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7197发布日期:2019-06-13 13:34阅读:1219来源:国知局
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试验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吸引导管是呼吸道内使用的吸引气管支气管分泌物的带有机器端和病人端的软性管身,在医疗器械内,属于一项重要的设备,病人使用过的吸引气管包括一次性使用与重复使用两种类型;检验真空控制装置释放真空的有效性是其吸引导管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故我们设计了一种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包括真空泵,真空泵的进气口固定连接流量计的出气口,流量计的进气口固定连接外螺纹管的左端,外螺纹管的右端开设凹槽,凹槽与外螺纹管中心线共线,凹槽的左侧固定安装环形橡胶垫,外螺纹管外周的右端螺纹安装内螺纹管,内螺纹管外周的右端开设上下对称的通孔,通孔内分别活动安装光杆,光杆能够分别沿对应的通孔上下移动,光杆的内端分别固定安装半圆环,上下两侧的半圆环能够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半圆环的内侧接触配合,光杆的外端分别固定安装拉块,光杆外周的外端分别套装弹簧,弹簧的一端分别与内螺纹管的外周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拉块固定连接;内螺纹管的右侧设有U型管,U 型管的底侧固定安装底座,U型管的左端口内活动安装橡胶塞,橡胶塞顶面的中间开设透孔。

如上所述的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所述的透孔内活动安装竖管,竖管外周的上端为锥形结构。

如上所述的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所述的光杆的外周分别开设左右对称的条形滑槽,条形滑槽内分别活动安装滑块,滑块分别与对应的通孔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所述的底座的上方设有两个橡胶塞盖。

如上所述的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所述的真空泵与流量计通过密封活动接头固定连接。

如上所述的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所述的橡胶塞盖与底座分别通过细绳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针对不同口径机器端的吸引导管进行试验,使用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适合推广。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先调节吸引导管的状态,将吸引导管置于温度为23℃士2℃与相对湿度为50%士20%的环境中一小时,再分别向外拉动拉块,使光杆分别带动对应的半圆环向外移动,半圆环的内侧分离,弹簧分别被拉伸,至上下两侧的半圆环之间的距离适当,将吸引导管的机器端插入上下两侧的半圆环之间,再松开拉块,拉块分别再对应的弹簧的弹性拉力作用下推动光杆沿通孔向内移动,上下两侧的半圆环之间的距离缩短,至上下两侧的半圆环的内周分别与对应的吸引导管机器端的外周接触配合,两个半圆环将吸引导管的机器端夹住,再转动内螺纹管,内螺纹管与外螺纹管螺纹配合,外螺纹管向右移动,至环形橡胶垫的左侧与吸引导管机器端的左端紧密接触配合,停止转动内螺纹管,吸引导管机器端的左端与外螺纹管密封连接,再将吸引导管的病人端插入透孔内,吸引导管的病人端通过橡胶塞与U型管的左端口固定连接;使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处于释放状态,打开真空泵,空气从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端口进入环形橡胶垫、外螺纹管、流量计、真空泵并从真空泵的出气口排出,至流量计指示的流量为30L/min,观察U型管内的液体液面的变换,U型管左端口内的空气能否通过吸引导管的病人端进入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内并被真空泵吸走,如果U型管左端口内液面上升,则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有真空残留,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不合格,如果U型管左端口内液面与U型管右端口内液面齐平,则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无真空残留,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合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Ⅰ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1的Ⅱ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呼吸道用吸引导管残留真空试验装置,如图所示,包括真空泵1,真空泵1的进气口固定连接流量计2的出气口,流量计2的进气口固定连接外螺纹管3的左端,外螺纹管3的右端开设凹槽4,凹槽4与外螺纹管3中心线共线,凹槽4的左侧固定安装环形橡胶垫5,外螺纹管3外周的右端螺纹安装内螺纹管6,内螺纹管6外周的右端开设上下对称的通孔7,通孔7内分别活动安装光杆8,光杆8能够分别沿对应的通孔7上下移动,光杆8的内端分别固定安装半圆环9,上下两侧的半圆环9能够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半圆环9的内侧接触配合,光杆8的外端分别固定安装拉块10,光杆8外周的外端分别套装弹簧11,弹簧11的一端分别与内螺纹管6的外周固定连接,弹簧11的另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拉块10固定连接;内螺纹管6的右侧设有U型管 12,U型管12装有其容量2/3的液体,U型管12的底侧固定安装底座13,U型管 12的左端口内活动安装橡胶塞14,橡胶塞14顶面的中间开设透孔1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针对不同口径机器端的吸引导管进行试验,使用操作简单,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适合推广。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先调节吸引导管的状态,将吸引导管置于温度为23℃士2℃与相对湿度为50%士20%的环境中一小时,再分别向外拉动拉块10,使光杆8分别带动对应的半圆环9向外移动,半圆环9的内侧分离,弹簧11分别被拉伸,至上下两侧的半圆环9之间的距离适当,将吸引导管的机器端插入上下两侧的半圆环9之间,再松开拉块10,拉块12分别再对应的弹簧 11的弹性拉力作用下推动光杆8沿通孔7向内移动,上下两侧的半圆环9之间的距离缩短,至上下两侧的半圆环9的内周分别与对应的吸引导管机器端的外周接触配合,两个半圆环9将吸引导管的机器端夹住,再转动内螺纹管6,内螺纹管6与外螺纹管3螺纹配合,外螺纹管3向右移动,至环形橡胶垫5的左侧与吸引导管机器端的左端紧密接触配合,停止转动内螺纹管6,吸引导管机器端的左端与外螺纹管3密封连接,再将吸引导管的病人端插入透孔15内,吸引导管的病人端通过橡胶塞14与U 型管12的左端口固定连接;使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处于释放状态,打开真空泵 1,空气从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端口进入环形橡胶垫5、外螺纹管3、流量计2、真空泵1并从真空泵1的出气口排出,至流量计2指示的流量为30L/min,观察U 型管12内的液体液面的变换,U型管12左端口内的空气能否通过吸引导管的病人端进入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内并被真空泵1吸走,如果U型管12左端口内液面上升,则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有真空残留,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不合格,如果 U型管12左端口内液面与U型管12右端口内液面齐平,则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无真空残留,吸引导管的真空控制装置合格。

具体而言,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透孔15内活动安装竖管20,竖管20外周的上端为锥形结构。将吸引导管的病人端与橡胶塞14相连接时,首先将橡胶塞14 从U型管12的左端口内拔出,再将竖管20从橡胶塞14内拔出,将吸引导管的病人端通过透孔15穿过橡胶塞14,然后将竖管20的上端插入吸引导管的病人端内,吸引导管的病人端被竖管20撑粗,再将橡胶塞14插入U型管12的左端口,再向上拉动吸引导管的病人端,使吸引导管的病人端被竖管20撑粗的部位进入透孔15内,橡胶塞14的下部被吸引导管的病人端被竖管20撑粗的部位撑粗,增加橡胶塞14与U 型管12的左端口、吸引导管的病人端与透孔15之间的密封性。

具体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光杆8的外周分别开设左右对称的条形滑槽 18,条形滑槽18内分别活动安装滑块19,滑块19分别与对应的通孔7固定连接。向外拉动光杆8时,滑块19分别沿对应的条形滑槽18向上或向下移动,避免光杆8 分别沿对应的通孔7转动,使上下两侧的半圆环9无法组成一个环形结构。

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底座13的上方设有两个橡胶塞盖16。橡胶塞盖16能够分别插入U型管12的端口内将U型管12封闭,避免U型管12内的液体流出。

更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真空泵1与流量计2通过密封活动接头 17固定连接。方便真空泵1与流量计2之间的拆卸,便于对真空泵1、流量计2检修与更换。

更进一步的,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橡胶塞盖16与底座13分别通过细绳固定连接。避免橡胶塞盖16丢失,方便橡胶塞盖16的寻找。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