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12438发布日期:2020-10-30 21:2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投影类产品中,根据投影仪类型的不同,其中对光源进行色彩处理的环形轮主要有荧光轮,滤色轮和扩散轮三种。目前,环形轮的组装采用人工组装,组装时,首先人工对环形元件进行检验,排查是否有崩角,伤痕等问题和色序是否正常。检验合格后,人工将马达放置在半自动点胶机上进行点胶,再通过人工将环形元件安装在马达上并确认组装是否到位。

这种人工的环形轮组装办法存在效率低下,瑕疵检出率低等问题,造成激光投影仪生产效率低和残次品率高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环形轮人工组装存在效率低下,瑕疵检出率低等问题,造成激光投影产品生产效率低和残次品率高的缺陷,提供一种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其特点在于,所述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包括组装部,所述组装部包括组装区和传送装置,所述组装区位于环形元件处理部和马达处理部之间,所述传送装置连接并穿过所述组装区,所述传送装置上放置有若干组装治具,所述组装治具通过所述传送装置运动并可经过所述组装区;环形元件处理部,所述环形元件处理部位于所述组装部的一侧,所述环形元件处理部包含元件放置区,元件检测装置和元件取放装置,所述元件检测装置位于所述元件放置区的正上方并对准所述元件放置区,所述元件取放装置安装于所述元件放置区靠近所述组装部的一侧,所述元件放置区内放置有若干所述环形元件;马达处理部,所述马达处理部位于所述组装部的另一侧,所述马达处理部包含马达放置区、马达检测装置、马达点胶装置和马达取放装置,所述马达检测装置位于所述马达放置区的正上方并对准所述马达放置区,所述马达点胶装置位于所述马达放置区和所述组装部之间,所述马达取放装置安装于所述马达放置区靠近所述组装部的一侧,所述马达放置区内放置有若干所述马达。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中间为组装加工区域,通过传送装置将组装治具传入组装区以在组装治具上组装环形轮。两侧分别为环形元件处理部和马达处理部。马达处理部用于对马达进行检测和点胶后再将马达放至组装治具上进行组装。元件处理部用于对环形元件进行检测,并将环形元件放至组装治具中的马达上完成点胶。组装区的传送装置将组装治具传送至组装区,在组装区短暂停留以组装环形轮,再由传送装置把组装好的环形轮连同组装治具运离并将新的组装治具传送至组装区继续进行组装作业。通过该设备自动检测马达和环形元件的瑕疵,自动对马达进行点胶并自动组装环形轮,组装效率高,瑕疵检出率高,从而增加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较佳的,所述元件检测装置包括有元件检测控制器和元件相机,所述元件相机用于对所述环形元件拍摄图像,所述元件检测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元件相机,所述元件检测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于所述元件取放装置,所述元件相机正对所述元件放置区。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元件相机安置于元件放置区的正上方并正对元件放置区以拍摄放置区内的所有环形元件的图像,元件相机电连接于元件检测控制器,元件检测控制器可以通过图像观测环形元件的表面检测是否有瑕疵。通过相机检测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环形元件,精度更高。

较佳的,所述马达检测装置包括有马达检测控制器和马达相机,所述马达相机用于对所述马达拍摄图像,所述马达检测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马达相机,所述马达检测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于所述马达取放装置。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马达相机可以拍摄放置区内的马达的图像以及马达点胶装置的图像,马达相机电连接于马达检测控制器,马达检测控制器可以通过图像观测马达元件的表面检测是否有瑕疵以及通过图像确定马达点胶机的位置。通过相机检测可以同时检测多个马达,精度更高。也可以确定点胶位置方便点胶。

较佳的,所述组装部还具有一位置检测装置,所述位置检测装置用于对所述组装治具拍摄图像,所述位置检测装置具有位置检测控制器和定位相机,所述定位相机用于对所述组装治具拍摄影像,所述位置检测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相机,所述位置检测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于所述元件取放装置和所述马达取放装置。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定位相机可以拍摄组装区,确定组装区内组装治具的位置,元件取放装置和马达取放装置根据相机拍摄的组装治具的图像将马达和环形元件依次放到相应的组装治具上进行组装。以实现自动化组装。

较佳的,所述元件取放装置和/或所述马达取放装置为机械臂。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机械臂活动范围大,更为灵活,用机械臂实现移动环形元件或马达至不同位置更加容易,成本更低,因此选用机械臂作为元件取放装置或马达取放装置可以增加生产效率,降低设备生产成本和难度。

较佳的,所述组装治具是一块具有若干限位槽的部件,所述限位槽的形状与所述马达相对应,所述马达通过所述马达取放装置安装并固定于所述限位槽内。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马达可以放置于限位槽内并固定以方便环形元件安装在马达上组成环形轮成品,一个治具可安装若干个环形轮,最后的产品形式以组装治具连同该组装治具上的若干环形轮的形式流出该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这种方式组装更为简便,有利于提高效率。

较佳的,所述传送装置为传送带,所述传送带经过所述组装区。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传送带可以简便而高效的移动组装治具,也可以随时停止以使组装治具停在组装区进行组装作业,同时传送带可以一次搬运多个组装治具从而实现流水线式生产,提高生产作业的效率。

较佳的,当所述传送带传送所述组装治具靠近所述组装区时,所述马达取放装置从所述马达放置区移动所述马达至所述马达点胶装置,当所述传送带传送所述组装治具至所述组装区内时,所述传送带暂停,所述马达取放装置从所述马达点胶装置中移动所述马达至所述限位槽内,当所述马达位于所述限位槽内时,所述元件取放装置移动所述环形元件至所述马达上,当所述环形元件安装在所述马达上时,所述传送带传送所述组装治具离开所述组装区。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设备的三个部分,即组装部、元件处理部和马达处理部同时运作,先由组装部传送装置将组装治具传送至组装区,马达处理部进行检测并将马达点胶后安装在组装治具内,同时,环形元件处理部检测环形元件,并在马达安放完成后将环形元件安装在马达上完成组装,当该治具上的环形轮都组装完毕后,传送带将带有环形轮成品的组装治具传送出组装区同时将新的组装治具传送至组装区进行下一轮组装,组成流水线的,提高环形轮组装的效率。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可以自动检测环形轮部件瑕疵,自动组装,效率更高,瑕疵检出率高,从而增加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组装部1

组装区11

传送装置12

组装治具13

限位槽131

位置检测装置14

环形元件处理部2

元件放置区21

环形元件211

元件检测装置22

元件取放装置23

马达处理部3

马达放置区31

马达311

马达点胶装置32

马达检测装置33

马达取放装置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包括组装部1,环形元件处理部2和马达处理部3,组装部1位于中间,左侧为环形元件处理部2,右侧为马达处理部3。组装部1包括组装区11和传送装置12,组装区11位于环形元件处理部2和马达处理部3之间,传送装置12连接并穿过组装区11,传送装置12上放置有若干组装治具13,组装治具13由传送装置12进入或搬出组装区11。环形元件处理部2位于组装部1的左侧,环形元件处理部2包含元件放置区21,元件检测装置22和元件取放装置23,元件检测装置22位于元件放置区21的正上方并对准元件放置区21,元件取放装置23安装于元件放置区21靠近组装部1的一侧,元件放置区21内放置有若干环形元件211。马达处理部3位于组装部1的右侧,马达处理部3包含马达放置区31、马达检测装置33、马达点胶装置32和马达取放装置34,马达放置区31位于整个设备的最右侧,其上放置有若干马达311,马达检测装置33位于马达放置区31的正上方并对准马达放置区31。马达点胶装置32位于马达放置区31和组装部1之间,马达点胶装置32用于对马达311进行点胶,马达取放装置34安装于靠近组装部1的一侧。本设备运作时,马达处理部3用于对马达311进行检测和点胶后再将马达311放至组装治具13上进行组装。环形元件处理部2用于对环形元件211进行检测,并将环形元件211放至组装治具13中的马达311上完成组装。组装区11的传送装置12将组装治具13传送至组装区11,在组装区11短暂停留以组装环形轮,再由传送装置12把组装好的环形轮连同组装治具13运离并将新的组装治具13传送至组装区11继续进行组装作业。通过本设备组装环形轮时,组装效率更高,瑕疵检出率更高,从而增加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如图1所示,元件检测装置22由元件检测控制器和元件相机组成,元件相机用于对环形元件211拍摄图像,元件检测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于元件相机,元件检测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于元件取放装置23,元件相机正对元件放置区21。元件相机安置于元件放置区21的正上方并正对元件放置区21以拍摄放置区内的所有环形元件211的图像,元件检测控制器可以通过图像观测环形元件211的表面检测是否有瑕疵。环形元件211为片状部件,其常见瑕疵只需观测一面就可查出,本实施例中,环形元件211为色环。放置区上依次排列有若干色环,元件相机位于放置区正上方并可同时检测放置区内的全部色环,精度和效率更高。

如图1所示,马达检测装置33由马达检测控制器和马达相机组成,马达相机用于对马达311拍摄图像,马达检测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于马达相机,马达检测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于马达取放装置34。马达相机用于拍摄放置区内的马达311的图像以及马达点胶装置32的图像,马达检测控制器用于通过图像检测马达311的瑕疵以及通过图像确定马达点胶装置的位置。通过相机检测可以同时检测多个马达,精度更高。也可以确定点胶位置方便马达取放装置34将马达311运送到正确位置点胶。

如图1所示,组装部1还具有一位置检测装置14,位置检测装置14用于对组装治具13拍摄图像确定位置,位置检测装置14具有位置检测控制器和定位相机,定位相机用于获取组装治具13的影像,位置检测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于相机,位置检测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于元件取放装置23和马达取放装置34。元件取放装置23和马达取放装置34根据相机拍摄的组装治具13的图像将马达311和环形元件211依次放到相应的组装治具13上进行组装。以实现自动化组装。

如图1所示,元件取放装置23和马达取放装置为两个机械臂。机械臂活动范围大,更为灵活,用机械臂实现移动环形元件211或马达311至不同位置更加容易,成本更低,因此选用机械臂作为元件取放装置23或马达取放装置可以增加生产效率,降低设备生产成本和难度。

如图1所示,组装治具13是一块具有若干限位槽131的部件,限位槽131的形状与马达相对应,马达通过马达取放装置安装并固定于限位槽131内。马达放置于限位槽131内并固定以方便环形元件211安装在马达上组成环形轮成品,一个组装治具13可安装若干个环形轮,最后的产品形式以组装治具13连同该组装治具13上的若干环形轮的形式流出该环形轮自动组装设备,这种方式组装更为简便,有利于提高效率。

如图1所示,传送装置12为传送带,传送带经过组装区11。传送带可以简便而高效的移动组装治具13,也可以随时停止以使组装治具13停在组装区11进行组装作业,同时传送带可以一次搬运多个组装治具13从而实现流水线式生产,提高生产作业的效率。

如图1所示,当传送带传送组装治具13靠近组装区11时,马达取放装置从马达放置区31移动马达至马达点胶装置,当传送带传送组装治具13至组装区11内时,传送带暂停,马达取放装置从马达点胶装置中移动马达至组装治具13的限位槽131内,当马达位于限位槽131内时,元件取放装置23移动环形元件211至马达上,当环形元件211安装在马达上时,传送带传送组装治具13离开组装区11。设备的三个部分,即组装部1、元件处理部和马达处理部3同时运作进行环形轮组装作业,当该治具上的环形轮都组装完毕后,传送带将带有环形轮成品的组装治具13传送出组装区11同时将新的组装治具13传送至组装区11进行下一轮组装,组成流水线的,提高环形轮组装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环形轮制造系统,该环形轮制造系统包括组装治具,其设有数个限位槽。点胶机,其设有点胶位。元件取放机,其可移位至限位槽上。马达取放机,其可移位至限位槽和点胶位上。定位相机,其镜头面对于数个限位槽。定位存储器,其电连接于定位相机。定位处理器,其电连接于定位存储器、元件取放机和马达取放机。元件相机,元件相机的镜头面对于环形元件。元件存储器,其电连接于元件相机。元件处理器,其电连接于元件存储器和元件取放机。马达相机,其镜头面对于马达和点胶位上。马达存储器,其电连接于马达相机。马达处理器,其电连接于马达存储器、马达取放机和点胶机。报警器,报警器电连接于定位处理器、元件处理器和马达处理器。

马达相机用于检测马达瑕疵,确定马达的位置、点胶机点胶位的位置。马达相机所拍摄的图像保存在马达储存器里,通过马达处理器指引马达取放机将马达放置点胶位进行点胶,之后由定位相机拍摄组装治具图像保存在定位储存器中,通过定位处理器指引马达取放机将点胶后的马达放置组装治具中的限位槽内。元件相机拍摄元件图像保存元件储存器中,通过元件处理器指引元件取放机将元件放置组装治具上安装的马达上完成组装。报警器连接定位处理器、元件处理器和马达处理器,定位处理器、元件处理器和马达处理器发现异常时指引报警器发出警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环形轮制造系统能够制造环形轮,并在制造时检测环形元件和马达的瑕疵,无需通过肉眼识别,大大提高了环形轮组装精度和效率。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