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66353发布日期:2019-12-10 20:5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触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式压力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配备有触控面板的电子产品已十分普及,而搭载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面板也渐渐成为市场主流。其中使用电容式压力感测的oled面板为多种触控面板种类之一。而搭载电容式压力感测技术的oled面板通常具有最底层的金属框架、基膜(basefilm)层、压力传感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玻璃盖等。虽然触控技术已十分成熟,然而在面板的组装过程中,可能因为金属框架本身的不平整或组装公差等问题,使压力传感器的效能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公开的内容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含金属框架、第一基膜层、第二基膜层、第一发射器和第一接收器。金属框架具有一底部。第一基膜层设置于金属框架中,且与金属框架的底部之间存在间隙,以使第一基膜层与金属框架电容耦合以具有第一电容值。第二基膜层设置于金属框架中且位于第一基膜层上方。第一发射器设置在第二基膜层,用以发射第一感测讯号。第一接收器设置在第一基膜层,用以接收第一感测讯号。其中当一外力施加于触控面板时,第一电容值产生第一电容变化,第一接收器接收的第一感测讯号随第一电容变化而改变。

优选地,其中第一接收器具有一槽孔,使第一发射器发出的该感测讯号的电力线穿过该槽孔进入第一基膜层与金属框架之间的间隙,使感测讯号随第一电容变化而改变。

优选地,其中第一电容变化可用来判断金属框架的该底部的平整度。

优选地,其中第一发射器、第一接收器是使用氧化铟锡或银所制成。

优选地,所述触控面板还包含一动态介电系数填充材,填充于第一基膜层与第二基膜层之间,当施加于触控面板的外力大于一预设门坎值时,第一基膜层与第二基膜层之间的另一间隙改变,使第一基膜层与第二基膜层之间的一第二电容值产生一第二电容变化。

优选地,所述触控面板还包含一第二发射器及一第二接收器。所述第二发射器设置在第一基膜层,用以发射一第二感测讯号。所述第二接收器设置在第二基膜层,用以接收第二感测讯号。当外力低于预设门坎值时,第二接收器接收的第二感测讯号不改变。而当外力高于预设门坎值时,第二接收器接收的第二感测讯号随第二电容变化而改变

优选地,其中第一发射器及第二接收器设置在相异的多个电极,此些电极彼此平行排列。

优选地,其中第一发射器及第二接收器共享相同的电极,于一第一状态时,第一发射器发射第一感测讯号且第二接收器不作用,而于一第二状态时,第二接收器接收第二感测讯号且第一发射器不作用。

优选地,其中于垂直投影方向上,第一发射器及第一接收器具有第一交集面积,第二发射器及第二接收器具有第二交集面积,第一交集面积与第二交集面积大小不同。

优选地,其中第一发射器及第一接收器为菱形或棒状架构。

透过本揭示文件的揭露,触控面板的金属框架的平整度可被监控,使得触控面板上各点的压力感测更加精确。以下将以实施方式对上述的说明作详细的描述,并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侧视图;

图2为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的电力线示意图;

图3a~3b为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俯视图;

图4a~4b为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俯视图;以及

图5为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为实施例配合附图所作的详细说明,但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而结构操作的描述并非用来限制其执行的顺序,任何由组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功效的装置,皆为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以说明为目的,并未依照原尺寸作图。为便于理解,下述说明中相同组件将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的侧视图。触控面板100由下至上依序具有金属框架110、第一基膜层120、压力传感器、第二基膜层130、黏着剂(adhesiveglue)层170、泡棉胶(foamtape)层172、oled层174及玻璃盖176等。其中,金属框架110为触控面板100的基底,用以安装面板的各个组件。黏着剂层170及泡棉胶层172是用以将oled层174与第二基膜层130粘合,oled层174用以呈现影像,而玻璃盖176则用以保护下方的oled层174。

第一基膜层120设置于金属框架110之中但并不直接贴附于金属框架110的底部,而是与金属框架110的底部之间存在有一间隙。因此,第一基膜层120与金属框架110将产生电容耦合以具有第一电容值c1。而第二基膜层130也设置于金属框架中,且位于第一基膜层130的上方。

压力传感器由设置在第二基膜层130的多个第一发射器140t、多个第二接收器142r、及设置在第一基膜层120的多个第二发射器142t、多个第一接收器140r所组成。第一发射器140t、第一接收器140r、第二发射器142t、第二接收器142r可例如使用氧化铟锡、银、金属网等所制成。

每一第一发射器140t对应其中一第一接收器140r,而每一第二发射器142t对应其中一第二接收器142r。第一发射器140t是用以发射第一感测讯号,而第一接收器140r则用以接收对应的第一发射器140t所发出的第一感测讯号。第二发射器142t是用以发射第二感测讯号,而第二接收器142r则用以接收对应的第二发射器142t所发出的第二感测讯号。

其中,第一基膜层120及第二基膜层130上各设有多个电极,而第一发射器140t、第二接收器142r是共享相同的电极,亦即,设置在第二基膜层130的每一电极皆可作为第一发射器140t以发射第一感测讯号及作为第二接收器142r以接收第二感测讯号。而第二发射器142t、第一接收器140r则交错设置于第一基膜层120上相异的电极。其中,在第二基膜层130上的各电极彼此平行排列,且在第一基膜层120上的各电极也彼此平行排列,如第3a~4b图所示,此将于后文作进一步说明。

因为第一发射器140t与第二接收器142r是共享相同的电极,触控面板的系统或控制芯片(图未示)将以时脉讯号控制第一发射器140t与第二接收器142r轮流作用。简单来说,第一发射器140t可于第一状态时进行发射第一感测讯号,而此时第二接收器142r不作用;而第二接收器142r可于第二状态时进行接收第二感测讯号,而第一发射器140t不作用。

在第一基膜层120与第二基膜层130之间更设有多个支撑件150及多个动态介电系数填充材160。支撑件150例如设置于第一接收器140r与第二基膜层130之间。而动态介电系数填充材160例如设置于第二发射器142t与第二基膜层130之间。因此,于此实施例中,支撑件150的数量与第一接收器140r的数量相同,而动态介电系数填充材160的数量与第二发射器142t的数量相同。

支撑件150例如为弹性材质,用以支撑第一基膜层120与第二基膜层130,当支撑件150受到大于预设门坎值的外力时将产生形变,使第二基膜层130与第一基膜层120之间的距离缩短。其中,上述预设门坎值是例如根据支撑件150的材料特性而定。动态介电系数填充材160为介电系数可随着施加压力的不同而改变的高分子材料。第一基膜层120与第二基膜层130之间将产生电容耦合以具有第二电容值c2,第二电容值c2将受到填充于第一基膜层120与第二基膜层130之间的动态介电系数填充材160影响,此为电容的基本特性,将不另赘述。

此外,应注意的是,图1所示第一发射器140t、第一接收器140r、第二发射器142t、第二接收器142r、支撑件150及动态介电系数填充材160的各者的数量仅用以方便说明,各组件的实际数量可依实际应用作调整,本揭示文件并不加以限制。

在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接收器140r的中间挖有槽孔,可使第一发射器140t发出的第一感测讯号通过对应的第一接收器140r的槽孔,以进入第一基膜层120与金属框架110之间的间隙。请一并参阅图2,图2绘示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的感测讯号的电力线示意图。其中,图2所绘为其中一组互相对应的第一发射器140t、第一接收器140r之间的第一感测讯号的电力线示意图。

由图2中可看出,第一感测讯号的电力线可通过第一接收器140r的槽孔210。通过此槽孔210的设计,第一发射器140t发出的第一感测讯号实际上经过了第一基膜层120与金属框架110间的间隙、及第一基膜层120与第二基膜层130间的另一间隙。因此,透过第一接收器140r持续接收第一感测讯号,可侦测得第一基膜层120与金属框架110间的第一电容值c1是否产生变化。

其中,当有外力(例如使用者的手指所施加的力量)施加于触控面板100的玻璃盖176时,第一基膜层120会首先受力降低以缩短第一基膜层120与金属框架110的底部的距离,造成第一电容值c1的第一电容变化。接着,当施加外力大于预定门坎值时,动态介电系数填充材160将开始产生形变,使得第一基膜层120与第二基膜层130间的另一间隙距离缩短,造成第二电容值c2的第二电容变化。

而当第一电容值c1产生第一电容变化时,第一接收器140r接收的第一感测讯号也将随第一电容变化而改变。若此时,所施加的外力并未超过预设门坎值,则第二电容值c2并不发生变化,第二接收器142r接收的第二感测讯号不变。而当施加外力超过预设门坎值并造成第二电容值c2的第二电容变化时,除了第一接收器140r接收的第一感测讯号仍随第一电容变化而改变,第二接收器142r接收的第二感测讯号也会开始随第二电容变化而改变。

通过上述各组压力传感器来监控各自对应的局部感测区域的第一电容变化及第二电容变化,可判断出触控面板100的金属框架110的底部各区的平整度。举例来说,当各局部感测区域的第一电容变化及第二电容变化彼此差异小于一默认值时,可判定金属框架110的底部为平整,反之,则因为各局部感测区域的第一电容变化及第二电容变化彼此差异过大,而判定为不平整。其中默认值的设定可根据实际应用上的需求作调整。

图3a~3b、4a~4b、5分别绘示本揭露文件的不同实施例的发射器140t、142t与接收器140r、142r的俯视图。在图3a中,第二基膜层130上的每一电极(水平方向电极)皆具有一第一发射器140t与一第二接收器142r,各电极平行排列。而第一基膜层120上的每一电极(垂直方向电极)各自具有一第二发射器142t与一第一接收器140r的其中一者,具有第二发射器142t的电极与具有第一接收器140r的电极彼此交错设置并平行排列。于此例中,各电极的形状采用菱形金属片架构。而为了使第一发射器140t发射的第一感测讯号能进入第一基膜层与下方金属框架间的间隙,在第一接收器140r的菱形电极上皆挖有槽孔210,如图3a所示。

由图3a中可看出,其中一第一发射器140t与对应的第一接收器140r于垂直投影方向具有类似菱形形状的交集部分,例如交集部分310,而其中一第二发射器142t与对应的第二接收器142r于垂直投影方向具有矩形形状的交集部分,例如交集部分320。其中,第一发射器140t及第一接收器140r的交集部分具有第一交集面积,第二发射器142t及第二接收器142r的交集部分具有第二交集面积,第一交集面积与第二交集面积大小不同。

在本揭露文件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射器140t与第二接收器142r也可分别设置在相异的电极上,如图3b所示。在图3b中,第二基膜层130上的每一电极(水平方向电极)各自具有一第一发射器140t与一第二接收器142r的其中一者,而具有第一发射器140t的电极与具有第二接收器142r的电极彼此交错设置并平行排列。第一基膜层120上的每一电极(垂直方向电极)各自具有一第二发射器142t与一第一接收器140r的其中一者,而具有第二发射器142t的电极与具有第一接收器140r的电极彼此交错设置并平行排列。其中,只有第一接收器140r与第一发射器140t交集的部分才需挖设槽孔210。

此外,于又一实施例中,电极的形状也可为棒状/矩形金属片,如图4a、4b。类似于图3a的实施例,图4a的实施例中,第一发射器140t与第二接收器142r是共享同一电极,每一电极平行排列。而第二发射器142t与第一接收器140r设置在相异的电极上,具有第二发射器142t的电极与具有第一接收器140r的电极彼此交错设置并平行排列。图4b的实施例则类似于图3b的实施例,第一发射器140t与第二接收器142r分别设置在相异的电极上,第二发射器142t与第一接收器140r也设置在相异的两电极上。

在本揭露文件的再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射器140t、第一接收器140r、第二发射器142t及第二接收器142r也可透过讯号线及/或讯号线与金属片电极混合使用的方式,接收来自触控面板100的系统或控制芯片(图未示)的频率讯号或传递所接收的感测讯号至系统或控制芯片以作进一步处理运算。请参阅图5,图5绘示本揭露文件的一实施例的发射器与接收器俯视图。

在图5中,第二发射器142t根据系统或控制芯片自讯号线520发送的频率讯号来进行发射第二感测讯号,而由设置于金属片电极上的第二接收器142r来进行接收第二感测讯号。第一发射器140t则是透过金属片电极来接收系统或控制芯片发送的频率讯号以发射第一感测讯号,而由第一接收器140r将接收到的第一感测讯号透过讯号线510传送回系统或控制芯片。应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依需求使用讯号线的形式来连接任一接收器或发射器,及/或使用金属片电极的形式来设置任一接收器或发射器,本揭露文件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

虽然本发明已经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变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