讲测量的是压力和两个压力的差,但它们间接测量的参数是有很多的。如压力变送器,除测量压力外,它还可以测量设备内的液位。在常压容器测量液位时,需用一台压变即可。当测量受压容器液位时,可用两台压变,即测量下限一台,测量上限一台,它们的输出信号可进行减法运算,即可测出液位,一般选用差压变送器。在容器内液位与压力值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可以用来测量介质的密度。

通常过程生产线上,在工艺流程各关键部位必须设置压力变送器,如在生产线首端、末端,各级预热器的顶部和底部,各次风管和冷却机各室等,以监控工艺正常运行。

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要求每周检查一次,每个月检验一次,主要是清除仪器内的灰尘,对电器元件认真检查,对输出的电流值要经常校对,压力变送器和差压变送器内部是弱电,一定要同外界强电隔开。

现有的常规变送器取样管路中,取源阀在取源压力容器或压力管道时采用焊接式截止阀,就近安装在压力部件所在地,通过引压仪表管把压力(或差压)引到变送器小室或变送器保护箱中,在变送器前安装一个仪表阀,仪表阀多采用外螺纹针形阀和/或外螺纹三阀组,排污阀采用焊接式截止阀。当变送器需校验或检修时,采取的安全措施步骤为:首先关闭取源阀,再关闭仪表阀,最后打开排污阀。之后就可按任务要求校验变送器或检修变送器。

通常,变送器取样管路较长,尤其是取源阀和仪表阀之间距离较远。取源阀安装在压力部件所在地,每次工作都需到现场关闭取源阀,工作结束需重新打开取源阀。取源阀受设备的限制一般安装位置都较差,操作取源阀大多需架设脚手架等辅助措施,工作量大而且取源阀多次操作容易导致内漏,降低取源阀的使用寿命,影响取源阀甚至整个变送器取样管路的运行与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变送器取样管路存在的校验变送器或检修变送器时工作量大、操作复杂,取样管路使用寿命低等缺陷,提供一种变送器取样系统,该变送器取样系统通过在第一取源阀和仪表阀之间增设第二取源阀,当变送器需要校验或检修时,原本需要第一取源阀的操作均可由第二取源阀的操作替代,大大降低了校验或检修变送器的工作量,简化了校验或检修变送器的操作复杂度,并有效延长了第一取源阀的使用寿命,便于整个变送器取样管路的运行与维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该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包括:压力部件、与所述压力部件连通的引压管以及通过带有仪表阀的引压支管与所述引压管连通的压力变送器,其中,在所述引压管上沿着所述引压管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取源阀、第二取源阀和排污阀,所述引压支管与所述引压管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取源阀和排污阀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取源阀靠近所述引压支管与所述引压管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压力部件为压力容器或压力管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取源阀、所述第二取源阀和所述排污阀均为截止阀,所述仪表阀为外螺纹针型阀。

优选地,所述第二取源阀和所述引压支管与所述引压管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取源阀和所述引压支管与所述引压管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的1/300-1/6。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该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包括:压力部件、设置于所述压力部件上的差压发生装置、与所述压力部件连通的正压引压管和负压引压管以及分别通过带有正压阀的正压引压支管和带有负压阀的负压引压支管与所述正压引压管和所述负压引压管连通的差压变送器,

其中,在所述正压引压管上沿着所述正压引压管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正压取源阀、第二正压取源阀和正压排污阀,所述正压引压支管与所述正压引压管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和正压排污阀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靠近所述正压引压支管与所述正压引压管的连接处;

在所述负压引压管上沿着所述负压引压管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负压取源阀、第二负压取源阀和负压排污阀,所述负压引压支管与所述负压引压管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和负压排污阀之间,并且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靠近所述负压引压支管与所述负压引压管的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差压发生装置为流量测量装置或液位测量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第二正压取源阀、正压排污阀、第一负压取源阀、第二负压取源阀和负压排污阀均为截止阀,所述正压阀和所述负压阀中间设置有平衡阀,所述正压阀、所述负压阀和所述平衡阀相互连通,共同构成三阀组。

优选地,所述三阀组为外螺纹三阀组,所述正压阀和所述负压阀分别与所述差压变送器的正压端接口和负压端接口相连。

优选地,所述正压引压支管与所述正压引压管的连接处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与所述负压引压管的连接处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和所述正压引压支管与所述正压引压管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与所述负压引压管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各自为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和所述正压引压支管与所述正压引压管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的1/100-1/6和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与所述负压引压管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的1/100-1/6。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不需要频繁操作第一取源阀,而用第二取源阀代替,操作方便简单、工作量小、安全性好。

(2)第二取源阀与变送器有直观的对应关系,不会关错阀门,避免误操作;

(3)第二取源阀发生内漏时可以通过关闭第一取源阀,无需停止整个系统运行,便能得到及时检修,降低非正常停运的发生概率。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压力部件 2、第一取源阀 21、第一正压取源阀

22、第一负压取源阀 3、引压管 31、正压引压管

32、负压引压管 4、仪表阀 41、正压阀

42、负压阀 43、平衡阀 5、排污阀

51、正压排污阀 52、负压排污阀 61、压力变送器

62、差压变送器 7、差压发生装置 8、第二取源阀

81、第二正压取源阀 82、第二负压取源阀 9、引压支管

91、正压引压支管 92、负压引压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压力部件1、与所述压力部件连通的引压管3以及通过带有仪表阀4的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连通的压力变送器61,在所述引压管3上沿着所述引压管3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取源阀2、第二取源阀8和排污阀5,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排污阀5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取源阀8靠近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压力部件1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为各种过程控制中使用的承压设备或工艺管路,例如所述压力部件1可以为压力容器或压力管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压力部件1内的物料可以是液体型或气态流体型的过程流体,例如可以是液体、气体和蒸汽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压力变送器61用于将测压元件传感器感受到的气体、液体等物理压力参数转变成标准的电信号(如4-20mA DC等),以供给指示报警仪、记录仪、调节器等二次仪表进行测量、指示和过程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第一取源阀2直接安装在被测对象压力部件1的检测点处,直接控制压力部件1内的物料进入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压力变送器61的第一个阀门,其用途是防止压力部件1溅漏、堵塞和切断压力部件1内物料的通路。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用于将所述压力部件1内的压力传递到所述压力变送器61上,是连接工艺参数测量点至压力变送器61的连接管路,并且可以把所有的检测点和压力变送器61连接成完整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保证整个系统内的物料顺畅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的材质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根据所述压力部件1内待测物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操作条件进行选择耐高温材料、耐低温材料、耐高压材料和耐腐蚀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当所述待测物料为黏性液体和/或泥浆时,易造成管路堵塞,当所述待测物料为溶剂和/或有腐蚀性的物质时,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易被腐蚀。通常,当所述压力部件1内待测物料为温度和压力均较高的液态流体、气态流体或蒸汽时,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的材质可以采用1Cr18Ni9Ti不锈钢,如果待测物料对1Cr18Ni9Ti不锈钢有腐蚀性,所述引压管3和引压支管9的内壁表面优选采用316L不锈钢或采用化学密封,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待测物料与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的管壁的发生反应,从而起到保护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延长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的使用寿命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的规格型号没有特别的限定,只要可以保障所述待测物料得以在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内顺畅流动即可,具体可以根据所述压力部件1内待测物料的性质进行常规选择。例如,当所述压力部件1内待测物料为温度和压力均较高的液态流体、气态流体或蒸汽时,所述第一取源阀2和所述压力部件1之间通过取样短管连接,所述取样短管的规格型号可以为或当所述第一取源阀2和所述引压管3之间通过连接管连接时,所述连接管的规格型号可以为和中的一种;所述第一取源阀2至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之间的引压管3以及所述引压支管9的规格型号可以为和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的弯制可以采用冷弯工艺,用专用煨管器煨弯,优选一次成型,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弯制成型后,优选无裂纹和凹陷;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切断时可以使用专用割管刀,切断后的管口优选光滑无毛刺。

根据本实用新型,为了维护方便以及保护所述压力变送器61,通常,所述压力变送器61需要安装于室内或其他便于施工检测的位置,与所述压力部件1的距离较远,所述压力部件1上的取压点至所述压力变送器61之间的引压管3和引压支管9的管路总长度可以为3-150m,对于低压或微压物料,所述引压管3和引压支管9的管路总长度最长不超过50m,其它压力物料最长不超过150m,并且所述引压支管9的长度最长不大于0.5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仪表阀4用来改变所述引压支管9的通路断面和所述引压支管9内物料流动方向,控制引压支管9内物料与所述压力变送器61中的测压元件传感器的导通或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排污阀5用于将所述引压管3内的多余的物料排放干净,以免影响所述压力变送器61的正常测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取源阀2、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所述排污阀5在所述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起到切断物料、清除引压管的杂质或在变送器校验时释放尽引压管中的余压以及检验所述第二取源阀8是否关闭严密不存在内漏现象,以保证拆除所述仪表阀4时的安全的重要作用,需要满足当阀门关闭时,强制密封面不泄漏,因此,所述第一取源阀2、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所述排污阀5均优选为截止阀。所述第一取源阀2、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所述排污阀5的安装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焊接式安装法。

优选地,为了承受在操作所述第二取源阀8时产生对所述引压管3的附加扭力,所述第二取源阀8可以采取加装包箍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所述第二取源阀8的安装更加牢固。

优选地,所述仪表阀4为外螺纹针型阀,所述外螺纹针型阀的阀杆的螺纹在阀体的外表面,可以保护所述阀杆不受物料侵蚀,便于润滑,此外,所述外螺纹针型阀的阀形为螺纹状,所述外螺纹针型阀的阀芯为尖锐的圆锥体,使用时可以牢靠固定入阀座,更有利于所述仪表阀4和所述压力变送器61的配合使用。

现有技术中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当所述压力变送器61需要校验或检修时,采取的压力部件1与压力变送器61的隔离操作步骤为:首先关闭第一取源阀2,然后关闭仪表阀4,之后打开排污阀5,待排污结束,即可按任务要求完成所述压力变送器61的校验或检修。所述第一取源阀2安装在所述压力部件1的压力测点位置,与所述压力变送器61距离较远,且所述第一取源阀2由于受所述压力部件1的安装位置限制,对所述第一取源阀2进行操作时大多需要搭设脚手架等辅助设施,工作量大,此外,所述第一取源阀2经过多次反复操作时易造成内漏,影响系统的后期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在所述引压管3上沿着所述引压管3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上还设置有第二取源阀8,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排污阀5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取源阀8靠近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这样,当所述压力变送器61需要校验或检修时,采取的压力部件1与压力变送器61的隔离操作步骤可以为:首先关闭第二取源阀8,然后关闭仪表阀4,之后打开排污阀5,待排污结束,即可按任务要求完成所述压力变送器61的校验或检修,整个过程中无需对第一取源阀2进行操作。由于所述第二取源阀8靠近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相对于对所述第一取源阀2进行操作,对第二取源阀8进行操作可以大大减少施工量、降低操作难度,并且所述第二取源阀8与所述压力变送器61具有直观的对应关系,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此外,当所述第二取源阀8发生内漏时,可以先关闭所述第一取源阀2,再对所述第二取源阀8进行检修,而不必迫使整个所述压力部件1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停止运行再进行检修,进一步保障了所述压力部件1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避免了所述压力部件1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的非正常停运。

优选情况下,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第一取源阀2和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的1/300-1/6,即使所述第二取源阀8尽量靠近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对所述第二取源阀8的操作难度和工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如图2所示,该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包括:压力部件1、设置于所述压力部件1上的差压发生装置7、与所述压力部件连通的正压引压管31和负压引压管32以及分别通过带有正压阀42的正压引压支管91和带有负压阀42的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和所述负压引压管32连通的差压变送器62,

其中,在所述正压引压管31上沿着所述正压引压管31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正压取源阀21、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正压排污阀51,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正压排污阀51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靠近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

在所述负压引压管32上沿着所述负压引压管32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负压取源阀22、第二负压取源阀82和负压排污阀52,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和负压排污阀52之间,并且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靠近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差压变送器62用于测量所述压力部件1中处于不同截面的物料的压力差,并通过数据的转换将测量的差压值转换成标准的电信号(如4-20mA DC等),以供给指示报警仪、记录仪、调节器等二次仪表进行测量、指示和过程调节。所述差压变送器62与一般的压力变送器61不同的是所述差压变送器62具有2个压力接口,所述差压变送器62一般分为正压端和负压端,所述差压变送器62正压端的压力值大于负压段压力值时才能测量。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压力部件1上设置有差压发生装置7。当充满所述压力部件1的物料流经所述差压发生装置7时,物料的流速将在所述差压发生装置7处形成局部收缩,因而流速增加,静压力降低,于是在所述差压发生装置7前后便产生了压力差。物料流量愈大,产生的压差愈大,这样可依据压力差来衡量流量的大小。压力差的大小不仅与流量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当选择的压力发生装置7不同或压力部件1内物料的物理性质(密度、粘度)不同时,在同样大小的流量下产生的压力差也是不同的。因此,使所述差压变送器62得以测量压力部件1内物料的流量、液位以及压力部件内的阻力(即两个测量位点的压力降)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差压发生装置7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任意一种差压测量装置,只要可以使压力部件1的物料在流经所述差压发生装置7的前后,物料压力发生变化即可,例如,所述差压发生装置7可以为流量测量装置或液位测量装置等差压测量装置。

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与所述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相似,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分别直接安装在被测对象压力部件1上差压发生装置前后的两个检测点处,直接控制压力部件1内的物料进入所述正压引压管31、所述负压引压管32和所述差压变送器61的第一个阀门,其用途是防止压力部件1溅漏、堵塞和切断压力部件1内物料的通路。

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与所述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相似,所述正压引压管31、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所述负压引压管32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分别用于将所述压力部件1内流经所述差压发生装置7前后的检测位点处的压力分别传递到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正压端和负压端处,是连接工艺参数测量点至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连接管路,并且可以把所有的检测点和所述差压变送器62连接成完整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保证整个系统内的物料顺畅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正压引压管31和所述负压引压管32、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的材质和规格型号的选取以及弯制方法分别与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的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相同,在本文的前述部分已经进行了描述,此处不再详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为了维护方便以及保护所述差压变送器62,通常,所述差压变送器62需要安装于室内或其他便于施工检测的位置,与所述压力部件1的距离较远,所述压力部件1上的正、负压取压点至所述差压变送器62之间的正压引压管31和正压引压支管91、负压引压管32和负压引压支管92的管路总长度可以为3-50m,对于低压或微压物料,所述正压引压管31和正压引压支管91、负压引压管32和负压引压支管92的管路总长度最长不超过30m,其它压力物料最长不超过50m,并且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负压引压支管92的长度各自最长不大于0.5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正压阀41用来改变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的通路断面和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内物料流动方向,控制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内物料与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正压端接口的导通或断开;所述负压阀42用来改变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的通路断面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内物料流动方向,控制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内物料与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负压端接口的导通或断开。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正压阀41和所述负压阀42中间设置有平衡阀43,所述正压阀41、所述负压阀42和所述平衡阀43相互连通,共同构成三阀组。所述三阀组的开启操作步骤为:先打开平衡阀43,再依次打开正压阀41、负压阀42,最后关闭平衡阀43;所述三阀组的关闭操作步骤为:先打开平衡阀43,再依次关闭正压阀41、负压阀42。首先开启正压阀41这一项的前提是在确认所述平衡阀43已经打开的情况下,这样该测量点的偏高压部分就已经被同时输送到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正、负压测量室中,开启负压阀42,负压测量室中的压力下降至负压端接口压力,从而保证了开启正压阀41和负压阀42时始终不会对敏感原件造成单向的压力冲击。

所述三阀组的种类没有特别地限定,可以为本领域常规的三阀组。优选情况下,所述三阀组为外螺纹三阀组,所述外螺纹三阀组中的正压阀41、负压阀42和平衡阀43中的阀杆的螺纹在阀体的外表面,可以保护所述阀杆不受物料侵蚀,便于润滑,此外,所述外螺纹三阀组中的正压阀41、负压阀42和平衡阀43阀形为螺纹状,所述外螺纹三阀组中的正压阀41、负压阀42和平衡阀43的阀芯为尖锐的圆锥体,使用时可以牢靠固定入阀座,更有利于所述三阀组和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配合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所述正压排污阀51和所述负压排污阀52分别用于将所述正压引压管31和所述负压引压管32内的多余的物料排放干净,以免影响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正常测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所述正压排污阀51和所述负压排污阀52在所述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分别与由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中的所述第一取源阀2、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所述排污阀5相同,因此对于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所述正压排污阀51和所述负压排污阀52的选取和安装方法在本文的前述部分已经进行了描述,此处不再详述。

优选地,为了承受在操作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时产生对所述正压引压管31和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附加扭力,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可以采取加装包箍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的安装更加牢固。

现有技术中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所述差压变送器62需要校验或检修时,采取的压力部件1与差压变送器62的隔离操作步骤为:首先分别关闭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第一负压取源阀22,然后打开平衡阀43,再依次关闭正压阀41、负压阀42,之后分别打开正压排污阀51和负压排污阀52,待排污结束,没有内漏情况下即可按任务要求完成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校验或检修。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第一负压取源阀22安装在所述压力部件1的差压发生装置前后的两个压力测点位置,与所述差压变送器62距离较远,且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第一负压取源阀22由于受所述压力部件1的安装位置限制,对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第一负压取源阀22进行操作时大多需要搭设脚手架等辅助设施,工作量大,此外,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第一负压取源阀22经过多次反复操作时易造成内漏,影响系统的后期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图2所示,在所述正压引压管31上沿着所述正压引压管31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上还设置有第二正压取源阀81,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正压排污阀51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靠近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在所述负压引压管32上沿着所述负压引压管32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上还设置有第二负压取源阀82,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和负压排污阀52之间,并且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靠近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这样,当所述差压变送器62需要校验或检修时,采取的压力部件1与差压变送器62的隔离操作步骤可以为:首先分别关闭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第二负压取源阀82,然后打开平衡阀43,再关闭正压阀41、负压阀42,之后分别打开正压排污阀51和负压排污阀52,待排污结束,没有内漏情况下即可按任务要求完成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校验或检修,整个过程中无需对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进行操作。由于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第二负压取源阀82各自靠近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相对于对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进行操作,对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第二负压取源阀82进行操作可以大大减少施工量、降低操作难度,并且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第二负压取源阀82与所述差压变送器62具有直观的对应关系,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此外,当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或第二负压取源阀82发生内漏时,可以先关闭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或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再对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或第二负压取源阀82进行检修,而不必迫使整个所述压力部件1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停止运行再进行检修,进一步保障了所述压力部件1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避免了所述压力部件1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的非正常停运。

优选情况下,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各自为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的1/100-1/6和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的1/100-1/6,即使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各自尽量靠近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对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的操作难度和工作强度。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系统包括:压力部件1、与所述压力部件连通的引压管3以及通过带有仪表阀4的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连通的压力变送器61,在所述引压管3上沿着所述引压管3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取源阀2、第二取源阀8和排污阀5,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排污阀5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取源阀8靠近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所述引压管3和所述引压支管9为1Cr18Ni9Ti无缝不锈钢管。所述第一取源阀2和所述压力部件1之间通过取样短管连接,所述取样短管的规格型号为所述第一取源阀2至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之间的引压管3以及所述引压支管9的规格型号为所述第一取源阀2、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所述排污阀5均为焊接式截止阀,且所述第二取源阀8采取加装包箍的方式焊接,所述仪表阀4为外螺纹针型阀。所述压力部件1上的取压点至所述压力变送器61之间的引压管3和引压支管9的管路总长度为150m,所述引压支管9的长度为0.3m,所述第二取源阀8和所述引压支管9与所述引压管3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为0.5m。当所述压力变送器61需要校验或检修时,采取的压力部件1与压力变送器61的隔离操作步骤为:首先关闭第二取源阀8,然后关闭仪表阀4,之后打开排污阀5,待排污结束,即可按任务要求完成所述压力变送器61的校验或检修,整个过程中无需对第一取源阀2进行操作。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包括:压力部件1、设置于所述压力部件1上的差压发生装置7、与所述压力部件连通的正压引压管31和负压引压管32以及分别通过带有正压阀42的正压引压支管91和带有负压阀42的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和所述负压引压管32连通的差压变送器62,其中,在所述正压引压管31上沿着所述正压引压管31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正压取源阀21、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正压排污阀51,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正压排污阀51之间,并且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靠近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在所述负压引压管32上沿着所述负压引压管32内物料流动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负压取源阀22、第二负压取源阀82和负压排污阀52,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和负压排污阀52之间,并且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靠近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所述正压引压管31和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所述负压引压管32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均为1Cr18Ni9Ti无缝不锈钢管。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和所述压力部件1之间通过正压取样短管和负压取样短管连接,所述正压取样短管和负压取样短管的规格型号为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至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之间的正压引压管31和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以及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至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之间的负压引压管32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的规格型号为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第一负压取源阀22、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所述正压排污阀51和所述负压排污阀52均为焊接式截止阀,且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均采取加装包箍的方式焊接,所述外螺纹三阀组中的正压阀41、负压阀42和平衡阀43相互连通,所述正压阀41与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正压端接口相连,所述负压阀42与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负压端接口相连。所述压力部件1上的正、负压取压点至所述差压变送器62之间的正压引压管31和正压引压支管91、负压引压管32和负压引压支管92的管路总长度为50m,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负压引压支管92的长度各自为0.3m。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1的连接处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所述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所述正压引压支管91与所述正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负压取源阀82和所述负压引压支管92与所述负压引压管32的连接处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各自距离为2m。当所述差压变送器62需要校验或检修时,采取的压力部件1与差压变送器62的隔离操作步骤为:首先分别关闭第二正压取源阀81和第二负压取源阀82,然后打开平衡阀43,再依次关闭正压阀41、负压阀42,之后分别打开正压排污阀51和负压排污阀52,待排污结束,没有内漏情况下即可按任务要求完成所述差压变送器62的校验或检修,整个过程中无需对所述第一正压取源阀21和所述第一负压取源阀22进行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变送器取样取样系统和差压变送器取样系统通过在引压管和仪表阀之间增设第二取源阀,当变送器需要校验或检修时,原本需要第一取源阀的操作均可由第二取源阀的操作替代,大大降低了校验或检修变送器的工作量,简化了校验或检修变送器的操作复杂度,并有效延长了第一取源阀的使用寿命,便于整个变送器取样管路的运行与维护。并且所述第二取源阀与所述仪表变送器具有直观的对应关系,可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此外,当所述第二取源阀发生内漏时,可以先关闭所述第一取源阀,再对所述第二取源阀进行检修,而不必迫使整个所述压力部件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停止运行再进行检修,进一步保障了所述压力部件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效避免了所述压力部件所在的过程控制系统的非正常停运。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技术特征以任何其它的合适方式进行组合,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