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6658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互联网上经常需要投放一些信息,如活动资讯、优惠消息、商品广告资讯等。信息发布者非常想要了解其投放的信息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从而对投放的策略和渠道进行优化。在传统的信息投放效果评估中,主要根据单项指标来进行。例如,通过互联网发布的信息的展现率或点击率,判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然而,这些指标只适合作为网站与信息发布方结算费用的指标,并不能衡量信息发布是否达到效果。通过这些指标,信息发布方并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投放对整体的受众人群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对整体的受众人群产生多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将信息投放对整体的受众人群的影响表现出来,能够从对整体的受众人群的影响上评估信息投放的效果,使评估结果更科学、合理,提高评估准确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方法,包括:

建立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包括多个预定义的决策阶段,其中,按照用户与投放信息的认知和互动状态,每个用户处于一种决策阶段,预定义多个触发事件,每个触发事件触发向该触发事件所对应的决策阶段的改变;

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第一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晚于第一时间点的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基于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装置,包括:

用于建立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的装置,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包括多个预定义的决策阶段,其中,按照用户与投放信息的认知和互动状态,每个用户处于一种决策阶段,预定义多个触发事件,每个触发事件触发向该触发事件所对应的决策阶段的改变;

用于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第一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装置;

用于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晚于第一时间点的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装置;

用于基于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的装置。

本发明不是单一分析某个静态指标来评估互联网上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而是建立包括若干决策阶段的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用户在某一时间点处于唯一的一种决策阶段,当发生触发事件时,转换到另一种决策阶段。这样,就可以通过考察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因此,相对于单一的静态指标,本申请的模型中的人群在决策阶段上的分布变化更能反映信息投放对整体的受众人群的影响,而不只是着眼于某个指标,使评估结果更科学、合理,提高评估准确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出了在两个时间点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比较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从不同决策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的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装置的框图。

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在上下文中所称“计算机设备”,也称为“电脑”,是指可以通过运行预定程序或指令来执行数值计算和/或逻辑计算等预定处理过程的智能电子设备,其可以包括处理器与存储器,由处理器执行在存储器中预存的存续指令来执行预定处理过程,或是由ASIC、FPGA、DSP等硬件执行预定处理过程,或是由上述二者组合来实现。计算机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电脑、智能手机、PDA等;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单个网络服务器、多个网络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组或基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由大量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构成的云,其中,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由一群松散耦合的计算机集组成的一个超级虚拟计算机。其中,所述计算机设备可单独运行来实现本发明,也可接入网络并通过与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设备的交互操作来实现本发明。其中,所述计算机设备所处的网络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VPN网络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用户设备、网络设备和网络等仅为举例,其他现有的或今后可能出现的计算机设备或网络如可适用于本发明,也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以内,并以引用方式包含于此。

后面所讨论的方法(其中一些通过流程图示出)可以通过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代码、硬件描述语言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施。当用软件、固件、中间件或微代码来实施时,用以实施必要任务的程序代码或代码段可以被存储在机器或计算机可读介质(比如存储介质)中。(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实施必要的任务。

这里所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代表性的,并且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目的。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成仅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虽然在这里可能使用了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个单元,但是这些单元不应当受这些术语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将一个单元与另一个单元进行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背离示例性实施例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第二单元可以被称为第一单元。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其中一个或更多所列出的相关联项目的任意和所有组合。

应当理解的是,当一个单元被称为“连接”或“耦合”到另一单元时,其可以直接连接或耦合到所述另一单元,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单元。与此相对,当一个单元被称为“直接连接”或“直接耦合”到另一单元时,则不存在中间单元。应当按照类似的方式来解释被用于描述单元之间的关系的其他词语(例如“处于...之间”相比于“直接处于...之间”,“与...邻近”相比于“与...直接邻近”等等)。

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不意图限制示例性实施例。除非上下文明确地另有所指,否则这里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一项”还意图包括复数。还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规定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而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还应当提到的是,在一些替换实现方式中,所提到的功能/动作可以按照不同于附图中标示的顺序发生。举例来说,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相继示出的两幅图实际上可以基本上同时执行或者有时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来执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方法的流程图。

这里的信息如互联网上投放的活动资讯、优惠消息、商品广告资讯等。信息发布者非常想要了解其投放的信息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从而对投放的策略和渠道进行优化。例如,信息发布者目前是通过某网站的某个网页位置发布活动资讯或商品广告信息的,但不知道效果如何。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帮用户清楚地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投放后,有多少用户由不知道信息发布者发布针对的对象(例如宣传的一个活动,或广告中的一个品牌)变成知道该对象,有多少人开始积极互动(如点击查看),有多少人开始持有(如购买),从而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变化方面评估投放信息的效果。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方法包括:

S110、建立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包括多个预定义的决策阶段,其中,按照用户与投放信息的认知和互动状态,每个用户处于一种决策阶段,预定义多个触发事件,每个触发事件触发向该触发事件所对应的决策阶段的改变;

S120、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第一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S130、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晚于第一时间点的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S140、基于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下面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S110、建立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

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包括多个预定义的决策阶段。决策阶段是指用户对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例如宣传的一个活动,或广告中的一个品牌)的认知或行动程度。按照用户与投放信息的认知和互动状态,每个用户唯一处于一种决策阶段。也就是说,用户不能同时处于两种决策阶段。从不同的角度或需求出发,可以定义出不同的决策阶段。例如,可以预定义出“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四个决策阶段。“未知阶段”是指用户根本不曾知晓发布信息所针对的对象(对于对象是活动的宣传资讯来说,用户不曾听说过该活动;对于对象是广告资讯来说,用户不曾听说该广告中的产品品牌)。“知晓阶段”是指用户已经知道了发布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但不曾对该对象采取任何行动。“互动阶段”是指用户对发布信息所针对的对象采取了动作,但还没有最终持有,如点击阅读了该信息,在互联网上搜索了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浏览了与该信息相关的一些网页、到访对象的官网。“占有阶段”是指用户最终占有了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若该对象是广告,这种占有则是最终购买了该方法中的品牌的商品。若该对象是一个优惠消息,这种占有是最终享有了该优惠,例如下载优惠券并到指定超市购买了指定商品,付款时享受了该优惠。

在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还要预定义多个触发事件,每个触发事件触发向该触发事件所对应的决策阶段的改变。触发事件是与投放的信息有关的用户状态或用户动作,其可以触发用户从一种决策阶段转换到另一种决策阶段。触发事件与所对应的转换到的决策阶段的对应关系是事先定义好并存储的。当检测到用户发生了触发事件时,根据存储的对应关系,确定出转换到的决策阶段,将用户从当前的决策阶段转换到该确定出的决策阶段。

在一个例子中,可预定义以下触发事件:投放信息接触、点击查看信息、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

投放信息接触是指用户接触投放信息的实际渠道,不管实际上用户有没有从该实际渠道获得该投放信息,只要接触了该渠道,理论上其就有可能从该渠道获得该投放信息。例如,检测到用户打开了某网站的网页,投放的信息就是在该网页上投放,这时,无论用户是否在网页上看到了该投放的信息,都认为检测到了投放信息接触。当检测到投放信息接触时,就认为用户进入到知晓阶段。

点击查看信息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点击查看了该投放信息。例如,检测到用户对网页上的广告链接进行了点击,就认为用户点击查看了该投放信息。当检测到点击查看信息时,就认为用户进入到了互动阶段。

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了解了该投放信息针对的对象,然后以该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当检测到用户在搜索引擎网站输入的查询用关键词中出现了投放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时,则认为用户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当检测到用户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时,就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例如,投放的信息是关于劳力士手表的广告资讯,当检测到用户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劳力士”,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

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了解了该投放信息针对的对象,然后登陆与该对象相关的网站网页。当检测到用户登录对投放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相关的网站时,则认为用户浏览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当用户浏览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例如,投放的信息是关于劳力士手表的广告资讯,当检测到用户登录上劳力士网站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

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了解了该投放信息针对的对象,到该对象的品牌店铺查看该对象。这可以通过在所述品牌店铺设置到访人员登记机制完成。对于访问店铺的任何用户,由店员将用户信息登记,并上传到本发明方法相关的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用户信息就知道是哪个用户完成了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的过程。该事件仅在对象是商品时有效,因为在对象不是商品时也就不存在对象的品牌店铺。当根据店铺上传的到访的用户信息,识别出某用户时,则认为用户线下到访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当用户线下到访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例如,投放的信息是关于劳力士手表的广告资讯,当从劳力士店铺上传的用户信息识别出某用户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

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了解了该投放信息针对的对象,实际购买该对象。该事件仅在对象是商品时有效,因为在对象不是商品时也就不存在购买。实际购买该对象包括在店铺购买和在网上购买。在店铺购买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当用户现场付费后,店员将用户信息上传到本发明方法相关的服务器,服务器从店铺上传的用户信息中识别出某用户时,则认为用户购买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当网上购买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当用户网上付款后,则认为用户购买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当用户购买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占有阶段。例如,投放的信息是关于劳力士手表的广告资讯,当从劳力士店铺上传的完成购买的用户信息识别出某用户或识别出某用户完成了网上付款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占有阶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触发事件具有预先设置的优先级。优先级即进行决策阶段转换时所遵循的触发事件的优先顺序。响应于两个以上触发事件同时发生,触发向优先级较高的触发事件所对应的决策阶段的改变。例如,规定投放信息接触、点击查看信息、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这六个触发事件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1)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

(2)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

(3)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

(4)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

(5)点击查看信息;

(6)投放信息接触。

当同时检测到用户发生了投放信息接触和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时,由于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的优先级高于用户发生了投放信息接触的优先级,因此按照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进行决策阶段的改变,即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

设置优先级的好处在于,由于检测的时间可能有滞后等原因,可能经常会检测到用户发生了两种以上触发事件,优先级的设置可以保障用户任何时候能处于一种决策阶段。而且,优先级的设置规则保障了使用户向更合理的一种决策阶段转换。

步骤S120、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第一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由于建立的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各用户所处的决策阶段,一直随检测到的触发事件在转换,因此,在任意一个时间点截取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都会截取到一个静态的各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可以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该模型中处于一个特定的决策阶段。

如图2所示,第一时间点是5月1日。在5月1日,有200个用户处于占有阶段,300个用户处于互动阶段,10000个用户处于知晓阶段,其余的用户处于未知阶段。这是第一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步骤S130、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晚于第一时间点的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是间隔固定时长的多个周期性时间点中的相邻两个时间点,其中在跨所述多个周期性时间点的时间段中,持续投放信息。

例如,在整个一年内都投放某个信息,在该年的1月1日、2月1日、3月1日、4月1日、5月1日、6月1日、7月1日、8月1日、9月1日、10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都评估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可以把相邻月的1日作为两个相邻时间点,如图2所示,为了评估5月份的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可以把5月1日作为第一时间点,6月1日作为第二时间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时间点是投放信息的起始时间点,第二时间点是投放信息的结束时间点。

例如,仅在5月份投放某个信息。5月1日是投放该信息的起始时间点,6月1日是投放该信息的结束时间点。这样,为评估这段时间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就把5月1日作为第一时间点,6月1日作为第二时间点。

如图2所示,第二时间点是6月1日。在6月1日,有760个用户处于占有阶段,2000个用户处于互动阶段,50000个用户处于知晓阶段,其余的用户处于未知阶段。这是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步骤S140、基于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可以粗略地用“达到效果”、“未达到效果”来表达。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40可以包括:

获取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

通过将所述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与所述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相比较,评估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包括对于每个决策阶段,期望在第二时间点比第一时间点增加的人数阈值。例如,对于知晓阶段,期望变化阈值是50000;对于互动阶段,期望变化阈值是1500;对于占有阶段,期望变化阈值是500。对于未知阶段,一般不设阈值。这里的变化一般指增加。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一般是信息发布者输入的。一般来说,向信息发布者呈现一个界面,要求信息发布者选择用户感兴趣的决策阶段、以及输入感兴趣的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

例如,“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三个阶段中,用户对“知晓阶段”不感兴趣,用户选择“互动阶段”、“占有阶段”为感兴趣阶段。用户设置占有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为500,互动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为1500。

通过将所述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与所述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相比较,评估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将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分别与用户输入的感兴趣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相比较,如果该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全都大于相应感兴趣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未达到效果”。

例如,“互动阶段”、“占有阶段”是感兴趣阶段。如图2所示,占有阶段用户实际增加560,期望变化阈值为500,比较结果为“大于”;互动阶段用户实际增加1700,期望变化阈值为1500,比较结果为“大于”。由于两个比较结果都是“大于”,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

上述实现方式中,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的人群的变化必须全都大于相应感兴趣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才能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未达到效果”。在另一种替代实现方式中,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的人群的变化中只要有预定数目个大于相应感兴趣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就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反之,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未达到效果”。

例如,“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三个阶段都是用户选择的感兴趣决策阶段。预定数目为2。如果三个比较结果中有两个以上为“大于”,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未达到效果”。

以图2为例。占有阶段用户实际增加560,期望变化阈值为500,比较结果为“大于”;互动阶段用户实际增加1700,期望变化阈值为1500,比较结果为“大于”;知晓阶段用户实际增加40000,期望变化阈值为50000,比较结果为“不大于”。由于三个比较结果中有两个以上为“大于”,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是从每个决策阶段的人群数量在两个时间点之间增长的数量的方面是否达到预期要求的方面,例如“知晓阶段”的人数增长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占有阶段”的人数增长是否达到预期要求,来考量投放信息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某些应用中,可能信息的发布者更关心从一个特定决策阶段过渡到另一个特定决策阶段的用户数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某商品品牌是一个公知品牌,如劳力士,因此劳力士商家投放某个劳力士广告,更多地是希望知晓阶段的人群过渡到占有阶段,或互动阶段。这样,商家可能关注的是从知晓阶段转换到占有阶段的人数、从知晓阶段转换到互动阶段的人数是否达到预期,来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方法还包括:

S150、获取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其中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是将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经过的各决策阶段看作点而将各点连起来形成的路径;

S160、基于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S150、获取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其中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是将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经过的各决策阶段看作点而将各点连起来形成的路径。

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是将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经过的各决策阶段看作点而将各点连起来形成的路径。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处于未知阶段,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则中间可能经过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户从未知阶段转化到知晓阶段,再从知晓阶段转化到互动阶段,再从互动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第二种情况是用户从未知阶段直接转化到占有阶段;第三种情况是用户从未知阶段转化到互动阶段,再从互动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第四种情况是用户从未知阶段转化到知晓阶段,再从知晓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因此,在第一时间点的未知阶段到第二时间点的占有阶段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有四个:

(1)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

(2)未知阶段——占有阶段;

(3)未知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

(4)未知阶段——知晓阶段——占有阶段。

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用户数量叫做转化数。沿着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转化的用户有100个,因此,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在未知阶段——占有阶段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在未知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个;在未知阶段——知晓阶段——占有阶段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50个。

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处于知晓阶段,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则中间可能经过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户从知晓阶段转化到互动阶段,再从互动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第二种情况是用户直接从知晓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因此,在第一时间点的知晓阶段到第二时间点的占有阶段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有两个:

(1)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

(2)知晓阶段——占有阶段。

沿着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转化的用户有100个,因此,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在知晓阶段——占有阶段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

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处于互动阶段,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则在第一时间点的互动阶段到第二时间点的占有阶段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只可能有一个:

互动阶段——占有阶段;

沿着互动阶段——占有阶段转化的用户有100个,因此,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

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即用户的决策阶段在两个时间点之间保持不变。这时,在第一时间点的占有阶段到第二时间点的占有阶段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也只有一个:

占有阶段——占有阶段。

在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200个。

图3仅示出了用户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时的所有可能的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用户在第二时间点分别处于互动阶段、知晓阶段、未知阶段时的所有可能的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可以同理绘出,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的转化数也可以同理得出,不再赘述。

这样,就获取到了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所有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

步骤S160、基于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60包括:

获取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的期望转化数阈值;

通过将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与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相比较,评估所述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由信息的发布者输入的。一般地,向信息的发布者提供一个界面,要求信息的发布者选择感兴趣的决策阶段转换路径,并输入该路径上的期望转化数阈值。例如,信息发布者选择感兴趣的决策阶段转换路径是“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和“知晓阶段——占有阶段”,输入的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分别是80和50。

通过将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与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相比较,评估所述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将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分别与用户输入的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的期望变化阈值相比较,如果该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都大于相应期望变化阈值,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未达到效果”。

例如,“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和“知晓阶段——占有阶段”是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如图3所示,“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80;“知晓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50。由于两个比较结果都是“大于”,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

上述实现方式中,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都要大于用户输入的相应期望变化阈值,才能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未达到效果”。在另一种替代实现方式中,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中只要有预定数目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大于用户输入的相应期望变化阈值,就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未达到效果”。

例如,“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未知阶段——占有阶段”、“未知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未知阶段——知晓阶段——占有阶段”是用户选择的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预定数目为3。如图3所示,“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80;“未知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60;“未知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50;“未知阶段——知晓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5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30。由于3个比较结果都是“大于”,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

另外,对于某个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例如“知晓阶段——占有阶段”,转化数为100,即由100个用户从知晓阶段转换到占有阶段,但使这些用户发生决策阶段转化的诱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其接触的投放信息投放创意好,有的是信息投放的网站好等。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帮助信息投放者分析哪个激励因素对用户决策阶段的转换贡献最大。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S170、确定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用户;

S180、针对确定出的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每个用户,确定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

S190、根据确定的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用户的数量,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

下面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步骤S170、确定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用户。

例如,对于决策阶段转化路径“知晓阶段——占有阶段”,在步骤S150中确定该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也就很容易知道这100个用户是哪100个用户。

步骤S180、针对确定出的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每个用户,确定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

在上例中,针对确定出的100个用户,逐一确定发生决策阶段转化的激励元素。所述激励元素包括投放信息所投放的网站好、网页位置好、投放创意好等。同一信息投放者投放信息,可能到不同的网站上去投。投放信息的时候有的是占据网站页面的醒目位置,有的是不占据醒目位置。投放信息的创意在不同的网站更能做得不一样。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80可以包括:

针对确定出的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每个用户,确定该用户的决策阶段发生转化所响应的触发事件;

如果该触发事件是投放信息接触,确定该信息投放接触中信息投放具有的激励元素,作为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

如果该触发事件不是投放信息接触,确定该触发事件之前该用户最近一次的投放信息接触中信息投放具有的激励元素,作为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

事先将信息投放者做的每次信息投放所具有的激励元素存储起来。上述确定该信息投放接触中信息投放具有的激励元素的过程或确定该触发事件之前该用户最近一次的投放信息接触中信息投放具有的激励元素的过程是参照存储的信息投放者做的每次信息投放所具有的激励元素进行的。

例如,劳力士商家做了4个劳力士广告资讯投放:

(1)在新浪网的重要网页位置做了一个创意甚佳的劳力士广告,它具有的激励元素是网站好、网页位置好、投放创意好;

(2)在一个小不知名网站的重要网页位置做了一个没什么创意的劳力士广告,它具有的激励元素是网页位置好;

(3)在搜狐网的不起眼位置做了一个创意甚佳的劳力士广告,它具有的激励元素是网站好、投放创意好;

(4)在一个小不知名网站的不起眼位置做了一个创意甚佳的劳力士广告,它具有的激励元素是投放创意好。

例如,对于上面确定出的100个用户中的某个用户,确定使其决策阶段发生改变所响应的触发事件是“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根据该用户互联网交互历史,发现在该触发事件之前该用户最近一次的投放信息接触是看了新浪网重要网页位置的那个广告,其具有的激励元素是网站好、网页位置好、投放创意好。因此,对于这个用户,确定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就是网站好、网页位置好、投放创意好。对于这100个用户,统计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包括网站好的有61个,激励元素包括网页位置好的有30个,激励元素包括投放创意好的有45个。

步骤S190、根据确定的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用户的数量,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90包括:

获取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期望用户数量阈值;

通过将确定的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用户的数量与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期望用户数量阈值相比较,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

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期望用户数量阈值是由信息的投放者输入的。一般地,向信息的投放者提供界面,让其输入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期望用户数量阈值。例如,对于“投放信息所投放的网站好”,用户输入的阈值是60;对于“网页位置好”,用户输入的阈值是50;对于“投放创意好”,用户输入的阈值是40。

由于这100个用户中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包括“投放信息所投放的网站好”的有61个,大于相应阈值60,评估出“投放信息所投放的网站好”这个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由于这100个用户中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包括“网页位置好”的有30个,小于相应阈值50,评估出“网页位置好”这个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是“未达到效果”。由于这100个用户中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包括“投放创意好”的有45个,大于相应阈值40,评估出“投放创意好”这个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装置1的框图。

这里的信息如互联网上投放的活动资讯、优惠消息、商品广告资讯等。信息发布者非常想要了解其投放的信息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从而对投放的策略和渠道进行优化。例如,信息发布者目前是通过某网站的某个网页位置发布活动资讯或商品广告信息的,但不知道效果如何。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帮用户清楚地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投放后,有多少用户由不知道信息发布者发布针对的对象(例如宣传的一个活动,或广告中的一个品牌)变成知道该对象,有多少人开始积极互动(如点击查看),有多少人开始持有(如购买),从而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变化方面评估投放信息的效果。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自动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的装置1包括:

用于建立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的装置(下面简称“模型建立装置”)110,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包括多个预定义的决策阶段,其中,按照用户与投放信息的认知和互动状态,每个用户处于一种决策阶段,预定义多个触发事件,每个触发事件触发向该触发事件所对应的决策阶段的改变;

用于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第一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装置(下面简称“第一时间点人群分布获取装置”)120;

用于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晚于第一时间点的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装置(下面简称“第一时间点人群分布获取装置”)130;

用于基于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的装置(下面简称“人群分布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40。

下面对这些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模型建立装置110用于建立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

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包括多个预定义的决策阶段。决策阶段是指用户对信息发布者发布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例如宣传的一个活动,或广告中的一个品牌)的认知或行动程度。按照用户与投放信息的认知和互动状态,每个用户唯一处于一种决策阶段。也就是说,用户不能同时处于两种决策阶段。从不同的角度或需求出发,可以定义出不同的决策阶段。例如,可以预定义出“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四个决策阶段。“未知阶段”是指用户根本不曾知晓发布信息所针对的对象(对于对象是活动的宣传资讯来说,用户不曾听说过该活动;对于对象是广告资讯来说,用户不曾听说该广告中的产品品牌)。“知晓阶段”是指用户已经知道了发布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但不曾对该对象采取任何行动。“互动阶段”是指用户对发布信息所针对的对象采取了动作,但还没有最终持有,如点击阅读了该信息,在互联网上搜索了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浏览了与该信息相关的一些网页、到访对象的官网。“占有阶段”是指用户最终占有了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若该对象是广告,这种占有则是最终购买了该方法中的品牌的商品。若该对象是一个优惠消息,这种占有是最终享有了该优惠,例如下载优惠券并到指定超市购买了指定商品,付款时享受了该优惠。

在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还要预定义多个触发事件,每个触发事件触发向该触发事件所对应的决策阶段的改变。触发事件是与投放的信息有关的用户状态或用户动作,其可以触发用户从一种决策阶段转换到另一种决策阶段。触发事件与所对应的转换到的决策阶段的对应关系是事先定义好并存储的。当检测到用户发生了触发事件时,根据存储的对应关系,确定出转换到的决策阶段,将用户从当前的决策阶段转换到该确定出的决策阶段。

在一个例子中,可预定义以下触发事件:投放信息接触、点击查看信息、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

投放信息接触是指用户接触投放信息的实际渠道,不管实际上用户有没有从该实际渠道获得该投放信息,只要接触了该渠道,理论上其就有可能从该渠道获得该投放信息。例如,检测到用户打开了某网站的网页,投放的信息就是在该网页上投放,这时,无论用户是否在网页上看到了该投放的信息,都认为检测到了投放信息接触。当检测到投放信息接触时,就认为用户进入到知晓阶段。

点击查看信息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点击查看了该投放信息。例如,检测到用户对网页上的广告链接进行了点击,就认为用户点击查看了该投放信息。当检测到点击查看信息时,就认为用户进入到了互动阶段。

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了解了该投放信息针对的对象,然后以该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当检测到用户在搜索引擎网站输入的查询用关键词中出现了投放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时,则认为用户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当检测到用户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时,就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例如,投放的信息是关于劳力士手表的广告资讯,当检测到用户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劳力士”,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

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了解了该投放信息针对的对象,然后登陆与该对象相关的网站网页。当检测到用户登录对投放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相关的网站时,则认为用户浏览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当用户浏览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例如,投放的信息是关于劳力士手表的广告资讯,当检测到用户登录上劳力士网站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

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了解了该投放信息针对的对象,到该对象的品牌店铺查看该对象。这可以通过在所述品牌店铺设置到访人员登记机制完成。对于访问店铺的任何用户,由店员将用户信息登记,并上传到本发明方法相关的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用户信息就知道是哪个用户完成了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的过程。该事件仅在对象是商品时有效,因为在对象不是商品时也就不存在对象的品牌店铺。当根据店铺上传的到访的用户信息,识别出某用户时,则认为用户线下到访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当用户线下到访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例如,投放的信息是关于劳力士手表的广告资讯,当从劳力士店铺上传的用户信息识别出某用户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

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是指用户看到了网页上的投放信息,了解了该投放信息针对的对象,实际购买该对象。该事件仅在对象是商品时有效,因为在对象不是商品时也就不存在购买。实际购买该对象包括在店铺购买和在网上购买。在店铺购买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当用户现场付费后,店员将用户信息上传到本发明方法相关的服务器,服务器从店铺上传的用户信息中识别出某用户时,则认为用户购买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当网上购买的情况下,可以规定,当用户网上付款后,则认为用户购买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当用户购买了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占有阶段。例如,投放的信息是关于劳力士手表的广告资讯,当从劳力士店铺上传的完成购买的用户信息识别出某用户或识别出某用户完成了网上付款时,则认为用户进入了占有阶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触发事件具有预先设置的优先级。优先级即进行决策阶段转换时所遵循的触发事件的优先顺序。响应于两个以上触发事件同时发生,触发向优先级较高的触发事件所对应的决策阶段的改变。例如,规定投放信息接触、点击查看信息、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这六个触发事件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1)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

(2)线下到访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品牌店铺;

(3)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

(4)以信息所针对的对象为关键词进行了互联网查询;

(5)点击查看信息;

(6)投放信息接触。

当同时检测到用户发生了投放信息接触和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时,由于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的优先级高于用户发生了投放信息接触的优先级,因此按照浏览信息所针对的对象的相关网页进行决策阶段的改变,即认为用户进入了互动阶段。

设置优先级的好处在于,由于检测的时间可能有滞后等原因,可能经常会检测到用户发生了两种以上触发事件,优先级的设置可以保障用户任何时候能处于一种决策阶段。而且,优先级的设置规则保障了使用户向更合理的一种决策阶段转换。

第一时间点人群分布获取装置120用于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第一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由于建立的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各用户所处的决策阶段,一直随检测到的触发事件在转换,因此,在任意一个时间点截取该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都会截取到一个静态的各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可以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该模型中处于一个特定的决策阶段。

如图2所示,第一时间点是5月1日。在5月1日,有200个用户处于占有阶段,300个用户处于互动阶段,10000个用户处于知晓阶段,其余的用户处于未知阶段。这是第一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第二时间点人群分布获取装置130用于获取信息投放效果评估模型中在晚于第一时间点的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是间隔固定时长的多个周期性时间点中的相邻两个时间点,其中在跨所述多个周期性时间点的时间段中,持续投放信息。

例如,在整个一年内都投放某个信息,在该年的1月1日、2月1日、3月1日、4月1日、5月1日、6月1日、7月1日、8月1日、9月1日、10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都评估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可以把相邻月的1日作为两个相邻时间点,如图2所示,为了评估5月份的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可以把5月1日作为第一时间点,6月1日作为第二时间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时间点是投放信息的起始时间点,第二时间点是投放信息的结束时间点。

例如,仅在5月份投放某个信息。5月1日是投放该信息的起始时间点,6月1日是投放该信息的结束时间点。这样,为评估这段时间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就把5月1日作为第一时间点,6月1日作为第二时间点。

如图2所示,第二时间点是6月1日。在6月1日,有760个用户处于占有阶段,2000个用户处于互动阶段,50000个用户处于知晓阶段,其余的用户处于未知阶段。这是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

人群分布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40用于基于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可以粗略地用“达到效果”、“未达到效果”来表达。

在一个实施例中,人群分布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40用于:

获取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

通过将所述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与所述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相比较,评估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包括对于每个决策阶段,期望在第二时间点比第一时间点增加的人数阈值。例如,对于知晓阶段,期望变化阈值是50000;对于互动阶段,期望变化阈值是1500;对于占有阶段,期望变化阈值是500。对于未知阶段,一般不设阈值。这里的变化一般指增加。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一般是信息发布者输入的。一般来说,向信息发布者呈现一个界面,要求信息发布者选择用户感兴趣的决策阶段、以及输入感兴趣的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

例如,“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三个阶段中,用户对“知晓阶段”不感兴趣,用户选择“互动阶段”、“占有阶段”为感兴趣阶段。用户设置占有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为500,互动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为1500。

通过将所述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用户在各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与所述各决策阶段期望变化阈值相比较,评估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将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分别与用户输入的感兴趣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相比较,如果该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的人群分布的变化全都大于相应感兴趣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未达到效果”。

例如,“互动阶段”、“占有阶段”是感兴趣阶段。如图2所示,占有阶段用户实际增加560,期望变化阈值为500,比较结果为“大于”;互动阶段用户实际增加1700,期望变化阈值为1500,比较结果为“大于”。由于两个比较结果都是“大于”,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

上述实现方式中,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的人群的变化必须全都大于相应感兴趣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才能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未达到效果”。在另一种替代实现方式中,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的人群的变化中只要有预定数目个大于相应感兴趣决策阶段的期望变化阈值,就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反之,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未达到效果”。

例如,“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三个阶段都是用户选择的感兴趣决策阶段。预定数目为2。如果三个比较结果中有两个以上为“大于”,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未达到效果”。

以图2为例。占有阶段用户实际增加560,期望变化阈值为500,比较结果为“大于”;互动阶段用户实际增加1700,期望变化阈值为1500,比较结果为“大于”;知晓阶段用户实际增加40000,期望变化阈值为50000,比较结果为“不大于”。由于三个比较结果中有两个以上为“大于”,则认为所述在决策阶段人群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为“达到效果”。

上述实施例仅是从每个决策阶段的人群数量在两个时间点之间增长的数量的方面是否达到预期要求的方面,例如“知晓阶段”的人数增长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占有阶段”的人数增长是否达到预期要求,来考量投放信息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某些应用中,可能信息的发布者更关心从一个特定决策阶段过渡到另一个特定决策阶段的用户数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某商品品牌是一个公知品牌,如劳力士,因此劳力士商家投放某个劳力士广告,更多地是希望知晓阶段的人群过渡到占有阶段,或互动阶段。这样,商家可能关注的是从知晓阶段转换到占有阶段的人数、从知晓阶段转换到互动阶段的人数是否达到预期,来评估投放信息的投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装置1还包括:

用于获取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的装置(以下简称“转化数分布获取装置”)150,其中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是将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经过的各决策阶段看作点而将各点连起来形成的路径;

用于基于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的装置(以下简称“转化数分布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60。

下面分别对装置150和装置160进行详细描述。

转化数分布获取装置150用于获取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

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是将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经过的各决策阶段看作点而将各点连起来形成的路径。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处于未知阶段,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则中间可能经过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户从未知阶段转化到知晓阶段,再从知晓阶段转化到互动阶段,再从互动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第二种情况是用户从未知阶段直接转化到占有阶段;第三种情况是用户从未知阶段转化到互动阶段,再从互动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第四种情况是用户从未知阶段转化到知晓阶段,再从知晓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因此,在第一时间点的未知阶段到第二时间点的占有阶段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有四个:

(1)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

(2)未知阶段——占有阶段;

(3)未知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

(4)未知阶段——知晓阶段——占有阶段。

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用户数量叫做转化数。沿着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转化的用户有100个,因此,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在未知阶段——占有阶段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在未知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个;在未知阶段——知晓阶段——占有阶段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50个。

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处于知晓阶段,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则中间可能经过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户从知晓阶段转化到互动阶段,再从互动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第二种情况是用户直接从知晓阶段转化到占有阶段。因此,在第一时间点的知晓阶段到第二时间点的占有阶段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有两个:

(1)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

(2)知晓阶段——占有阶段。

沿着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转化的用户有100个,因此,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在知晓阶段——占有阶段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

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处于互动阶段,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则在第一时间点的互动阶段到第二时间点的占有阶段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只可能有一个:

互动阶段——占有阶段;

沿着互动阶段——占有阶段转化的用户有100个,因此,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个。

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第一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即用户的决策阶段在两个时间点之间保持不变。这时,在第一时间点的占有阶段到第二时间点的占有阶段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也只有一个:

占有阶段——占有阶段。

在这条路径上的转化数为200个。

图3仅示出了用户在第二时间点处于占有阶段时的所有可能的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用户在第二时间点分别处于互动阶段、知晓阶段、未知阶段时的所有可能的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可以同理绘出,各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的转化数也可以同理得出,不再赘述。

这样,就获取到了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所有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

转化数分布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60用于基于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的分布,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化数分布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60用于:

获取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的期望转化数阈值;

通过将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与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相比较,评估所述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

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由信息的发布者输入的。一般地,向信息的发布者提供一个界面,要求信息的发布者选择感兴趣的决策阶段转换路径,并输入该路径上的期望转化数阈值。例如,信息发布者选择感兴趣的决策阶段转换路径是“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和“知晓阶段——占有阶段”,输入的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分别是80和50。

通过将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不同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与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相比较,评估所述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将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分别与用户输入的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的期望变化阈值相比较,如果该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都大于相应期望变化阈值,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未达到效果”。

例如,“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和“知晓阶段——占有阶段”是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如图3所示,“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80;“知晓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50。由于两个比较结果都是“大于”,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

上述实现方式中,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都要大于用户输入的相应期望变化阈值,才能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未达到效果”。在另一种替代实现方式中,用户选择的一个或多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中只要有预定数目个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上完成的转化数大于用户输入的相应期望变化阈值,就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反之,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未达到效果”。

例如,“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未知阶段——占有阶段”、“未知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未知阶段——知晓阶段——占有阶段”是用户选择的感兴趣决策阶段转化路径。预定数目为3。如图3所示,“未知阶段——知晓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80;“未知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60;“未知阶段——互动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1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50;“未知阶段——知晓阶段——占有阶段”的转化数是50,相应的期望转化数阈值是30。由于3个比较结果都是“大于”,则认为在决策阶段转化路径转化数分布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

另外,对于某个决策阶段转化路径,例如“知晓阶段——占有阶段”,转化数为100,即由100个用户从知晓阶段转换到占有阶段,但使这些用户发生决策阶段转化的诱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其接触的投放信息投放创意好,有的是信息投放的网站好等。本发明实施例还可以帮助信息投放者分析哪个激励因素对用户决策阶段的转换贡献最大。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

用于确定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用户的装置(以下简称“用户确定装置”)170;

用于针对确定出的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每个用户,确定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的装置(以下简称“激励元素确定装置”)180;

用于根据确定的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用户的数量,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的装置(以下简称“激励元素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90。

下面对装置170、180、190进行详细描述。

用户确定装置170用于确定在第一时间点、第二时间点之间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用户。

例如,对于决策阶段转化路径“知晓阶段——占有阶段”,在步骤S150中确定该路径上的转化数为100,也就很容易知道这100个用户是哪100个用户。

激励元素确定装置180用于针对确定出的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每个用户,确定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

在上例中,针对确定出的100个用户,逐一确定发生决策阶段转化的激励元素。所述激励元素包括投放信息所投放的网站好、网页位置好、投放创意好等。同一信息投放者投放信息,可能到不同的网站上去投。投放信息的时候有的是占据网站页面的醒目位置,有的是不占据醒目位置。投放信息的创意在不同的网站更能做得不一样。

在一个实施例中,激励元素确定装置180用于:

针对确定出的沿特定决策阶段转化路径完成决策阶段转化的每个用户,确定该用户的决策阶段发生转化所响应的触发事件;

如果该触发事件是投放信息接触,确定该信息投放接触中信息投放具有的激励元素,作为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

如果该触发事件不是投放信息接触,确定该触发事件之前该用户最近一次的投放信息接触中信息投放具有的激励元素,作为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

事先将信息投放者做的每次信息投放所具有的激励元素存储起来。上述确定该信息投放接触中信息投放具有的激励元素的过程或确定该触发事件之前该用户最近一次的投放信息接触中信息投放具有的激励元素的过程是参照存储的信息投放者做的每次信息投放所具有的激励元素进行的。

例如,劳力士商家做了4个劳力士广告资讯投放:

(1)在新浪网的重要网页位置做了一个创意甚佳的劳力士广告,它具有的激励元素是网站好、网页位置好、投放创意好;

(2)在一个小不知名网站的重要网页位置做了一个没什么创意的劳力士广告,它具有的激励元素是网页位置好;

(3)在搜狐网的不起眼位置做了一个创意甚佳的劳力士广告,它具有的激励元素是网站好、投放创意好;

(4)在一个小不知名网站的不起眼位置做了一个创意甚佳的劳力士广告,它具有的激励元素是投放创意好。

例如,对于上面确定出的100个用户中的某个用户,确定使其决策阶段发生改变所响应的触发事件是“购买信息所针对的对象”。根据该用户互联网交互历史,发现在该触发事件之前该用户最近一次的投放信息接触是看了新浪网重要网页位置的那个广告,其具有的激励元素是网站好、网页位置好、投放创意好。因此,对于这个用户,确定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就是网站好、网页位置好、投放创意好。对于这100个用户,统计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包括网站好的有61个,激励元素包括网页位置好的有30个,激励元素包括投放创意好的有45个。

激励元素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90用于根据确定的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用户的数量,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激励元素方面投放效果评估装置190用于:

获取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期望用户数量阈值;

通过将确定的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用户的数量与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期望用户数量阈值相比较,评估在第一时间点和第二时间点之间投放信息在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

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期望用户数量阈值是由信息的投放者输入的。一般地,向信息的投放者提供界面,让其输入各激励元素所对应的期望用户数量阈值。例如,对于“投放信息所投放的网站好”,用户输入的阈值是60;对于“网页位置好”,用户输入的阈值是50;对于“投放创意好”,用户输入的阈值是40。

由于这100个用户中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包括“投放信息所投放的网站好”的有61个,大于相应阈值60,评估出“投放信息所投放的网站好”这个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由于这100个用户中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包括“网页位置好”的有30个,小于相应阈值50,评估出“网页位置好”这个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是“未达到效果”。由于这100个用户中发生转化的激励元素包括“投放创意好”的有45个,大于相应阈值40,评估出“投放创意好”这个激励元素方面的投放效果是“达到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可在软件和/或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体中被实施,例如,本发明的各个装置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任何其他类似硬件设备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软件程序可以通过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文所述步骤或功能。同样地,本发明的软件程序(包括相关的数据结构)可以被存储到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RAM存储器,磁或光驱动器或软磁盘及类似设备。另外,本发明的一些步骤或功能可采用硬件来实现,例如,作为与处理器配合从而执行各个步骤或功能的电路。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系统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