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离心盘片及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49022发布日期:2020-05-08 12:4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组合式离心盘片及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特别涉及组合式离心盘片及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生化分析仪作为便携型临床诊断设备,是面向广大基层医院,对传统大型生化分析仪的补充。对于便携式生化分析仪的生产厂家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目前的市售便携式生化分析仪及配套检测芯片,多采用扣入式设计,安放要求高且操作不便;检测芯片内试剂腔体外围曲线接近同心圆,在排空液体时容易造成液体残留,影响测试结果;检测芯片定位依靠侧面反光棱镜,大大增加模具制作难度与成本;检测芯片内试剂多依靠外侧热空气加热,需要较长预温时间,此方式明显劣于接触热传导加热。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加热方便、无残留的组合式离心盘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组合式离心盘片,所述组合式离心盘片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上具有相互连通的注入腔、定量腔、混合腔和检测腔;所述组合式离心盘片进一步包括:

导热体,所述导热体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下侧面,且处于所述注入腔的下侧;

遮光件,所述遮光件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上侧面或下侧面,遮光件具有遮光部和透光部,所述透光部与所述检测腔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基于组合式离心盘片的分析装置,该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分析装置,所述分析装置包括组合式离心盘片、电机、转动盘及光学检测模块;所述离心盘片采用上述的组合式离心盘片,所述组合式离心盘片适于固定在由所述电机驱动的转动盘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在常规离心盘片的本体基础上组合了导热体和遮光件,从而得到了性能优异的组合式离心盘片;

在本体下侧面设置导热体,使得外界热量通过导热体传导至注入腔内的样本和/或稀释液,加热效果好;

同时,在本体的上侧面或下侧面设置遮光件,使得检测光仅能通过透光部进入检测腔内,检测光无法穿过遮光部,避免了检测腔之间的杂散光干扰,提高了检测腔内液体检测的准确度;

2.在应用该组合式离心盘片时,固定在本体上的导热体以及承载离心盘片的转动盘采用铁磁性材料,使得转动盘牢固地吸附离心盘片,防止松动,提高了定位的精度;

3.定量腔和/或混合腔的旋转半径不同的设计,使得腔内的液体全部从出口排出,防止液体残留,提高了分析精度;

在第二部分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角设置出口,另外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角具有斜坡结构,使得在旋转过程中,第二部分内的液体全部从出口排出,防止了液体残留。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析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热体、本体和遮光件组合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盘片结构示意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心盘片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4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实用新型。为了教导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变型。由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实施例1:

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分析装置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所述分析装置包括:

电机91及其驱动的转动盘71;

图2示意性地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合式离心盘片的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所述组合式离心盘片包括:

本体11,如图3所示,所述本体11上具有相互连通的注入腔12、定量腔17、混合腔19、检测腔13和中心孔18;

导热体21,所述导热体21设置在所述本体11的下侧面,且处于所述注入腔12的下侧;

遮光件61,所述遮光件61具有透光部64和遮光部65,并设置在所述本体11上侧面,穿过所述透光部64的检测光仅能进入所述检测腔13内;

光源81和探测器82分别设置在离心盘片的上下侧,光源81发出的检测光依次穿过遮光件61的透光部64和检测腔13内的液体后被探测器82接收,也即采用透射式检测;

图4示意性的给出了离心盘片中局部结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为了防止液体的残留,进一步地,定量腔和/或混合腔包括:

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所述第二部分32的底壁的旋转半径大于所述第一部分31的旋转半径;所述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底壁交接处有一旋转半径急剧变大的陡坡结构;

出口34,所述出口34设置在所述第二部分的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角,与该角相对的所述第二部分的另外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角为斜坡结构33,有效减少液体的残留量。

为了将离心盘片稳固地固定在转动盘上,进一步地,所述离心盘片的导热体和转动盘均采用铁磁性材料。

上述分析装置的工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a1)样本和稀释液分别注入所述注入腔内;

(a2)转动盘加热所述导热体,从而加热所述注入腔内的样本和稀释液;

(a3)定量后的样本和稀释液分别进入混合腔内并反应,反应后的液体送检测腔内;

(a4)检测光依次穿过遮光件的透光部和检测腔内的液体,检测器接收光信号,通过分析光信号而获知所述样本的参数。

实施例2: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分析装置在全血分析中的应用例。

在该应用例中,如图1-2所示,导热体21为环状结构,并具有沿着平行于其中心轴线的三个延伸件22,所述延伸件22适于卡在所述本体11的中心孔18内;注入腔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完全落在所述导热体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内;

遮光件61为圆环结构,并采用不透光材料,但具有均匀分布的多个通孔64作为透光部,具体数量与检测腔的数量相等,所述通孔64和检测腔上下对应;所述通孔64的直径小于所述检测腔的直径;遮光件的外缘具有若干个沿着平行于遮光件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延伸部62,延伸部62的长度不大于所述本体的厚度;延伸部62的端部具有向着所述中心轴线的凸起63;与此结构相对应地,所述本体11的外缘具有若干个适于所述延伸部62卡入的凹槽14,所述凹槽14数量和延伸部62相等,且凹槽14沿着平行于本体1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延伸,凹槽14的宽度与所述延伸部62的宽度匹配,从而将本体11卡入遮光件61内,且不会发生相对移动;导热体和转动盘均采用铁磁性材料;

注入腔包括样本注入腔和稀释液注入腔,所述样本注入腔和稀释液注入腔的最大旋转半径相等;样本注入腔连通第一定量腔,第一定量腔的最小旋转半径大于所述样本注入腔的最大旋转半径;第一定量腔连通混合腔;稀释液注入腔连通第二定量腔,第二定量腔的最小旋转半径大于所述稀释液注入腔的最大旋转半径;第二定量腔连通所述混合腔;

第二定量腔和混合腔均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出口,所述第二部分的底壁的旋转半径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旋转半径;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底壁交接处有一旋转半径急剧改变的陡坡结构;所述第二部分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角具有出口,与该角相对的另外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角为斜坡结构,使得在转动过程中,第一部分的液体全部进入第二部分内,之后全部进入具有出口的角并全部排出;

第二定量腔和混合腔之间通过第一通道连通,第一通道包括第一弯折部和第一流道,第一弯折部连通第二定量腔的出口并沿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之后沿着向着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该延伸部的最小旋转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定量腔的最小旋转半径,所述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最小旋转半径处,并沿着背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第一流道连通混合腔,第一流道的最大旋转半径大于所述第二定量腔的最大旋转半径;

所述混合腔和检测腔之间通过第二通道连通;第二通道包括所述第二弯折部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二弯折部连通混合腔的出口并沿着背离所述本体的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之后沿着向着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该延伸部的最小旋转半径小于所述混合腔的最小旋转半径;第二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最小旋转半径处,并沿着背离所述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第二流道连通检测腔,第二流道的最大旋转半径大于所述混合腔的最大旋转半径;

鉴于遮光件设置在本体的上侧面,光源设置在组合式离心盘片的上方,探测器设置在所述组合式离心盘片的下方。

上述分析装置的工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a1)导热体和转动盘依靠磁性吸在一起;全血注入样本注入腔内,稀释液注入稀释液注入腔内;

(a2)转动盘加热所述导热体,从而分别加热注入腔内的样本和稀释液;

(a3)通过第一定量腔定量后的样本以及通过第二定量腔定量的稀释液分别进入混合腔内并反应,液体送检测腔内;

(a4)检测光依次穿过遮光件的通孔和检测腔内的液体,消除了杂散光的干扰后,通过分析光信号而获知所述样本的参数。

实施例3: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分析装置在全血分析中的应用例,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

1.遮光件具有均匀分布的第一组通孔,在均匀分布的第一组通孔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之间具有第二(组)通孔,也即,所述第一个、第二(组)通孔、所述最后一个和第一组通孔中的其它通孔呈顺时针地排列在遮光件的同心圆上;第一组通孔中相邻通孔的间距、第二(组)通孔的间距具有不同;或者,第二通孔与第一组通孔的间距、第一组通孔的间距具有不同,这种间距的不同用于离心盘片的定位。

2.遮光件设置在本体的下侧面,因此,光源在所述组合式离心盘片的下方,探测器设置在所述组合式离心盘片的上方。

3.第二部分的远离第一部分的端部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角具有出口,与该角相对的另外的远离第一部分的角为斜坡结构,使得在转动过程中,第一部分的液体全部进入第二部分内,之后全部进入凹槽内,在斜坡结构的帮助下,凹槽内的液体集聚在具有出口的角并全部排出,也即,在凹槽内的液体流动方向上,凹槽底壁的旋转半径逐渐变大,所述出口处的旋转半径最大。

上述实施例仅是示例性地给出了遮光件上的通孔作为透光部,当然还可以是采用对检测光透明的材料作为透光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