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码头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1340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码头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码头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让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通常见于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城市。人类利用码头,作为渡轮泊岸上落乘客及货物之用,其次还可能是吸引游人,及约会集合的地标。在码头周边常见的建筑或设施有邮轮、渡轮、货柜船、仓库、海关、浮桥、鱼市场、海滨长廊、车站、餐厅、或者商场等。

各种船只到岸后不可避免的与码头会发生碰撞,这种碰撞不但对船上人员有影响,也会对船只或码头本身造成伤害,所以需要尽量的避免这种碰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码头防撞装置,能够在船只来临时起到防撞作用,在无船只靠近时自动收回。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码头防撞装置,包括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机运动,所述电机上安装缠绕有绳索的滚轮,所述绳索穿过防撞壳,固定在防撞块上设置的凹槽内,所述防撞壳与防撞块之间还设有缠绕在绳索上的弹簧,所述防撞壳内侧壁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安装有连接防撞块的伸缩杆,所述防撞块外表面嵌入传感器,所述传感器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控制器,所述传感器包括超声波检测单元、无线传输单元、信息处理单元,所述超声波检测单元为超声波距离检测装置,所述无线传输单元为无线数据收发装置,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单元、无线接收单元、供电单元,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电机运动。所述距离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机连接。

所述防撞壳靠近防撞块的一端的端口周围也设有防撞层。

所述凹槽的外面设有多个卡扣。

所述防撞层由橡胶制成。

所述防撞块靠近所述防撞壳的表面也设有防撞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有距离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可以感知船只的来临,当来临时通过释放绳索,防撞块在弹簧的带动下会弹出,这样当船只靠近码头时防撞块就可以起到防撞的作用。本身的防撞层会起到缓冲作用,弹簧也会起到缓冲作用,双层缓冲。另外在没有船只靠近时,可以将防撞块收回,不会影响码头的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感器和控制器的组成框图。

其中,1防撞块,2防撞壳,3弹簧,4凹槽,5绳索,6滚轮,7防撞层,8卡扣,9传感器,10伸缩杆,11滑槽,901超声波检测单元,902信息处理单元,903无线传输单元,101无线接收单元、102控制单元、103供电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码头防撞装置,包括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控制电机运动,所述电机上安装缠绕有绳索5的滚轮6,所述绳索5穿过防撞壳2,固定在防撞块1上设置的凹槽4内,所述防撞壳2与防撞块1之间还设有缠绕在绳索5上的弹簧3,所述防撞壳2内侧壁上设有滑槽11,所述滑槽11内安装有连接防撞块1的伸缩杆10,所述防撞块1外表面嵌入传感器9,所述传感器9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控制器,所述传感器9包括超声波检测单元901、无线传输单元903、信息处理单元902,所述超声波检测单元901为超声波距离检测装置,所述无线传输单元902为无线数据收发装置,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单元102、无线接收单元101、供电单元103,所述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电机运动。

所述防撞块1的外表面设有防撞层7。

所述防撞壳2靠近防撞块1的一端的端口周围也设有防撞层(图中没有给出示意,也就是防撞壳2的上端口周围),加强防撞能力。

所述凹槽的外面设有多个卡扣8。卡扣可以防止绳索脱离出凹槽,起到定位的作用。

所述防撞层由橡胶制成。

所述防撞块靠近所述防撞壳的表面也设有防撞层。也就是图中防撞块1的下表面。也设有防撞层。

使用时将防撞壳嵌入到码头的外围,防撞块可以是大于防撞壳也可以是小于防撞壳,也就是防撞块能够嵌入到防撞壳中,也可以部分能够嵌入,或者不能嵌入。当两者距离最近时,是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此时也不是船只靠近时。当船只靠近时,超声波距离检测装置检测到船只靠近及其靠近的速度,将信息反馈给信息处理单元,经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收发装置将信息传输,控制器上的无线数据接收单元接收信息,并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电机转动,释放绳索,防撞块在弹簧的带动下会弹出,带动伸缩杆滑出滑槽,这样当船只靠近码头时防撞块就可以起到防撞的作用,且伸缩杆可控制防撞块的位置,防止防撞块发生偏移。本身的防撞层会起到缓冲作用,弹簧也会起到缓冲作用,双层缓冲。在没有船只靠近,电机再反转,收紧绳索,伸缩杆收回到防撞壳内的滑槽中,将防撞块收回,不会影响码头的美观。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