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9053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翘板开关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



背景技术:

翘板开关也称船形开关、跷板开关、IO开关、电源开关,其结构与钮子开关相同,只是把钮柄换成船形。船形开关常用作电子设备的电源开关,其触点分为单刀单掷和双刀双掷等几种,有些开关还带有指示灯。传统的翘板开关装配完成后需要进行测试,测试需要人工手动操作的话,非常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出一种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以提高检测的效率。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包括箱体、翘板开关安装架、两个拨动块和两个推动杆;所述翘板开关安装架固定安装在箱体的内室内并设置有一个固定安装在翘板开关的安装孔,所述翘板开关倒置并固定插接在安装孔内;所述推动杆的底部安装在内室内,顶部连接拨动块并带动拨动块上下移动,所述两个拨动块位于翘板开关的底部并且设置在翘板开关的左右两侧,所述拨动块在移动时接触并带动翘板开关来回拨动。

上述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中,所述拨动块的结构包含有导轮和导轮安装座,所述导轮的外圆面与翘板开关滚动接触,所述导轮安装在导轮安装座上并可旋转。

上述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中,所述导轮的结构为轴承。

上述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中,还包括推动气缸,所述推动气缸位于箱体的底部,并控制推动杆上下移动。

上述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中,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含有固定板和一个限位器,所述固定板固定安装在内室中,所述翘板开关安装架安装在固定板上并可上下移动,所述限位器用于固定翘板开关安装架相对于固定板上的移动位置。

上述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中,还包括螺钉,所述导轮安装座设置有一个横向的腰型孔,所述螺钉穿过腰型孔后与推动杆相连。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其有益效果是,代替人工进行检测,检测效果更高,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中1为箱体、2为翘板开关安装架、3为拨动块、4为推动杆、5为内室、6为安装孔、7为翘板开关、8为导轮、9为导轮安装座、10为推动气缸、11为固定板、12为限位器、13为螺钉、14为腰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包括箱体1、翘板开关安装架2、两个拨动块3和两个推动杆4;所述翘板开关安装架2固定安装在箱体1的内室5内并设置有一个固定安装在翘板开关7的安装孔6,所述翘板开关7倒置并固定插接在安装孔6内;所述推动杆4的底部安装在内室5内,顶部连接拨动块3并带动拨动块3上下移动,所述两个拨动块3位于翘板开关的底部并且设置在翘板开关的左右两侧,所述拨动块3在移动时接触并带动翘板开关7来回拨动。

所述拨动块3的结构包含有螺钉13、导轮8和导轮安装座9,所述导轮8的外圆面与翘板开关7滚动接触,所述导轮8安装在导轮安装座9上并可旋转。所述导轮安装座9设置有一个横向的腰型孔14,所述螺钉13穿过腰型孔14后与推动杆4相连,所述导轮8的结构为轴承,设计轴承结构的导轮,从而在导轮的移动的时候不会碰上翘板开关,而且更有利于翘板开关7摆动。另外通过腰型孔14的结构可以设置导轮8的横向的位置从而可以摆动不同大小的翘板开关7。

上述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中,还包括推动气缸10,所述推动气缸10位于箱体1的底部,并控制推动杆4上下移动。

上述的翘板开关检测固定支架装置中,还包括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含有固定板11和一个限位器12,所述固定板11固定安装在内室5中,所述翘板开关安装架2安装在固定板11上并可上下移动,所述限位器12用于固定翘板开关安装架2相对于固定板11上的移动位置。

使用时,将翘板开关7倒扣在安装孔6上,第一步,通过左侧的推动气缸10控制与其连接的导轮8向上移动,然后该导轮8接触并控制翘板开关7向左侧摆动,同时右侧的推动气缸10控制与其连接的导轮8向下移动;第二步,通过右侧的推动气缸10控制与其连接的导轮8向上移动,然后该导轮8接触并控制翘板开关7向右侧摆动,同时左侧的推动气缸10控制与其连接的导轮8向下移动;第三步,依次循环。此结构无需人工手工操作,工作效率高,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