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5313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包括通过两个边板与中间连接部件构成的电泳槽主体及恒温循环装置,电泳槽主体具有与恒温循环装置外部轮廓相配合的矩形孔;所述恒温循环装置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矩形孔内;该恒温循环装置作为分体部件,可通过恒温循环装置结构优化设计,实现恒温效果均匀、导热面与凝胶玻璃板之间的充分接触,该方案中的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拆装方便、对凝胶玻璃板的导热效果好、制造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
【专利说明】
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
【背景技术】
[0002]申请号为200910227245.7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液体冷却式电泳槽,其由上槽主体和下槽底座两部分构成。上槽主体为垂直双面胶室玻璃板结构,由中心框架、弹性密封件、U型缺口玻璃板、矩形玻璃板、紧固压板、螺杆旋钮等构成,中心框架与其两侧各板组合,可形成冷却液空腔、缓冲液上槽等;下槽底座为一矩形浅槽,槽体开口尺寸与上槽主体配合,使上槽主体恰好置入其中。该方案中虽然在两板间设置了控温循环冷却液空腔,提高了电泳速度和质量;采用可拆式胶室玻璃板,使得电泳槽拆装方便,易于操作;但是该方案中的U型缺口玻璃板与密封胶条在实现密封的基础之上很难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进一步的,此种设计结构的电泳槽导热性较差、制造成本较高、体积较大且较为笨重。
[0003]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具有控温循环功能的电泳槽是大多采用的是电泳内芯与控温循环装置一体化制作结构,通过外接恒温器等控温设备实现对电泳凝胶玻璃板的散热或加热。然而,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泳槽与其上的控温装置采用一体化结构设计,继而容易导致注塑模具在设计过程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造成上述技术缺陷的原因在于:材料在一体化注塑成形的制造过程中,由于材料的收缩问题导致导热表面不平整,而且后期难以进行平整修复。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拆装方便、对凝胶玻璃板的导热效果好、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且可进行大批量生产的一种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包括通过两个边板与中间连接部件构成的电泳槽主体及恒温循环装置,所述电泳槽主体具有与恒温循环装置外部轮廓相配合的凹槽;所述恒温循环装置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0006]优选的是,两个边板的侧壁上开设有U形凹槽,U形凹槽内安装有密封条。
[000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恒温循环装置为气密性结构且其一端具有进流口,另一端具有出流口。
[000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进流口与出流口水平对置的开设在恒温循环装置两端或一端的端板上。
[0009]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恒温循环装置的内部均匀地设置有间隔板。
[00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间隔版上开设有导流孔。
[00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任一个间隔板上的导流孔与相邻的另一个间隔版上的导流孔相互错开。
[00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恒温循环装置两端的端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板。
[00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恒温循环装置通过连接板限制在所述凹槽内且连接板与边板活动接触。
[001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中间连接部件,包括底部连接板和顶部连接板。
[0015]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进流口与出流口及导流孔的直径相等。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电泳槽主体与控温循环装置作为二种部件,采用分别加工方式;该控温循环装置配有循环水水嘴,通过外接恒温器等控温设备可实现对电泳凝胶玻璃板的散热或加热;可根据电泳是否有导热需要,实现加装或省略该控温循环装置;该控温循环装置作为分体部件,实现装配到内芯上,或可从内芯上拆卸下来;该控温循环装置作为分体部件,可通过简灵活的加工,实现导热面与凝胶玻璃板之间的充分接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的爆炸图。
[0018]图2为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图1所示实施例中电泳槽主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1-2所示,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包括由两个边板I及中间连接部件拼接而成的电泳槽主体3及恒温循环装置4。所述中间连接部件包括底部连接板5和顶部连接板。电泳槽主体3具有与恒温循环装置4的外部轮廓相配合的凹槽,恒温循环装置4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凹槽内。所述凹槽的构成是通过两个边板I的底部开设的矩形开口与底部连接板5及顶部连接板构成凹形结构。电泳槽主体3整体上为矩形框架结构。在两个边板I的侧壁上开设有U形凹槽2,U形凹槽2内安装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为橡胶材料制成。两个边板I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0022]恒温循环装置4为气密性结构,包括恒温循环装置4两端的端板及置于恒温循环装置4内部的间隔版构成。恒温循环装置4端板上开设有进流口、出流口,进流口与出流口水平对置的开设在恒温循环装置4两端的端板上。在本实施例中,间隔版上均开设有导流孔。任一个间隔板上的导流孔与相邻的另一个间隔版上的导流孔相互错开。间隔版与间隔版之间构成空腔,各个空腔通过导流孔贯通。恒温循环装置4通过进流口和出流口与外界导通,进流口、导流孔及出流口构成贯通的流道。间隔版固定在恒温循环装置4内。液体可以在所述水道内进行充分、均匀的换热。
[0023]恒温循环装置4两端的端板上分别开设有两个螺纹连接孔,恒温循环装置4通过螺栓与连接板6固定连接。具体操作时,受限将恒温循环装置4嵌入到电泳槽主体3底部的凹槽内。然后通过连接板6将恒温循环装置4限制在所述凹槽内,且连接板6与两个边板I活动接触。两个边板I之间的距离恰好能够容纳连接板6的长度。
[0024]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由于在电泳槽主体3的底部设置有凹槽并且在两个边板I的侧壁的上部开设有U形凹槽2,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U型缺口玻璃板与密封胶条在实现密封的基础之上很难起到良好的散热作用的技术屏障,进一步的对电泳槽主体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实现了在保证良好密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高了电泳槽的导热性能、节约了制造成本且减小了电泳槽的体积和重量。
[0025]实施例2:
[0026]如图1-2所示,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恒温循环装置4内的间隔板上的导流孔为多个且各个间隔版上的导流孔数量不等。
[0027]实施3:
[0028]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泳槽主体3为一次制造成型的整体式结构。
[00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的技术方案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各部分之间的任意组合。
[0030]尽管具体地参考其优选实施例来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做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而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例如,凹槽矩形孔的式样设置、间隔版的数量、恒温循环装置的设置、循环水嘴的位置等。
[0031]以上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了详细描述,但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包括通过两个边板(I)与中间连接部件构成的电泳槽主体(3)及恒温循环装置(4),其特征在于:电泳槽主体(3)具有与恒温循环装置(4)的外部轮廓相配合的矩形孔;恒温循环装置(4)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矩形孔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两个边板(I)的侧壁上开设有U形凹槽(2),U形凹槽(2)内安装有密封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恒温循环装置(4)为气密性结构且其一端具有进流口,另一端具有出流口。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进流口与出流口水平对置的开设在恒温循环装置(4)两端的端板上或一端的端板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恒温循环装置(4)的内部均匀地设置有间隔板。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在间隔版上开设有导流孔。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任一个间隔板上的导流孔与相邻的另一个间隔版上的导流孔相互错开。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恒温循环装置(4)两端的端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板(6)。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恒温循环装置(4)通过连接板(6)限制在所述矩形孔内且连接板(6)与边板(I)活动接触。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可移动控温循环装置的电泳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部件,包括底部连接板(5)和顶部连接板。
【文档编号】G01N27/453GK205426848SQ201520861592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日
【发明人】黄志春, 申默
【申请人】北京君意东方电泳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