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力载荷传递杆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86328阅读:来源:国知局
径呈平滑过渡,减小内部冷却液的流动阻力,提高冷却效率。进一步,力载荷传递杆采用变径段3的变径的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力载荷传递杆的压向稳定性,减小在高温区域内的体积尺寸以及加热器开口尺寸,可以有效降低对试验温度场的影响。
[0033]低温承力段4的顶端与低温段连接头5的底端连接,在它们的连接处,低温承力段4的内径与低温段连接头5的外径相同。
[0034]在低温段连接头5为独立双腔空心结构,在外壁面开有分别与双腔连通的进口 51和出口 52,进口 51与冷却液进水管(未示处)连通,出口 52与冷却液出水管(未示处)连通,独立双腔的又分别与密封内腔8连通。冷却液能够从低温段连接头5的进口 51流入,流经与进口 51连通的腔,再流入密封内腔8中,最后经过与出口 52连通的腔再从出口 52流出,使得冷却液能够在力载荷传递杆的内部进行循环冷却,更快地降低力载荷传递杆的温度,冷却效果好,使得力载荷传递杆能够满足超高温(1200°C以上)热强度试验对力载荷施加的要求,同时可以极大地降低试验费用和准备周期。
[0035]低温段连接头5的顶端面预留有与试验的载荷传感器以及加载作动筒连接的接
□ O
[0036]本实用新型的力载荷传递杆还可以包括防热护套7,可以由现有的柔性的隔热材料制成。防热护套7呈筒状,套设在高温承力段2外表面。具体地,防热护套7的内径与高温承力段2的外径相同,且防热护套7的顶端与变径段3的底端连接,在连接处的防热护套7的内径与变径段3的外径相同。防热护套7能够起到被动防热措施的作用,以降低力载荷传递杆的高温承力段2处的吸热量。
[0037]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力载荷传递杆还可以包括冷却内管6。冷却内管6位于密封内腔8中,其一个开口与低温段连接头5的进口 51连通,另一个开口位于高温承力段2与高温段连接头I的连接处,使得由进口 51流入的冷却液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达到力载荷传递杆的底部尚温区域,提尚冷却效果。
[0038]进一步,本实用新型力载荷传递杆的高温段连接头I和高温承力段2的表面可以进行抛光处理,同样起到被动防热作用,降低其吸热量。
[0039]本实用新型的力载荷传递杆,通过主动冷却(冷却液冷却)和被动冷却(防热护套7的设置以及相关部位抛光处理)降低了力载荷传递杆的温度,可以满足超高温热强度试验对力载荷施加的要求,极大地降低试验费用和准备周期。
[00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力载荷传递杆,设置在试验件与试验加载作动筒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力载荷传递杆包括高温段连接头(I)和低温段连接头(5),所述高温段连接头(I)的底端与所述试验件连接,所述低温段连接头(5)的顶端与所述试验加载作动筒连接; 所述力载荷传递杆还包括均呈筒状的高温承力段(2)、变径段(3)以及低温承力段(4),由下至上同轴设置在所述高温段连接头(I)的顶端与所述低温段连接头(5)的底端之间,并形成一密封内腔⑶; 所述低温段连接头(5)上设有与所述密封内腔(8)连通的进口(51)和出口(52),所述进口(51)与冷却液进水管连通,所述出口(52)与冷却液出水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载荷传递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温段连接头(I)与所述高温承力段(2)的连接处,所述高温段连接头(I)的外径与所述高温承力段(2)的内径相同; 在所述高温承力段(2)与所述变径段(3)底端的连接处,所述高温承力段(2)的外径与所述变径段(3)的内径相同; 在所述变径段(3)与所述低温承力段(4)的连接处,所述变径段(3)的外径与所述低温承力段(4)的内径相同; 在所述低温承力段(4)与所述低温段连接头(5)的连接处,所述低温承力段(4)的内径与所述低温段连接头(5)的外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力载荷传递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由柔性的隔热材料构成的防热护套(7),所述防热护套(7)呈筒状,套设在所述高温承力段⑵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力载荷传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热护套(7)的内径与所述高温承力段(2)的外径相同; 所述防热护套(7)的顶端与所述变径段(3)的底端连接,在连接处所述防热护套(7)的内径与所述变径段(3)的外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力载荷传递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径段(3)的内径与所述高温承力段⑵相同且均小于所述低温承力段⑷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载荷传递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却内管(6),位于所述密封内腔⑶中,所述冷却内管(6)的一个开口与所述低温段连接头(5)的进口(51)连通,另一个开口位于所述高温承力段(2)与所述高温段连接头(I)的连接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力载荷传递杆,涉及航空航天飞行器空间环境模拟技术领域,能够解决目前的力载荷传递杆无法满足热强度试验要求的问题。力载荷传递杆设置在试验件与试验加载作动筒之间,包括均呈筒状的高温承力段、变径段以及低温承力段,由下至上同轴设置在高温段连接头的顶端与所述低温段连接头的底端之间,并形成一密封内腔,低温段连接头上设有与密封内腔连通的进口和出口,进口与冷却液进水管连通,出口与冷却液出水管连通,冷却液能够从低温段连接头的进口进入,再从出口流出,从而在力载荷传递杆的内部进行循环冷却,能够更快地降低力载荷传递杆的温度,使得力载荷传递杆能够满足超高温热强度试验对力载荷施加的要求。
【IPC分类】G01N3-18, G01N3-02
【公开号】CN204495646
【申请号】CN201520190837
【发明人】王 琦, 刘宁夫, 王振亚, 陆林, 谢亮, 李玺
【申请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