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29095发布日期:2022-09-24 01:26阅读:84来源:国知局
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环境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现在的变电站内,部分设备处于密闭空间内,容易因内外温差,造成设备潮湿甚至产生凝露,或局部发热无法及时处理等情况,造成设备绝缘水平降低,使用寿命变短,站内的空调等设备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设备的运行环境不能实时上传,人员只能到现场进行查看,开启设备,另外,变电站的通风系统也容易导致蚊虫的进入。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
4.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该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换气部、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和净化装置等进而形成进换气整体设备,根据室内环境、室外环境的对比进而单独或者联动控制换气部、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净化装置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以及室内空气的净化,避免空调等设备的长时间使用,实现变电站室内环境的自动或者手动调节。
5.为实现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6.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墙体,墙体中心设置有中心体,中心体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底面和顶面,墙体上设置有换气部,换气部对准中心体的顶面,墙体和中心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净化装置和框体,框体内设置有独立移动的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上均设置有防潮板,第一斜面和墙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风机部,第二斜面和墙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风机部,墙体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位于第一移动部的移动轨迹上,第二通风口位于第二移动部的移动轨迹上,换气部和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墙体围成第一腔体,第一风机部和墙体、净化装置围成第二腔体,第二风机部和墙体、净化装置围成第三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有第一传感器组,第二腔体内设置有第二传感器组,第三腔体内设置有第三传感器组,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第三传感器组、换气部、净化装置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7.进一步的,换气部包括框架,框架内设置有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内布置有盛液箱,盛液箱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框架内铰接设置有若干开合板,开合板的两侧设置有边缘板,相邻开合板上的边缘板相互抵接配合,边缘板与框架抵接配合,开合板的转轴位于第二空腔内,转轴上设置有联动齿轮,相邻的联动齿轮啮合配合,任意一根转轴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由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开合板开启的角度,第一驱动电机、液位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开合板上设置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出液管,出液管连接盛液箱,盛液箱内具有驱虫液体,出液管为柔性的塑料软管,出液管上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开口,开口位于开合板之间,在出液管未拉伸的状态下,开口关闭。
8.进一步的,第一风机部或第二风机部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第二
驱动电机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减速器的输入轴,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叶轮,叶轮位于外壳内,外壳一端与中心体的斜面抵接,外壳另一端与墙体抵接,叶轮位于外壳内,外壳内设置有凹槽,叶轮的叶片与凹槽抵接配合。
9.进一步的,净化装置后端设置有框体,框体内活动布置有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框体下端设置有导轨,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活动设置在导轨上,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上均设置有纱网,净化装置与底面抵接配合,框体与墙体抵接配合。
10.进一步的,框体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气缸的输出轴设置有第一推板,第一推板与第一移动部固定连接,由第一气缸带动第一移动部移动,第二气缸的输出轴设置有第二推板,第二推板与第二移动部固定连接,由第二气缸带动第二移动部移动。
11.进一步的,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和第三传感器组均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和风向传感器。
12.进一步的,出液管上设置有接口,接口上设置有螺纹端,螺纹端固定设置在框架,螺纹端上的接头与盛液箱固定连接,接头上设置有开关。
13.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方法,减少空调的使用,通过环境和设备的配合对变电站内环境进行改变。
14.为实现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15.一种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方法,采用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
16.控制器控制第一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一腔体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第二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二腔体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第三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三腔体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
17.根据变电站的室内温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开合板运动,使得开合板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启动,使得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穿过第一风机部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根据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所确定的设定数值范围内;
18.根据变电站的室内湿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高于室外湿度,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开合板运动,使得开合板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启动,使得第一风机部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第二风机部将室内气流引出变电站内,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开合板关闭,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与第一通风口完全重合、第二移动部与第二通风口完全重合,使得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将室内气流循环通过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穿过第一风机部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一移动部与第一通风口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穿过第二风机部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与第二通风口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
19.根据变电站的室内空气洁净程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由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启动,第一移动部与第一通风口完全不重合,第二移动部与第二通风口完全不重合,由净化装置对变电站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20.进一步的,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开合板运动,使得开合板打开,控制器控制第
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与第一通风口重合、第二移动部与第二通风口重合,使得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穿过第一风机部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一移动部与第一通风口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穿过第二风机部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与第二通风口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
21.进一步的,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高于室外湿度且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开合板运动,使得开合板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部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与第一通风口不重合、第二移动部与第二通风口不重合,使得第二风机部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同时,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启动,使得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在第二风机部的带动下通过净化装置,并从第一通风口进入室内;
22.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且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带动开合板运动,使得开合板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部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二移动部与第二通风口完全重合,使得第二风机部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同时,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启动,使得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在第二风机部的带动下通过净化装置,并从第一通风口进入室内,穿过第二风机部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与第二通风口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4.1、本技术利用换气部、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和净化装置形成进换气设备,根据室内环境、室外环境的对比进而单独或联动控制换气部、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净化装置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以及室内空气的净化,避免空调等设备的长时间使用。
25.2、本技术利用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的不同方向的转动,进而实现室内的进风、换风,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与净化装置、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配合也会实现室内的除湿、空气净化、空气流动,进而避免室内空调、换风机等部件的使用。
26.3、本技术根据室内、室外环境对比开启循环风,不具备相应条件时自动关闭,并且,整体设备在变电站外侧布置,设备集中布置,便于设备的统一控制管理、维修、调控,实现变电站环境状态的集中管理。
27.4、本技术在换气部上安装出液管,出液管上开设有开口,当开合板转动时使得出液管的开口打开,进而使得驱虫液体从开口持续流出,进而避免或减少蚊虫的进入。
28.5、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智能化软件,实现了设备运行环境的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工作人员还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并控制站内环境状态,系统发现站内故障能够及时分析并将具体信息告知运行人员,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增加其他设置。
附图说明
2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3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技术的换气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技术的换气部的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技术出液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技术第一风机部或第二风机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技术净化装置与框体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技术第一种换气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技术第二种换气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技术第三种换气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0.图11为本技术第四种换气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1.图12为本技术第五种换气方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42.图中:
43.1、墙体,2、换气部,3、第一风机部,4、第二风机部,5、净化装置,6、第一移动部,7、第二移动部,8、第一通风口,9、第二通风口,10、中心体,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3、第三腔体,14、框架,15、开合板,16、边缘板,17、第一空腔,18、盛液箱,19、出液管,20、第二空腔,21、联动齿轮,22、电机安装板,23、第一驱动电机,24、液位传感器,25、输液管,26、开口,27、接口,28、底座,29、第二驱动电机,30、减速器,31、外壳,32、叶轮,33、凹槽,34、第一推板,35、第一气缸,36、第二推板,37、第二气缸,38、框体,39、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4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6.在本技术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技术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实施例1
48.本实施例是针对变电站而设计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是避免空调的长时间使用、换风机使用带来的潮湿气流等,在现有的墙体1结构上增加换气部2等设备实现,本实施例的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墙体1,墙体1采用常规墙体1,墙体1中心为中心体10,中心体10的作用是分割空间,固定设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中心体10的俯视图截面呈等腰梯形,这就使得中心体10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底面和顶面,墙体1上安装有换气部2,以换气部2方向作为前端,则顶面位于中心体10的前端,底面位于中心体10的后端,换气部2对准中心体10的顶面,本实施例在墙体1和中心体10的底面之间安装有净化装置5和框体38,净化装置5采用常见的空气净化器,并在框体38内安装有独立移动的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第一移动部6、第二移动部7上均安装有防潮板,防潮板采用魔术贴粘在第一移动部6或第二移动部7的方形框上,当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重合时或者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
口9重合时,防潮板完全位于第一通风口8或第二通风口9内,在变电站内部便可以将防潮板撕下来,然后再进行更换,所以,防潮板是更换频率最高的部件,也是最容易更换的部件,其次,换气部2也是非常容易更换和检修的部件。
49.本实施例在第一斜面和墙体1之间安装有第一风机部3,第二斜面和墙体1之间安装有第二风机部4,第一风机部3和第二风机部4可以向内吹风,也可以向外吹风,并在墙体1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8和第二通风口9,并使得第一通风口8位于第一移动部6的移动轨迹上,第二通风口9位于第二移动部7的移动轨迹上,进而使得第一通风口8可以与第一移动部6重合,第二通风口9可以与第二移动部7重合。
50.在本实施例中,换气部2和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墙体1围成第一腔体11,第一风机部3和墙体1、净化装置5围成第二腔体12,第二风机部4和墙体1、净化装置5围成第三腔体13,本实施例在第一腔体11内安装有第一传感器组,在第二腔体12内安装有第二传感器组,在第三腔体13内安装有第三传感器组,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第三传感器组、换气部2、净化装置5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并且在室内也同样安装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空气洁净度检测的设备,在室外安装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
51.本实施例的换气部2包括框架14,框架14内有第一空腔17和第二空腔20,第一空腔17内布置有盛液箱18,盛液箱18内安装液位传感器24,利用液位传感器24检测盛液箱18内的驱虫液体,利用液位传感器24连接报警装置,使得当盛液箱18内的驱虫液体液位下降到极限时,报警装置报警进而提醒工作人员对液体进行补充,框架14内铰接安装有若干开合板15,开合板15的两侧安装有边缘板16,边缘板16的目的是与框架14实现相对密封,因此,边缘板16采用尼龙板,开合板15采用塑料板,相邻开合板15上的边缘板16相互抵接配合,边缘板16与框架14抵接配合,开合板15的转轴位于第二空腔20内,转轴上安装有联动齿轮21,相邻的联动齿轮21啮合配合,任意一根转轴与第一驱动电机23的输出轴连接,连接方式采用联轴器,在框架14上安装电机安装板22,电机安装板22上固定安装第一驱动电机23,并在电机安装板22上安装壳体以保护第一驱动电机23,由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联动齿轮21转动进而使得开合板15开启的角度,第一驱动电机23、液位传感器24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开合板15上安装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出液管19,出液管19连接盛液箱18,盛液箱18内具有驱虫液体,出液管19为柔性的塑料软管,材质采用pp塑料,出液管19上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开口26,开口26位于开合板15之间,在出液管19未拉伸的状态下,开口26关闭,若开合板15转动便会使得出液管19被拉伸,进而使得驱虫液体从开口26流出或扩散出,出液管19上安装有接口27,接口27上具有螺纹端,螺纹端固定安装在框架14,螺纹端上的接头与盛液箱18固定连接,接头上安装有开关,开关可以采用手动开关、电磁开关均可以,更具体的,盛液箱18上端安装输液管25,方便外部通过输液管25向盛液箱18内注入驱虫液体。
52.本实施例利用第一风机部3或第二风机部4上叶轮32的转动实现风向流动,而传感器组上的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实现风向、风速、风量的检测,本实施例的第一风机部3或第二风机部4包括底座28,底座28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第二驱动电机29,第二驱动电机29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由控制器带动第二驱动电机29正转或者反转,第二驱动电机29的输出轴连接减速器30的输入轴,减速器30的输出轴连接叶轮32,叶轮32位于外壳31内,外壳31一端与中心体10的斜面抵接,外壳31另一端与墙体1抵接,叶轮32位于外壳31内,外壳31内开设有凹槽33,叶轮32的叶片与凹槽33抵接配合,进而实现叶轮32与外壳31的相
对密封。
53.本实施例的净化装置5后端安装有框体38,净化装置5通过螺栓固定在框体38上,框体38内活动布置有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框体38下端安装有导轨39,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活动安装在导轨39上,使得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可以沿着导轨39移动,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上均安装有纱网,纱网作为防虫的第二道防线,净化装置5与底面抵接配合,框体38与墙体1抵接配合,框体38上固定安装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气缸35和第二气缸37,第一气缸35、第二气缸37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一气缸35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第一推板34,第一推板34与第一移动部6固定连接,由第一气缸35带动第一移动部6移动,第二气缸37的输出轴固定安装有第二推板36,第二推板36与第二移动部7固定连接,由第二气缸37带动第二移动部7移动,使得第一移动部6和第一通风口8可以完全重合或者完全不重合,第二移动部7和第二通风口9可以完全重合或者完全不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和第三传感器组均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和风向传感器。
54.实施例2
55.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方法,采用实施例1中公开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根据环境变化,包括
56.控制器控制第一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一腔体11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第二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二腔体12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第三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三腔体13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实时监测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实时监测室外的温度、湿度,以此作为参考。
57.根据变电站的室内温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室内的电器设备散热而热量无法流出变电站导致,因此,只需要通风即可实现降温,如图8所示,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使得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穿过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根据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所确定的设定数值范围内,若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较大,例如温差超过预设值,则第一风机部3和第二风机部4的叶轮32的转速较高,将更多的风引入到变电站室内,若温差小于或者等于预设值,则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转速较低,将适量的风引入到变电站内,在引风结束后,还可以打开变电站的室内空调,辅助室内的温度控制。
58.根据变电站的室内湿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高于室外湿度,如图12所示,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使得第一风机部3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第二风机部4将室内气流引出变电站内,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如果要继续执行除湿任务,如图9所示,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关闭,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完全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完全重合,使得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将室内气流循环通过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穿过第一风机部3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穿过第二风机部4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避免风机风力过大对防潮板造成损伤,利用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上的防潮板
吸附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待室外湿度低于室内湿度时,再如图12所示,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使得第一风机部3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第二风机部4将室内气流引出变电站内,同时,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完全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完全重合,使得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将室内气流循环通过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
59.根据变电站的室内空气洁净程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如图10所示,由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5启动,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完全不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完全不重合,由净化装置5对变电站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使得净化装置5的气流流通量达到最大。
60.更具体的,还有复杂的情况,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同样可以参考图8,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重合,使得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穿过第一风机部3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穿过第二风机部4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
61.另外,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高于室外湿度且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如图11所示,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不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不重合,使得第二风机部4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同时,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5启动,使得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在第二风机部4的带动下通过净化装置5,并从第一通风口8进入室内;
62.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且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照样参考图11,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完全重合,使得第二风机部4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同时,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5启动,使得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在第二风机部4的带动下通过净化装置5,并从第一通风口8进入室内,穿过第二风机部4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
63.本实施例利用手机app与控制器进行无线连接,在远离变电站的情况下可以对风机等部件进行控制。
64.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65.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