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29095发布日期:2022-09-24 01:2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墙体(1)中心设置有中心体(10),所述中心体(10)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底面和顶面,所述墙体(1)上设置有换气部(2),换气部(2)对准中心体(10)的顶面,所述墙体(1)和中心体(10)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净化装置(5)和框体(38),框体(38)内设置有独立移动的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第一移动部(6)、第二移动部(7)上均设置有防潮板;所述第一斜面和墙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风机部(3),第二斜面和墙体(1)之间设置有第二风机部(4),所述墙体(1)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8)和第二通风口(9),第一通风口(8)位于第一移动部(6)的移动轨迹上,第二通风口(9)位于第二移动部(7)的移动轨迹上;所述换气部(2)和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墙体(1)围成第一腔体(11),第一风机部(3)和墙体(1)、净化装置(5)围成第二腔体(12),第二风机部(4)和墙体(1)、净化装置(5)围成第三腔体(13),第一腔体(11)内设置有第一传感器组,第二腔体(12)内设置有第二传感器组,第三腔体(13)内设置有第三传感器组,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第三传感器组、换气部(2)、净化装置(5)与控制器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部(2)包括框架(14),框架(14)内设置有第一空腔(17)和第二空腔(20),第一空腔(17)内布置有盛液箱(18),盛液箱(18)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24);所述框架(14)内铰接设置有若干开合板(15),开合板(15)的两侧设置有边缘板(16),相邻开合板(15)上的边缘板(16)相互抵接配合,边缘板(16)与框架(14)抵接配合,开合板(15)的转轴位于第二空腔(20)内,转轴上设置有联动齿轮(21),相邻的联动齿轮(21)啮合配合,任意一根转轴与第一驱动电机(23)的输出轴连接,由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开启的角度,第一驱动电机(23)、液位传感器(24)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开合板(15)上设置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出液管(19),出液管(19)连接盛液箱(18),盛液箱(18)内具有驱虫液体,出液管(19)为柔性的塑料软管,出液管(19)上开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开口(26),开口(26)位于开合板(15)之间,在出液管(19)未拉伸的状态下,开口(26)关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部(3)或第二风机部(4)包括底座(28),底座(28)上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29),第二驱动电机(29)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第二驱动电机(29)的输出轴连接减速器(30)的输入轴,减速器(30)的输出轴连接叶轮(32),所述叶轮(32)位于外壳(31)内,外壳(31)一端与中心体(10)的斜面抵接,外壳(31)另一端与墙体(1)抵接;所述叶轮(32)位于外壳(31)内,外壳(31)内设置有凹槽(33),叶轮(32)的叶片与凹槽(33)抵接配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5)后端设置有框体(38),所述框体(38)内活动布置有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框体(38)下端设置有导轨(39),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活动设置在导轨(39)上,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上均设置有纱网;所述净化装置(5)与底面抵接配合,所述框体(38)与墙体(1)抵接配合。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38)上设置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气缸(35)和第二气缸(37),第一气缸(35)、第二气缸(37)与控制器电性连
接,第一气缸(35)的输出轴设置有第一推板(34),所述第一推板(34)与第一移动部(6)固定连接,由第一气缸(35)带动第一移动部(6)移动,第二气缸(37)的输出轴设置有第二推板(36),第二推板(36)与第二移动部(7)固定连接,由第二气缸(37)带动第二移动部(7)移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和第三传感器组均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和风向传感器。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19)上设置有接口(27),所述接口(27)上设置有螺纹端,螺纹端固定设置在框架(14),螺纹端上的接头与盛液箱(18)固定连接,接头上设置有开关。8.一种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控制第一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一腔体(11)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第二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二腔体(12)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第三传感器组实时监测第三腔体(13)内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量和风速;根据变电站的室内温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使得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穿过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根据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差值所确定的设定数值范围内;根据变电站的室内湿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高于室外湿度,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使得第一风机部(3)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第二风机部(4)将室内气流引出变电站内,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关闭,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完全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完全重合,使得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将室内气流循环通过第一移动部(6)和第二移动部(7),穿过第一风机部(3)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穿过第二风机部(4)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根据变电站的室内空气洁净程度,若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由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5)启动,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完全不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完全不重合,由净化装置(5)对变电站的室内空气进行净化。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重合,使得第一风机部(3)、第二风机部(4)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穿过第一风机部(3)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穿过第二风机部(4)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重合时的设定数
值范围内。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高于室外湿度且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一移动部(6)与第一通风口(8)不重合、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不重合,使得第二风机部(4)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同时,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5)启动,使得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在第二风机部(4)的带动下通过净化装置(5),并从第一通风口(8)进入室内;在变电站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的情况下,若变电站的室内湿度低于室外湿度且变电站的室内控制洁净程度未达到预设值,由控制器控制第一驱动电机(23)带动开合板(15)运动,使得开合板(15)打开,控制器控制第二风机部(4)启动,控制器控制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完全重合,使得第二风机部(4)将室外气流引入变电站内,同时,控制器控制净化装置(5)启动,使得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在第二风机部(4)的带动下通过净化装置(5),并从第一通风口(8)进入室内,穿过第二风机部(4)的风速、风量数值位于第二移动部(7)与第二通风口(9)重合时的设定数值范围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环境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变电站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包括墙体,墙体中心设置有中心体,墙体上设置有换气部,墙体和中心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净化装置和框体,框体内设置有独立移动的第一移动部和第二移动部,第一移动部、第二移动部上均设置有防潮板,第一斜面和墙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风机部,第二斜面和墙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风机部,墙体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位于第一移动部的移动轨迹上,第二通风口位于第二移动部的移动轨迹上,本申请根据室内环境、室外环境的对比进而单独或者联动控制换气部、第一风机部、第二风机部、净化装置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室内温度、湿度的变化以及室内空气的净化。湿度的变化以及室内空气的净化。湿度的变化以及室内空气的净化。


技术研发人员:李先得 彭雷 张成亮 袁茂蕾 赵世民 王丽丽 夏凯 瞿矗霖 杜大山 李丽 冯爱丽 寇增举 孝文乐 田相娟 朱文静 赵善品 刘山川 刘昊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沂南县供电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08
技术公布日:2022/9/2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