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器小碟外径测量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3690发布日期:2018-06-28 04:09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振器小碟外径测量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减震器检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器小碟外径测量检具。



背景技术:

减振器壳体160尺寸的小碟是减振器装配过程中的轴承档公差较紧尺寸,关系到产品整体扭振性能指标的好坏,但由于轴承档存在退拔,工作中扭振块往盖板面上窜动,造成多数产品有盖板焊接处开裂,使产品为失效件。目前,测量160尺寸的减震器小蝶通常采用公法线千分尺,但存在在线测量繁烦,不方便的问题,且不同的人测量时端得平稳程度不同,造成测量数值不准确,最主要的是160尺寸的退拔难以测量,若有问题的部分产品流入到减震器成产厂家,使最终产品失效,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急需一种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和再现性较好的减振器小碟外径测量检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现有的160尺寸的减震器小碟外径尺寸测量不准确,测量步骤繁琐不方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振器小碟外径测量检具,具有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和再现性较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减振器小碟外径测量检具,包括检具主体、检具副体、移动测头压板、移动测头和内径千分表,所述检具副体固定在所述检具主体的一端,所述移动测头压板设置在所述检具主体上,所述移动测头压板与所述检具主体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测头固定在所述移动测头压板上,所述内径千分表穿过所述检具副体,所述内径千分表固定在所述检具副体上,所述内径千分表底端固定有所述内径千分表测头,所述内径千分表测头和所述移动测头的方向相对。

优选的,所述检具主体上设有腰形孔,所述移动测头压板上设有第二六角螺钉,所述移动测头压板通过穿过所述腰形孔的所述第二六角螺钉与所述检具主体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检具副体上设有通孔,所述内径千分表穿过所述通孔。

优选的,所述检具副体上还设有第一六角螺钉,所述检具主体和所述检具副体通过所述第一六角螺钉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测头压板上设有紧定螺钉,所述移动测头通过所述紧定螺钉固定在所述移动测头压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径向测量转换到垂直方向测量读数的构思,采用内径量表测量型腔外径的方案,其测量的精度高,重复性、再现性较好。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剖面图;

图中标记为:1、检具主体;11、腰形孔;2、检具副体;21、通孔;22、第一六角螺钉;3、移动测头压板;31、第二六角螺钉;32、紧定螺钉;4、移动测头;5、内径千分表;51、内径千分表测头;6、减震器壳体;61、减振器小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减振器小碟外径测量检具,包括检具主体1、检具副体2、移动测头压板3、移动测头4和内径千分表5,检具副体2固定在检具主体1的一端,移动测头压板3设置在检具主体1上,检具主体1上设有腰形孔11,移动测头压板3上设有第二六角螺钉31,移动测头压板3通过穿过腰形孔11的第二六角螺钉31与检具主体1活动连接,移动测头压板3上设有紧定螺钉32,移动测头4通过紧定螺钉32固定在移动测头压板3上,检具副体2上设有通孔21,内径千分表5通过通孔21穿过检具副体2,内径千分表5固定在检具副体2上,内径千分表5底端固定有内径千分表测头51,内径千分表测头51和移动测头9的方向相对。

具体的,检具副体2上还设有第一六角螺钉22,检具主体1和检具副体2通过第一六角螺钉22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方式:将检具主体1左侧的移动测头压板3通过穿过检具主体1上腰形孔11的第二六角螺钉31进行连接,先不压紧,便于后面的调整,移动测头压板3下方的移动测头4由紧定螺钉32压紧,检具主体1右侧的检具副体2通过第一六角螺钉22将其进行连接,暂不压紧,将内径千分表5置于检具主体1与检具副体2形成的通孔21内,然后再将第一六角螺钉22调整压紧,拿出要检测的减振器标样,将检具垂直放置于减振器的上方,检具主体1下表面水平置于减振器小蝶61表面上,并将内径千分表测头51与移动测头4放置于减振器小碟61外径直径方向上,调整移动测头4位置,检查各部位后无间隙后,调紧各处螺钉,并进行读数,当内径千分表5读数为设定值时,紧上各相关的调节螺钉后,重新进行读数,调整内径千分表5读数为设定值,当读数保持一致时,就可进行减振器小碟61的外径检测,放上待测的减震器,调整内径千分表测头51,内径千分表5进行读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