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挠度测量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4788阅读:509来源:国知局
简易挠度测量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简易挠度测量计。包括水平管、磁条和透明导管,所述水平管的两端分别与透明导管一端端口连接;所述透明导管固定在一刻度板上;所述磁条固定在刻度板一侧面,所述刻度板另一侧面上固定有刻度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水平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设计好的刻度板,将其中一个刻度板固定在承重梁的一端,另外一个刻度板固定在需要测量挠度的部位,在承重梁受力后根据刻度读数来确定挠度。该挠度测量计可有多种用途,除了挠度测量还可以用于测量水平差值;可以在吊装过程中有效监测承重梁的挠度变化,从而保证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克服了水平仪器测量挠度变化时的偏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专利说明】
简易挠度测量计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量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简易挠度测量计。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一些大型设备的吊装作业,这些大型设备吊装重量轻则几十吨,重则几百吨。仅仅利用起重机械单纯的起吊作业往往受到场地和起重设备的制约。而且,很多设备多为贵重设备,稍有损坏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安全顺利的将大型设备吊装就位是现场一直研究的重点。当然,伴随现场经验的不断丰富,各种吊装方法应运而生,然而无论哪种方法都离不开吊装承重梁的使用。无论是借助现有的钢梁还是行车大梁还是自制的门架。如何安全的保证梁的承重能力满足使用要求,除了要求使用前要对各种承重梁进行校核外,重要的是在吊装过程中对梁受力后的弯曲变化的监测,衡量梁的弯曲变化主要的参数就是挠度。
[0003]当前,工程现场吊装大型设备时,在吊装过程中对承重梁的挠度测量多采用水平仪,水平仪的使用包括在承重梁的中间位置悬挂一把刻度尺,然后通过水平仪来观察刻度尺的刻度变化,这种测量方法不仅麻烦而且不够精确。
[0004]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挠度测量装置,用于实时测定吊装承重梁在受力后的挠度变化,确保吊装承重梁的安全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简易挠度测量计,通过在水平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设计好的的刻度板,将其中一个刻度板固定在承重梁的一端,另外一个刻度板固定在需要测量挠度的部位,在承重梁受力后根据刻度读数来确定挠度,解决了现有的测量装置精度低,制作工艺复杂,使用不便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简易挠度测量计,包括水平管、磁条和透明导管,所述水平管的两端分别与透明导管一端端口连接;所述透明导管固定在一刻度板上;所述磁条固定在刻度板一侧面,所述刻度板另一侧面上固定有刻度尺。
[0008]进一步地,所述水平管为PVC透明软管,水平管与刻度板上的透明导管设计配套,管径一致,在管内注入液体。
[0009]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导管的一端设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两端分别与水平管和透明导管的端口过盈配合;所述透明导管通过卡扣件固定在刻度板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磁条通过胶粘剂或螺钉固定在刻度板上,与金属结构的表面吸附贴合固定。
[0011]进一步地,所述刻度板的一端顶部固定有悬挂结构,用于将刻度板悬挂固定,在固定该两个刻度板时,需要相对位置一致。
[001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水平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设计好的的刻度板,将其中一个刻度板固定在承重梁的一端,另外一个刻度板固定在需要测量挠度的部位,在承重梁受力后根据刻度读数来确定挠度。该挠度测量计可有多种用途,除了挠度测量还可以用于测量水平差值。
[00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吊装的梁上安装该测量计,可以在吊装过程中有效监测承重梁的挠度变化,从而保证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该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水平仪器测量挠度变化时的偏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
[0015]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简易挠度测量计的结构图;
[0018]图2为刻度板的结构正视图;
[0019]图3为刻度板的结构后视图;
[002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1 ] 1-悬挂结构,2-刻度板,3-刻度尺,4-透明导管,5-连接筒,6_卡扣件,7_水平管,8_磁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4]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简易挠度测量计,包括水平管7、磁条8和透明导管4,水平管7的两端分别与透明导管4一端端口连接;透明导管4固定在一刻度板2上;磁条8固定在刻度板2—侧面,刻度板2另一侧面上固定有刻度尺3。
[0025]其中,水平管7为PVC透明软管,水平管7与刻度板2上的透明导管4设计配套,管径一致,在管内注入液体。
[0026]其中,透明导管4的一端设有连接筒5,连接筒5两端分别与水平管7和透明导管4的端口过盈配合;透明导管4通过卡扣件6固定在刻度板2上。
[0027]其中,磁条8通过胶粘剂或螺钉固定在刻度板2上,与金属结构的表面吸附贴合固定。
[0028]其中,刻度板2的一端顶部固定有悬挂结构I,用于将刻度板2悬挂固定,在固定该两个刻度板2时,需要相对位置一致;其中悬挂结构I为一金属圆环。
[0029]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在图1中,在刻度板2上设计有垂直刻度尺3,与刻度尺3平行安装透明导管4,透明导管4固定在刻度板2上。在刻度板2上部设计有悬挂结构1,方便悬挂。透明导管4与水平管7通过连接筒5连接。
[0030]在图2中,在刻度板的背面安装磁石8,可以直接吸附在金属横梁上。
[0031]在图3中,本实用新型的总结构图,由#1刻度板、#2刻度板和水平管7组成。#1刻度板和#2刻度板完全相同。
[0032]这一简易的挠度测量计的基本原理是U型管原理,就是处于U型管中的水无论在任何状态,U型管两侧的水位是一样高的。传统的瓦工在设备落后的情况下测量水平就是在皮管中灌入水,然后在两个已知的位置上测量是否水平。该实用新型在此基础上设计添加了两把刻度板2。刻度板2上固定有透明导管4、刻度尺3和磁石8。在使用时,将水平管7的两端与刻度板2上固定的透明导管4分别进行连接并灌入水,将其中一把刻度尺利用磁石吸附在承重梁的固定端,另一把刻度尺3吸附在需要测量挠度的位置。分别记下此时的刻度,在承重梁受力后再次记下刻度,所得出的刻度差就是要测量的挠度。传统采用水平仪器的测量方法,水平仪器一般架设在地面这样测量的参数由于参照物的不同而未考虑整个结构在受力后的变化。该实用新型充分解决了这一问题。该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就是通过将水平管和刻度尺的组合设计,进而达到解决现场承重梁挠度测量麻烦、精度低的问题。
[003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过着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4]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主权项】
1.简易挠度测量计,包括水平管(7)、磁条(8)和透明导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管(7)的两端分别与透明导管(4)一端端口连接;所述透明导管(4)固定在一刻度板(2)上;所述磁条(8)固定在刻度板(2)—侧面,所述刻度板(2)另一侧面上固定有刻度尺(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挠度测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管(7)为PVC透明软管,水平管(7)与刻度板(2)上的透明导管(4)设计配套,管径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挠度测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导管(4)的一端设有连接筒(5),所述连接筒(5)两端分别与水平管(7)和透明导管(4)的端口过盈配合;所述透明导管(4)通过卡扣件(6)固定在刻度板(2)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挠度测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条(8)通过胶粘剂或螺钉固定在刻度板(2)上,与金属结构的表面吸附贴合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简易挠度测量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刻度板(2)的一端顶部固定有悬挂结构(I)。
【文档编号】G01B5/30GK205426055SQ201620223031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1日
【发明人】丁冬冬, 王琛, 黄立新, 陈小平, 毛庆
【申请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电力建设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