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条盒和钟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58322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条盒和钟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条盒和钟表。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搭载有动力发条的条盒轮中,在发条的圈数最大附近获得最大的输出转矩,输出转矩随着发条松开而降低。在机械式钟表中,当输出转矩变化时,调速擒纵机构的调速性能变化,导致差率变动(快慢),因此期望使输出转矩的变动尽量小。以缓和伴随着发条的松开的输出转矩的变动的影响为目的,提出有如下等方法:设置多个条盒轮;以及设置防止一定程度以上的上紧和松开的机构以仅使用输出转矩的变动较小的范围。但是,即便这些方法具有缓和伴随着发条的松开的输出转矩的变动的影响的效果,但并非消除转矩变动自身,因此不是根本地解决之道。另外,已知有如下方法:利用链条等将被称为均力圆锥轮(fusee)的距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变化的笋状的蜗形凸轮和条盒轮连结起来,通过将其卷绕于凸轮来使转矩恒定化。然而,这种情况下,难以避免凸轮的占有体积变大,因此当想要应用于手表等时,其结果是,持续时间短,或者机芯的大型化,以及需要制造难以制造的微小的链条。另一方面,作为输出恒定转矩的机构,已知有恒定转矩弹簧本身(例如专利文献I)。它是使用了弹簧和两个卷轴的结构。但是,当要想直接将该结构应用到钟表的动力源,随着上紧而两个卷轴一起旋转,因此每当上紧发条时需要从走针用轮系卸下,因而称不上实用。另外,对于恒定转矩弹簧分别涉及到所谓的“O形(或者O型)转矩弹簧”以及“N形(或者N型)转矩弹簧”,作为“低转矩弹簧特性的理论解析”,对于“负荷/变形特性”和“负载/变形特性”来说,除了卷筒(卷轴)的直径为恒定等方面以外,基于现实的模型,进行详细的理论计算(非专利文献I和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实愿昭54-152617号公报(日本实开昭56-72798号公报)的微缩胶卷。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大槻敦巳外、“恒定转矩弹簧特性的理论解析(O形转矩弹簧的负荷/变形特性)”、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C编)2003年11月、第69卷、第687号、P.290-p.296非专利文献2:大槻敦巳外、“恒定转矩弹簧特性的理论解析(N形转矩弹簧的负载/变形特性)”、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C编)2001年11月、第67卷、第663号、p.232-p.239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各方面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与条盒实际上相同的输入输出结构来获得恒定转矩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条盒和钟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具有:保持器,其被支承体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卷轴,其在与该保持器的旋转中心一致的旋转中心能够自如旋转地支承于该保持器;第二卷轴,其在所述保持器的偏心位置能够自如旋转地支承于该保持器;以及为弹性带状体形态的发条,该弹性带状体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卷轴,该弹性带状体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卷轴,并且该发条在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之间以恒定转矩弹簧的形态被卷绕,所述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构成为:当发条处于卷绕于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一方的松开状态、且处于保持器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时,第一卷轴相对于保持器旋转而将发条卷绕到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另一方,所述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构成为:当发条处于至少部分地上紧于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状态、且处于第一卷轴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时,保持器相对于第一卷轴旋转,从而输出动力。在本发明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由于“具有:保持器,其被支承体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卷轴,其在与该保持器的旋转中心一致的旋转中心能够自如旋转地支承于该保持器;第二卷轴,其在所述保持器的偏心位置能够自如旋转地支承于该保持器;以及为弹性带状体形态的发条,该弹性带状体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卷轴,该弹性带状体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卷轴,并且该发条在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之间以恒定转矩弹簧的形态被卷绕”,因此,能够获得恒定转矩。并且,在本发明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由于“构成为:当发条处于卷绕于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一方的松开状态、且处于保持器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时,第一卷轴相对于保持器旋转而将发条卷绕到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另一方,并且构成为:当发条处于至少部分地上紧于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状态、且处于第一卷轴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时,保持器相对于第一卷轴旋转,从而输出动力”,因此,保持器进行与条盒主体实际上相同的动作。因此,在本发明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能够通过与条盒实际上相同的输入输出结构来获得恒定转矩。在上文中,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在保持器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第一卷轴相对于保持器旋转,从而使发条上紧,但也可以在第一卷轴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通过使保持器相对于第一卷轴旋转来使发条上紧。此外,对以下进行了说明:当发条处于至少部分地上紧的状态时,在第一卷轴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保持器相对于第一卷轴旋转,从而输出动力,但也可以在保持器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下,使第一卷轴相对于保持器旋转而输出动力。在本发明的一个典型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保持器具备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第一卷轴由第一中心卷轴部构成,所述第一中心卷轴部在该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的中心被支承为相对于保持器能够自如旋转,第二卷轴由一根第二偏心卷轴部构成,所述一根第二偏心卷轴部在相对于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的中心偏心的位置被支承为相对于保持器能够自如旋转。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典型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保持器具备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第一卷轴由第一中心卷轴部构成,所述第一中心卷轴部在该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的中心被支承为相对于保持器能够自如旋转,第二卷轴由多根第二偏心卷轴部构成,所述多根第二偏心卷轴部分别在相对于该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的中心偏心的位置被支承为相对于保持器能够自如旋转,在各个该第二偏心卷轴部与所述第一中心卷轴部之间设有所述发条。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而提高体积效率。例如,在使用由具有截面形状的弹性带状体构成的发条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转矩。在本发明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典型的是,在松开状态下,发条处于实质上紧密卷绕于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所述一方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容易可靠地获得恒定转矩动作。在本发明的一个典型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第一卷轴为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所述另一方。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卷轴相对于旋转被限制了的保持器旋转,来使发条上紧到位于中央的第一卷轴,在中央的第一卷轴的旋转被限制了的状态下,通过使保持器旋转来进行卷绕于中央的第一卷轴的发条的松开,从而输出转矩。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典型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第一卷轴为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所述一方。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卷轴相对于旋转被限制了的保持器旋转,来使发条上紧到位于偏心位置的第二卷轴,在中央的第一卷轴的旋转被限制了的状态下,通过使保持器旋转,来进行卷绕于位于偏心位置的第二卷轴的发条的松开,从而输出转矩。在本发明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I)可以构成为:在发条卷绕于第一卷轴的状态和卷绕于第二卷轴的状态这两个状态下,构成发条的带状体的两个主面中相同的主面位于内侧(所谓的“O”形的形态”),(2)也可以构成为:在发条卷绕于第一卷轴的状态和卷绕于第二卷轴的状态的各状态下,构成发条的带状体的两个主面中不同的主面位于内侧(所谓的“N”形的形态”)。在后者的情况下,易于获得大的转矩。在本发明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典型的是,在构成发条的带状体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该带状体的自然曲率沿着该带状体的长度方向变化,所述自然曲率为所述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的各部分所具有的曲率。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带状体的厚度和卷绕径的变动,能够实现与希望相应的适合的恒定转矩结构。在本发明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中,典型的是,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由条盒构成。即,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条盒具备上述那样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这种情况下,保持器例如由条盒主体构成,支承体例如由包括支承走针轮系等的底板及其以外的钟表主体构成。这种情况下,能够在灵活利用周边部的结构的状态下置换成以往的条盒。但是,如果希望的话,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能够作为条盒以外的钟表部件来使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钟表具备上述那样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


图1为示出在具备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条盒的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钟表中、将O形的恒定转矩弹簧机构的发条卷绕于偏心卷轴的状态的图,其中,(a)为主要示出条盒部分的去掉条盒盖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b)为作为(a)的主要部分的条盒部分的剖视说明图。图2为示出在具备图1的条盒的钟表中将O形的恒定转矩机构的发条卷绕于中央卷轴的状态的图,其中,(a)为主要示出条盒部分的去掉条盒盖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b)为作为(a)的主要部分的条盒部分的剖视说明图。图3为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优选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条盒的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钟表的图,其中,(a)为关于将构成O形的恒定转矩弹簧机构的发条卷绕于多根偏心卷轴的状态,而主要示出了条盒部分的去掉条盒盖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b)为关于将(a)的发条卷绕于中央卷轴的状态而主要示出了条盒部分的去掉条盒盖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图4为示出在具备本发明的优选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条盒的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钟表中,将N形的恒定转矩弹簧机构的发条卷绕于偏心卷轴的状态的图,其中,Ca)为主要示出条盒部分的去掉条盒盖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b)为作为(a)的主要部分的条盒部分的剖视说明图。图5为示出在具备图4的条盒的钟表中将N形的恒定转矩机构的发条卷绕于中央卷轴的状态的图,其中,(a)为主要示出条盒部分的去掉条盒盖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b)为作为(a)的主要部分的条盒部分的剖视说明图。图6为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优选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条盒的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钟表的图,其中,(a)为关于将构成N形的恒定转矩弹簧机构的发条卷绕于多根偏心卷轴的状态而主要示出了条盒部分的去掉条盒盖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b)为关于将(a)的发条卷绕于中央卷轴的状态而主要示出了条盒部分的去掉条盒盖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图7为关于具备O形的恒定转矩弹簧机构的条盒中的发条(弹性带状体)的曲率半径,而表示出自然曲率半径Rn、中央卷轴的最外层的发条(弹性带状体)的曲率半径R2、以及偏心卷轴的最外层的发条(弹性带状体)的曲率半径R1各自的相对于绕中央卷轴的圈数N的依赖状态的图表,其中,(a)为在像图1的(a)和(b)以及图2的(a)和(b)那样具有一对卷轴的情况下的图表,(b)为在像图3的(a)和(b)那样具有四对卷轴的情况下的图表。图8为关于具备N形的恒定转矩弹簧机构的条盒中的发条(弹性带状体)的曲率半径,而表示出自然曲率半径Rn、中央卷轴的最外层的发条(弹性带状体)的曲率半径R2、以及偏心卷轴的最外层的发条(弹性带状体)的曲率半径R1各自的相对于绕中央卷轴的圈数N的依赖状态的图表,其中,(a)为在像图4的(a)和(b)以及图5的(a)和(b)那样具有一对卷轴的情况下的图表,(b)为在像图6的(a)和(b)那样具有四对卷轴的情况下的图表。标号说明1、1A、1B、1C:条盒2、2A、2B、2C:钟表5、5A:条盒主体6、6B:中央卷轴7、7A、7A1、7A2、7A3、7A4、7B、7C、7C1、7C2、7C3、7C4:偏心卷轴
8、8A、8A1、8A2、8A3、8A4、8B、8C、8C1、8C2、8C3、8C4:发条10、IOA:条盒壳体部11、11A:底壁部12:外周缘13:外周壁部14:中央孔部15:内周缘16:内周壁部16a:端面17:条盒齿轮部18:偏心孔部19:卡合凹部20:条盒盖21:圆环状板状体22:卡合缘部23:中央孔部24:偏心孔部25:内周缘26:内周壁部26a:端面30、30A、30A1、30A2、30A3、30A4、30B、30C、30C1、30C2、30C3、30C4:卷轴主体部31、32:小径轴部40、40B:卷轴主体部41、42:中径轴部43、44:小径轴部50、50A、50A1、50A2、50A3、50A4、50B、50C、50C1、50C2、50C3、50C4:弹性带状体51、51A、51A1、51A2、51A3、51A4、51B、51C、51C1、51C2、51C3、51C4:端部52、52A、52A1、52A2、52A3、52A4、52B、52C、52C1、52C2、52C3、52C4:端部80:大钢轮齿轮81:别扣82:上紧轮系85:走针轮系86:调速擒纵器87:增速轮系88:时刻显示针A:腔B、BA 1、BA2、BA3、BA4、BC1、BC2、BC3、BC4、C:中心轴线B1、B2、C1、C2:方向E:杨氏模量
1:断面二次矩L2:卷绕于中央卷轴主体部的长度Lf:弹性带状体50的长度N:弹性带状体的圈数η:弹性带状体的根数R1:在偏心卷轴侧处于卷绕状态的弹性带状体的最外层的(曲率)半径R10:偏心卷轴主体部的轴径R2:在中央卷轴侧处于卷绕状态的弹性带状体的最外层的(曲率)半径R2tl:中央卷轴主体部的轴径Rn:带状弹性体的自然曲率半径T2:作用于中央卷轴主体部的转矩Tc:恒定的转矩t:弹性带状体的厚度w:弹性带状体的宽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几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图1的(a)和(b)示出了钟表2的一部分,该钟表2具有使用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的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例的条盒I。条盒I具有:作为保持器的条盒主体5 ;作为第一卷轴的中央卷轴6和作为第二卷轴的偏心卷轴7,中央卷轴6和偏心卷轴7相对于该条盒主体5旋转自如;以及发条8。条盒主体5具有条盒壳体部10和条盒盖20。条盒壳体部10具备:圆环状板状底壁部11 ;外周壁部13,其从该底壁部11的外周缘12立起;低内周壁部16,其从构成底壁部11的圆环的中央孔部14的内周缘15、即圆环状板状底壁部11的内周缘15立起;以及条盒齿轮部17,其形成于外周壁部13的下端部附近的外周侧。在条盒壳体部10的底壁部11形成有偏心孔部18。在外周壁13的立起端部的内周缘形成有圆形的卡合凹部19。条盒盖20具有与条盒壳体部10的底壁部11大致相同的圆环状板状体21。该圆环状板状体21的外周缘部作为卡合缘部22与条盒壳体部10的外周壁部13的卡合凹部19配合而形成在内部具备腔A的条盒主体5。条盒盖20的圆环状板状体21具备中央孔部23和偏心孔部24,该中央孔部23和偏心孔部24处于在条盒盖20与条盒壳体部10配合的状态下正好与底壁部11的中央孔部14和偏心孔部18相对的位置。另外,条盒盖20具备短内周壁部26,所述内周壁部26以正好与条盒壳体部10的低内周壁部16相对的方式从圆环状板状体21的内周缘25垂下。偏心卷轴7具备卷轴主体部30、以及一体形成于该主体部30的两端的榫部或小径轴部31、32。偏心卷轴7的主体部30和小径轴部31、32为同心的,在条盒主体5被组装起来的状态下,偏心卷轴7的两端的小径轴部31、32以能够绕它们的中心轴线B向B1、B2方向自如旋转的方式配合于条盒壳体部10的底壁部11的偏心孔部18以及条盒盖20的圆环状板状体21的偏心孔部24中。另外,也可以将小径轴部31、32配合固定到偏心孔部18、24中,使卷轴主体部30能够绕中心轴线B相对于小径轴部31、32自如旋转,来代替小径轴部31、32相对于偏心孔部18、24能够自如旋转。与偏心卷轴7同样,中央卷轴6具备:卷轴主体部40 ;榫部或者中径轴部41、42,所述榫部或者中径轴部41、42—体形成于该主体部40的两端;以及直径更小的轴部43、44,所述轴部43、44 一体形成于该中径轴部41、42的末端侧。中央卷轴6的主体部40和中径轴部41、42以及小径轴部43、44为同心的,在条盒主体5被组装起来的状态下,中央卷轴6的两端侧的中径轴部41、42以能够绕其中心轴线C向C1、C2方向自如旋转的方式配合于条盒壳体部10的底壁部11的中央孔部14以及条盒盖20的圆环状板状体21的中央孔部23。另外,在图1的例子中,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外径比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外径大。中央卷轴主体部40在条盒壳体部10的底壁部11的中央孔部14的内周壁部16的端面16a、和条盒盖20的圆环状板状体21的中央孔部23的内周壁部26的端面26a之间旋转。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中的条盒盖20所在的一侧的小径部44,配合固定有大钢轮齿轮80,大钢轮齿轮80与中央卷轴6 —体地旋转。在构成中央卷轴6的中央卷轴主体部40和构成偏心卷轴7的偏心卷轴主体部30之间,安装有为弹性带状体50的形态的发条8。更详细地说,关于发条8,弹性带状体50的一端51安装在构成中央卷轴6的中央卷轴主体部40,弹性带状体50的另一端52 (图2的(a))安装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发条8在中央卷轴6和偏心卷轴7之间以所谓的“O形”的恒定转矩弹簧的形态被卷绕。发条8具有如下特性。S卩,为了使发条8作为O形恒定转矩弹簧来工作,发条8满足与非专利文献I的公式(26 )对应的下面的公式(I)。T2 / E.I= (R2-R1) /RnRi+ (R12-R22) / IR12 * R2 (I)在此,T2为作用于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转矩,E为弹性带状体50的纵弹性系数(杨氏模量),I为关于弹性带状体50的中立轴的断面二次矩,R1为在偏心卷轴7侧处于卷绕状态的弹性带状体50的(曲率)半径,R2为在中央卷轴6侧处于卷绕状态的弹性带状体50的(曲率)半径,Rn为弹性带状体50的自然曲率半径。在相当于非专利文献I的公式(26)的上述公式(I)中,作为弹性带状体50的厚度t和长度Lf相对小的结构,没有考虑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以及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弹性带状体50的曲率半径的变化,因此,当考虑到这方面时,将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轴径设为Riq,将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轴径设为R2tl,关于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R2,若将卷绕于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长度设为L2,则R2为R2= [(L2.t / π ) +R202] 1/2 (2)。另外,若以依赖于发条8的弹性带状体50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圈数N的形态表示,则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R2还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R2 = R20 + t.N (2a)另一方面,弹性带状体50被从偏心卷轴7卷绕、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R1为R1= { [ ( Lf-L2 ).t / π ] +R102 } 1/2 C3)根据上述公式(2),L2= π (R22-R202) /t (2b)因此,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R1,由于被作为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R2的函数来表示,因此被作为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发条8的弹性带状体50的圈数N的函数来表示。即,根据上述(I ),为了使转矩T2为恒定(T。),使发条8的弹性带状体50的自然曲率半径Rn为Rn= (R2-R1) / [Tc.R1 / E.I— (R12-R22) / 2Ri.R2](4)即可,在此,在公式(4)中,自然曲率半径Rnffl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R2以及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R1来表示。另一方面,根据上述公式(2a)以及公式(3)和(2b),半径R2、R1均作为圈数N的函数来表示,因此,上述公式(4)能够解成使带状体50的自然曲率半径Rn作为圈数N的函数来表示。由上文可知,在条盒I中,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轴径Rltl = 1.0mm,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轴径为R2tl = 1.8mm,发条8的弹性带状体50的长度Lf = 120mm、厚度t =
0.03mm、宽度W= 1.5mm、且杨氏模量E = 190GPa的情况下,为了将转矩T2设定为恒定值Tc=0.20N*mm,按照上述的公式(4)可知,形成沿弹性带状体50的长度方向具有图7的(a)所示的自然曲率半径Rn的状态即可。换言之,在上述条件下,若将发条8的弹性带状体50的自然曲率半径Rn设定成如图7的(a)的图表所示的那样,则对于条盒I的中央卷轴6能够输出恒定的转矩T2=Te (在所述例子中为0.20N.mm),而与发条8的松开的程度无关。
另外,在图7的(a)中,横轴表示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发条的圈数N,曲线RpR2分别为在发条8的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上紧状态或者松开状态)圈数N的情况下的、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以及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的最外层的半径。在所述例子中,全上紧状态下的圈数队=9.8圈。并且,由图7的(a)可知,Rn (N) < R1 (N) < R2 (N),由此可知,发条8的带状弹性体50在全长紧密地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以及中央卷轴主体部40。在钟表2中,如下方面与以往的钟表相同:向C2方向的旋转被别扣81所限制的大钢轮齿轮80构成为,与上紧轮系82卡合,例如当使柄轴旋转时,大钢轮齿轮80经由上紧轮系82而向Cl方向旋转,发条8被上紧到中央卷轴6。而且,在钟表2中,如下方面也与以往的钟表相同:条盒I的条盒壳体部10的条盒齿轮部17与包括调速擒纵器86和增速轮系87的走针轮系85啮合,随着条盒齿轮部17绕中心轴线C向Cl方向旋转,使增速轮系87以被调速擒纵器86限制后的速度旋转,使安装于该增速轮系87的时刻显示针88旋转来进行时刻显示。在所述例子中,支承体由包括支承走针轮系85等的底板(未图示)及其以外的钟表主体构成。在所述钟表2中,在发条8从图2的(a)和(b)所示的全上紧状态随着绕条盒主体5的中心轴线C向Cl方向旋转而达到发条8到图1的(a)和(b)所示的完全松开状态(松开状态)为止的过程中,转矩T2能够保持为恒定转矩T。,因此,调速擒纵器86的差率能够保持为恒定而与发条8的上紧或者松开的程度无关,因此钟表2的走针能够与发条8的状态无关而以恒定速度准确地进行。在上文中,对偏心卷轴为一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如图3的(a)和(b)所示,偏心卷轴由多根(在图3的(a)和(b)的例子中为四根)偏心卷轴部7A1、7A2、7A3、7A4(在下文中,在统称时或者在不相互区别时也用标号“7A”表示)构成。典型的是,多根偏心卷轴部7A被配置成旋转对称(在所述例子中为四次旋转对称)。在图3的(a)和(b)所示的钟表2A的条盒IA中,对与钟表2的条盒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对于大致相同但存在不同点的要素在相同标号的最后附加添加字符A(在偏心轴部的要素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标号的最后为添加字符Al、A2、A3、或A4)。在钟表2A的条盒IA中,四根偏心卷轴部7A1、7A2、7A3、7A4构成为彼此相同,四根偏心卷轴部7A1、7A2、7A3、7A4分别构成为与钟表2的条盒I的偏心卷轴7实际上相同。在钟表2A的条盒IA中,发条84也由四根发条841、842、843、8么4(在下文中,在统称时或者在不相互区别时也用标号“8A”表示)构成,构成发条8A1、8A2、8A3、8A4的弹性带状体50A1、50A2、50A3、50A4分别卷绕在四根偏心卷轴部7A1、7A2、7A3、7A4和中央卷轴6之间,与钟表2的条盒I的发条8的弹性带状体50相比,弹性带状体50A1、50A2、50A3、50A4除了其长度为1/4左右这方面以外构成为与弹性带状体50大致相同。中央卷轴6被四根发条 8A1、8A2、8A3、8A4 共用。即使在钟表2A的条盒IA中,发条8A也满足与非专利文献I的公式(26)对应的上述的公式(I ),以使发条8 A作为O形恒定转矩弹簧来工作。另一方面,在由于弹性带状体50的厚度t和长度Lf而考虑被卷绕到中央卷轴主体部40和偏心卷轴主体部30A1、30A2、30A3、30A4 (在下文中,在统称时或者在不相互区别时也用标号“30A”表示)的弹性带状体50A的曲率半径变化的情况下,弹性带状体50A被从偏心卷轴7A卷绕、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A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A的最外层的半径R1也满足上述的公式(3)。另外,在钟表2A的条盒IA的情况下,将偏心卷轴主体部30的轴径设为Rltl,将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轴径设为R2tl,将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长度设为L2,则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A的最外层的半径R2为R = [ ( η * L2 * t / π ) +R202] 1/2 (S)在此,η为偏心卷轴主体部30Α1、30Α2、30Α3、30Α4或发条8Α的个数,在所述例子中,为η=4。另外,关于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Α的最外层的半径R2,若以发条8Α的弹性带状体50Α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圈数N的函数的形态来表示,则与上述的公式(2a)的情况相同,也用下面的公式表示。R2 = R20 + η.t.N (5a)因此,根据上述公式(1),为了使转矩T2为恒定转矩(T。),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发条8Α的弹性带状体50Α的自然曲率半径Rn为Rn= (.R2-Rl - / [Tc.R1/E.1- (R12-.R22) / 2R> * R2](4)但是,在此,如上所述,
R2 = R20 + η.t.N (5a)R1= { [( Lf-L2 ) * t / π ] +R102 } 1/2 (3)根据上述公式(5),L2= π (R22—R2o2) / (η.t)(5b)因此,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A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A的最外层的半径R1,被作为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A的最外层的半径R2的函数来表示,并且作为发条8A的弹性带状体50A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圈数N的函数来表示,这与前面所述的情况相同。在所述条盒IA的情况下,不同点在于,偏心卷轴主体部30A为四根、即根数n=4,与此对应地,长度Lf为1/4、即长度Lf=30mm,若使用相同形状的弹性带状体50A则能够使转矩变大。换言之,这种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从而提高体积效率。在所述条盒IA中,例如,为了将转矩T2设定为恒定值Tc=L 93N.mm,按照上述的公式(4),形成沿弹性带状体50A的长度方向具有图7的(b)所示的自然曲率半径Rn的状态即可。换言之,在其它方面与图7的(a)的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若按照公式(4)将发条8A的弹性带状体50A的自然曲率半径Rn设定成如图7的(b)的图表所示的那样,则对于条盒IA的中央卷轴6能够获得恒定的转矩T2=Te (在所述例子中为1.93N.mm),而与发条8A的松开的程度无关。在图7的(b)中,横轴表示发条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圈数N,曲线RpR2分别为在发条8A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上紧状态或者松开状态)圈数N的情况下的、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A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A的最外层的半径以及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A的最外层的半径。在所述例子中,全上紧状态的圈数乂=2.5圈。并且,由图7的(b)可知,Rn (N) < R1 (N) < R2 (N),由此可知,发条8的带状弹性体50在全长紧密地卷绕于偏心卷轴主体部30和中央卷轴主体部40。上述的情况不限定于η为4的情况(图3的(a)和(b)的情况),对于η为2、3或者5以上的O性恒定转矩弹簧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例如,在使η=8来代替η=4的情况下,若不改变构成发条的弹性带状体的截面形状而使长度为1/2 (在该例子中为15mm),则圈数N变为1.2圈,但转矩T。变为4.40N..!。即使在具备该条盒IA的钟表2A中,在发条8从图3的(b)所示的全上紧状态直到图3的(a)所示的完全松开状态为止的过程中,转矩T2保持为恒定T。,因此,能够将调速擒纵器86的差率保持为恒定而与发条8A的上紧或者松开的程度无关,能够使钟表2A的走针与发条8A的状态无关以恒定速度准确地进行。在上文中,对使用了构成发条8、8A的弹性带状体50、50A的相同的主面位于内周侧的、所谓的“O形”的恒定转矩弹簧的条盒1、1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恒定转矩弹簧机构也可以是“N形”来代替“O形”。在图4的(a)和(b)以及图5的(a)和(b)所示的钟表2B的条盒IB中,对与钟表2的条盒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对于大致相同但存在不同点的要素在相同标号的最后附加添加字符B。在钟表2B的条盒IB中,除了如下方面以外与构成钟表2的条盒I的发条8的弹性带状体50相同:为了使构成发条SB的弹性带状体50B构成为“N形”的形态来代替“O形”,而绕偏心卷轴7B向与绕中央卷轴6B相反的方向卷绕弹性带状体50B (在中央卷轴6B与偏心卷轴7B之间以所谓的“N形”的恒定转矩弹簧的方式进行卷绕)。在钟表2B的条盒IB中,发条8B具有如下特性。S卩,发条SB满足与非专利文献2的公式(40)对应的下面的公式(6),以使发条SB作为N形恒定转矩弹簧来工作。T: / E.1= (R2H- Ri) I RnR1-!- (Rf R22) / 2R丨2.R2 6在此,各变量T2、E、1、Rp R2, Rn的意义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其它的方面与钟表2的条盒I的情况相同。即,即使在该情况下,在与非专利文献2的公式(40)相当的上述公式(6)中,作为弹性带状体50Β的厚度t和长度Lf相对小的结构,没有考虑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B以及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曲率半径的变化,因此,当考虑到这方面时,将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轴径设为Rltl,将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轴径设为R2tl,将卷绕于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长度设为L2,则与上述的情况相同,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最外层的半径R2为R2= [(L2.t/ π ) +R202] 1/2 (2)另外,关于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Β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Β的最外层的半径R2,若以依赖于发条8Β的弹性带状体50Β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Β的圈数N的形态来表示,则也如上述那样也用下面的公式表示。R2 = R20 + t.N (2a)另一方面, 弹性带状体50B被从偏心卷轴7B卷绕、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最外层的半径R1也与上述的情况相同,为R1= { [ ( Lf-L2 ).t / π ] +R102 } 1/2(3)根据上述公式(2),L2= π (R22-R202) /t (2b)因此,关于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最外层的半径R1,被作为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最外层的半径R2的函数来表示,因此被作为发条8B的弹性带状体50B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圈数N的函数来表示,这一点也是一样的。即,根据上述公式(6),为了使转矩T2为恒定转矩(T。)而使发条SB的弹性带状体50B的自然曲率半径RnSRn= (R2 + R,) / [Tc.R1 / E.I— CRf-R22) / 2Ri.R2] (7)即可。在此,在公式(7)中,自然曲率半径1^用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最外层的半径R2、以及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最外层的半径R1来表示。另一方面,根据上述公式(2a)以及公式
(3)和(2b),半径R2A1均作为圈数N的函数来表示,因此,上述公式(4)能够解成使带状体50B的自然曲率半径Rn作为圈数N的函数来表示,这一方面也与上述情况相同。在该条盒IB的情况下,用N形来代替O形,因此,不同点是弹性带状体50B的挠曲变大,能够使使转矩变大。并且,在弹性带状体50B被卷绕成N形的条盒IB中,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直径R2tl与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直径Rltl为相同程度(典型的是,像该例子那样相同,即R2tl=Rici),因此,能够使弹性带状体50B的长度变长这方面也与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直径R2tl比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直径Rltl大的O形的情况不同。因此,在条盒IB中,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轴径Rltl=L 0mm、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轴径与轴径Rltl相同地为R2tl=1.0mm、发条8B的弹性带状体50B的长度Lf=360mm、厚度t=0.03mm、宽度w=l.5mm、且杨氏模量E=190GPa的情况下,为了将转矩T2设定成恒定值1;=1.6(^*111111,按照上述公式(7)可知,成为沿弹性带状体5( 的长度方向具有如8的(a)所示的自然曲率半径Rn的状态即可。换言之,在上述条件下,若将发条8B的弹性带状体50B的自然曲率半径Rn设定成如图8的(a)的图表所示的那样,则对于条盒IB的中央卷轴6B能够获得恒定的转矩T2=Te (在该例子中为1.60N.mm)而与发条SB的松开的程度无关。另外,在图8的(a)中,也是横轴表示发条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圈数N,曲线R1^ R2分别为在发条8B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上紧状态或者松开状态)圈数N的情况下的、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最外层的半径、以及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B的最外层的半径。在该例子中,全上紧状态的圈数Nf=36.9圈。并且,由图8的(a)可知,(Rn (N)的大小)<(札(N)的大小)、(R2 (N)的大小)。但是,在N形的情况下,若考虑到在松开时以紧密卷绕的形态卷绕到对应的卷轴30,则& (N)的弯曲曲率的方向(符号)与R1 (N)的弯曲曲率的方向(符号)一致,与R2 (N)的弯曲曲率的方向(符号)相反。在具备该条盒IB的钟表2B中,当发条8B如图4的(a)和(b)所示的那样处于完全松开状态时,当经大钢轮齿轮80使中央卷轴6B向Cl方向旋转时,使偏心卷轴7B向B2方向旋转,从而发条8B成为如图5的(a)和(b)所示的全上紧状态或者与其接近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发条8B从图5的(a)和(b)的全上紧状态到图4的(a)和(b)的完全松开状态为止的过程中,与发条8B的松开对应地,相对于中央卷轴6B,条盒主体5所承受的转矩T2能够保持为恒定转矩Tc,因此,调速擒纵器86的差率保持恒定而与发条SB的上紧或者松开的程度无关,并且钟表2B的走针 能够与发条SB的状态无关地以恒定速度准确地进行。如图6的(a)和(b)所示,即使在发条的弹性带状体被卷绕成N形的情况下,偏心卷轴也可以由多根(在图6的(a)和(b)的例子中为四根)偏心卷轴部7C1、7C2、7C3、7C4 (在统称时或者在不相互区别时也用标号“7C”表示)构成。在图6的(a)和(b)所示的钟表2C的条盒IC中,对与钟表2的条盒I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对于大致相同但存在不同点的要素在相同标号的最后附加添加字符C(在偏心轴部的要素的情况下,在相同的标号的最后附加添加字符C1、C2、C3、或C4)。另外,对于与钟表2B的条盒IB相同的要素附加相同的标号,对大致相同但存在不同点的要素在相同的标号的最后附加添加字符C (但是,在添加字符的最后有标号B的情况下在除该B以外的标号后附加添加符号C)。在钟表2C的条盒IC中,四根偏心卷轴部7C1、7C2、7C3、7C4构成为彼此相同,四根偏心卷轴部7C1、7C2、7C3、7C4分别构成为与钟表2的条盒I的偏心卷轴7实际上相同。在钟表2C的条盒IC中,发条8(:也由四根发条8(:1、802、803、804(在下文中,在统称时或者在不相互区别时也用标号“8C”表示)构成,构成发条8C1、8C2、8C3、8C4的弹性带状体50C1、50C2、50C3、50C4分别卷绕在四根偏心卷轴部7C1、7C2、7C3、7C4和中央卷轴6C之间,与钟表2B的条盒IB的发条8B相比,除了弹性带状体50C1、50C2、50C3、50C4的长度为1/4左右这方面以外,其余构成为大致相同。即使在钟表2C的条盒IC中,发条8C也满足与非专利文献2的公式(40)对应的上述的公式(6),以使发条SC作为N形恒定转矩弹簧来工作。另一方面,即使由于弹性带状体50的厚度t和长度Lf,而考虑被卷绕到中央卷轴主体部40和偏心卷轴主体部30C1、30C2、30C3、30C4 (在下文中,在统称时或者在不相互区别时也用标号“30C”表示)的弹性带状体50C的曲率半径变化的情况下,弹性带状体50C被从偏心卷轴7C卷绕、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C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C的最外层的半径R1也满足上述的公式(3)。另外,在钟表2C的条盒IC的情况下,偏心卷轴主体部30C的轴径为R1(l,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轴径为R2tl,将卷绕于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长度设为L2,则与钟表2A的条盒IA的情况同样地,设偏心卷轴主体部30C或发条8C的个数为n,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C的最外层的半径R9为R2= [ ( η.L2.t Z π ) +R202] 1/2 (5)在该例子中,为n=4。另外,关于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4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C的最外层的半径R2,若以发条SC的弹性带状体50C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圈数N的函数的形态来表示,则与上述的情况同样,也用下面的公式表示。R2 = R20 + η.t.N (5a)因此,根据N形的情况下的上述的公式(6),为了使转矩T2为恒定转矩(T。),使发条8C的弹性带状体50C的自然曲率半径Rn与上述的情况相同,为Rn= R -R1) / [Tc.R1 E*1-1R -R22) / 2R,.R2])但是,在此,如 上所述,R2 = R20 + η.t.N (5a)R1= { [( Lf—L2 ).t / π ] +R102 } 1/2(3)根据上述公式(5),L2= π (R22-R202) / (η.t)(5b)因此,关于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C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C的最外层的半径R1,被作为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C的最外层的半径R2的函数来表示,并且作为发条8C的弹性带状体50C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圈数N的函数来表示,这与上述的情况相同。上述情况对于η为2、3或者5以上的N形恒定转矩弹簧的情况也适用,这方面也
是一样的。在该条盒IC的情况下,如下方面与条盒IB不同:偏心卷轴主体部30C为四根、SP根数η=4,与此对应地,长度Lf为1/4、即长度Lf=90mm,若使用相同形状的弹性带状体50C,则能够使转矩变大。在所述条盒IC中,例如,为了将转矩T2设定为恒定值Te=6.94N.mm,按照上述的公式(7),形成沿弹性带状体50C的长度方向具有如图8的(b)所示的自然曲率半径Rn的状态即可。换言之,在其它方面与图8的(a)的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若将发条SC的弹性带状体50C的自然曲率半径Rn按照公式(7)设定成如图8的(b)的图表所示的那样,则对于条盒IC的中央卷轴6C能够获得恒定的转矩T2=Te (在该例子中为6.94N-mm)而与发条8C的松开的程度无关。在图8的(b)中,横轴表示发条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圈数N,曲线R1' R2分别为在发条8C绕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处于上紧状态或者松开状态的)圈数N的情况下的、处于卷绕在偏心卷轴主体部30C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C的最外层的半径以及处于卷绕在中央卷轴主体部40B的状态下的弹性带状体50C的最外层的半径。在该例子中,全上紧状态的圈数Nf=9.2圈。并且,由图8的(b)可知,(Rn (N)的大小)<(Ri (N)的大小)、(R2(N)的大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在为N形时在松开时以紧密卷绕的形态卷绕到对应的卷轴30,则Rn (N)的弯曲曲率的方向(符号)与R1 (N)的弯曲曲率的方向(符号)一致,与民(N)的弯曲曲率的方向(符号)相反。即使在具备该条盒IC的钟表2C中,在发条8C从图6的(b)所示的全上紧状态达到图6的(a)所示的完全松开状态为止的过程中,转矩T2也能够保持为恒定转矩T。,因此,调速擒纵器86的差率能够保持恒定,而与发条SC的上紧或者松开的程度无关,并且钟表2C的走针能够与发条8C的状态无关地以恒定速度准确地进行。另外,在上文中,对在全上紧状态下发条8B、8C的弹性带状体50B、50C卷绕于中央卷轴6B、6B,并且在完全的松开状态下弹性带状体50B、50C卷绕于偏心卷轴7B、7C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如果希望的话,也可以是在设有具备卷绕成N形的发条8B、8C的条盒1B、1C的钟表2B、2C中,在全上紧状态下弹性带状体50B、50C卷绕于偏心卷轴7B、7C,并且在完全松开状态下发条SB、SC的弹性带状体50B、50C卷绕于中央卷轴6B、6B。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发条8B、8C的卷绕方向与图示的例子相反,以使得当使中央卷轴6B、6B向Cl方向旋转时进行发条8B、8C的全上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为了全上紧而向中央卷轴6B、6B应该旋转的方向使条盒主体5旋转,来进行松开,这方面也是一样的,在松开时,转矩T2能够被保持为恒定T。这方面也相同。另外,在设有具备卷绕成O形的发条8、8A的条盒1、IA的钟表2、2A的情况下,除了偏心卷轴7、7A的直径RlO与中央卷轴6、6A的直径R2tl相比形成得大这方面以外,其余也相同。在上文中,对条盒1、1A、1B、1C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结构若为钟表2、2A、2B、2C的动力产生装置,则也可以应用于条盒以外。
权利要求
1.一种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具有: 保持器,其被支承体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卷轴,其在与该保持器的旋转中心一致的旋转中心能够自如旋转地支承于该保持器; 第二卷轴,其在所述保持器的偏心位置能够自如旋转地支承于该保持器;以及 为弹性带状体形态的发条,该弹性带状体的一端安装于第一卷轴,该弹性带状体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卷轴,并且该发条在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之间以恒定转矩弹簧的形态被卷绕, 所述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构成为:当所述发条处于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和所述第二卷轴中的一方的松开状态、且处于所述保持器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时,所述第一卷轴相对于所述保持器旋转而将所述发条卷绕到所述第一卷轴和所述第二卷轴中的另一方, 所述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构成为:当所述发条处于至少部分地上紧于所述第一卷轴和所述第二卷轴中的所述另一方的状态、且处于所述第一卷轴相对于所述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时,所述保持器相对于所述第一卷轴旋转,从而输出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器具备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所述第一卷轴由第一中心卷轴部构成,所述第一中心卷轴部在该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的中心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保持器能够自如旋转,所述第二卷轴由一根第二偏心卷轴部构成,所述一根第二偏心卷轴部在相对于所述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的中心偏心的位置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保持器能够自如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钟表用动力 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器具备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所述第一卷轴由第一中心卷轴部构成,所述第一中心卷轴部在该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的中心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保持器能够自如旋转,所述第二卷轴由多根第二偏心卷轴部构成,所述多根第二偏心卷轴部分别在相对于该圆板状保持器主体部的中心偏心的位置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保持器能够自如旋转,在各个该第二偏心卷轴部与所述第一中心卷轴部之间设有所述发条。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中, 在松开状态下,所述发条处于实质上紧密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和所述第二卷轴中的所述一方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卷轴为所述第一卷轴和所述第二卷轴中的所述另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卷轴为所述第一卷轴和所述第二卷轴中的所述一方。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发条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的状态和卷绕于所述第二卷轴的状态这两个状态下,构成所述发条的所述弹性带状体的两个主面中相同的主面位于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发条卷绕于所述第一卷轴的状态和卷绕于所述第二卷轴的状态的各状态下,构成所述发条的所述弹性带状体的两个主面中不同的主面位于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中, 在构成所述发条的所述弹性带状体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该弹性带状体的自然曲率沿着该弹性带状体的长度方向变化,所述自然曲率为所述弹性带状体的长度方向的各部所具有的曲率。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其中, 所述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由条盒构成。
11.一种钟表, 所述钟表具备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钟表用动力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条盒和钟表,通过与条盒相同的输入输出结构来获得恒定转矩。作为动力产生装置的条盒具有保持器,其被支承为能相对于支承体旋转;第一和第二卷轴,其分别在该保持器的旋转中心以及偏心位置能够自如旋转地支承于保持器;以及为弹性带状体的形态的发条,其两端在第一和第二卷轴之间,并构成恒定转矩弹簧,当发条处于卷绕于第一和第二卷轴的一方的松开状态、且处于保持器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时,第一卷轴相对于保持器旋转,发条卷绕到第一卷轴,当发条处于上紧于第一和第二卷轴的另一方的上紧状态、且处于第一卷轴相对于支承体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时,保持器相对于第一卷轴旋转而输出动力。
文档编号G04B1/16GK103207558SQ20131001355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6日
发明者藤枝久 申请人: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