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调控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436202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源调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调控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各种电子电器设备的应用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供电电压不稳定造成的电压抖动的问题。以车载导航产品为例,车载导航产品的供电由车载蓄电池提供,而蓄电池电压容易受到各种天气环境以及车内各种其他设备的影响,因此其电压经常会出现各种抖动。车载导航产品一般通过判断蓄电池的电压情况,从而确定该导航产品是否工作。就车载导航产品而言,车载导航产品的工作电压一般都是9V~~16V,车上蓄电池的抖动有时候会发生在导航工作的两个临界电压(9V和16V)附近,采集电压会不断的变化。如果车载导航判断电压在临界工作电压附近波动,则车载导航的动作会发生异常,出现不断重启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调控装置,其可以预防电源抖动对设备造成的不断重启的问题,且简单易实现。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调控装置,包括:与供电电源连接的第一分压电路、第二分压电路,与降压后电源端连接的第三分压电路、第四分压电路,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分压电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分压电路连接的第一电压比较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第一反馈电路,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分压电路连接的第二电压比较器,连接在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第二反馈电路,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的反相器,所述反相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压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该电源调控装置的电源输出端。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利用带迟滞的电压比较器,实现了对电源电压的检测,使得设备的关断和开启有一定的门限电压范围,避免了电源电压在临界工作点波动导致设备不断重启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电源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电源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个具体示例中的本发明的电源调控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图1中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源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源调控装置包括:与供电电源Vbat连接的第一分压电路101、第二分压电路102,与降压后电源端Vperm连接的第三分压电路103、第四分压电路104,第一输入端与第一分压电路101连接、第二输入端与第三分压电路103连接的第一电压比较器105,连接在第一电压比较器105的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第一反馈电路106,第一输入端与第二分压电路102连接、第二输入端与第四分压电路104连接的第二电压比较器108,连接在第二电压比较器108的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第二反馈电路107,输入端与第一电压比较器105的输出端连接的反相器109,反相器109的输出端、第二电压比较器108的输出端连接该电源调控装置的电源输出端Vbat_det。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系统还可以包括连接在供电电源Vbat与降压后电源端Vperm之间的降压电路/降压芯片100。该降压电路/降压芯片100可以采用目前已有以及以后可能出现的任何方式实现。图2中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源调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的基础上,该实施例中的装置还包括连接在反相器109的输出端与降压后电源端Vperm之间的第三反馈电路110。该第三反馈电路110上拉,可以使得该电源调控装置的电源输出端Vbat_det能够具有稳定的输出电压。同时该第三反馈电路110与反相器109结合组成反向电路,可以提高反向性能。图3中示出了一个具体示例中的本发明的电源调控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在该具体示例中,为示出上述降压电路/降压芯片100,是直接应用降压电路/降压芯片100降压后输出的降压后电源端Vperm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在该具体示例中:电阻R1与接地电阻R2构成第一分压电路101,即第一分压电路101包括:接地电阻R2,一端(为便于区分,可称之为第一端)与供电电源Vbat连接、另一端(为便于区分,可称之为第二端)与接地电阻R2连接的电阻R1,电阻R1的另一端(即上述第二端)、接地电阻R2与第一电压比较器105(U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电阻R7与接地电阻R8构成第二分压电路102,即第二分压电路102包括:接地电阻R8,一端(为便于区分,可称之为第一端)与供电电源Vbat连接、另一端(为便于区分,可称之为第二端)与接地电阻R8连接的电阻R7,电阻R7的另一端(即上述第二端)、接地电阻R8与第二电压比较器108(U2)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电阻R3与接地电阻R4构成第三分压电路103,即第三分压电路103包括:接地电阻R4,一端(为便于区分,可称之为第一端)与降压后电源端Vperm连接、另一端(为便于区分,可称之为第二端)与接地电阻R4连接的电阻R3,电阻R3的另一端(即上述第二端)、接地电阻R4与第一电压比较器105(U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电阻R9与接地电阻R10构成第四分压电路104,即上述第四分压电路104包括:接地电阻R10,一端(为便于区分,可称之为第一端)与降压后电源端Vperm连接、另一端(为便于区分,可称之为第二端)与接地电阻R10连接的电阻R9,电阻R9的另一端(即上述第二端)、接地电阻R10与第二电压比较器108(U2)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而电阻R5构成第一反馈电路106,即上述第一反馈电路106包括连接在第一电压比较器105(U1)的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5。电阻R11构成第二反馈电路107,即上述第二反馈电路107包括连接在第二电压比较器108(U2)的输出端与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电阻R11。电阻R6构成第三反馈电路110,即上述第三反馈电路110包括连接在反相器109的输出端与降压后电源端Vperm之间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