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动力环境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847398阅读:来源:国知局
其主要包括供电模块、信号模块、监测控制模块、无线模块;
[0017]所述的供电模块一般直接利用交流220V市电通过电压转换模块转换得到直流380V,在转换模块选型上,采用220V/380V A⑶C电压转换模块;
[0018]所述的信号转换模块利用以太网桥电路板完成信号转换与透明传输;电话线信号转以太网信号:将海底电缆传输的电话线信号转化成以太网信号,并通过TCP/IP协议,与控制舱内部其他节点完成数据通信;以太网信号转电话线信号:将控制舱内部以太网信号转化成电话线信号,从而在海底电缆进行传输,完成与岸基监测站通信;
[0019]所述的所述的监测控制模块采用PC104作为岸基主控制板,在物理连接上,与以太网桥通过TCP/IP网络连接,与GPRS/CDMA无线模块通过RS232连接,还预留PS2接口连接键盘鼠标以及VGA接口连接LED显示器等外接输入设备,同时预留多路USB接口进行软件数据拷贝下载操作;考虑到岸基监测站后期无人值守,无法现场维护,基于此设计程序自动加载运行。PC104上电工作后,控制程序默认后台自动运行,完成系统初始化,分别与海底观测平台建立网络连接(包括系统命令、数据、监控等)、与GPRS/CMDA无线模块建立串口通信连接(采用115200波特率保证传输速率),并且建立现场调试服务器(考虑到后期进行现场调试维护)。程序主要负责控制与数据服务中心控制命令转发,海底观测平台数据转发等。
[0020]所述的无线模块移动数据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各地,网络运行稳定,运行带宽符合应用需求,在GRPS/CDMA无线模块选型上,采用高速透明传输的DTU设备;北斗定位系统有两颗GEO在轨工作卫星(卫星位置E180与E140)和一颗GEO在轨备份卫星,每个卫星
2个出站波束,服务区域为北玮5?55,东经70?140,基本能够覆盖中国沿海大陆架范围;在北斗卫星模块选型上,选择北斗普适定位通信模块。
[0021]进一步的,所述的控制与数据服务中心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在远程实验室,主要包括远程监测控制平台与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其中远程监测控制平台包括电源管理模块、传感器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
[0022]所述的电源管理模块针对各传感器设计PowerOn、PowerOff指令,当执行传感器电源管理时,选择冗余DC/DC,远程控制传感器上电断电;当设计Monitor指令,执行传感器监控时,实时采集当前反馈电压温度值;
[0023]所述的传感器管理模块在传感器配置上,设计典型模式与自定义模式两种;典型模式,根据预设一次下发多组指令,直接对传感器进行采样配置;自定义模式,通过传感器对话框逐条指令执行,灵活定义传感器采样方案
[0024]所述的数据管理系统模块当ADCP、CTD传感器进行采样时,岸基监测站与数据管理系统建立长连接,解析存储原始采样数据,并且根据通信协议,组包转发数据至服务器管理系统;其中,岸基监测站设计实现了断网重练、超时重发、远程反馈的机制。
[0025](三)有益效果
[002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实用新型设计了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通过设计海底观测平台、布设海底通讯电缆解决水下系统集成能源与数据传输问题,提供一套长期监测海洋环境的解决方案,实现了对动力环境等海洋要素的长期、实时、在线、稳定、自动化监测,实现了对监测数据的高度集成与综合处理。
[0027](I)相比于传统监测技术(自容式原位观测)受制于能源供给与数据传输,无法实现长期实时在线监测问题,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的设计,通过海缆与岸基联网解决能源供给与数据传输限制,提供了一种对海洋环境要素在线监测的新的解决方案。
[0028](2)相比于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南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等项目,在实用性以及通用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的设计,整体技术难度小、系统复杂度低、造价低廉,有利于后期向小型化、实用化、模块化方向进行集成扩展。
[0029](3)相比于现有海洋环境监测在数据利用上,仍然停留在粗加工技术手段现状,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对海洋资源信息进行高度整合与深加工,有利于后期对监测数据分析及海洋气象预报。
[0030]同时,有利于加快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步伐,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有利于建设以监测台站、调查船、海洋浮标、卫星航空遥感、海底观测平台等为基础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有利于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保护,对海洋权益的监督,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以及数据服务的能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观的主视图示意图。
[0033]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观的左视图示意图。
[0034]图2(c)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观的俯视图示意图。
[003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控制系统整体功能框图。
[0036]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CAN总线协议转换器的功能框图。
[0037]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DC/DC电源转换器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如图1-5所示,一种海洋动力环境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其特点是:主要包括海底观测平台、海底电缆、岸基监测站、控制与数据服务中心组成;所述的海底观测平台包括系统框架、传感器设备、系统控制舱;其中系统控制舱内部集成包括能源供应与分配子系统、信号传输与转换子系统、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通信与电源管理子系统四部分;所述的岸基监测站通过海底线缆与海底观测平台连接;所述的控制与数据服务中心包括远程监测控制平台、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其中远程监测控制平台包括电源管理模块、传感器模式模块、数据管理系统模块和故障诊断管理系统模块。
[0039]其中,所述的海底观测平台是海底有缆在线观测系统核心部分,提供了一种通用型模块化传感器搭载平台,可以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调整接入传感器;具有高扩展性与可靠性;所述的系统框架采用316L不锈钢,框架四角针状结构,外观呈三角倒锥型,基座距离海底20cm,传感器在基座安装固定,外罩防脱网,不易发生倾斜与拖曳;对于需要垂直剖面测量的传感器,在框架上方使用万向节固定。
[0040]其中,所述的系统控制舱指标如下所示:外形尺寸直径216mm,长度900mm,壁厚18mm ;前后端盖:外径216mm,厚度58mm ;设计压力30Mpa ;安全系数:3 ;控制舱包括散热区与普通区;所述的散热区平面部分安装高功耗电路板,扇形金属面部分紧贴控制舱筒壁与海水进行热交换散热;所述的普通区网格状平面部分安装低功耗电路板;两者通过金属条连接增加强度,可以根据需要可以自由拆卸;其中所述的散热区主要安装电源分配板、信号转换板、CTD传感器控制板、ADCP传感器控制板、LED控制板、腐蚀计控制板;所述的普通区安装ARM控制板、主电源管理板;其中内部仍然有一定的富余空间,方便对传感器进行扩展集成;当进行系统扩展时,只需要增加或去掉传感器控制板即可;在控制舱端盖有I个外部接口与4个内部接口,其中外部接口 4芯DO与海底电缆连接,内部接口 2芯Dl与LED灯连接、4芯D2与CTD连接、4芯D3与腐蚀计连接、8芯D4与ADCP传感器或者AWAC传感器连接。
[0041]其中,所述的能源供应与分配子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电压转换功能部分与电压分配功能部分;所述的电压转换功能:负责将海底电缆供应380V直流电压,通过+380V/+48V DC/DC电压转换,输出+48V电压作为控制舱内部电路板输入;所述的电压分配功能:对于+48V电压输入,根据各控制电路板不同输入电压,分别进行+48V/+24V DC/DC交换机、+48V/+12V DC/DC网桥、+48V/+5V DC/DCARM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