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表外装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258053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手表外装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钛、钛合金、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的、强度大而且耐蚀性和防水性高、设计多样性丰富的手表外装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手表壳等手表外装部件(以下也称“手表部件”)多使用钛(下文中的“钛”包含纯钛和钛合金)、不锈钢作为其材料。其中,最近在手表部件中使用钛的比例增多,这是由于钛强度大、耐蚀性高、重量轻,具有不对人体产生金属过敏反应的良好的生物适合性。另外,为了充分利用重量轻、强度高、耐蚀性优良的特性,所以,钛不仅在手表得到应用,而且广泛地在各种各样的领域得到应用。
纯钛的晶体在常温下为密排六方结构,但在作为相变点(相变时的温度)的882℃以上的温度下成为体心立方构造。因此,在手表部件的制造过程中,当施加超过该温度(即882℃)的温度时,手表部件的表面状态随着晶体的相变而产生变化,所以,必须进行重新抛光。由于存在相应地使多余的工序增加的可能,所以,希望在相变点以下的温度进行处理。
另一方面,不锈钢具有适度的重量感,耐蚀性也良好,作为手表部件的材料,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该不锈钢虽然具有多种,但作为手表部件的材料,从耐蚀性的观点看,多使用SUS304、SUS316L等奥氏体系不锈钢。
可是,过去作为手表部件的表壳一般将表壳本体与表带连接部一体成形而制造(表带连接部为将表带连接于表壳本体的部件)。在该场合,锻造法与铸造法相比难以制造设计复杂的部件,但近年来,一般由热锻或冷锻等锻造法制造。
另外,最近,在手表部件中对各部件实施镜面加工、精细直线纹理打磨加工、珩磨等表面加工使表面的完工状态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的这样的设计方面的要求很强烈。在这里,镜面加工指具有光泽的镜面抛光加工,精细直线纹理打磨加工指形成如头发那样细的具有方向性的线的表面加工。珩磨指避开镀层设置细小凹凸的表面加工,也称梨皮面加工。例如,在表壳的场合,希望表壳本体采用珩磨、表带连接部进行镜面加工这样的组合的表面加工,对各部件使表面的完工状态变化。另外,手表部件除进行表面加工外,有时还要求进行电镀、IP(离子镀)或涂覆等被膜形成加工,产生颜色不同或模样不同等各种各样的变化。
然而,手表部件由于整体的大小较小,所以,例如在表壳的场合,如从开始将表壳本体与表带连接部一体化地制造,则在其后对各部分实施不同的表面加工和被膜形成加工、美观地加工表面(在表面的完工状态产生变化)极为困难。另外,表壳在希望将表带连接部形成为复杂形状以产生设计上的特征的场合,在该场合,当从开始一体化地制造表壳本体和表带连接部时,此后难以加工表带连接部。
因此,在希望改变表面的完工状态地制造的设计方面的要求或希望将表带连接部形成为复杂形状以形成设计上的特征的这样的要求强烈的场合,表壳分别形成表壳本体和表带连接部,分别实施所期望的加工,此后配合或接合,将两者一体化。这样,表壳由于对各部件实施所期望的加工,所以,设计多样性丰富。
在配合表壳本体与表带连接部的场合,作为其方法,具有将销压入到表壳本体与表带连接部之间、通过该销配合双方的方法。然而,在该方法的场合,存在难以长期维持表壳本体与表带连接部的配合状态、耐久性的可靠性低的缺点。另外,难以使得不能从外侧看到用于配合双方的销,存在销可从外侧看到而使得存在降低表壳的设计性的危险。
另外,在接合表壳本体与表带连接部的场合,在该方法中,具有使用焊料的钎焊和焊接。钎焊虽然存在焊料流动的问题,但在接合表壳本体与表带连接部之后也可使表面的完工状态比较良好。然而,在接合的部分的耐蚀性存在难点。如上述那样,在使用钛作为表壳本体与表带连接部的材料的场合,当在钛的相变点以下的温度下接合时,不太容易找到适当的焊料。其中银焊料(例如JIS规格BAg-8等)较妥当。然而,该银焊料的耐蚀性极低,所以,当接合后经过较长期间时,在接合的部分产生变色或锈蚀等,存在外观的品质受到明显损害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手表部件中存在要求高防水性的手表部件。然而,特别是对于表壳,在接合表壳本体与龙头管时难以长期间维持防水性,存在防水面的可靠性易于变低这样的构造上不能避免的问题。
手表部件除了钎焊外,也可焊接各部件而接合。然而,当通过焊接而接合时,此后余留下烧伤那样的痕迹,损害了外观装饰性。其中,虽然也存在可使被称为隆起的微小凸起熔化而进行的凸焊,但由于该焊接改变该被焊接部件的大小(形状),所以,可适用的部件受到限制,考虑到该关系,在手表部件产生设计上的制约。
这样,已有的手表部件在分别形成各部件(例如表壳本体、表带连接部、龙头管等)并分别进行所期望的加工、然后配合或接合而一体化的场合存在多种问题。即,在该场合,要具有可长期维持通过配合或接合各部件而一体化的状态的强度并具有耐蚀性和防水性、良好地保持外观的装饰性极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已有的手表外装部件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由表壳本体和表带连接部构成的表壳那样从2个或2个以上的部件制造的手表外装部件及其制造方法,该手表外装部件及其制造方法具有可长期维持各部件的配合或接合状态的强度,并具有耐蚀性和防水性,良好地保持外观的装饰性,设计多样性丰富。
本发明的手表外装部件具有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部件紧密接触于上述第1部件的紧密接触部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和钎焊接合部。
另外,本发明的手表外装部件具有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部件形成与上述第2部件对应的孔部,在上述第2部件配合于上述孔部而紧密接触于该孔部的部分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和钎焊接合部。
最好该手表外装部件的上述第2部件具有小直径部,而且上述孔部具有与该小直径部对应的小直径部,在上述第2部件的小直径部紧密接触于上述孔部的小直径部的部分形成上述固相扩散接合部,在该紧密接触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上述钎焊接合部。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手表外装部件,该手表外装部件具有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部件形成凹部,而且在上述第2部件形成与该凹部对应的凸出部,上述凸出部配合于上述凹部,在紧密接触于该凹部的紧密接触部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和钎焊接合部。
该手表外装部件设置紧密接触于上述凹部和上述凸出部的第3部件,在该第3部件紧密接触于上述凹部和凸出部的部分形成上述固相扩散接合部,在上述凸出部紧密接触于上述凹部的部分形成上述钎焊接合部。
另外,最好在上述凸出部的表面形成金属膜,上述凸出部通过该金属膜紧密接触于上述凹部。
最好上述手表外装部件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钛。
另外,可以是上述第1部件为表壳本体、上述第2部件为龙头管的场合,也可以是上述第1部件为表壳本体、上述第2部件为表带连接部的场合。
另外,最好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低熔点焊料形成。
最好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以钯、铂、镍、及磷为主要成分的焊料或以钯、铜、镍、及磷为主成分的焊料形成。
另外,最好钎焊接合部由以金、银、铜、锗、及钯为主成分的焊料形成。
钎焊接合部也可由以金、银、铜、钯、及镍为主成分、包含镓、铟、锡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元素的焊料形成。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该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地制造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第2部件附着焊料的工序和在上述第2部件紧密接触于上述第1部件的紧密接触部中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和钎焊接合部的工序。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该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地制造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第2部件附着焊料的工序,将上述第2部件的上述附着了焊料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压接于上述第1部件的压接工序,及使上述第2部件的上述附着了焊料的部分面对上述第1部件的面对工序,在上述压接工序和面对工序后具有加热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热处理工序。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该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地制造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第2部件附着焊料的工序,在上述第2部件的上述附着了焊料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和上述第1部件压接第3部件的压接工序,及使上述第2部件的上述附着了焊料的部分面对上述第1部件的面对工序,在上述压接工序和面对工序后具有加热上述第1部件、第2部件、及第3部件的热处理工序。
将上述第2部件压入到上述第1部件地进行上述压接工序。另外,也可将上述第3部件压入到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第2部件地进行上述压接工序。
最好由分配器附着膏状焊料地进行上述附着焊料的工序。
当将钛用作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时,最好由上述热处理工序加热时的温度在约600℃以上约850℃以下。
另外,当将不锈钢用作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材料时,由上述处理工序加热时的温度在约600℃以上约900℃以下。
在将焊料附着于上述第2部件的工序之前,也可具有在附着该第2部件的焊料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金属膜的工序。


图1为分解表壳本体和龙头管示出的表壳的透视图。
图2为按2-2线剖断示出在图1中龙头管紧密接触于表壳形成的紧密接触部的断面图。
图3为分解表壳本体、表带连接部、及金属管地示出的另一表壳的透视图。
图4为按4-4线剖断图3中表带连接部通过金属管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形成的紧密接触部的断面图。
图5为分解表壳本体和表带连接部示出的另一表壳的透视图。
图6为按6-6线剖断在图5中表带连接部紧密接触地形成于表壳本体的紧密接触部的断面图。
图7为分解表壳本体、表带连接部、及金属管示出的另一表壳的透视图。
图8为按8-8线剖断在图7中表带连接部通过金属管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形成的紧密接触部示出的断面图。
图9为省略一部分示出图1的2-2线的剖断面的断面图。
图10为省略一部分示出图3的4-4线的剖断面的断面图。
图11为分解图6的表带连接部和表壳本体并与表带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一起示出的断面图。
图12为局部改变各部件的配置地示出图7的8-8线的剖断面的断面图。
图13为按图8的13-13线剖断示出图7所示表壳本体和表带连接部的紧密接触部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手表外装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的最佳形式。
(第1实施形式图1、图2、图9)
1)手表外装部件的整体构造首先,作为本发明的手表外装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的第1实施形式,说明图1所示的表壳11。表壳11为手表用的手表外装部件,通过将作为第1部件的表壳本体1和作为第2部件的龙头管3固定而制造。该表壳11的特征在于,在该龙头管3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1的紧密接触部7形成后述的固相扩散接合部4a和钎焊接合部5a这样2个接合部。图1为分解表壳本体1和龙头管3地示出的表壳11的透视图。图2为按2-2线剖断将龙头管3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1形成的紧密接触部的断面图,图9为省略一部分地示出图1的2-2线的剖断面的断面图。
表壳本体1在侧壁部1a的内侧具有收容机构、文字盘等的收容空间,在侧壁部1a形成转柄孔2。该转柄孔2穿设成与龙头管3对应的形状,从表壳本体1的收容空间连通到外部地形成。另外,转柄孔2分别在内侧具有小直径部2a,在外侧具有大直径部2b,在其间具有圆环状的接触面2c,由小直径部2a、大直径部2b、及接触面2c构成与龙头管3的外形对应的孔部。
龙头管3为在将图中未示出的龙头安装于表壳本体1时用于确保防水性的筒状部件,具有小直径部3a和大直径部3b,小直径部3a与大直径部3b之间成为圆环状的接触面3c。小直径部3a形成为与转柄孔2的小直径部2a对应的形状,直径比小直径部2a稍大。
2)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表壳11通过预先在龙头管3的接触面3c附着适当量的膏状的低熔点焊料、从外侧以强力将其压入到转柄孔2中而制造。即,表壳11通过将龙头管3压入到转柄孔2而制造。这样,小直径部3a的外周面按在小直径部2a的内周面作用应力的状态进行面接触(压接),同时,接触面3c和接触面2c成为相互面对的状态地形成紧密接触部7。此时,附着于接触面3c的焊料按某种程度均匀地在龙头管3的接触面3c与接触面2c的间隙(一部分在大直径部3b与大直径部2b的间隙)展开。在该状态下将表壳11与龙头管3收容到图中未示出的真空装置内置于真空气氛中,进行在其中加热的热处理工序。这样,同时进行固相扩散接合和钎焊,固定表壳本体1与龙头管3而一体化。
3)手表外装部件的接合部的构造表壳11通过如上述那样制造而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a和钎焊接合部5a。
固相扩散接合部4a形成于小直径部2a与小直径部3a进行面接触的部分。在这里,固相扩散接合指将被接合物紧贴在一起,施加基本上不产生塑性变形的程度的压力和热,利用在接合面相互间产生的原子的扩散,在熔点以下接合被接合物。在该固相扩散接合部4a中,小直径部2a与小直径部3a相互进行面接触,在其边界面,发生构成它们的材料(例如钛)的原子级别的微观扩散,原先存在的氧化膜的氧扩散到内部而固溶。即使在接合的初期阶段边界面存在微小的凹凸,该凹凸形成的微小间隙处于边界面上,该间隙也随着微观扩散的进行逐渐减小,最终基本消失。这样,其边界面已变得连水蒸汽也通不过。这样,小直径部2a与小直径部3a的面接触部分没有间隙、紧密而且牢固地接合,成为固相扩散接合部4a。
钎焊接合部5a通过在压入龙头管3时使附着于接触面3c的膏状的低熔点焊料展开到龙头管3与转柄孔2的间隙而形成。该低熔点焊料由加热表壳本体1和龙头管3的热处理工序熔化并由毛细管现象填充存在于接触面2c、3c的面对部分的微小间隙地展开(一部分还展开到大直径部2b与大直径部3b的间隙)。这样,由于接触面2c、3c围住小直径部2a、3a地形成,所以,钎焊接合部5a围住固相扩散接合部4a地形成。这样,接合表壳本体1与龙头管3。
在这里,“低熔点焊料”指熔点比被钎焊部件的材料的相变点或结晶化温度低的焊料,意味着在由钎焊接合后也不对被钎焊部件的表面的完工状态产生影响的焊料。
表壳11由于设置固相扩散接合部4a地固定表壳本体1与龙头管3,所以,包含密闭性的内部的防水性可以非常高的可靠性保持在良好状态。为了设置该固相扩散接合部4a,必须没有间隙、紧密地使要接合的部分(小直径部2a和小直径部3a)接合。然而,有时由于极少见的某种事情使小直径部2a和小直径部3a的面精度差,双方的断面形状不为严密的真圆或由钻头开孔形成转柄孔2时产生的熔接等可能使小直径部2a的内周面粗糙。这样,即使将龙头管3压入到表壳本体1,小直径部2a与小直径部3a也不紧密地接触,存在固相扩散接合部4a不能确实地形成的危险。这样,表壳11的防水性可能不充分。
因此,表壳11在小直径部2a、3a的面接触部分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a,同时,在其外侧围住固相扩散接合部4a地形成钎焊接合部5a。这样,表壳11即使在未确实地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a的场合,也可由焊料无间隙地接合其外侧,获得强度和完全的防水性。
4)手表外装部件的实施例作为本发明的手表外装部件,制造具有上述构成的表壳11的具体的实施例(试样)。
(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表壳11通过固定纯钛制的表壳本体1和钛合金制(Ti-6Al-4V)的龙头管3而制造。表壳本体1的转柄孔2的小直径部2a的孔径约为1.8mmφ,龙头管3的小直径部3a的外径设为约1.83mmφ。因此,将龙头管3压入到转柄孔2时的压入余量(用于压入的两者的尺寸差)为1.83mmφ-1.8mmφ=0.03mmφ,即30μm。这样,使小直径部3a的直径比小直径部2a稍大,使得可将龙头管3压入到转柄孔2。
另外,为了形成钎焊接合部5a,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以钯、铂、镍、磷为主成分、Pd∶Pt∶Ni∶P的组成比例为34∶53∶8∶5(重量%)的PdPtNiP系的膏状焊料。该焊料为熔点比表壳本体1和龙头管3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为钛)的相变点低的低熔点焊料,其熔点为约699℃。焊料虽然也可不为膏状,但形成为膏状时容易处理,所以,最好使用膏状的焊料。该焊料使用分配器按约2μl程度滴下到转柄孔2的接触面2c或龙头管3的接触面3c。
在将龙头管3的小直径部3a压入到转柄孔2的小直径部2a后,将表壳本体1与龙头管3一起收容到图中未示出的真空装置内。将该真空装置内的压力保持在5×10-6Torr(约6.7×10-4Pa)左右地形成真空气氛,在其中进行热处理。当进行该热处理时所加的温度(热处理温度)约设定为750℃,进行热处理的时间(热处理时间)约为1小时左右。通过进行该热处理,表壳本体1和龙头管3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a与钎焊接合部5a这样2个接合部而固定。
为了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a,将龙头管3压入到转柄孔2时的压入余量必须确保某一程度的大小,同时,热处理温度也必须为某一程度的温度。压入余量和热处理温度随表壳11和龙头管3的材质和大小而不同,但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a地调节双方。
如该实施例1所示那样,接合由钛构成的金属制的部件的场合的热处理温度最好在约600℃到约850℃的范围。在热处理温度不到600℃时,用于钎焊的焊料可能不充分熔化,不能完全进入到间隙,因此不理想。另外,有时在固相扩散接合部4a也不发生充分的扩散,在边界面余留下微小的空孔,强度不够。另一方面,当热处理温度超过850℃时,存在接近钛的相变点、表面状态变化的场合,所以不理想。设在该实施例1制造的表壳11为试样C。
(实施例2)然后,使用在实施例1中使用的焊料之外的焊料接合表壳本体1和龙头管3。在实施例中,使用以钯、铜、镍、及磷为主成分、Pd∶Cu∶Ni∶P的组成比例为78∶4∶11∶7(重量%)的PdCuNiP系的膏状焊料。该焊料也为熔点比表壳本体1和龙头管3的材料(钛)的相变点低的熔点焊料,其熔点约为604℃。另外,为了使用该焊料,将热处理温度改变为约700℃,使热处理时间约为1小时左右。此外,热处理工序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将在该实施例2制造的表壳11作为试样D。
(比较例1)为了与上述实施例1、2比较,按已有技术的要领制作了表壳的比较例。在该比较例中,上述实施例1、2与材料相同,但使用尺寸不同的表壳本体和龙头管,实施使用膏状的银焊料(JIS规格BAg-8,熔点780℃)的银钎焊,接合该表壳本体和龙头管。在该钎焊中,将钎焊温度设定为约820℃,将表壳本体和龙头管放置到真空炉中10分钟左右进行钎焊。然而,由于钎焊温度为接近钛的相变点的温度,所以,表面的晶体粗大化了一些而白浊,所以,需要再抛光。另外,表壳本体和龙头管的尺寸为龙头管不能压入(表壳本体与龙头管的面接触部分不压接)的大小,所以,未如实施例1、2那样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将由该比较例制造的表壳作为试样A。
(比较例2)另外,使用与比较例1相同的表壳本体和龙头管在龙头管形成凸起,进行凸焊。当进行焊接时,一般可看到焊接痕迹,但制造的表壳的表壳本体与龙头管焊接的部位形成于转柄孔中,从外侧看不到。为此,焊接痕迹的存在不能由肉眼确认。然而,当在龙头管那样的尺寸非常小的部件设置凸起时,该凸起在部件整体所占的比例增大,所以,该比较例2可认为外观装饰性不良好。将由该比较例制造的表壳作为试样B。
(实施例与比较例的评价)对于按照上述要领制作的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的试样A~D,按以下要领进行将龙头管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的部分的评价。其中,作为相应的项目,设定“耐蚀性”、“防水可靠性”、“固定力”、“外观”这样4个。
“耐蚀性”将在CASS试验溶液中浸渍48小时完全不发生腐蚀的情形作为合格(根据ISO3770)进行评价。
“防水可靠性”由防水试验机进行10气压防水试验,同时,在约40℃的温度下将相对湿度设定为90%进行耐湿试验实施评价。
“固定力”通过由拉伸试验机拉伸龙头管测定可保持的接合状态的最高强度(接合强度)而获得。
“外观”用目视确认表壳本体与龙头管接合的部分(紧密接触部)的外观的状态进行评价。
关于该4个评价项目,相对地评价实施例1、2和比较例1、2的各试样A~D,从良好的试样开始依次进行设为○、△、×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那样,由比较例1用银钎焊接合的试样A在防水可靠性、固定力、外观方面可获得良好的结果。然而,耐蚀性不良好。另外,为从钎焊而接合的部分的锈蚀严重、不能制造手表的结果。
在比较例2中,由凸焊接合的试样B的防水可靠性低,稍发生防水不良。另外,由于龙头管的外径大,所以,为外观的装饰性不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实施例1的试样C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a和钎焊接合部5a双方,对耐蚀性、防水可靠性、固定力、外观都得到满足的充分的接合。这可认为是由于以下原因。即,由于使用了低熔点焊料,所以,耐蚀性与过去的银焊料等相比极为良好;固相扩散接合部4a的固相扩散接合效果和低熔点钎焊的浸湿性双方有利于防水可靠性。另外,在固相扩散接合部4a,接触面部分没有间隙地紧密接合,接合强度增大,对固定力有利。
如以上那样,表壳11由于各部件牢固地接合,所以,具有可长期维持其接合状态的强度,并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另外,表壳11由于通过用低熔点焊料接合,所以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外观的装饰性良好。另外,表壳11分别形成表壳本体1和龙头管3,分别实施所期望的表面加工和被膜形成加工,此后,可通过固定两者而制造,所以,设计多样性丰富。
(第2实施形式图3、图4、图10)1)手表外装部件的整体构造下面,作为第2实施形式,说明图3所示表壳21。表壳21通过作为第3部件的金属管16固定作为第1部件的表壳本体14和作为第2部件的表带连接部15而制造。该表壳21的表带连接部15通过金属管16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14地形成紧密接触部17,在该紧密接触部17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b与钎焊接合部5b这样2个接合部。图3为分解地示出表壳本体14、表带连接部15、及金属管16的表壳21的透视图。图4为按4-4线剖断图3中表带连接部15通过金属管16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14形成的紧密接触部17的断面图,图10为省略一部分示出图3的4-4线的剖断面的断面图。
表壳本体14与表壳本体11相比,不同点在于形成切口凹部10,其它部分具有相同构成。在图3中,省略了转柄孔的图示。
切口凹部10与表壳本体14的侧壁部1c的未形成转柄孔的部位相对。该切口凹部10分别具有接触面10a,在其大体中央形成配合孔9。配合孔9穿没于与接触面10a垂直的方向,具有周壁部9a和底部9b。即配合孔9不为贯通孔。
表带连接部15在与表带接合部15a不同的侧面形成凸出部20。该凸出部20对应于切口凹部10形成,具有接触面20a,在其大体中央形成配合孔12。该配合孔12沿与接触面20a垂直的方向穿设,具有周壁部12a与底部12b。即,配合孔12也不为贯通孔。
配合孔9和配合孔12的孔径的大小和深度相等,当将凸出部20嵌入到切口凹部10时形成于相互对置的位置。
金属管16为具有端面16a、16b和周壁面16c的圆筒状的构件。金属管16的外径的大小比配合孔9、12的孔径稍大地形成,长度比配合孔9、12的深度的和短一些。为此,金属管16压入到配合孔9、12,其周壁面16c在将应力作用于周壁部9a、12a的状态下进行面接触(压接)。另外,金属管16按端面16a、16b与底部9b、12b相互面对的姿势配置,跨在配合孔9、12双方地完全收容。
另外,由于配合孔9、12具有底部9b、12b,所以,当金属管16嵌入到配合孔9、12时,已经不能从外侧用眼看到。因此,配合孔12的外观装饰性良好,为理想的构成。
表壳21的固相扩散接合部4b在紧密接触部17内,形成于金属管16的周壁面16c与配合孔9、12的周壁部9a、12a进行面接触的部分。在该固相扩散接合部4b,没有间隙、紧密而且牢固地接合周壁面16c与周壁部9a、12a的面接触部分。
另外,在钎焊接合部5b中,附着于接触面20a的低熔点焊料在热处理的过程中熔化,填充到存在于接触面20a与接触面10a的面对部分的微小间隙地展开,由此接合表带连接部15与表壳本体14。
这样,表壳21由固相扩散接合部4b牢固地接合表壳本体14与表带连接部15,所以,具有可长期维持两者的接合状态的强度。另外,由于用低熔点焊料形成钎焊接合部5b,所以,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即使在未确实地进行固相扩散接合的场合,也可具有可长期维持接合状态的强度。
2)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表壳21如以下那样制造。首先,在凸出部20的接触面20a预先附着适量的膏状的低熔点焊料。然后,一边将金属管16配合于配合孔9、12一边将凸出部20嵌入到切口凹部10,从外侧用强力推压表带连接部15。这样,金属管16被压入到配合孔9、12。另外,接触面20a与接触面10a成为相互面对的姿势。此时,附着于接触面20a的焊料从形成于与接触面10a之间的间隙沿形成于切口凹部10与凸出部20之间的间隙全体按某种程度均匀地展开。在该状态下,将表壳本体14、表带连接部15、及金属管16收容于图中未示出的氢炉内置于还原气氛中,进行在其中加热的热处理工序。这样,同时进行固相扩散接合和钎焊,通过金属管16固定表壳本体14与表带连接部15而固定,将这些部件一体化。
3)手表外装部件的实施例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表壳21的具体的实施例(样品)。
在该实施例中,表壳21通过由易切性不锈钢(SUS316F)构成的金属管16固定不锈钢(SUS316L)制的表壳本体14和表带连接部15而制造。表壳本体14与表带连接部15的配合孔9、12的孔径形成为约2mmφ,金属管16的外径形成为约2.05mmφ。因此,将金属管16压入到配合孔9、12时的压入余量约为2.05mmφ-2mmφ=0.05mmφ,即50μm。
金属管16的全长为约4mm,配合孔9、12的深度都为2.1mm。因此,配合孔9、12的深度的和为4.2mm。金属管16的长度比该深度的和短一些,所以,完全收容到配合孔9、12的内部。
另外,由于形成钎焊接合部5b,所以,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以金、银、铜、锗、及钯为主成分、Au∶Ag∶Cu∶Ge∶Pd的组成比例为45.5∶32∶5∶12.5∶5(重量%)的AuAgCuGePd系的膏状焊料。该焊料的熔点为比表壳本体14和金属管16的材料(在该实施例中为不锈钢)的再结晶温度低的低熔点焊料,其熔点约为635℃。
为了制造表壳21,首先,使用分配器将焊料按约2μl程度滴下附着于接触面20a。然后,一边将金属管16配合到配合孔9、12一边将凸出部20压入到切口凹部10后,相对表壳本体14、表带连接部15、及金属管16在作为还原气氛的高温的氢气氛围处理炉内进行热处理。此时,热处理温度设定为约850℃,热处理时间为约20分钟左右。这样,表壳本体14、表带连接部15、及金属管16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b和钎焊接合部5b这样2个接合部地固定。
在该固相扩散接合部4b中,在作为表壳本体14和表带连接部15的材料的不锈钢SUS316L与作为金属管16的材料的不锈钢SUS316F进行面接触的边界面(即周壁面16c与周壁部9a、12a的面接触部分)相互发生作为不锈钢的构成元素的Fe、Cr、Ni等原子级别的微观扩散。这样,在接合的初期阶段,即使在边界面存在由微小的凹凸形成的间隙,该间隙也随着微观扩散的进行而逐渐减小,最终基本消失。这样,周壁面16c与周壁部9a、12a的面接触部分没有间隙、紧密而且牢固地接合。
另外,在钎焊接合部5b,焊料在约850℃的加热中熔化,由毛细管现象填充存在于接触面20a与接触面10a的面对部分的微小间隙地展开。此后,当冷却表带连接部15和金属管16时,接合接触面20a与接触面10a。
如该实施例所示那样,接合由不锈钢构成的金属制部件的场合的热处理温度最好为约600℃~约900℃左右的范围。热处理温度不到600℃时,用于钎焊的焊料不能充分熔化,不能完全进入到间隙。另外,有时在固相扩散接合部4b也不发生充分的扩散,在边界面余留下微小的空孔,强度不够。另一方面,当热处理温度超过900℃时,接近不锈钢的再结晶温度,可能使不锈钢的组织粗大化,表面状态变化,所以不理想。
(第3实施形式图5、图6、图11)1)手表外装部件的全体构造下面,作为第3实施形式,说明图5所示表壳31。表壳31通过将作为第1部件的表壳本体24和作为第2部件的表带连接部25固定而制造。该表壳31的特征在于,表带连接部25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24地形成紧密接触部28,在该紧密接触部28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c和钎焊接合部5c。图5为分解表壳本体24和表带连接部25示出的表壳31的透视图。图6为按6-6线剖断在图5中表带连接部25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24形成的紧密接触部的断面图,图11为分解图6的表带连接部25和表壳本体24并与表带连接部的局部放大图一起示出的断面图。
表壳本体24与表壳本体14相比,不同点在于未在切口凹部27形成配合孔,其它部分具有相同构成。在图5中,也省略了转柄孔的图示。切口凹部27具有接触面27a和其两侧的侧壁面27b、27b。
表带连接部25与表带连接部15相比,凸出部26的形状不同。该凸出部26的宽度尺寸形成得比切口凹部27稍大,具有接触面26a和位于其两侧的侧壁面26b、26b。在该侧壁面26b、26b形成金属膜30。因此,凸出部26压入到切口凹部27,侧壁面26b、26b通过金属膜30在将应力作用于侧壁面27b、27b的状态下进行面接触(压接)。
表壳31的固相扩散接合部4c形成在凸出部26的侧壁面26b、26b通过金属膜30、30与切口凹部27的侧壁面27b、27b进行面接触的部分。在该固相扩散接合部4c夹着金属膜30地使侧壁面26b、26b和侧壁面27b、27b进行面接触而且以受到推压的状态存在(即侧壁面26b、26b通过金属膜30压接于侧壁面27b、27b)。另外,在相互进行面接触的边界面形成该材料的成分(不锈钢成分和金属膜30的成分(Ni、P))的扩散层,侧壁面26b、26b和侧壁面27b、27b通过金属膜30没有间隙、紧密而且牢固地接合。
另外,在钎焊接合部5c中,附着于接触面26a的低熔点焊料在热处理的过程中熔化,填充存在于接触面26a与接触面27a的面对部分的微小间隙地展开,这样,表带连接部25和表壳本体24接合。
这样,表壳31由固相扩散接合部4c牢固地接合于表壳本体24和表带连接部25,所以,具有可长期维持两者的接合状态的强度。另外,具有由低熔点焊料形成钎焊接合部5c,所以,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即使在固相扩散接合不能确实地进行的场合,也具有可长期维持接合状态的强度。另外,由于固相扩散接合部4c与钎焊接合部5c不能从外部看到,所以,外观的装饰性良好。
特别是表壳31通过金属膜30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c,所以,低温下的固相扩散性比侧壁面26b、26b直接与侧壁面27b、27b进行面接触的场合提高,可减少两者的界面的孔洞。例如,在用钛制作凸出部26、表壳本体24而由Cu形成金属膜30的场合,用不锈钢制作凸出部26、表壳本体24,在金属膜30为Pd的场合,低温下的固相扩散性比不形成金属膜30的场合提高。另外,如使用较软的金属(Pt、Cu、Au等)形成金属膜30,则当压入凸出部26时发生塑性变形,所以,在界面可发生的应力在界面整体大体均匀地得到缓和。因此,正圆度的差等导致的微小间隙被填充,接合易于进行。
2)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表壳31如以下那样制造。首先,在凸出部26的侧壁面26b、26b的表面形成金属膜30。然后,在接触面26a附着适量的膏状低熔点焊料。从外侧将凸出部26嵌入到切口凹部27,由强力推入表带连接部25。这样,将凸出部26压入到切口凹部27。另外,接触面26a和接触面27a成为相互面对的姿势。此时,附着于接触面26a的焊料按某种程度均匀地展开到形成于与接触面27a之间的间隙。在该状态下将表壳本体24和表带连接部25收容到图中未示出的真空装置内置于真空气氛中,进行在其中加热的热处理工序。这样,可同时进行固相扩散接合和钎焊,将表壳本体24与表带连接部25固定而一体化。
3)手表外装部件的实施例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表壳31的具体的实施例(试样)。
在该实施例中,表壳31固定不锈钢(SUS304)制表壳本体24和表带连接部25。表壳本体24的切口凹部27的宽度尺寸约为10mm,表带连接部25的凸出部26的宽度尺寸约为10.05mm。因此,将凸出部26压入到切口凹部27时的压入余量约为10.05-10mm=0.05mmφ,即50μm。
在凸出部26的侧壁面26b、26b预先作为金属膜30由掩蔽电镀形成Ni-P的电镀膜。其膜厚约为3μm。
另外,为了形成钎焊接合部5c,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以金、银、铜、钯、及镍为主成分、包含锗、铟、锡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元素的焊料。在这里,使用成为主成分的元素中含有锗和铟、Au∶Ag∶Cu∶Pd∶Ni∶Ga∶In的组成比例为41∶30∶8∶10∶4∶4∶3(重量%)的AuAgCuPdNiGaIn系的膏状焊料。该焊料为熔点比表壳本体24和表带连接部25的材料(不锈钢)的再结晶温度低的低熔点焊料,其熔点约为605℃。
为了制造表壳31,首先,使用分配器将焊料按约2μl程度滴下附着于接触面26a。然后将凸出部26压入到切口凹部27后,将表壳本体24、表带连接部25收容于真空装置内,将内部压力保持在5×10-5Torr(约6.7×10-3Pa)左右,形成为真空气氛,在其中进行热处理。此时,热处理温度约设定为800℃,热处理时间为30分钟左右。这样,表壳本体24和表带连接部25同时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c和钎焊接合部5c地固定。
这样获得的表壳31预先对除表壳本体24的紧密接触部28周边外的外观表面进行珩磨,对表带连接部25的表面进行镜面加工,然后固定两者而制造。这样,按上述要领制造的表壳31的表壳本体24的珩磨面和表带连接部25的镜面具有清晰的界面地邻接,所以,可获得新颖的设计,可使设计多样化丰富。
在如该实施例那样相互接合不锈钢的场合,如热处理温度为800℃左右,则不会由再结晶导致表面粗糙,所以,可在维持表面状态的情况下接合。
另外,虽然相对表壳31作为人工汗试验实施CASS试验48小时后进行了变色和锈蚀等评价,但试验的结果良好。即,紧密接触部28的耐蚀性良好。这是因为特别是引起腐蚀那样的元素未包含于紧密接触部28(表壳本体24和表带连接部25的材料和金属膜30的材料)中。
在以上说明中,金属膜30形成为Ni-P膜,但除此以外也可形成为Pd、Pt、Cu、Ni、Au或其合金膜。另外,该成膜方法除了电镀外,也可为蒸镀、IP(离子镀)、溅镀、CVD。另外,当仅在侧壁面26b、26b形成金属膜30时,可在此以外的不需要的部分附着掩模,此后再揭开,也可在全面成膜后,对不需要的部分(侧壁面26b、26b以外的部分)实施腐蚀将其除去。
另外,也可在接触面26a形成与金属膜30相同的金属膜,形成钎焊接合部5c。在该场合,可改善焊料的浸湿性,减少焊料的流动。焊料的浸湿性一般受热处理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则浸湿性越得到改善)。
(第4实施形式图7、图8、图12、图13)1)手表外装部件的全体构造接着,作为第4实施形式,说明图7所示表壳41。表壳41通过金属管16固定作为第1部件的表壳本体34和作为第2部件的表带连接部35而制造。该表壳41的表带连接部35通过金属管16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34地形成紧密接触部38,在该紧密接触部38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d和钎焊接合部5d这样2个接合部。图7为分解表壳本体34、表带连接部35、及金属管16示出的表壳41的透视图。图8为按8-8线剖断图7中表带连接部35通过金属管16紧密接触于表壳本体34形成的紧密接触部示出的断面图。图13为按图8的13-13线剖断示出形成图7所示表壳本体34和表带连接部35的紧密接触部的断面图。
表壳本体34与表壳本体14相比,不同点在于形成切口凹部37,其它部分具有相同构成。该切口凹部37与切口凹部10相比,形成配合孔39的位置不同,其它部分具有相同构成。在图7中也省略了转柄孔的图示。切口凹部37具有接触面37a、侧壁面37b、37b及背面37c,在其背面37c的大体中央形成配合孔39。该配合孔39在与背面37c垂直的方向穿设,具有周壁面39a和底部39b。
表带连接部35形成凸出部36。该凸出部36的宽度尺寸形成得比切口凹部37稍大。因此,凸出部36压入到切口凹部37,其侧壁面36b、36b在将应力作用于侧壁面37b、37b的状态下进行面接触(压接)。另外,凸出部36具有接触面36a、侧壁面36b、36b和正面36c,在其正面36c的大体中央形成配合孔42。配合孔42沿与正面36c垂直的方向穿设,具有周壁面42a和底部42b。
配合孔39和配合孔42的相互的孔径的大小和深度相等,形成到当将凸出部36嵌入到切口凹部37时相互对置的位置。
金属管16的外径由于比配合孔39、42的孔径大,所以,压入到表壳本体34和表带连接部35,其周壁面16c在将应力作用于周壁面39a、42a的状态下进行面接触(压接)。另外,金属管16的长度比配合孔39、42的深度的和短,所以,端面16a、16b与底部39b、42b按面对的姿势配置,而且跨在配合孔39、42的双方完全地收容。
表壳41在以下部分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d。即,固相扩散接合部4d在紧密接触部38内形成于金属管16的周壁面16c与配合孔39、42的周壁面39a、42a进行面接触的部分和凸出部36的侧壁面36b、36b与切口凹部37的侧壁面37b、37b进行面接触的部分。在该固相扩散接合部4d的面接触部分发生构成材料的原子级别的微观扩散,微小的间隙基本完全消失。这样,侧壁面36b、36b与侧壁面37b、37b的面接触部分和周壁面16c与周壁部9a、12a的面接触部分没有间隙地紧密而且牢固地接合。
另外,在钎焊接合部5b,附着于正面36c的低熔点焊料在热处理的过程中熔化,填充存在于正面36c与背面42c的面对部分的微小间隙地展开,由此接合表带连接部35与表壳本体34。
这样,表壳41由固相扩散接合部4d牢固地接合表壳本体34和表带连接部35,所以,具有可长期维持两者的接合状态的强度。另外,由于用低熔点焊料形成钎焊接合部5d,所以,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即使在固相扩散接合不能确实地进行的场合,也具有可长期维持接合状态的强度。
2)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表壳41如以下那样制造。首先,在凸出部36的正面36c预先附着适量的膏状的低熔点焊料。然后,一边将金属管16配合到配合孔39、42,一边将凸出部36嵌入到切口凹部37,从外侧以强力推入表带连接部35。这样,金属管16压入到表壳本体34和表带连接部35。另外,正面36c和背面42c成为相面对的姿势。此时,附着于正面36c的焊料按某种程度均匀地展开到形成在与背面42c之间的间隙。另外,凸出部36压入到切口凹部37。在该状态下,将表壳本体34、表带连接部35、及金属管16收容到图中未示出的真空装置内置于真空气氛中,进行在其中加热的热处理工序。这样,同时进行固相扩散接合和钎焊,通过金属管16固定表壳本体34和表带连接部35而将这些部分一体化。
3)手表外装部件的实施例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成的表壳41的具体的实施例(样品)。
在该实施例中,表壳41通过固定不锈钢(SUS304)制表壳本体34和表带连接部35与易切性不锈钢(SUS316F)制金属管16而制造。表壳本体34与表带连接部35的配合孔39、42将孔径形成为约1.8mmφ,金属管16将外径形成为约1.85mmφ。因此,当将金属管16压入到配合孔39、42时的压入余量为约1.85mmφ-1.8mmφ=0.05mmφ,即50μm。
金属管16的全长为约4mm,配合孔39、42的深度都为2.1mm。因此,配合孔39、42的深度的和为4.2mm。金属管16的长度比该深度的和短一些,所以,完全收容到配合孔39、42的内部。
另外,将凸出部36的宽度尺寸设为约10.05mm,将切口凹部37的宽度尺寸设为约10mm。因此,将凸出部36压入到切口凹部37时的压入余量为约10.05mm-10mm=0.05mmφ,即50μm。
另外,由于形成钎焊接合部5d,所以,在该实施例中,使用以金、银、铜、钯、及镍为主成分、含有镓、铟、锡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元素的焊料。在这里,使用在成为主成分的元素中含有铟和锡、Au∶Ag∶Cu∶Pd∶Ni∶In∶Sn的组成比例为56∶18∶8∶5∶5∶3∶5(重量%)的AuAgCuPdNiInSn系的膏状焊料。该焊料为熔点比表壳本体34和表带连接部35的材料(不锈钢)的再结晶温度低的熔点焊料,其熔点约为660℃。
为了制造表壳41,首先,使用分配器将焊料按约2μl程度滴下附着于正面36c。然后,一边将金属管16配合到配合孔39、12一边将凸出部36压入到切口凹部37后,将表壳本体34、表带连接部35收容于真空装置内,将内部压力保持在5×10-5Torr(约6.7×10-3Pa)左右地形成真空气氛,在其中进行热处理。此时,热处理温度约设定为800℃,热处理时间约为30分钟左右。这样,表壳本体34和表带连接部35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4d和钎焊接合部5d这样2个接合部而固定。
这样获得的表壳41预先对除表壳本体34的紧密接触部38周边外的外观表面进行珩磨,表带连接部35进行镜面加工,然后固定两者即可制造。这样,按上述要领制造的表壳41的表壳本体34的珩磨面和表带连接部25的镜面具有清晰的界面地邻接,所以,可获得新颖的设计,可使设计多样化丰富。
相对该表壳41按与第3实施形式相同的要领进行CASS了试验,但试验的结果良好。这特别是由于在接合界面未含有引起腐蚀的那样的元素。
如该实施例那样,相互接合不锈钢的场合的热处理温度最好与第3实施形式相同。
在上述各实施形式中,作为手表外装部件,说明了固定表壳本体和龙头管、表壳本体和表带连接部的表壳的例子,但本发明的手表外装部件不限于这样的表壳。例如本发明也可适用于固定表壳本体和后盖的手表外装部件、固定表壳本体和前盖的手表外装部件、固定后盖和壳环的手表外装部件、相互固定表带部件的手表外装部件等。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式中,作为低熔点焊料,使用了PdPtNiP、PdCuNiP、AuAgCuGePd、AuAgCuPdNiGaIn、AuAgCuPdNiInSn构成的焊料,但低熔点焊料不限于此。例如可为PdCuPtNiP,也可作为在AuAgCuPdNi中添加Ga、In、Sn中的任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焊料,为AuAgCuPdNiGaSn。
表1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按照本发明,构成固相扩散接合部的各部件的面接触部分没有间隙、紧密而且牢固地接合,另外,由于各部件由钎焊接合部接合,所以,具有可长期维持该接合状态的强度和良好的耐蚀性,可获得具有良好的防水性的手表外装部件。另外,可分别形成各部件,分别进行所期望的加工,此后固定两者,可获得手表外装部件,所以,不仅可使外观的装饰性良好,而且设计多样性丰富。
权利要求
1.一种手表外装部件,具有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2部件紧密接触于上述第1部件的紧密接触部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和钎焊接合部。
2.一种手表外装部件,具有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部件形成与上述第2部件对应的孔部,在上述第2部件配合于上述孔部而紧密接触于该孔部的部分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和钎焊接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部件具有小直径部,而且上述孔部具有与该小直径部对应的小直径部,在上述第2部件的小直径部紧密接触于上述孔部的小直径部的部分形成上述固相扩散接合部,在该紧密接触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上述钎焊接合部。
4.一种手表外装部件,具有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部件形成凹部,而且在上述第2部件形成与该凹部对应的凸出部,上述凸出部配合于上述凹部,在紧密接触于该凹部的紧密接触部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和钎焊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设置紧密接触于上述凹部和上述凸出部的第3部件,在该第3部件紧密接触于上述凹部和凸出部的部分形成上述固相扩散接合部,在上述凸出部紧密接触于上述凹部的部分形成上述钎焊接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凸出部的表面形成金属膜,上述凸出部通过该金属膜紧密接触于上述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钛。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钛。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为表壳本体,上述第2部件为龙头管。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为表壳本体,上述第2部件为龙头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为表壳本体,上述第2部件为表带连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件为表壳本体,上述第2部件为表带连接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低熔点焊料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低熔点焊料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低熔点焊料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以钯、铂、镍、及磷为主要成分的焊料或以钯、铜、镍、及磷为主成分的焊料形成。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以钯、铂、镍、及磷为主要成分的焊料或以钯、铜、镍、及磷为主成分的焊料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以金、银、铜、锗、及钯为主成分的焊料形成。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以金、银、铜、锗、及钯为主成分的焊料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以金、银、铜、钯、及镍为主成分、包含镓、铟、锡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元素的焊料形成。
2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钎焊接合部由以金、银、铜、钯、及镍为主成分、包含镓、铟、锡中的至少1种以上的元素的焊料形成。
23.一种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地制造手表外装部件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第2部件附着焊料的工序,和在上述第2部件紧密接触于上述第1部件的紧密接触部中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和钎焊接合部的工序。
24.一种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地制造手表外装部件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第2部件附着焊料的工序,将上述第2部件的上述附着了焊料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压接于上述第1部件的压接工序,及使上述第2部件的上述附着了焊料的部分面对上述第1部件的面对工序,在上述压接工序和面对工序后具有加热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热处理工序。
25.一种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固定第1部件和第2部件地制造手表外装部件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第2部件附着焊料的工序,在上述第2部件的上述附着了焊料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和上述第1部件压接第3部件的压接工序,及使上述第2部件的上述附着了焊料的部分面对上述第1部件的面对工序,在上述压接工序和面对工序后具有加热上述第1部件、第2部件、及第3部件的热处理工序。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2部件压入到上述第1部件地进行上述压接工序。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第3部件压入到上述第1部件和上述第2部件地进行上述压接工序。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分配器附着膏状焊料地进行上述附着焊料的工序。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分配器附着膏状焊料地进行上述附着焊料的工序。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分配器附着膏状焊料地进行上述附着焊料的工序。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钛用作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由上述热处理工序加热时的温度在约600℃以上约850℃以下。
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钛用作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由上述热处理工序加热时的温度在约600℃以上约850℃以下。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钛用作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由上述热处理工序加热时的温度在约600℃以上约850℃以下。
3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不锈钢用作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材料,由上述处理工序加热时的温度在约600℃以上约900℃以下。
3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不锈钢用作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材料,由上述处理工序加热时的温度在约600℃以上约900℃以下。
3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不锈钢用作上述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材料,由上述处理工序加热时的温度在约600℃以上约900℃以下。
3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手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焊料附着于上述第2部件的工序之前,具有在附着该第2部件的焊料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金属膜的工序。
全文摘要
表壳(11)通过由钛或不锈钢制的表壳本体(1)和龙头管(3)而构成;其中表壳本体(1)具有与龙头管(3)对应的转柄孔(2)。该龙头管(3)具有小直径部,与该小直径部对应的小直径部形成于转柄孔(2)。龙头管(3)配合到表壳本体(1)的转柄孔(2),在该小直径部相互紧密接触的部分形成固相扩散接合部,在小直径部相互紧密接触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形成钎焊接合部,形成兼有良好的耐蚀性和防水性、设计多样性丰富的手表外装部件。
文档编号G04B37/14GK1556940SQ0281836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21日
发明者藤井浩司, 佐藤惇司, 内田仁史, 桥本范夫, 藤田亮, 史, 司, 夫 申请人: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